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复习课教案徐秀娟.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5221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历史复习课教案徐秀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九年级历史复习课教案徐秀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九年级历史复习课教案徐秀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九年级历史复习课教案徐秀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九年级历史复习课教案徐秀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历史复习课教案徐秀娟.docx

《九年级历史复习课教案徐秀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历史复习课教案徐秀娟.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历史复习课教案徐秀娟.docx

九年级历史复习课教案徐秀娟

 

九年级历史复习课教案

 

备课教师:

徐秀娟

学期:

2013——2014学年

 

专题一:

古代科技思想与文华(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四大发明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流、传播与发展,加快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

  

2、孔子的学说从汉朝开始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3、古代文学、史学、书画、音乐等方面的成就成为留给后人的宝贵的艺术财富和精神财富。

  

二、重  点:

四大发明,孔子的学说等。

  

三、难  点宗教的教义  

四、教学准备:

绝对名师资料  

五、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 

(1)学生自主结合《绝对名师》复习本单元内容,并完成相关题目。

  

(2)学生展示复习成果,老师或学生点评。

  

(3)老师强调本单元知识要点、考点。

  

六、教学过程:

1、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2、知道《九章算术》和祖冲之的主要贡献,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3、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等名医名著。

  

4、以都江堰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5、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6、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7、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8、了解佛教和道教的主要史实。

  

9、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10、说出《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裁。

  

11、列举古代书法、绘画等的主要成就。

  

五、复习小结:

当堂背诵本单元要点,并提问。

六、巩固练习,检查复习成果。

习题见《绝对名师》

 

专题二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2课时)

一、总体概述

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不断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中华民族与外国列强的矛盾日趋激烈,中国人民在国势日益沉沦中顽强抗争,这是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条鲜明主线,本学习专题就是突出了这一历史发展主线。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了解阿古柏侵占新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掌握新疆行省设置于1884年

3、了解甲午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4、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掌握《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三、重点: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四、难点:

所签订的条约对中国的危害

五、教学准备:

绝对名师资料  

六、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 

(1)学生自主结合《绝对名师》复习本单元内容,并完成相关题目。

  

(2)学生展示复习成果,老师或学生点评。

  

(3)老师强调本单元知识要点、考点。

  

七、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近代史上三大不平等条约:

时间、内容、影响

名称

《南京条约》1842年

《马关条约》1895年

《辛丑条约》1901年

 

主要内容

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

 

赔款

2100万西班牙银元

白银两亿两

白银4.5亿两

通商

五处通商: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增设苏州、杭州、重庆、沙市等通商口岸

攫取特权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协定关税)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①禁止中国人民一切反帝活动②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③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在区内居住

开始逐步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大大加深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历次不平等条约中给中国带来最大危害的一条?

答:

《南京条约》:

协定关税

《马关条约》: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

《辛丑条约》:

禁止中国人民一切反帝活动(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

3.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答:

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

答:

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先进、强大的资本主义

(二)当堂练习——中考热点链接

1、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略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近代史时期列强侵华的重大历史事件,例如:

火烧圆明园、黄海海战、八国联军的侵华等;中国人民的抗争,例如:

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台湾、邓世昌在黄海为国捐躯,这些体现了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的历史事件。

都是我们中考容易考到的内容。

2、关注台湾问题,联系相关史实和当今台湾政治动向分析其在中国、日本、美国等地区引起的反响

4中考试题回放

1、)清朝时的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是在()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后

解析:

本题属于基础性试题,明清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直到中英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市场,中国被迫开放,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故此题选A项。

2、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主要表现在()

A、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向外国侵略者开放中国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

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联军签订的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不仅割地赔款,而且不允许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本题正确答案是D

八、课堂小结: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略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我们要牢记我们的屈辱。

本单元给我们的教训是:

落后就要挨打。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九、课后作业:

《绝对名师》相关练习题

 

专题三近代化的起步(3课时)

一、总体概述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第二条鲜明的主线是近代化。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二、教学目标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五、教学准备:

绝对名师资料  

六、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 

(1)学生自主结合《绝对名师》复习本单元内容,并完成相关题目。

  

(2)学生展示复习成果,老师或学生点评。

  

(3)老师强调本单元知识要点、考点。

  

七、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牢记大的知识框架:

近代化探索有几次,分别是?

时间?

学习什么?

特点?

答:

4次,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器物)、戊戌变法(1898年)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辛亥革命(1911年)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1915年-1919年)学西方的文化,特点: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2.填写下面比较近代化探索的表格

名称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1898年

1911年

1915年-1919年

领导阶级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进步知识分子

代表人物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孙中山

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

思想主张

自强求富

变法图强

三民主义

民主科学

报刊

 

《万国公报》改为《中外纪闻》

《民报》

前期;《新青年》

后期:

《每周评论》

教育(学堂)

京师同文馆

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

 

性质

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

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他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洋务运动

1主要目的?

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维护封建统治

2洋务运动的军事和民用工业?

代表人物

洋务运动前期

军事工业(口号:

自强)

洋务运动后期

民用工业(口号:

求富)

(中央)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

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

轮船招商局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

张之洞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3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A.创办军事工业b.创办民用工业c.筹办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d.兴办新式学堂

4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北洋军舰全军覆没

4.戊戌变法

5公车上书的原因,时间,揭开了?

《马关条约》的签订,1895年,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6支持变法的皇帝?

光绪皇帝

7百日维新的内容,有关经济的一条?

创办的新式学堂?

答:

内容:

政治上:

改革政府机构,裁汰冗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上: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文化上,开学堂养人才,翻译书传思想,创报刊开言论;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京师大学堂

5.辛亥革命

(1)列举孙中山的革命活动(④)

答:

创立兴中会创立同盟会创办《民报》,发表三民主义④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2)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具体指?

民族,民权,民生

武昌起义的时间,在哪建立起了政府,什么成立?

民国元年指哪一年?

1911年10月10日

南京,中华民国,1912年

(二)当堂练习——中考热点链接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及其启示,尽管去年中考已经出现过一个非选择性试题,但作为一个考查的重点,今年在复习的过程中仍然要加以注意。

例如:

引进西方技术,培养人才,学习别人先进技术等等方面。

四、中考试题回放

融入情境,探究问题

在老师的指导下,历史小组围绕“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这一学习主题,通过搜索,整理,分析资料,进行探究活动,请你一起来参加。

(1)图中是同学们搜集到的部分资料

A、民报B、江南制造总局C、新青年D、公车上书

将图中资料的字母代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属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是——;②、属于戊戌变法时期的是——;③、属于辛亥革命时期的是——;④、属于新文化时期的是——;

(2)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探究,同学们绘制了四次运动的思想主张变化的示意图(如图8)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未填部分的内容

“师夷长技“——()——三民主义——()

(3)根据以上分析,从这些思想主张的发展变化,你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具有什么特点?

【解析】这道题通过组织活动的方式,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概括归纳知识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它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提问,突破了知识与能力的范畴,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有鲜明的教学导向。

对近代化探索特点的探究,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答案】

(1)①B②D③A④C

  

(2)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或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或变法图强)民主、科学

  (3)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或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

  (评分说明:

该题要求考生对相关史实进行概括,若考生答案与本答案的表述不一致,但意思相符,可参照给分。

若考生在概括特点时能结合社会背景因素作答,可酌情加1分)

八、课堂小结:

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的炮声中破产,说明单纯引进外国科学技术的地主阶级经济改革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戊戌变法运动在顽固派的反抗下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

可见,一个国家的近代化进程必须适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必须要适合本国具体国情。

九、课下作业:

《绝对名师》练习题

 

专题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一课时)

一、总体概述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为推翻北洋军阀进行了大革命,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和中共缺乏斗争经验,大革命失败了。

为了反抗国民党的统治,进行了武装革命,中国革命进入土地革命时期。

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是红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遵义会议的召开使党和红军转危为安。

从此,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二、教学目标

(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

(3)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4)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5)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6)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

1、从五四运动的传单、口号分析其性质,理解其精神;从中共一大、二大的召开,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2、联系当时历史背景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原因

3、认识到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理论结合实践的光辉典范

4、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三、教学重点: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的诞生

四、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教学准备:

绝对名师资料  

六、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 

(1)学生自主结合《绝对名师》复习本单元内容,并完成相关题目。

  

(2)学生展示复习成果,老师或学生点评。

  

(3)老师强调本单元知识要点、考点。

  

七、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考点一五四爱国运动

1.原因⑴根本原因:

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

⑵直接原因(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把德国抢占山东的特权交给日本)

2、领导人:

陈独秀、李大钊

3、时间:

1919年5月4日

4、经过:

前期:

先锋:

北大学生

中心:

北京

后期主力:

工人(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历史政治舞台)。

中心:

上海

5、口号: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

6.结果:

北洋政府被迫①释放被捕学生②撤消曹汝霖等卖国贼职务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请你对比五四爱国运动的口号和最后取得的结果,哪一条没实现?

取消“二十一条”

五四爱国运动的结果取得了初步胜利。

7.历史影响: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8.五四精神:

忧国忧民、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考点二:

中共一大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

中共一大的召开

2.时间、地点:

1921年7月1日(建党节),上海(后转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

3.参加者: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4.主要内容:

①通过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③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5.历史意义:

关键成语:

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考点三:

北伐战争(国民革命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

1.建立黄埔军校(国共合作):

时间、地点:

1924年,广州

2.领导人:

蒋介石为校长,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

3.意义:

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奠定了基础。

4.北伐战争:

时间:

1926-1927年

目的: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④主要战场:

湖南、湖北

⑤主要战役:

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⑥结果:

⑥结果:

a北伐战争的结果:

胜利进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5.南京国民政府:

性质: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对内镇压人民群众,对外投靠帝国主义的反动政府

(二)当堂练习——中考热点链接

1、2014年是国共合作90周年。

关于党的历程是考查的重点。

2、中考试题回放

下列会议内容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的历程。

按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制定民主革命纲领②以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工作

③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④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④③②①

解析:

此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的历程,在1921年召开的中共“一大”上提出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提出了党在现阶段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我党召开了“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依据上面的分析,正确顺序应该是2、1、3、4,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B

2、“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

”这首国民革命歌诞生于

A、辛亥革命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3、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B、蒋介石、汪精卫被判革命

C、共产党内右倾投降主义占了上风D、工农运动转入低潮

大革命失败后,富有创新精神的共产党人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4、我国有许多节日来源于中国近代的历史事件。

“八一”建军节源于

A、“五四”运动B、中共“一大”C、南昌起义D、开国大典

5、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中得出的最主要的教训是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B、革命的重心必须从城市转入农村

C、必须建立统一战线D、必须建立一支新型军队

八、课堂小结:

中国共产党在五四运动后诞生,他一直传播者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面对困难不低头;团结互助等等。

九、课堂作业:

《绝对名师》练习题

 

专题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二课时)

一、总体概述

大革命失败后。

为了反抗国民党的统治,进行了武装革命,中国革命进入土地革命时期。

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是红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遵义会议的召开使党和红军转危为安。

从此,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二、教学目标

1、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

2、认识到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理论结合实践的光辉典范

3、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三、教学重点: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教训,中国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四、教学难点:

长征的历程

五、教学准备:

绝对名师资料  

六、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 

(1)学生自主结合《绝对名师》复习本单元内容,并完成相关题目。

  

(2)学生展示复习成果,老师或学生点评。

  

(3)老师强调本单元知识要点、考点。

  

七、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考点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南昌起义:

时间:

1927年8月1日(建军节)

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朱德

结果:

失败

④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

时间:

1927年9月

领导人:

毛泽东

结果:

失败

3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井冈山会师:

时间:

1928年

会师后改编军队的名称: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考点二:

长征

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时间:

1934-1936

长度:

两万五千里

④路线:

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冲破四道封锁线渡湘江渡过乌江,解放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长征结束(1936年10月)

经过的江河分别是:

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

⑤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

内容:

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会后确立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意义: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⑤胜利会师:

时间:

地点:

⑥长征遇到的困难:

(1)恶劣的自然环境

(2)物资的极度匮乏(3)敌人的围追堵截

⑧长征精神:

是救国救民、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的精神,是坚定思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⑨长征历史意义:

长征的胜利,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八、课堂小结:

经过艰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中中保留了基干力量,最终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九、课堂作业:

《绝对名师》练习题

专题五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课时)

一、总体概述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沦丧,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在中共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九一八事变及西安事变的经过;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2)通过学习东北人民的抗日事迹,感受他们不畏强敌,顽强斗争的精神。

(3)分析总结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以及中共主张和平解决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

对比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和国共两次合作。

四、教学难点:

西安事变、中日关系的变化

五、教学准备:

绝对名师资料  

六、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 

(1)学生自主结合《绝对名师》复习本单元内容,并完成相关题目。

  

(2)学生展示复习成果,老师或学生点评。

  

(3)老师强调本单元知识要点、考点。

  

七、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考点一:

九一八事变

1.时间:

1931年9月18日

2.地点:

东北沈阳南满铁路柳条湖

3.标志意义:

标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