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年级美术下册教案.docx
《初二年级美术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年级美术下册教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陕坝中学胡桂枝
第1课艺术与科学
一、教学时间:
1课时
二、教材分析: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科学发现、科技进步对艺术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艺术想象、审美追求对科学技术发展和设计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在自己深入理解艺术与科学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对课堂教学有一个比较准确和全面的把握,也才能可能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进行创作、表现。
如何引导学生将生活中所感知的片面的、感性的认识整理加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是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三、学情分析:
大家都不知道我们现在学习美术对我们、对我们的将来有什么用?
这就是我们的学生,他们从懵懂的少年开始有了对自己的未来、对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思考。
对于科学与艺术这样深奥而严肃的话题有着自己蒙昧的初步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了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对人类发展的促进作用;认识到现代科技对艺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知识,分析生活中各种物品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及艺术特质。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科学与艺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对艺术的热爱,认识到将艺术和科学有机的结合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五、教学重点: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对社会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
六、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艺术对科学的促进作用。
七、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了解科学与艺术的概念,查询课题相关内容,了解人们对科学艺术话题探讨的最新的动态。
教师准备:
电脑教学课件、实物教具。
教学方法:
引导法、欣赏法、讲授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提问:
有些同学对学习艺术不以为然,那么艺术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呢?
(艺术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可以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
欣赏:
雄伟的建筑、精美的绘画------设问:
我们所看到的都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经典的文化遗产。
人类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发展到了今天具有了极大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你认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什么力量在起着作用?
引出课题:
科学与艺术。
(二)、欣赏探究
活动之一:
联系经典事例,体会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讲授:
艺术、科学的概念。
科学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所起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没有科学就没有我们今天所享有的一切。
探讨:
科学与艺术之间是否有联系列举:
建筑艺术。
从中体会,科学和艺术是有联系的。
深入探讨:
科学与艺术的具体关系,他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探讨:
科学创造对于艺术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列举:
绘画的发展,从岩画到电脑绘画的发展说明科学创造对于艺术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探究:
艺术对于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欣赏:
20XX年北京奥运会体育馆“鸟巢”的设计
“悉尼歌剧院”的设计。
说明:
科学的发明需要艺术的想象。
以手机的事例说明,人们对美的向往是社会发展的内在的动能。
拓展:
请同学例举生活中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经典范例。
讨论:
艺术与科学结合失衡的例子。
总结:
科学与艺术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
活动二:
联系人物阐述将艺术与科学有机的结合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艺术与科学都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成果,也是人类所具备的两种独特的能力。
每当我们关注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卓越的科学大师时,就会发现他们越是热爱和靠近艺术,从艺术的宝库里汲取营养,也就更容易创造出卓越的科学成果。
介绍:
达芬奇的科学与艺术成果。
问题设计:
你认为达芬奇到底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
你能找到他的科学与艺术创造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九、总结拓展
归纳:
科学与艺术如同一对兄弟,人类在艺术与科学的互动平衡中向前发展。
说明:
具有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具有严谨的科学实践能力才可以成为高素质的新时代的人才。
十、板书设计:
课艺术与科学
创造我们今天社会的文明是创造性的劳动
——包括科学和艺术创造
——科学和艺术是有关系的
——是相互作用的
十一、课后反思:
第2课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一、教学课时:
1课时课类:
绘画课
二、教材分析: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
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的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
那份痴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丽享受。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
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
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
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三、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2)、认知目标:
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
②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3)、能力目标:
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
四、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五、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六、学习材料:
教具:
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
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教学方法:
引导法、欣赏法、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欣赏,激发兴趣,(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师问:
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
请同学们一起有表情的背诵一遍。
师:
结合词,再看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生回答略。
师:
事实上,我们对画面的这种感受就是画的意境。
那么,什么是意境?
师: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合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2)学生讨论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从透视、是否真实再现等方面来考虑)《渔庄秋霁图》和《干草车》相比较
八、教师总结:
中国山水画西方风景画
散点透视、远看、近看均可(画面)焦点透视(看画面)
崇高气韵生动追求光色变化(看画面)
讲究笔墨情趣(画面帮助理解)遵循自然真实
投入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分,忠实再现.
中国山水画讲究人在画中游,在一幅画中同时表现可以行走,可以居住,可以浏览,可以仰望的多种时间和空间。
中国山水画有多个视点。
看图黄宾虹的《山水》讲解。
西方风景画是焦点透视。
气韵生动注重表观内在的精神气质,画面才能有生动感人的艺术魅力,(提问学生:
看到画面你有怎样的感受?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塑造了一个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钓的老渔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坚忍不拔的性格。
流露出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整个画面寒冷、寂静。
西方风景画追求光照射到景物上的亮和暗变化。
《干草车》
中国山水画讲究笔墨情趣,讲究一种趣味性,(可提问学生:
你感受到画面表现一种什么怎样的趣味性?
)吴冠中的《山村》,用一块块浓墨、淡墨表示房子的屋顶、窗户,体会一种墨的趣味。
西方风景画遵循自然真实,尊重客观现实。
《干草车》中国山水画要求要投入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西方风景画是物我两分,忠实地表现客观事物,真实的再现。
(二)、学会欣赏
多媒体画面出现《渔庄秋霁图》
①画家表现了什么地方的景色?
讨论分析画面的构图、空白、墨色。
②这幅作品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倪瓒:
江苏无锡人,原家富足,后家道中落,遂变卖家资,浪迹太湖一带。
隐居江湖,洁身自好,过着飘逸淡泊的生活。
画卷描绘江南渔村秋景及平远山水,以其独特的“三段式”平远构图法显露个人特色。
上段为远景,三五座山峦平缓地展开;中景是一片浩翰而平静的水面,不着一笔,以虚为实;下段为近景,坡上几棵稀疏的枯树,参差错落,枝叶疏朗,风姿绰约。
他的画面冷落荒凉的情调,也表现了当时处在外族统治下的一部分汉族知识分子的内心苦闷。
(3)、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构图:
“三段式”平远构图法。
笔墨:
浓、淡相间,剔透松灵的笔墨。
空白:
国画中有“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之说。
这幅画中中景空白较大,是一片浩翰而平静的水面,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意境:
整幅画不见飞鸟,不见帆影,也不见人迹,一片空临孤寂之情。
他的画面冷落荒凉的情调,也表现了当时处在外族统治下的一部分汉族知识分子的内心苦闷。
多媒体画面出现《万山红遍》)讨论回答问题
(1)你能从这幅山水画中感受到深秋迷人的景色吗?
讨论分析画面构图、墨色、空白。
(2)这幅作品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李可染:
中国现代画家。
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
他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
《万山红遍》用全景构图描绘了自然景色,两山之间,一股清泉顺流而下。
山中小村充满宁静享和的气氛。
他用浓重的积墨法画出山的浑厚,用朱砂层层点满画面,使全画呈现出深秋迷人的景色,借毛泽东诗词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歌颂了欣欣向荣的时代.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构图:
全景构图,画面给人饱满的感受。
空白:
而本画面中空白很少,给人感觉密不透风。
墨色:
墨色很浓,用积墨表现出山的浑厚,朱砂层层点满画面,使画面呈现出深秋迷人的景色。
本画面题目是借用毛泽东诗词中的“万山红遍,层林劲染”,歌颂欣欣向荣的时代。
呈现出浓郁醇厚、宁静享和的气氛。
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两幅古今作品的欣赏,我们了解到画家的人生经历、理想、对生活的感悟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决定画家的意境风格,画面的构图、墨色、空白是为意境设计的。
九、教师当堂示范《望庐山瀑布》:
画面有浓墨、淡墨、空白较多给人无限的遐想,给人一种雄伟壮丽的感受。
十、课堂作业:
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画,播放《渔歌唱晚》音乐,画一幅表现山水意境的中国画。
古人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参考诗句:
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了关于表现山水的古诗词。
请同学们拿起毛笔来表达诗句中所表现的意境。
参考的诗句:
(1)横看成岭侧成峰……
(2)独钓寒江雪……
(3)枯藤老树昏鸭……
(4)小桥流水人家……
(5)空山新雨后……
(6)日簿西山情依依……
(7)天门中断楚江开……
(8)孤帆远影碧空尽……
(9)远上寒山石径斜……
十一、作业展示:
每组推选一位同学到黑板前展示,说出是谁的诗的内容,表达的意境。
并评价自己的作品。
然后让其它同学来评价。
十二、学会评价(学生讨论:
怎样评价一幅山水画)
评价标准:
①构图、空白、墨色的运用是否完美;③能否表现一定的意境。
(4)是否以诗入画。
十三、教师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画家的人生经历、理想、对生活的感悟及当时的社会生活等决定了画家的意境风格。
笔墨技法是为意境而设计,画家可以通过笔墨淋漓尽致地表现无限的精神空间,如李可染的“浓郁醇厚”的积墨和倪瓒的“淡雅清逸,崇尚疏简”的画法。
如果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到大自然中去亲身体验一下。
十四、板书设计: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1、山水画的构图2、山水画的空白3、山水画的墨色分析4、山水画的意境
十五、课后反思:
第3课中国画的形式美
一、课时:
1课时课类;绘画课
二、教材分析:
中国画在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意与境、形与神、感性与理性等独特的美学理论,在形式上,将绘画、书法、诗歌、篆刻等有机结合,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形式美感。
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形式美,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审美视觉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绘画中形式美感与内容的协调统一是构成作品艺术美感的重要的两个方面。
2、认识中国画是通过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3、认识中国画将绘画、书法、诗歌、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其独特的形式美感。
能力目标:
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初步尝试体验中国画的形式美。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
四、教学重点:
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体验笔墨情趣。
五、教学难点:
中国画形式美各因素的价值判断及相互关系。
六、教具准备:
课件(包括丰富、典型的各种风格的名作),画架、画板、笔墨纸砚等绘画用品。
学具准备:
准备笔、墨、纸、砚、色材料。
教学方法:
引导法、欣赏法、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师:
调试多媒体设备,准备教具,组织教学。
生:
准备学具。
(二)、导入新课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意境美是山水画的灵魂,下面就让我们再一起欣赏几张国画作品,在欣赏时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作品在哪些方面给你以美的愉悦?
演示课件作品并解说作品、作者、作品特点。
生:
可能会回答,中国化色彩很艳丽;笔墨很有趣,很特别,形象不是很准确但很美等等。
师:
同学们的看法很独特,很好,其实同学们刚才所说的这些都是中国画的形式美,那么什么是中国画的形式美呢?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去学习《中国画的形式美》。
(三)、授课
1、演示课件
2、讲解形式美概念
通过刚才同学的剖析,我们知道所谓中国画的形式美就是在大小横竖不同的画幅中通过构图将点、形、色等形式因素按表现需要有规律的组合起来所呈现的多样统一的美感。
中国画的形式美概括起来大致有:
形象之美、色彩之美、章法之美、笔墨之美四个因素。
师:
在了解了形式美概念的基础上,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国画去感受它的形式美。
首先让我们走进白石老人的《虾》
3、演示课件白石老人的《虾》与生活中虾的照片。
提问:
白石老人笔下的虾在形象上与现实生活中的虾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分组讨论
师:
分别找学生回答。
生:
回答生活中的虾腿很多,是透明的,直的,显得呆板,不是很美;艺术作品的虾非常有趣,很灵动,与生活中的虾相差很多。
(同学得出的结论会很好,如果说到笔墨老师应及时适当讲解,指出下面将对形象进行讲解)
师: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正像同学们所说真实的虾与白石老人笔下的虾区别很大,生活中的虾虽然很真实但很复杂呆板,用写真的方法很难表现出来,经过画家的概括、提炼、加工,艺术作品中的虾很简单、灵动,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
师:
总结并演示课件
艺术作品中的虾形象概括、简单、比现实生动。
形象是绘画的基础,写神才是目的。
师:
欣赏了白石老人的大作后,接下来再让我们到中国画的色彩海洋中去畅游!
(四)、演示课件《井冈山》、《樱桃》、何海霞的《青山绿水》。
提出问题:
同学们在欣赏作品时仔细观察一下中国画的色彩美不美?
如果美又有什么特点?
(演示课件问题)
生:
分组讨论
回答:
色彩很鲜艳,很好看,与物体本身的颜色接近,(同学在回答问题时不会很准确,教师要适时的启发点拨)
师:
补充
刚才同学说出了中国画用色的一些特点,但不够准确。
中国画的用色除工笔重彩外基本上用装饰性比较强的固有色。
色彩对于中国画的整体来说并不是主要的,而是墨的补充(演示课件显示答案)
师:
以上我们的欣赏学习侧重于中国画的内在形式美。
那么中国画的外在形式美不美呢?
(五)、演示课件:
手卷、立轴等
提问:
请同学们说一说中国画都有哪些形制呢?
生:
立轴、手卷、册页、扇面等。
师补充:
立轴易远看可以连续成条屏,手卷易近看表现大型题材。
中国画除了外形之美之外,在构图、诗书、画印上也体现了章法之美。
演示马致远的《雪图》,吴冠中的《大漠》,讲解构图特点,马远、“马一角”、空灵美,《大漠》用线、用点及疏密对比等。
师:
刚才我们了解了中国画的形式美的各个因素,那么这几个因素的相互关系如何呢?
(六)、重点讲解《露气》
演示课件《露气》整幅作品请同学欣赏
师:
提出问题
请同学议一议,说一说。
这幅画从哪几个方面体现了中国画的形式美?
生:
学生的回答会很多种。
学生会在色彩、墨、色、章法等方面回答。
师:
师生互动并补充讲解。
1)、用墨
作品中用元气淋漓的泼墨荷叶,用大面积墨汁挥泼而成,酣畅而凝重,效果整体而又有小的变化,形成了虚实对比变化。
2)画面结构
整幅作品结构上分成两种组合,即体块组合与骨架组合。
泼墨荷叶形成体块组合,体块组合往往带有方正的倾向,这种方正给人一种非常雄阔、沉重、稳定的感觉;骨架组合是由荷叶的梗子、水草组成。
右上方的泼墨和叶梗子瘦劲而形成斜势。
由于荷叶体块大而重,梗子虽然刚劲仍觉得负担重,于是旁边加上一朵丰满的朱荷和一根与花边几乎平行的梗子,这一支撑使得叶与花组成的体块十分稳当。
为了进一步加强两根梗子之间的联系,又在中间交错布置了几笔水草和小荷叶,使得这部分的花、叶、梗、水草之间组合的十分严整,体现出作者对形式美的探索和追求。
3)用色
在画面中只用红色划出一个花蕾,一个花朵,并安排在画面两端,两者形成互应之势,与大面积墨色对应,形成点缀之笔。
4)诗、书、画、印融合之美
在画幅中同时出现书法、诗文、篆刻、特别是书法、方圆并用,以方为主,略带隶书之意,形成线条与画面的大面积泼墨形成虚实对比,形成构图和谐之美。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画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综合艺术。
师:
总结,各因素的关系(各因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和谐统一的)
师:
光说不练是假把式,下面就让我们亲自动手去体验中国画的形式美吧!
八、学生创作
1)学生分成四组,各组由代表上前面创作。
2)放课件。
3)老师巡回辅导。
九、总结
生:
各组同学分别展示创作作品。
并派代表阐述创作原因、意图和主题,并评说作品意境美。
师:
总结本课,指出存在问题,鼓励学生。
十、板书设计中国画的形式美
1、形式美概念2、用墨、用色3、诗、书、画、印融合之美
十一:
课后反思:
第四课陶艺创作
一、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课程类型欣赏课
三、教学准备图片资料
四、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我国陶瓷艺术的传统,通过欣赏陶艺作品,感受陶艺的独特的美感效果,并从中学习陶艺的知识;在陶艺创作中,学习制作技术,力争表现出具有艺术性和鲜明个性的造型。
陶艺教学与造型、色彩、立体构成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中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帮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陶瓷材料实现自己的创意,完成作品。
五、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A.应知:
认识陶艺是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的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了解我国陶瓷艺术的辉煌成就和悠久的历史,分析陶艺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B.应会:
初步掌握泥板成型、泥条成型、拉坯成型的几种基本技法。
(2)隐性内容与目标:
了解陶艺创作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认识陶艺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初步感受陶艺的魅力,以后能够运用学到的陶艺知识,
(2)难点:
通过学习,对陶艺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能有所理解。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拿出课前收集的陶艺作品及瓷器,发问“这些东西同学们认识么,他们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举手做答。
教师总结:
“这些东西统称为陶瓷,但陶和瓷却是不同的,用陶土烧制的为陶器,用瓷土烧制的为瓷器。
下面我们将给大家讲的就是陶器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从陶艺是什么、陶艺与文化这两点展开。
作陶为艺是以土石为基础原料,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器具或装饰品的坯体,然后置于火中,烧炼使其坚固定型而成陶器和瓷器,陶与瓷之分在于其材质不同,坯体吸水率不同,陶器吸水率比瓷器要大.作陶的土分为很多类,有粗陶土、细陶土、精陶土、色陶土、粗瓷土、细瓷土之分,在其效用上可分为环境陶艺、生活陶艺、观念陶艺等类型.原来作陶主要讲究实用性为主而现代在其基础上融进了审美功能.
艺术源于陶有其历史根源的,为什么呢?
因为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源于火于土的结合,谈艺之源即为陶.
1、什么是陶艺,说明了就是陶瓷艺术,也就是定义为用硅酸盐材料制成的手工艺品(硅酸盐即是泥土,也可以高岭土为大宗).
2、陶艺作品的好坏不在于其造价而在于其制作的技巧性,因为技巧性是陶艺创作的生命,技巧性的陶艺作品是使其作品载入史册的根源.
学习内容图文并茂,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让学生领略神秘的原始陶器、宏伟的兵马俑、绚丽的唐三彩、高贵的白瓷、典雅的青花瓷、丰富的彩绘瓷和充满时代感的现代陶艺作品。
使学生感知到了陶艺的艺术美和实用美,体会到陶艺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通过图片,使学生掌握的泥条盘制法、泥板成型法、徒手捏制法这三大陶艺的造型方法的相关知识,学生在欣赏和学习相关的知识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在这里可以就同一主题进行学习讨论,就同一作品发表自己的理解看法,或帮助同学解决问题。
(三)、布置作业:
同学们课下可以查阅一些关于陶艺的资源,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国家优秀的陶艺术及陶文化。
八、板书设计:
陶艺创作
1、陶艺的概念2、陶艺与文化
九、课后反思:
第5课明暗与立体的表现
一、课时:
1课时
二、课业类型:
绘画技能课。
三、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了解明暗造型的基本知识,尝试描绘物体的立体感,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增强他们的创作欲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很好地理解利用“明暗色调来表现物体的立体形象是素描的一种基本方法”的含义。
本课的素描教学与传统的单纯技法教学不同,它更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创作能力及综合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讲授石膏形体的明暗关系,使学生初步了解在光线的照射下,物体明暗变化的基本原理和变化规律,掌握在特定的光线下,表现物体的结构、体面、空间调子的质感和基本方法。
五、教学重点:
物体在光线照射下,其表面产生深浅不同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六、教学难点:
五大调子的准确表现。
(解决方法:
1、用石膏几何体实物或纸模型,在灯光照射下进行演示,教师分析并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物体表面所产生的明暗变化有什么特点。
2、分析在改变光源方向或物体的位置之后,明暗变化又有什么特点?
从中找出其变化规律。
)
七、教学方法:
比较、演示、观察、再比较。
八、教具准备:
1、操作平台。
2、课例软件。
3、石膏几何体数个。
4、射灯。
5、摆放石膏形体的桌子,配以衬布。
6、投影仪。
教学方法:
引导法、欣赏法、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
九、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1、教师演示数张黑白画让学生观察、分析、议论。
提问:
“这些画有什么特点?
有几种颜色?
物体的光和暗的地方是怎样处理的?
”(投影显示)
学生可能会这样答:
“光的地方是白色的,暗的地方是黑色的。
”
又问:
“这样的画让我们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投影显示)
学生可能这样回答:
“黑白对比强烈,但转折生硬。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