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专题05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语言手法练复习讲练测 Word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6080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3.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专题05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语言手法练复习讲练测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专题05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语言手法练复习讲练测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专题05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语言手法练复习讲练测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专题05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语言手法练复习讲练测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专题05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语言手法练复习讲练测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专题05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语言手法练复习讲练测 Word版.docx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专题05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语言手法练复习讲练测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专题05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语言手法练复习讲练测 Word版.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专题05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语言手法练复习讲练测 Word版.docx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专题05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语言手法练复习讲练测Word版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

稳练基础

1、【湖北省荆州中学2018届高三4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野草的呼吸

迟子建

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

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

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

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

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

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

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

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

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

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

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

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消玉殒。

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

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

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

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

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

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

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

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

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

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

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

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

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

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

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

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

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

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

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

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

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更容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

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

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

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

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描写一簇簇海棠花儿大炫姿容,可是这样的海棠花儿很快就香消玉殒了,引发下文对貌不惊人的野草的生命的感慨。

B.文题“野草的呼吸”,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草的生长过程;也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海棠花儿的枯萎凋落主要是因为作者的过度照料,而作者对野草的态度则恰到好处,这也是野草顽强生长并最终绽放的原因。

D.本文托物抒怀,野草的生存处境隐喻着我们可能遭遇的生活处境,而野草的生存态度则应成为我们秉持的正确的生活态度。

【答案】C

(2)请紧扣“飞”字,赏析第4段中画线的句子。

【答案】①用鸟虫类的动作比拟草的生长,充满动态感;②与细若游丝呼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盆中野草纤细轻盈的样子,以及在无人照料的恶劣环境下不经意间迅速成长的情态;③表达了作者发现时的惊讶和内心的震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赏析。

结合题干要求,紧扣“飞”字赏析,先要理解“飞”,给人动的感觉,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盆中野草纤细轻盈的样子;然后分析情感,表达了作者发现时的惊讶和内心的震动。

解答本题,应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

结合文本内容“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等分析,形象写出盆中野草在无人照料的恶劣环境下不经意间迅速成长的情态,作者的惊讶和内心的震动。

(3)文末写道“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①作者不经意间写就的自由率性的散文,如同自由、率性、生机勃勃地生长的野草;②作者愿意将其奉献给读者,与读者分享自己的感动与遐想;③表达了作者对这样的野草及这类散文的热爱,以及与读者、野草共呼吸的愿望,深化了主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结合文本内容“这些不

点睛:

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

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

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如本题结合文本内容“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分析,表达了作者对这样的野草及这类散文的热爱,深化了主题。

2、【广东省2018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守望心灵的高地

陈世旭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推移,岁月像水一样流逝。

而山川依旧。

北国原野是怎样的一个所在?

仅仅是清新、古老与富饶吗?

抑或只是遥远?

原野上有两种声音。

一个欢快,吟唱着尘世的演变。

对生命充满感激。

人类的生息和繁衍,朝代的兴衰和更迭,全球化与城市化,雾凇和冰雕,古禅寺和旅游岛,滑雪场和度假村,火山温泉和森林浴,啤酒节和音乐会,人参、鹿茸和杀猪菜,红肠、列巴和苏波汤……

一个严肃,沉思着人性的里程,对生命有更深沉的敬畏。

北国原野,远离繁华激荡的中心,在世纪的末梢舞蹈。

略带伤感的节拍流露出舒缓和飘逸。

原野上的心灵只渴望飞翔。

诗人们以草原、寂寞、候鸟、江水和波涛命名。

饮下整夜的黑,一条河流的疼痛和曲折,抵达诗人们的内心并且变得深刻。

上升,或下沉,周而复始。

从屈原开始的艺术高贵,至少在这里没有失落。

岸边簇生的芦苇,细长的苇叶剪碎了天空的深蓝,新月是刚出鞘的银刀。

江河,是诗人们的黑美人,在诗歌的怀中静静酣睡。

爱和坚守都与山河有关。

精神探求者们足踏在哲人向往的自由而新鲜的土地,在北国原野守望着心灵的高地。

他们以特有的沉静和从容,义无反顾地追随着河流行走。

岸边的村庄,迤逦于自然的河流形态,曾经的风情气韵激荡,拖拽着明明灭灭的故事。

离别北国原野的那个早晨,我在江边徘徊。

迷蒙的亮光缓缓地从地平线升起,渐渐点燃了丝丝缕缕柔软的云,投向淡紫色的江面。

笼罩在紫丁香般晨曦中的江水,带着无言的欢欣,奔流在静谧中。

大江用千里长线,携带着广袤北国的豪放和夏天的纯净,追逐地平线。

地平线不断呈露出一处处闪耀在灰蓝色远方的诱人的天地。

随意而潇洒,风无声地掠过大地,像琴弦低声细语的倾诉。

江水应着风的节拍,为无形的风所牵制着驾驭着呼唤着。

风,是江河自由的侣伴。

这样的静谧让我觉得什么地方有一个人像我一样,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我所听不见的一些声音。

他凝神屏息,睁大眼睛。

有种东西在使他激动,让他马上就要打开自己的胸怀,对着一种巨大的、无边无际的、我所看不见的东西。

他倾听着七月的黎明的音响,吮吸正在消失的夏夜的气息。

沉默使他感到沉重。

在这样的早晨不应该沉默,在这样的早晨要唱歌!

这冲动不仅仅是来自歌喉,而是一种心的深处发出的东西,一种最能唤起别人同样的激情,最能使人吐露最隐秘的心曲的东西。

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

我喜欢在这样的早晨眺望原野。

独自一人,面对着一片无声的闪亮的流水,一片无声的闪亮的绿色,听着一个想象中动听的声音讲述一个温柔的故事。

在水凝滞在宁静的沉思中的地方,一切都像天空一样灿然。

朝霞燃烧起来,远处最高的山峰最先射出金色的光芒,一只不知名的鸟像个圆点悬在空中,仿佛一颗心脏似的颤动不已。

一阵细雨般的、馥郁而温馨的花粉,不知从什么地方袭来,悄悄飘扬。

凭这股香味儿可以闻到有无数的花在忽然之间盛开。

一切都极其真实,就像朋友陪伴在我身边。

我是风,想象着我已经蜕变,像蝴蝶脱掉衣衫,轻盈穿过原野,为漫长的河流吹起绸缎般的涟漪,为所有的人弹起竖琴。

不必费心地杜撰任何神话。

再没有什么能比一会儿以温情、一会儿以力量、一会儿以安静、一会儿以快乐来触动人的心弦的北方原野更庄严神圣的了。

在这个宁静的北方原野上的早晨,我比任何时候都清晰地感到一种依恋,并且许诺,要努力地领会和创造其中的意义。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采用设问修辞,并巧妙运用选择问句进行回答。

既引起了读者的思考,又含蓄表达了北国原野不只是清新、古老、富饶和遥远的存在。

B.文章善于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表情达意,如对朝霞的描写,最后一段的议论,这样写法更灵活,增强了感染力。

C.“原野上有两种声音”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全文详细地描述了“吟唱着尘世的演变”和“沉思人性、敬畏生命”这两种声音。

D.文章最后一段“我比任何时候都清晰地感到一种依恋”一句,表达了我对北方原野的依恋,北方原野用它的“自然静谧而神圣”给人以心灵的触动。

【答案】C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是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比较多,有内容的概括,有语言的品味,有情感主旨的体悟,考生需要先明确考查的方向,然后有针对性的分析。

C项,“‘原野上有两种声音’是这篇文章的文眼”错误,“原野上有两种声音”并非文章的文眼,文眼是能反映文章思想内容的文字,此句不能反映文章思想内容;文章也并没有详细描述“吟唱着尘世的演变”这种声音,从文中来看,第五段写“吟唱着尘世的演变”,其他段落基本没有涉及。

(2)请赏析文章中画线句子。

【答案】①运用奇特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将我写成一阵轻风,为河流带来自由,为人们带来乐声,带来快乐。

②表达了我渦望和北方原野融为一体的想法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写出了我对北方原野的热爱之情。

【解析】题干要求“赏析文章中画线句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

首先应回顾鉴赏的角度,然

点睛:

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

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

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

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

①修辞手法(优先);②表现手法(次之);③表达方式(其次);④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

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

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

比如本题,考生可以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来赏析这段话。

(3)文章强调“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但描述“那个人”时却又采用了第三人称“他”。

请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用意。

【答案】①适用第三人称便于展开叙述,使内容更客观、有说服力。

②由第一人称转化为第三人称使行文富于变化。

③最后交代“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这样加强了强调的意味,更能表达我被北方原野微发出的充满力最的主观感受。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分析作者在人称处理上的用意,题干中说“文章强调‘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

点睛:

人称指叙述人称,一般有三种: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这三种人称在组织材料和表情达意上各有优势,有时人称的交互使用有着更丰富的意义。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1)用于读者,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有呼告效果,便于对话,利于抒情,富有感染力,容易引起共鸣;

(2)用于物,有拟人效果,便于直接对话,真切自然,利于直接表达对物的感情。

第三人称:

能直接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

人称的交互使用,可以使叙述手段丰富变化,更有利于表情达意。

3、【北京市大兴区2018届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八百米故乡

苏童

①每个人都有故乡,而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我的故乡一直在藏匿,在躲闪,甚至在融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系列的问号。

什么是故乡?

故乡在哪里?

问号始终存在,这么多年了,我还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

②1982年夏天,在一条名叫齐门外大街的街道上居住了二十多年之后,在把四个子女都养大成人之后,我父母乔迁新居。

这次乔迁的直线距离,没有超过八百米。

当时我在北京上大学,在千里之外,对新家充满了热情的想象,因为那是新房,在三层楼上,新居的高度和抽水马桶、阳台之类的东西已经让我足够兴奋。

我清楚地记得暑假回家的第一个下午,我在新居的阳台上眺望着远处的风景,怀着一种新生的心情。

我从小生活的旧屋,其实就在东南方向八百米处、我视线能及的地方。

那是很多年来我们家的第一次搬迁。

对我来说,八百米是一次直径的扩展,引以为憾的是这次扩展规模太小,我的生活从一条街到另外一条街,仅仅延伸了八百米,不能遗忘什么,也不能获得什么。

那年夏天,我第一次意识到了“故乡”这个词,可是我所想象的故乡似乎并不存在于这八百米的世界里。

③八百米成为一个象征,就像一个人发现故乡的路,很短,也很长。

④1982年夏天的搬迁,让我母亲与这个家族分开了,分开八百米,不算很远,但也不近。

这使我母亲在腌咸菜的季节里格外头痛,腌菜的大缸没法搬到新居里去,只好放弃腌菜了。

搬家也给我造成了麻烦,且明显大于腌菜的麻烦。

我要听从母亲的吩咐走亲戚,暑假或者春节,每年最起码两次,要走八百米的路,回到旧屋去,见过我的外祖母,见过我的大舅大舅母和二舅二舅母,我从127号一个大家庭的一员,变成了一个亲戚,一个客人。

这种新的身份让我感到新奇,又很不自在。

而我家的房子由于是公房,已经被调配给了一个陌生的家庭。

我好奇地打量过从前的家,非常怅然地发现,那确实不是我的家了。

那户人家粉刷了墙壁,改变了房子的格局,也改变了我母亲家族聚居的格局。

⑤而我们这个家族,最初就是这个街区的陌生人。

我父母是从镇江地区扬中岛上来到苏州的移民。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所有的身份资料上的籍贯一栏,填写的都是扬中县,改写成苏州是八十年代以后的要求,这个要求忽略了父辈的来历,强调了出生地的重要。

自此,我的身份才与苏州发生如此紧密的联系。

⑥我们这个家庭有点特别,几家人聚拢在一起,在一个新的居留地过着家族式的生活,似乎就是要为下一代更改故乡的名字。

但故乡的名字是不容易改变的,我们家周围的邻居大多是苏州的老居民,他们早已接纳了我们这个家族,但是,对于我们127号和125号的日常生活,毕竟是有点好奇的。

而语言问题首当其冲,语言在我们这个家族里无法统一,我外祖母不会说苏州话,我大舅母不会说扬中话,我的父母和舅舅们则交替使用家乡方言和苏州话——他们互相之间用家乡话交流,对孩子们、对外人都说流利的苏州话。

⑦长辈们的家乡方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让我们这些孩子感到恐惧,就像一个隐私,唯恐给外人听到,可惜的是,这隐私无法藏匿,因为长辈们从不以他们的家乡为耻。

扬中岛的方言听起来接近苏北话,而苏州这个城市的市民文化与上海相仿,地域歧视从来都是存在的,苏北话历来被众人所不齿。

尤其是我的姐姐和表姐们,一旦与别的女孩子发生口水仗,必然会因为长辈们的口音受牵连。

通常她们得到的回答是:

不管你们的老家在江南还是江北,反正你们不是苏州人,是苏北人!

⑧我们家的下一代都为上一代的家乡辩解过,为地理位置辩解,为语音所属方言辩解,出于虚荣心,或者就是出于恼怒。

当你为父母的口音感到恼怒时,你如何体会“故乡”这两个字带来的荣耀?

相反,下一代体验的是一种隔绝故乡和遗忘故乡的艰难。

说到底,孩子们是没有故乡的,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农村移民的孩子。

⑨失散,团聚,再失散,是我母亲的家族在扬中、苏州两地迁徙生息的结局,没有土地的家族将永远难逃失散的命运。

我母亲的家族在几十年的艰难时世里一直聚合在一起,是一个亲密的家族圈的生活,但最终,在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里,一切烟消云散,这个家族的第一代、第二代,还有第三代,最后还是失散了。

五年前,随着苏州齐门外大街的拆迁重建,我的大舅和三舅妈都被安置在了别的居民小区。

同样的,由于亲戚关系不可避免地日渐疏远,我甚至从来没有去过他们的新家。

我在苏州城里有好多表姐表哥,但我不知道他们住在哪个地方。

我童年时代热闹的家族圈生活完全萎缩了,家族对于我来说,仅仅是由直系亲属组成,每次回到苏州,我的足迹仅限于我父亲的家和我兄弟姐妹的家,甚至他们都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每两家之间的距离都很遥远,远远超过八百米。

对我来说,超过八百米,故乡便开始模糊,开始隐匿,至此,我的八百米的故乡已经飘忽不见了。

⑩所以我说,这么多年了,我还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

我去了我父母的故乡扬中,满眼生疏,父辈在此留下的痕迹已经无从追寻。

我回到苏州,回到苏州城北,我以前曾经有过的八百米故乡,什么都不见了,只留下两座清代同治年间的石拱桥,一南一北,供人们凭吊。

我发现在拆除了古旧的房屋之后,城北地区变得很空旷,同时也很小,那两座桥之间,现在看起来连八百米也不到!

(12)所以,我怀疑我的八百米故乡也仅仅是错觉。

我的内心需要一个多大的故乡?

我需要的故乡究竟在哪里?

我知道吗?

也许我并不知道。

所以我说,直到现在,我还一直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

(1)文中黑体字的词语能被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A.引以为憾(美中不足)B.首当其冲(首屈一指)

C.不齿(不耻)D.凭吊(悼念)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同义词辨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对原文所出现的词语语境进行理解,同时还要注意

点睛:

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

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度区分,成语注意从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故乡”的认知过程,以及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和深度思考。

B.在作者看来,不断的搬迁不仅导致亲人距离上的疏远,还不可避免地导致情感上的疏离。

C.籍贯的填写习惯,苏州人的口音歧视,未留下生活痕迹的苏州城北,都使作者不愿把苏州当故乡。

D.作者在文中不断追问“什么是故乡?

故乡在哪里?

”,这也是许多当代人心中的困惑。

【答案】C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

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是“一项”还是“两项”。

本题中,C.籍贯的填写习惯,苏州人的口音歧视,未留下生活痕迹的苏州城北,都使作者不愿把苏州当故乡。

从原文来看作者并没有不愿把苏州当故乡,所以选项理解有误。

作者只是对故乡距离的模糊和不解。

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重在对手法和内容进行考核,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内容,其次要将选项内容与文本内容进行仔细的比对,注意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强加因果、枉家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

(3)作者说“我童年时代热闹的家族圈生活完全萎缩了”,根据第⑨段回答,“萎缩”的表现是什么。

【答案】①童年时,母辈的几家人聚居一起形成亲密的家族圈;②后来拆迁使得家族圈缩小到仅由作者的直系亲人组成;③直系亲人也不在一起生活且相距很远;④随着住所距离的增大,亲戚关系也日渐疏远。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筛选类试题,考生要注意题干中已经指明了答题方向是在第九

(4)结合全文分析第③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答案示例一:

“八百米成为一个象征”的意思是八百米让作者第一次产生“故乡”的意识,去外婆家就是回故乡,后来作者就用八百米来衡量自己对“故乡”的认识。

“一个人发现故乡的路,很短,也很长”的意思是八百米就能让作者产生“故乡”意识,这个空间距离很短;但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作者对“故乡”的认识越来越迷惘。

这句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并与开头和结尾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

答案示例二:

①本段的内容承上启下。

承接上文,搬家八百米让作者第一次产生“故乡”的意识,这个空间距离很短。

引出下文,作者后来在漫长岁月里,以八百米来衡量自己对“故乡”的认识,却发现自己越来越迷惘。

②本段与题目相呼应,与开头和结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段落在文中作用类试题,这类试题答题要从内容作用和结构上的作用两个方面答题,根据理解本段在内容上:

“八百米成为一个象征”的意思是八百米让作者第一次产生“故乡”的意识,去外婆家就是回故乡,后来作者就用八百米来衡量自己对“故乡”的认识。

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并与开头和结尾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

(5)按时间顺序概括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认知历程。

【答案】①童年时没有故乡的意识(或因口音歧视想隔绝或遗忘故乡);②1982年刚搬家时产生了“故乡”的意识,还没有情感体验;③不断的搬迁导致亲戚关系日渐疏远,也使作者对“故乡”的情感体验渐渐变得模糊;④父亲故乡和作者故乡的生活痕迹消失,使作者对“故乡”的认识变得迷惘与焦虑。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筛选类试题,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按照时间的顺序找出作者不同时期对故乡的感受,根据理解总共分为四个时期:

①童年时没有故乡的意识(或因口音歧视想隔绝或遗忘故乡);1982年刚搬家时产生了“故乡”的意识,还没有情感体验;不断的搬迁导致亲戚关系日渐疏远,也使作者对“故乡”的情感体验渐渐变得模糊;父亲故乡和作者故乡的生活痕迹消失,使作者对“故乡”的认识变得迷惘与焦虑。

4、【2018届重庆高三科研测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乡曲风流

张国中

“三月里来是清明,姐妹二人要去观青,捎带着放风筝……”

正值初夏的夜晚,月华如水。

我坐在老家的院子里,独自呼吸着浓郁的小麦扬花的馨香,沉湎在故土的芬芳里。

忽然,夜之深处,不知谁唱起了一曲落子调,隐隐约约,似有却无。

顿时,这熟悉的音律,像涓涓溪流浸润我心。

侧耳细听,不禁若醉若痴。

这就是我魂牵梦萦的乡曲,这就是被誉为“小风流儿”的南皮落子调!

一曲落子调,梦魂到家乡。

或许是因了地理的优势,这里既承齐鲁儒家文化之底蕴,又兼燕赵慷慨悲歌之豪气。

所以,南皮落子也有文武之分,说来它已有150余年历史了,其鼎盛期在清末民初。

那时,村村都有“落子房”,人人都会跑落子。

落子所表现的内容多是男女爱情和劳动生活。

在表演中,“挥鞭”为男演员动作,洋溢着一股威武和彪悍;“打板”和“舞扇”,则为女演员动作,充溢着一种优雅和柔美。

我无数次观赏落子,每每被激励,被感动。

我觉得,南皮落子,该是最具有民间和汉民族色彩的集体舞了。

这一带,人们最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