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49778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环境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农业环境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农业环境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农业环境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农业环境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环境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

《农业环境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环境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环境学考试复习重点.docx

农业环境学考试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农业环境:

指农业生物(主要是指各种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和鱼类等)正常生长繁育所需的各种环境要素的综合整体,主要包括水、土壤、空气、光照、温度等环境要素。

 

2.环境问题:

广义,就是由自然力或人为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3.生态系统:

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有生物群体与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或者说是生态系统与无机环境系统在特定时空间的组合。

4.生态平衡:

指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5.生物多样性:

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物种及基因的数量和出现率。

6.大气污染:

是指大气中的一些物质的含量超过了大气本身的自净能力,以至于破坏人类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类、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7.阈值:

植物在长时间接触污染物时,使植物发生伤害的污染物最低浓度。

8.水体:

一般意义是指水的积聚体,通常指地表水体,广义的水体也包括地下水体。

环境科学中的水体,包括水、水中的溶解性物质,非溶解性的微小悬浮物,水中的生物以及底泥等。

9.水体污染:

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水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状况,使其丧失或减弱了人类的使用价值的现象。

10.BOD:

表示水中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时所需要的氧量,用mg/L表示。

BOD越高,表示水中容易被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质越多。

11.BOD5:

通常采用20℃的条件下培养5天,作为测定水体中生化需氧量的标准时间,简称5d生化需氧量。

12.COD:

表示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质时所需的氧量。

COD越高,表示水中有机物质越多。

(重铬酸钾氧化剂测得)

13.水体富营养化:

指湖泊、水库、海湾等封闭、半封闭水体中接纳过多N、P等营养元素,水体初级生产力提高,某些特征性藻类(主要是蓝藻、绿藻)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过程。

14. 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

具有限制性和可再生性。

 

15.土壤环境背景值:

在不受或很少受现代工业污染与破坏和不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土壤原来固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

16.土壤污染:

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质的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时,就会使污染物逐渐积累,改变土壤成分的组成,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变劣,肥力下降,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17.离子专性选择吸附:

在有常量或大量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离子存在条件下,土壤胶体(主要是氧化物胶体)对微量金属(主要是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

18.生物富集:

也称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从生活环境中不断吸收低剂量的农药,并逐渐在其体内积累的能力。

19.固体废物:

指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的一般不再具有原使用价值而被丢弃的以固态和泥状赋存的物质。

20.堆肥化:

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使来源于生物的城市垃圾进行生物稳定作用的过程。

21.固体废物的减量化:

通过采用适当的措施和方法减少固体废弃物的发生量。

 

22.资源化:

采取一定的工艺措施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使固体废弃物获得新的使用价值,从而提高废物资源的利用率。

23.最终处置: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的末端环节,是解决固体废物最终归宿的问题。

处置的对象是目前尚无法利用的固体废物或经资源化处理后剩余的残渣。

目的是保证废物中的有害物质现在和将来对于人类均不致发生不可接受的危害。

24.农业环境保护法:

是指调整人们在保护、管理和改善农业环境、开发利用农业自然环境资源以及防治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5.污染者负担:

是指造成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承担治理或恢复农业环境的责任并负担其费用。

26.农业环境管理:

指农业环境管理机关,为了使农业经济与农业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依据农业生态环境科学理论和规范及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对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27.生物安全的概念:

是生物危害的检测、评价、检测、防范和治理的科学技术体系。

即在一定条件下,生物的危害程度和公共的接受程度。

大题

1.什么是农业环境?

其特点是什么?

 

答:

环境:

是一个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客体,它与主体相互依存,它的内容随着主体的不同而不同。

主体以外的一切客观事物的总和称之为环境。

农业环境:

指农业生物(主要是指各种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和鱼类等)正常生长繁育所需的各种环境要素的综合整体,主要包括水、土壤、空气、光照、温度等环境要素。

 

特点:

A、范围广阔,差异明显 (改变了原来丰富多样的自然生物种群的面貌,使农业生态系统变的单调现代农业生态系统成为一个能量和物质大量流进流出的开放系统)B、不稳定性 C、农业环境质量恶化不易察觉和恢复。

(农业环境质量恶化是积累性的,只有通过科学的检测和分析才能捕捉其发生变化的踪迹)农业环境的保护以预防为主。

 

2.什么叫环境问题?

它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环境问题:

广义,就是由自然力或人为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三个阶段:

(1)生态环境早期破坏

(2)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又称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

(3)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即当代环境问题阶段

3.我国的农业环境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生态破坏 农业环境污染 人口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环境的突出问题是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大问题. 

① 生态破坏:

a.水土流失严重  b.土地沙漠化 c.农业资源衰减(耕地面积减少、近海渔业资源衰减、草原退化、土壤肥力下降)d.湖泊面积减少,调蓄能力锐减 

e.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 

 ② 农业环境的污染:

a. 受工业“三废”污染(废水,废气废渣)  b.受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4.全球环境问题对农业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酸雨、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 

答:

(1)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

CO2浓度与农作物:

CO2浓度的增加,将增大农作物的生产能力

②气候带和农业带的移动:

气候带和农业带有向两极的倾向。

气候带的移动在高纬度地区表现得更加显著。

无霜期延长

③夏季干旱化的影响:

中纬度地区的生产量因夏季干旱将减少10%~30%。

④对热带地区农业的影响:

降水和土壤水分的减少危害半沙漠地区农作物,由于增加了热应力,会危害热带湿润地区的农作物和家畜。

⑤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2)臭氧层破坏的影响:

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将有所增加对生物造成影响。

 

(3)酸雨对植物的影响:

①酸性的降雨和雾对植物的可见伤害发生在叶片和花瓣上

②酸性对农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通常将pH<5.6的降雨称为酸雨)

5.农业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调查和检测

(2)实验和模拟

(3)评价和预测:

回顾评价

现状评价

影响评价

6.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特点、功能是什么?

生态系统:

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有生物群体与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或者说是生态系统与无机环境系统在特定时空间的组合。

组成:

(1)非生物部分(无机环境)——日光、大气、水分、土壤及营养物质

(2)生物部分(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原者)

基本特点:

(1)组成成分——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种物质组成,不仅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还包括无机环境中作用于生物的物理化学成分,这是与其他系统最本质的区别。

(2)通常与特定空间相联系,因而能反映一定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一定空间的结构特点(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3)生态系统可分为幼年期、成年期和成熟期等阶段,即有自身发展的演替规律。

(4)是一个开放系统,需要不断从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

(5)具有复杂的动态平衡特征。

功能: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7.什么叫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的标志主要有哪些,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答:

生态平衡:

指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标志:

A通过生态系统边界的能量与物质的输入、输出要相对平衡

B从整体上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应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

C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保持相对稳定。

D.生态环境的协调。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

火山喷发等和人为因素:

物种改变,环境因素,信息系统的破坏。

 

8.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系统的下列因素有关:

(1)生物的种类与成分

(2)能流、物流途径的复杂程度与能量和营养物质的贮备量

(3)生物的遗传性和变异性(4)信息的传递与条件(5)物理的与化学的调节

9.简述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意义。

基本原则:

(1)系统各种成分相互协调与补充的整体原则

(2)物质循环不息的再生原则

(3)物质出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原则

意义:

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和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10.什么叫生物多样性?

答:

所谓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物种及基因的数量和出现率。

生物多样性通常含有三个层次:

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1.简述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的关系。

答:

(1)古代农业来源于生物多样性

(2)现代农业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过度开发土地减少野生生境

农田系统生命支持功能退化

(3)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加依赖于生物多样性。

12.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如何保护?

保护的 意义?

减少原因:

自然淘汰、人类干预。

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

(2)迁地保护(3)离体保护——作物品种及其亲缘种的收集与保存、家养动物品种的收集与保存(4)保护区外围地带的保护

意义:

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核心,也是支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13.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

 

A气象因素:

○1风和湍流○2温度层结与大气稳定度○3降水○4雾

B地理因素:

○1山区地形○2海陆○3城市热岛效应 

C植物因素

D污染物的综合效应(拮抗、协同)

E工业布局的影响 

14.大气污染物对植物影响的一般规律?

 

答:

大气污染物侵入植物体的途径:

存在于大气中的各种气体、液体、固体形态的污染物,主要以气体及气溶胶状态与植物发生联系,气体以及一般小于1um的物质,能通过植物叶片气孔进入植物体内,而大于1um的物质,一般不能通过气孔直接进入,它们只能吸附在植物器官表面,在具备一定条件(如水分溶解渗透)时,也可能渗入植物组织内。

因此,植物气孔是污染物入侵植物组织的最主要途径。

15.大气污染对植物产生危害受哪些因素影响较大?

①污染物的浓度和接触时间(在阈值以上才会对植物产生危害,成正相关)

②植物种类(敏感、抗性中等、抗性强)

③污染物的作用时段(白天气孔张开,大气污染物侵入容易,春夏季,植物生命活动旺盛,易侵入)

④气象条件(高湿高光强,气孔开放度大,易侵入)

⑤田间管理(氮过多,抗性差,易侵入。

钾、钙、硅供应充足,可提高抗性。

营养期受污染,可增施追肥,降低减产损失)

16.比较SO2和氟化物对植物产生危害的不同之处?

 

答:

SO2对植物危害的机制:

SO2对植物的危害,一般是先从气孔附近的细胞开始,逐渐扩展到海绵组织,再发展到栅栏组织,表现为细胞内叶绿体的破坏,组织失水并坏死。

在外表体现出许多褐色斑点,并在叶脉间逐渐发展,由小至大。

双子叶植物受SO2危害后,植物叶片上叶脉间出现伤斑,伤斑由漂白引起失绿,并逐渐呈棕褐色坏死。

受害症状首先在功能叶片上表现出来。

单子叶植物叶片上有点状或条状伤斑。

组织脱水坏死且功能叶易受伤害。

针叶树叶部的急性伤害在当年生针叶上表现为浅橘红色叶尖坏死,在受伤的叶尖和正常的绿色部分之间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

氟对植物的影响:

受害症状表现在叶缘和叶尖部位。

对植物产生的影响有:

(1)抑制光合作用

(2)对植物开花和结果的抑制(3)导致生理活性钙、镁营养元素的不足

17.简述大气氟化物对植物产生危害的机理?

 

答:

危害机制:

大部分氟化物通过叶片气孔进入体内,首先在细胞液中形成氟离子,穿过细胞间隙进入导管,随蒸腾流流向叶缘和叶尖,流动过程中与Ca2+、Mg2+等离子相遇,形成难溶性物质(CaF2、MgF2)逐渐沉积在叶缘及叶尖部位。

由此氟对植物产生以下不利影响:

①抑制光合作用②抑制植物开花结果

导致生理活性的钙、镁营养元素的不足

18.大气氟化物是如何对家畜和家蚕产生毒害的?

如何防治?

家畜——通过动物的呼吸道、消化道进入机体

(1)长牙病

(2)骨质硬化(3)生殖障碍、怀胎困难、奶牛奶产量下降

家蚕——

(1)中肠磷酸酯酶活性显著下降,使蚕体磷代谢失调,血液无机磷和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并会影响到呼吸作用

(2)中肠消化吸收功能减弱

(3)蚕体内烯醇化酶活性也显著下降,使糖酵解过程发生障碍,造成蚕体能量代谢的紊乱

防治:

①减少或防止污染物的排放②治理排放的主要污染物

发展植物净化④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

19.石灰水喷洒作物植株降低氟危害的机理是什么?

 

答:

植物叶片吸收了钙,可补充因氟在叶片中的积累形成难溶性的氟化钙而导致有效态离子不足所产生的危害。

同时植物体内钙离子的增加又可以更有效地使氟离子转化为氟化钙降低氟的毒性,使得植物对氟的抗性明显增强。

20.复合污染物的作用类型有哪些?

 

答:

○1加和作用  AB复合影响=A的影响+B的影响

○2协同作用(增效作用):

AB复合影响>A的影响+B的影响

 ○3拮抗作用(减效作用):

AB复合影响<A的影响+B的影响 

21.怎样正确开展大气污染对农业生物危害的调查与鉴别?

 

答:

A.现场调查研究 

(1)植物发生可见伤害的区域在地理上存在着某些分布特征:

○1有明显的方向性○2植物伤害程度与污染源的距离有关○3离污染源的远近

(2)观察植物受害的基本状况

(3)观察植物伤害表现的典型症状 

B.污染源调查 

C.基本资料调查收集:

○1气象资料的收集○2农业生产情况

D.采样分析:

○1植物叶片采样分析○2大气采样测定 E主要大气污染物对植物危害症状图谱(生物监测)

22.什么是水体污染源?

水体主要污染物主要分为几类?

 

答:

水体污染源:

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退水(农业退水是指从农田流出的水)、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

主要分为:

化学污染物(1好氧污染物2重金属3非金属毒物4酸、碱、盐类5石油类)物理污染物(6热污染)生物污染物(7病原生物) 

重金属指具有生物毒性的且比重大于5的金属。

23.主要水质指标有:

溶解氧、悬浮物、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细菌学指标

24.水体自净作用的机理有几种?

各是什么?

 

答:

(1)物理净化——指由于稀释、扩散、吸附、沉淀等作用而使河水污染物浓度降低的作用。

(2)化学净化——指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使污染物转化为不溶解的物质沉淀下来或分解消失。

(3)生物净化——水体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微生物以及水草、鱼类等生物。

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使水体中的污染物分解消除,这就是生物净化。

25.什么叫水体富营养化?

其对水生生态系统有何影响?

如何防治?

答:

水体富营养化指湖泊、水库、海湾等封闭、半封闭水体中接纳过多N、P等营养元素,水体初级生产力提高,某些特征性藻类(主要是蓝藻、绿藻)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过程。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1)引起水生生物种类的改变

(2)水质碱化

(3)水体产生有毒物质(4)感官恶化,不利观光

防治措施:

(1)预防性措施:

a.降低或消除废水中氮、磷的含量b.推广使用无磷洗涤剂,禁止生产和销售含磷洗涤剂c.防治水土流失d.减少湖边农田化肥的使用量 

(2)调节性措施:

a.改变水域的水温特征(改变水域的流动性,进行水交换)b.化学方法(投加化学絮凝剂)c.生物学方法(在湖泊的浅水区种植高等水生植物,并打捞清除;放养食藻类鱼种;放养底栖水生动物)d.物理法(曝气、疏浚底泥)

26.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污染的区别?

 

答:

1适度的富营养化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是良好的,有助于提高渔业生产产量

2水体污染则不同,通常一开始就与水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下降和破坏有关

3富营养化只有超过一定的适度范围后,才会构成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富营养化的后果,引起水体污染。

27.污水为何可以农用,农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污水农业利用主要是指经过一定处理的工业、生活污水灌溉农田、牧场、林地和休闲地等。

答:

污水农用可行性:

(1)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植物营养物质

(2)污水可作为农业用水的可靠水源(3)农业土壤具有极大的自净能力(4)污水农业利用是一条处置城市、工业午睡的经济而有效的途径。

不利影响:

(1)作物生长不良,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下降

(2)引起土壤污染

(3)引起地下水污染

应注意以下问题:

(1)控制污水源

(2)进行污水农用的合理布局(3)加强监测管理(4)污水灌溉要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

28.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包括哪些类型?

与污灌的主要区别?

 

答: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快速渗滤流出系统(RI)

(2)慢速渗滤(SR)(3)地表漫流(OF)(4)湿地系统(CW) 

与污灌的区别:

a.对污水进行预处理b.按要求的出水标准精心设计,有完整的工程系统c.能全年连续运行(污灌按农作物需要进行灌溉)d.种植的植物以有利于污水处理的植物为主(污灌以粮食蔬菜为主) 

29.如何进行水污染对农业产生危害的调查鉴定?

常见的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受害作物的分布情况

(2)观察作物受害状况

(3)水污染原调查

(4)采样分析:

废水采样分析,土壤、作物采样分析。

 

30.土壤污染的特点:

(1)蓄积性

(2)不可恢复性(3)隐蔽性

土壤污染物的输入途径:

(1)水体污染

(2)固体废弃物污染(3)大气污染

31.什么叫离子专性选择吸附,它的特点及其环境意义有哪些?

含义:

在有常量或大量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离子存在条件下,土壤胶体(主要是氧化物胶体)对微量金属(主要是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

特点:

(1)高浓度的碱金属、碱土金属离子对低浓度重金属离子的专性吸附无竞争、干扰。

(2)吸附反应发生在双电层内部,被吸附离子在胶体配位壳中或胶体表面形成配位化合物。

(3)被吸附离子不能被中性盐溶液中其他阳离子等量置换,则为非交换态离子,不易解吸,酸性条件下可以。

(4)对重金属离子的专性吸附反应与矿物胶体表面带电符号无关。

(5)氧化物胶体优先吸收重金属中的Cu2+、Pb2+、Zn2+。

环境意义:

(1)对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富集与净化

(2)维持海水中有害金属元素的低浓度水平保持海洋生物的生态平衡

32.哪些重金属元素在氧化条件下,对作物的危害性较大,哪些又较轻,为什么?

答:

镉、铜、铅在氧化条件下,对作物的危害性较大。

氧化条件下,可溶性镉、铜、铅增多,对作物危害性增强;还原条件下,土壤中硫化物增加,可使镉、铜、铅这些亲硫元素生成难溶的硫化物而降低毒性。

砷在氧化条件下对作物的危害性较轻。

砷在氧化条件下,大部分砷化物以砷酸形式存在,砷酸在土壤额溶液中溶解度较小,绝大部分可被土壤吸附固定;在还原条件下,砷酸转化为亚砷酸盐,对植物的毒性增强。

33.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和防治措施。

答:

特点:

污染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污染隐蔽性、无法被生物降解,并可能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在生物体内富集,甚至可转化为毒害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对食物链中某些生物产生毒害,或最终在人体内蓄积而危害健康。

 

防治措施:

(1)排土、客土农业工程措施

(2)施用化学改良剂(3)农用水分管理

(4)生物改良措施(5)执行国家有关的环保法规和标准(6)农业措施 

34.土壤氟污染对植物体氟积累有什么影响?

土壤中的氟通常是以对植物相对无效的难溶型形态存在。

在一定范围内,土壤中氟含量的增加对植物体内氟含量的影响是很小的。

当灌溉水中可溶性氟含量在3~5mg/L以上时,植物从根系吸收的氟的量就会有明显的增加。

35.化肥在农业上的大量施用,将会对环境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防治措施?

答:

不良影响:

(1)造成江河湖及地下水源的污染(水体富营养化)

(2)威胁近海生物(3)影响人类健康(4)破坏土壤结构(A引起土壤酸度变化 B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 C有害物质对土壤产生污染 )

 防治措施:

(1)适时、适量施用化肥

(2)做好N、P、K平衡施肥

(3)有机、无机肥配合使用,走生态农业道路(4)广泛、深入推广配方施肥技术

(5)改进、革新施肥机具,推广深施、条施、穴施方法,并建立良好耕作制度

(6)开发化肥新品种,改进化肥的制造方法

36.蔬菜硝酸盐积累的特点有哪些?

如何降低蔬菜硝酸盐的积累?

答:

(1)种类不同的差异:

积累硝酸盐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一般是:

根菜类、薯芋类、绿叶菜类、葱蒜类、豆类、瓜类、茄果类、食用菌

(2)蔬菜不同器官部位的差异:

根部和茎部较高,叶部次之,花或瓜果组织最低

(3)同类蔬菜不同品种间也有很大的差异

(4)不同生长期的差异:

植物体内硝酸盐积累量通常随着生长而逐渐上升,至开花期达到最高,以后随着成熟而减少

(5)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新鲜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都很低,腌制食品中含量多,且腌制初期含量最多。

 

措施:

①合理施肥,多施有机肥和复合肥,注意N、P、K的平衡使用

制施肥时间,在蔬菜收获期前2~3周内停止施肥

菜叶面喷施钼、锰等微肥

④施用氮抑制剂

⑤减少蔬菜贮存时间,提倡池新鲜蔬菜

1.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

a.分散性和隐蔽性:

它随流域内土地利用状况、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气候、天气等的不同而具有空间异质性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

b.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c.广泛性和不易检测性。

d.危害范围大。

e.治理困难。

2.化肥污染的控制:

加强施肥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施有机肥;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减少盲目施肥;加强土壤肥料检测和管理;使用化肥增效剂;改进施肥方法;加大控释肥料的研究,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3.农膜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a.~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以物理污染为主。

由于农膜残留物体积大、重量轻,在水体中一般会漂浮在水面或停留在水体中,严重破坏水体的环境。

b.~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一是直接污染,二是来自农膜焚烧所产生的污染。

c.~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土壤渗透是由于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层移动的现象。

由于土壤中残膜碎片改变或切断土壤空隙连续性,致使重力水移动时产生较大的阻力,土壤含水量下降,抗旱能力减弱,甚至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

41.固体废物的来源、分类:

(1)工业固体废物(冶金固体废物、燃料灰渣、化学工业固体废物、石油工业固体废物、粮食、食品工业固体废物、其它)

(2)矿业固体废物(3)城市固体废物(4)农业固体废物(5)放射性固体废物

42.固体废物对农业环境的污染特点及其危害?

答:

(1)特点:

①资源与废物相对性②富集终态和污染源头的双重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