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内需最大的 潜力在城镇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5218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扩内需最大的 潜力在城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扩内需最大的 潜力在城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扩内需最大的 潜力在城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扩内需最大的 潜力在城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扩内需最大的 潜力在城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扩内需最大的 潜力在城镇化.docx

《扩内需最大的 潜力在城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扩内需最大的 潜力在城镇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扩内需最大的 潜力在城镇化.docx

扩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城镇化

扩内需最大的 潜力在城镇化

2012年02月20日08:

46  徐继华 

我国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业化是创造供给,城镇化则主要是创造需求,是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持久动力。

如果培育得当,城镇化非常有可能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从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发展史看,一国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必须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同步推进城镇化。

我国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亿发展到目前的6.9亿,30多年来增加了5亿人,其中有相当数量是进城的农民工。

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史无前例,世所罕见,既改变了亿万农民的命运,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方面,城镇化带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带来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同时还产生庞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住房建设等投资需求。

专家分析,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至少需要10万元,每年增加1000万城市人口,就需要1万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再加上需要增加的公共服务投资,以及个人消费增长,这个潜力非常可观。

另一方面,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全球市场需求相对短缺,由城镇化带来的国内市场扩大,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其产生的巨大需求,有可能成为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互利合作的重要条件。

进一步分析,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率达到70%才稳定下来。

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占比刚刚迈过50%的大关,城镇化率今后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将近20年后才能达到70%。

因此,即便在世界经济衰退长期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城镇化仍然能够较长久地有效支撑我国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个历史阶段,必须以加快城镇化为依托,调整优化城乡和区域结构,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农村人口十分庞大,长期积累的城乡二元结构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推进城镇化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也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少重大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例如,如何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发挥城市辐射和带动作用;如何加强城镇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相互衔接,密切城乡联系,实现城乡互动发展;如何完善体制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城落户,帮助他们解决好子女教育、医疗、住房等困难问题,等等。

总之,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城镇化发展蕴含的巨大机遇,清醒地认识这一变化可能带来的各种挑战和问题,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以城镇化质量为战略方向,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推进贵州特色城镇化进程

 10-02-0212:

40 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党中央和省委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形成富有特色的贵州城镇体系,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

最近,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力抢抓机遇实施重点突破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决定》进一步强调,要以发挥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为重点,加快提高城镇化水平,并以此作为我省今后一个时期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的五项重点突破之一。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而我省的城镇化水平更低,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推进贵州特色城镇化进程。

  加快贵州城镇化进程意义重大

  城镇化是农民进城就业、进而转变为市民的过程,是工业与服务业发展的过程,是土地用途转移的过程。

经过多年的发展,2008年我省的城镇化率达到29.1%,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镇功能和带动作用逐步增强。

但我省的城镇化水平仍然太低,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6.6个百分点,是全国唯一没有超过30%的省份。

同时,我省城镇建设质量不高,一些城镇规划不科学、建筑无风格、产业无特色、城镇无品位,没有突出贵州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因此,加快推进具有贵州特色的城镇化,显得尤为重要。

  加快推进城镇化是加快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重要动力。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是胡锦涛总书记对贵州的殷切期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发展的总目标和全部工作的根本主线。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是指全省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实现由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关键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投资是拉动今后一个时期贵州经济增长最有力的因素,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

加快推进城镇化,一是必将引发大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需求。

城镇供水、排水、燃气、供热、道路桥梁、公共交通、园林绿化、市容环卫、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投资均会大幅增长。

二是必将引发更多的消费需求。

目前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大体相当于3个农村居民的消费,城镇人口比重的提高会带来消费总量的扩张。

按照每年城镇化率增长1个百分点计算,每年我省将有30万左右的人口从农村到城镇定居,必将对消费产生很大的拉动作用。

三是将会促进工业与服务业的加快发展。

城镇化能够更加集约地利用土地和基础设施,从而促进工业的规模化、园区化、集约化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与增收渠道;随着人口的聚集,使得商贸、物流、餐饮等各种服务业得以发展。

同时,政府将从养老、医疗到子女教育等方面,覆盖新进城的群体,进而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

  加快推进城镇化是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统筹解决我省“三农”问题,必须超越农业和农村的层面,通过城镇化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对农产品的需求将日益增加,客观上要求农业生产水平、农业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农产品产量、农产品商品率的进一步提高,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将进一步减少,土地相对集中,农业生产资料的人均拥有量增加,从而使留在农业上的较少劳动力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

三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更多的农民将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就业,从农村转向城镇定居,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劳动者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四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乡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将逐渐统一,有利于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形成城乡交流日益频繁、城乡经济日益融合、城乡社会日益渗透的新局面。

  加快推进城镇化是发挥城镇聚集效应和增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加速器。

城镇作为一定区域的生产中心、贸易中心、科技中心、交通中心和信息中心,当人口和非农产业聚集到一定规模以后,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力和加速器。

世界各国为了开发不发达地区,往往首先选择基础相对较好的城镇建立经济增长极,以形成聚集效应,产生规模效益,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从我省来看,加快推进城镇化,一是将吸引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

将促进优势产业加速成长,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是将增强聚集产业、聚集生产要素的能力。

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进而推进经济资源的优化组合与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增强经济发展的实力、活力和竞争力。

三是将增强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随着城镇的功能和实力不断增强,可以改变目前我省“城小乡大”、“以城带乡”马力不足的现状,有助于向乡村扩散资金、信息和城市文明,进而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良好局面。

  加快推进城镇化是我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现实选择。

当前,贵州城镇化正面临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一是我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城镇化率接近30%;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城镇化已经站在了低速发展与加速发展的“分水岭”上。

二是中央实行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交通、通信、水利、能源及其他配套设施建设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随着贵州快速铁路系统和高速公路体系的构建,大交通、大提速将会带来大发展。

三是我省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将达到17.9万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比例达到35%以上,为加快推进城镇化提供了用地保障。

四是户籍政策正在改善,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正在逐步消除。

因此,我省必须把握好加快城镇化发展的难得机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把具有贵州特色的城镇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科学规划、完善政策,努力做大城镇规模

  针对贵州城镇总体规模小的特殊现状,加快推进城镇化,首先要在做大城镇规模上做文章。

既要对现有城镇进行扩容,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又要根据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规划布局一批新的城镇,形成以黔中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要抓好城镇规划。

城镇规划是城镇发展的战略和建设的纲领,是城镇管理的依据,也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镇发展的重要手段。

抓好城镇规划,一是要确定好城镇化目标。

加快城镇化进程,要首先体现在“快”字上。

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我们,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条件、有效益,就要加快发展。

综合考虑我省城镇化率低和面临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等因素,应将城镇化建设目标确定为每年至少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争取用20年时间的努力,到2030年把贵州的城镇化率提高到50%以上,达到中等城镇化水平。

二是确定好城镇规模。

若以现有人口基数计算,要把贵州城镇化率提高到50%以上,就意味着在现有1100万城镇人口规模的基础上再增加1000万左右农村人口进城,使全省现有城镇人口规模接近翻一番。

如果考虑人口增长和城市对农村人口具有更大吸引力等因素,市(州、地)所在城市其他较大的县城至少应按现有人口2.5倍进行规划。

按照每增加1万城镇人口需要1平方公里的土地计算,新增1000万城镇人口,就意味着在现有不足900平方公里城区建设面积的基础上还要增加1000平方公里,使现有城镇的建成区面积也要翻一番以上。

比如贵阳市应超前按照300万人口、300平方公里面积以上来规划;还可考虑以贵阳为中心,规划贵阳至遵义、安顺、都匀、凯里、惠水等地的黔中城市群。

如果这个城市群人口能达到1500至2000万人,那么全省的城镇化率就会大大提高。

因此,各地应根据区域和产业发展条件,在研究确定好自己的城镇建设规模基础上,制定好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功能分区规划、路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建筑设计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等分项规划。

三是注重规划的科学性、长远性和权威性。

科学性,就是规划要科学合理,不能因为规划失误而劳民伤财、延误发展。

要建立领导干部、学者和广大群众相结合的规划决策体制,必要时应聘请国内外高水平的规划专家进行科学论证。

要通过竞争机制进行方案优化,通过实行公示制让市民参与城镇规划。

长远性,就是规划的眼光要远、要超前,着眼于30年、50年做规划。

权威性,就是规划一经确定就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并报上一级立法机构备案,以此避免“领导变动、规划重弄”等随意变更规划的问题发生。

  要研究解决土地制约问题。

土地资源短缺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最大“瓶颈”。

要更加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推进城镇化发展,就贵州而言,需重点研究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抓住《贵州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得到批复的机遇,对工矿用地及时修编。

去年国务院批复同意的我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规划期内全省建设用地总规模从2005年的54.06万公顷调增为2020年的71.44万公顷,增加32.15%,其中城镇工矿用地面积所占比例达到35%以上,比2005年提高了14.1个百分点。

各地要抓住这个机遇,抓紧对城镇工矿用地进行修编,增加新的用地指标。

二是探索新的用地办法。

在全省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从各地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积极探索土地整理折抵建设用地、退宅还田置换城乡用地、异地复垦跨区域交换用地等配套措施,创新占补平衡方式,实现农村土地开发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

三是增加土地储备。

应适时适当地征用一批农地,储备一批城镇建设用地。

尤其在征地工作中,关键是该给农民的要给够,该安置的要安置好,该扶持的要扶持到位,确保失地农民有生活保障,能够共享城镇化发展的成果。

  要制定完善配套政策。

据统计,2008年全省农转非人口为6.4万人,而农村自然增长人口达18左右,如此下去,我省城镇化水平不仅不能提高,反而还会倒退。

这就需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以加快推进城镇化。

一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民“进得来”的问题。

去年省政府批转了省公安厅《关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本省籍农业人口在城镇有相对固定工作和相对固定住所半年以上的,可以办理城镇非农业常住户口等四条政策措施。

各地应在认真落实的同时,加大探索力度,努力消除农村户口与城镇户口的差别,让农村居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发展机会,让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工作和创业不受身份限制。

二是依法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租赁,解决农民“离得开”的问题。

仅解决户口问题不一定能够调动农民进城的积极性,究其原因,一是怕失去土地断了后路,二是城里的计划生育管理比农村更严格。

这就需要探索解决办法,比如对转为城镇户口的原农村人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回土地承包权,不得克扣土地流转和租赁收益,在一定时间内保留农转非人口二孩生育指标。

三是大胆改革城镇住房制度,解决农民“住得下”的问题。

积极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完善廉租房制度,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的覆盖面,使进城务工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等群体能够享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

四是积极调整教育、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管理措施和办法,解决农民“过得好”的问题。

让进城农民在就医、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和限制,与城镇居民平等享有社会福利带来的实惠。

  强化措施、发展产业,努力做强城镇实力

  做强城镇实力,最根本的就是要培育城镇产业、壮大城镇经济。

一个国家或地区要稳步推进城镇化,就要创造越来越多而又长期稳定的非农就业岗位,从而使较多的农民真正转变为市民,因而推进非农产业化是城镇化的一个基本层面。

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韩国等国家抓住了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机遇,城镇化率连续20年平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

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的城镇化无一不是靠产业的发展推动的。

要使我省城镇化深入推进,发展城镇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配套产业和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就成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要立足现有基础,做大做强贵州特色工业。

工业文明是城镇文明的象征,没有工业文明就没有城镇文明,因而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加快工业的发展。

就贵州而言,有条件的地方要千方百计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工业,而没有基础、不具备条件的就不能强求。

尤其在目前全球性工业品相对过剩,国际金融危机引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许多工业企业面临困境的形势下,我省发展工业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不浪费资源,防止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采厚弃薄等问题,抓好深加工和产业链延长,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附加值。

二是不破坏环境,绝不能走先破坏、后恢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三是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要统一规划,抓好工业集聚区建设,防止恶性竞争。

应当看到,我省一些特色产业的发展潜力远未充分发挥。

如在白酒行业中,老八大名酒我省有2个,目前全国白酒品牌前100位中我省有茅台、董酒、贵州醇等10个,其品质享誉全国。

但2008年我省白酒规模以上产量18.35万吨,只相当于四川的1/6和山东的1/4弱。

再如装备制造业,我省有三大军工基地,依托军工企业和地方重点企业人才、技术优势,在航天航空、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潜力很大,在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装备工业发展上也有很大空间。

又如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我省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天然场所,随着人们对食品消费从吃饱、吃好向吃得科学、吃得营养转变,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蕴藏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因此,要立足现有基础,把发展特色工业同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继续做大做强以煤、电为主的能源工业,做强做优以煤化工、磷化工和铝工业为主的优势原材料工业,巩固壮大“烟酒”支柱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以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民族制药和特色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

  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的合理转移。

上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向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实施产业转移,20多年来形成了我国沿海开放型的现代制造业体系。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向其他区域转移的机遇正在逐步形成,这是世界范围的又一次制造业转移。

其转移的路径包括我国内地和印度、越南等,转移的原因包括地产太贵、发展用地需求无法满足和综合人工成本明显提高等。

承接这次制造业的转移是加快我省城镇化建设的一大机遇,特别是贵广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开通后将更为明显。

一是我省70%左右的劳动者是农民,几乎没受过高等教育,今后一个时期只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实现这批人的充分就业。

二是从制造业成本来看,我省劳动力工资、土地租金、能源原材料价格等都具有比较优势。

三是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物流约束将明显缓解。

因此,通过承接沿海制造业转移加快产业发展,是我省的重要选择。

当前应抓紧做好相应工作,建设具有保税物流和加工功能的复合型园区,以达到内地城市制造业配套发展的目的;制定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扶持政策;选择工业基础条件好、人力资源充足的重点城市,实施园区化引入,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新型工业化体系;做好产业发展物流配套服务,研究降低物流成本的措施。

必须注意的是,在承接沿海制造业转移上也要坚持不浪费资源、不破坏环境、不重复建设三项原则。

  要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

“欠发达、欠开发”和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的省情,决定了贵州第三产业的发展要以一般性服务业为主,尤其应把文化旅游作为发展重点。

抓旅游的核心是抓好市场,重点是抓好精品。

一是要强化市场意识和市场研究,以市场为导向促进旅游产品开发和产业发展。

二是要整合宣传、旅游、文化、农业、体育资源,共同建设旅游精品、开发旅游线路、开拓旅游市场,形成“五位一体”抓旅游的发展格局。

三是要按照实施精品战略、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开发的原则,加快将我省特色旅游资源向特色旅游产品转换的进程。

特别是围绕正在实施或将要实施的贵广快速通道,贵阳至重庆、贵阳至成都、贵阳至昆明、贵阳至长沙、贵阳至南宁快速铁路,全省高速公路网以及一批新的旅游支线机场的建设,修订我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围绕交通整合旅游资源,围绕交通集聚旅游要素,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加快旅游产品开发,打造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旅游度假胜地。

此外,贵州温泉资源丰富,应加大温泉产品开发力度,让游人夏天到贵州避暑,冬天到贵州“泡汤”。

四是结合特色城镇化建设,打造一批专业旅游城镇。

要进一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建筑艺术、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资源特色,从规划建设、环境建设、产业培育等方面入手,精心策划和高标准建设一批集旅游观光、文化体验、寻古访幽、休闲度假、生态环保于一体的旅游名镇,使之成为一定区域特色旅游知名品牌。

在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要加快现代物流业、金融、中介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改造提升交通运输、仓储和批发零售业。

加快培育城市文化产业集群、企业集团和知名文化品牌,构建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战略重点突出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打好基础、突出特色,努力做美城镇环境

  推进城镇化,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是为了人们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做美城镇环境,就是要突出城镇特色、提升城镇品位,满足居住者对生态良好、环境优良、生活方便的需求,满足投资者对办事简便、节约成本、社会稳定、投资回报高的需求,满足旅游者对吃得安逸、住得舒服、行得畅通、游得开心、购得满意、娱得有趣的需求。

但现在城镇建设往往是布局杂乱化、特征一般化,不够以人为本。

如2008年中国城市数量达到655个,其中100万人口以上城市122个,数量可观却少有特色和个性。

往往走进一个城市,感觉像是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漫步”,令人窒息,没有一点视觉质量。

今后我们要避免这样的问题,以建设优美人居环境为目标,按照山水园林城镇、卫生城镇和环保城镇的标准,推进特色城镇化进程。

  加强基础建设,实现新老城区互动发展。

完善、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实现城镇环境优美的基本前提,在加快我省城镇建设中必须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尤其要拉开架子、疏通血脉,提前规划建设好城区主骨架道路路网系统,千方百计把道路、通信、供电、供水、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好。

要坚决避免“建了拆、拆了建”、“见缝插针、见子打子”、“先建房、后修路”、天天对马路“开肠破肚”等随意行为。

同时,必须处理好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的关系。

从省内外城镇建设的实践看,“甩”开旧城建新城是加快城镇建设的好路子,即把主要精力放在新城的建设上,把新城建漂亮后,一些市民待在老城难受就会主动向新城转移。

对旧城改造,应采取“穿鞋子、戴帽子、扎带子”的办法进行,等到部分市民搬到新城之时政府再进行拆迁、绿化和改建,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对建筑、街道、片区逐一改造。

特别是在着重抓好精品街区和街景建设的同时,要注重保持老城的特色和风韵,突出新城的特性和风貌,努力使两者经济相融、人文相通,实现两者的最佳结合与互动发展。

  加强管理服务,实现城镇生活井然有序。

在一定意义上讲,经济管理是越活越好,城镇管理要越严越好,因此要在全省城镇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整脏治乱”和“满意在贵州”活动。

着重加大对车辆乱停乱放、房屋乱搭乱建、垃圾乱扔乱倒、空中乱拉乱挂、市场乱摆乱设等城市管理顽疾的整治力度;对核心地段、重点街区的道路绿化、店招广告、亮化设施等进行科学规划、规范整治,全力营造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

要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各级城市政府作为城镇和市民的管理者、服务者,应切实履行做美城镇环境的职责,及时发现、全力解决管理服务上的问题,把服务型政府建设体现在管理服务的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之中。

要切实加强社区建设,下放管理权限,下移工作重心,充分发挥社区在城镇管理服务中的细胞和基础作用。

  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把城镇建得富有魅力。

世界城市发展的规律表明,很小的城镇也可以是世界性的,关键在于城镇发展的特色定位。

前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会长帕金森说:

“我们生活中很多乐趣来自多样化和地方特色……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太可珍贵了,不能允许它们被西方传来的这种虚伪的、肤浅的、标准的、概念的洪水所淹没。

我确信你们遭遇了这种危险,你们需要用你们的全部智慧、决心和洞察力去抵抗它。

”这是富于远见的警世之言。

世界上著名的城市都有它鲜明的特色,比如巴黎之美在于时装,罗马之美在于建筑,慕尼黑之美在于啤酒,爱丁堡之美在于文学。

我省文化遗存丰富多样,文化形态保存完好,民族文化绚丽多姿,因而在城镇的规划建设中不能一味追求所谓的现代化。

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推进贵州的城镇建设,一方面要立足自然生态做特色。

我省城镇大多建在山间盆地、河流两畔,青山绿水赋予城镇独特的山魂水韵,良好而特殊的生态成为宝贵的看点和卖点,必须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建设城镇。

另一方面要凸显地方文化和民族特色。

经济是城镇的基,文化是城镇之魂。

许多外地人到贵州就是来看这里的民族文化、感受地域风情。

因此,省内各地在城镇建设中要突出地域的差异性。

比如,安顺可以突出屯堡文化,黔东南可以突出苗侗文化,黔西南可以突出布依族文化,黔南可以突出水族文化,六盘水可以突出夜郎文化,毕节可以突出彝族文化,铜仁可以突出佛教文化和土家族文化,遵义可以突出红色文化、名酒文化和仡佬族文化等。

这样就能使全省各地的城镇具有独特个性和风格,从而在当今“千城一面”的情况下独树一帜、富有魅力。

  突出建筑艺术,把城镇建设得富有美感。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城镇建筑不仅要注重实用性,还要注重艺术性。

一个城镇要有品位,就得让建筑体现出美的元素。

贵州有好的建筑,比如黔东南民居富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