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docx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
1.一次污染物:
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
2.二次污染物:
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3.酸雨:
湿沉降:
通常指pH低于的降水,包括雨、雪、霜、雹、雾和露水等各种降水形式。
干沉降:
这大气中所有酸性物质转移到大地的过程。
4.污染源:
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5.水体污染:
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6.水体自净:
受污染的水体经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
或指水体中的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7.土壤污染: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8.土壤净化:
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而使土壤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9.臭氧层:
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
10.臭氧层空洞:
11.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太阳的辐射能组成的。
环境科学的环境:
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
包括:
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生存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生态学家的环境:
把人类和整个生物界看作环境的中心事物,而把其他非生命物质看作生物界的环境
12.水华:
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
13.赤潮:
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14.土壤元素背景值:
简称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
15.土壤环境容量:
是指在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生物学质量和品质质量,也不使环境系统受到污染时,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16.化学耗氧量(COD):
在规定条件下,使水样中能被氧化的物质氧化,所需耗用氧化剂的量,以每升水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又称化学需氧量,其值—mg/L可粗略地表示水中有机物的含量)
生化需氧量(BOD或BOD5):
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
总有机碳量(TOC):
水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中存在的全部碳量。
是评价水体需氧有机物的一个综合指标。
总需氧量(TOD):
水体中的还原类物质被完全氧化时所需的氧量。
溶解氧量(DO):
指水体中所含溶解氧的量。
17.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遗传多样性:
指存在于生物个体内、单个物种内以及物种之间的基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指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态系统多样性:
指生物及其所生存环境所构成的综合体,所有的物种都是(各种)生态系统组成部分。
18.土壤肥力:
是指土壤具有连续不断地供应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营养元素以及协调土壤空气和温度等环境条件的能力。
19.土壤结构:
一般把土壤颗粒(包括单独颗粒、复粒和团聚体)的空间排列方式及其稳定程度,孔隙的分布和结合的状况称为土壤结构。
20.土壤质地:
各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也称为土壤质地。
21.半衰期:
施人土壤中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使其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残留量:
土壤中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而残留在土壤中的数量,单位是mg/kg土壤。
R=c-ktC-农药在土壤中的初始含量;t-在土壤中的衰减时间;R-常数。
22.大气分层: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化学成分、荷电等物理性质以及大气垂直运动状况等,可将大气圈分成5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流层:
大气的最低层,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低纬度17--18Km,中纬度10--12Km,高纬度8--9Km。
特点:
1.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在垂直方向上形成强烈对流。
2.密度大,大气总质量的3/4以上集中在此层。
1-2km一下:
摩擦层,边界层,低层大气,大气的污染物通常在此。
1-2km以上:
自由大气层,主要天气过程在此形成。
平流层:
对流层顶到约50Km的大气层为平流层。
30—35KM以下,温度随高度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稳定(同温层)。
30—35Km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臭氧层)。
特点:
空气没有对流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
空气稀薄干燥,水气、尘埃的含量小。
大气透明度高,很难出现云、雨等天气现象。
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80公里高度这一层称为中间层(最冷)。
特点:
在这一层里有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中间层顶温可降至-83—-113℃。
热成层:
位于中间层之上,上界达800公里。
上部由原子氧(O)组成,下部由分子氮(N2)组成。
特点:
气体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
由于太阳和宇宙射线的作用,该层大部分空气分子发生电离,又称为电离层,对全球的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逸散层:
大气圈的最外层,800公里以上。
大部分分子发生电离。
空气极为稀薄。
23.人口预测:
根据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人口的现状,考虑到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对人口再生产和转化的影响,分析其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测算未来某个时期人口发展的状况。
24.人口控制:
人口控制是指减少人口增长,一般是通过减少出生率来实现。
25.固体废物:
指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物。
一般也指在某个系统内不可能再加工利用的部分物质。
固体废物只能认为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的一种习惯性称谓,是可以依据情况的变化而改变的。
26.土壤:
提供陆生植物所需的营养源和水分,提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行能量交换的场所。
27.温室气体:
指那些属于大气层中的,能像玻璃一样阻挡地球红外辐射向外层空间散发热量的一类气体的总称。
这类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氮、臭氧、氟氯烷烃(CFCS)、水蒸气等。
28.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能吸收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同时吸收地球发出的长波红外辐射。
随着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促使入射能量和逸散能量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造成地球表面的能量平衡发生变化,引起地球表面温度上升,发生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29.水体富营养化:
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要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等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30.水质:
主要指水相的质量
31.水体:
包含水相及其固相物质
32.底质:
又称沉积物,系指江、河、湖、海底部的表层沉积物质,是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简答题
1.什么事环境学的基本任务和具体任务?
答:
基本任务:
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具体任务:
(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
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征、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全球水循环
答:
(1)全球每年水分的总蒸发量与总降水量相等,均为500×103km3。
(2)全球海洋的总发蒸量为430×103km3,海洋总降水量为390×103km3,二者的差值为40×103km3,它以水蒸汽的形式移向陆地。
(3)陆地上的降水量(110×103km3)比蒸发量(70×103km3)多40×103km3,它有一部分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一部分暂存于湖泊中,一部分被植物所吸收,多余部分最后以河川径流的形式回归海洋,从而完成了海陆之间的水量平衡。
3.光化学烟雾形成机理(多次出现在题卷上)
答:
光学烟雾是由燃烧石油制品或石化企业生产排出的NOX、HC到大气中,在夏季强光照射下,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产生一些具有刺激性、氧化性很强的二次污染物(主要是O3、RCHO—甲醛和丙烃醛)和有机过氧化合物PAN(过氧乙酰硝酸酯)而形成。
其过程有三:
(1)NO→NO2转化是产生“烟雾”的关键。
在低层大气中一次污染物NO、N2、O2、CO、C3H6等都不吸收紫外辐射,在污染空气中只有NO2吸收紫外线,而空气中的NO2来自于燃料燃烧。
即:
NO+O2→NO2
(2)NO2的光解是“烟雾”形成的开始。
NO2的光解结果是产生NO和O,随即形成和O3,并且大气中之NO、NO2和O3之间的反应是不断循环着的。
即:
NO2+hv→NO+OO+O2→O3+MNO+O3→NO2+O2
(3)HC是产生“光学烟雾”的主要成分。
NO2光解产生的O、O3必须与HC反应才能形成一系列带有氧化性、刺激性的中间产物M和最终产物(醛类、O3、PAN)。
因此才能产生形成光化学烟雾,故HC是光化学烟雾产生的必要条件和主要成分。
4.防止温室效应的基本对策
答:
(1)控制二氧化碳气体向大气中排放;
(2)自然大气中消除超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3)减弱到达地球的太阳光强度;
(4)研究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与规划;
(5)加强国际合作,缔结国际公约。
5.我国人口政策。
答:
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要求是: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晚婚晚育对控制人口增长,降低出生率,延长平均世代间隔以及调节生育高峰等具有重要作用;少生是控制人口出生率的关键;优生即是保证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6.温室效应对全球的影响。
答:
由人类过多排放温室气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它会带来多种严重恶果,最明显的危害已经在地球上表现出来,主要有:
1)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2)冰川后退,海平面上升;3)土地干旱和沙漠化面积增大;4)病虫害和传染病增加;5)植物生长期缩短。
7.世界水资源与水循环的关系。
答:
地球上水的总体积为×109Km3,其中,%以上为海水。
淡水只占%,约合38×106km3但淡水的99%却堆以直接被人类利用.因为:
第一,两极冰帽和大陆冰川中储存了淡水的86%,位处偏远,难以获取;第二,浅层地下水储量约占淡水总量的12%,必须凿井方能提取。
第三,最易利用的是江河湖沼中的水,占淡水总量的1%。
因此人类易于利用的淡水约占全部淡水的22%左右,而直接能饮用的河、湖淡水仅占全部淡水的1%。
全球每年水分的总蒸发量与总降水量相等,均为500×103km3。
海洋的总发蒸量为430×103km3,海洋总降水量为390×103km3,二者的差值为40×103km3,它以水蒸汽的形式移向陆地。
陆地上的降水量(110×103km3)比蒸发量(70×103km3)多40×103km3,它有一部分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一部分暂存于湖泊中,一部分被植物所吸收,多余部分最后以河川径流的形式回归海洋,从而完成了海陆之间的水量平衡。
各国修筑水库,控制了部分洪水径流。
全世界水库的总库容约为2000km3,使可供人类使用的水量达到每年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