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体规划Ⅰ所应掌握内容快速浏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3631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总体规划Ⅰ所应掌握内容快速浏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城市总体规划Ⅰ所应掌握内容快速浏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城市总体规划Ⅰ所应掌握内容快速浏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城市总体规划Ⅰ所应掌握内容快速浏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城市总体规划Ⅰ所应掌握内容快速浏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总体规划Ⅰ所应掌握内容快速浏览.docx

《城市总体规划Ⅰ所应掌握内容快速浏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总体规划Ⅰ所应掌握内容快速浏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总体规划Ⅰ所应掌握内容快速浏览.docx

城市总体规划Ⅰ所应掌握内容快速浏览

城市总体规划(Ⅰ)所应掌握内容快速浏览

一、名词类

城市

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城市化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的含义

1、人口职业的转变:

第一向第二三产业过渡,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人口不断增加

2、产业结构的转变:

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大

土地和地域空间的变化:

农用变成非农用地,居住形式从分散到集中,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变为人工环境为主得空间

城市职能:

基本职能(BF):

指为城市本身以外地区提供服务并从城市以外地区获得劳动报酬活动所对应的职能。

非基本职能(NBF):

指为城市本身提供服务并从城市本身获得劳动报酬活动所对应的职能。

城市职能(UF)=BF+NBF=BF(1+NBF/BF)

令NBF/BF=a,则UF=BF(1+a)

令1+a=n(n>=1)则UF=nBF乘数效应

城市性质:

是指城市在区域生产力地域分工中所承担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是城市个性的体现,是由城市基本职能所决定的。

城市规划区

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用地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有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具有自然、社会、经济、法律等属性。

城市规模

通常指城市的人口数量。

有时以城市用地面积为辅助标志。

在中国,人口超过一百万的为特大城市(常为省或自治区的重要城市/或首府),人口在五十万至一百万以下的为大城市;人口在二十万到五十万以下的为中等城市;人口在二十万以下的为小城市。

在美国,为人口普查的需要,人口超过二千五百人者称为城市,在二千五百人以下者称为地方。

城市人口规模(户籍非农农业户口兼业农户)

城市用地规模(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的)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

指综合性的城市规划。

是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制订城市中各类建设的总体布局的全面环境安排的城市规划。

总体规划还包括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制订该市远、近期目标及其实施步骤和措施等工作。

雅典宪章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学会在雅典开会提出《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雅典宪章》提出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城市的种种矛盾是有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土地私有引起的。

城市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及平衡后再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

城市规划是一个三度空间的科学,不仅是长、宽二方向,应考虑立体空间。

并以国家法律形式保证规划的实现)

马丘比丘宪章

1978年12月,一批建筑师在秘鲁的利马集会提出。

马丘比丘宪章指出雅典宪章为了追求分区清楚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

主张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孤立的组成部分拼凑在一起,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环境。

城市的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

《马丘比丘宪章》:

城市的个性与特征取决于城市的梯形结构和社会特征。

因此不仅要保持和维护城市的历史遗迹和古迹,而且还要集成一般的文化传统。

一切有价值的说明社会和民族特性的文物必须保护起。

(p26)

北京宪章

1999.5

•四大内容:

•1、认识时代(冷静的反思)

•2、面临挑战(生态、经济、文化、科技、社会)

•3、从传统建筑学转向广义建筑学(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

•4、多元共存,殊途同归

田园城市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一些花坛和绿地,而霍华德所说的田园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p22)

田园城市的含义: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1898年霍华德的《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

apeacefulpathtorealreform》)出版了,他认为应当建设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即他所谓的田园城市;而当城市的人口规模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在旁边另外建一座田园城市,城市人口都限制在三万人左右,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

霍华德的理论活动和在时间方面取得的成就都极大的影响了城市建设的发展。

他和提出带形城市的索里亚的设想了两种不同的城市空间组织模式,后来的种种主张,几乎都是这两种设想的发展或者变种而已。

伯吉斯同心圆理论

同心圆理论是由伯吉斯(E.W.Burgess)于1925年对芝加哥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后总结出来的。

他是基于社会生态学里的入侵和承继(Invasion-succession)概念来解释土地利用在空间上的排列形态。

基本模式为城市各功能用地以中心区为核心,自内向外作环状扩展,共形成5个同心圆用地结构(图(a))。

从城市中心向外缘依次顺序为:

第一环带是中心商业区(CBD),包括大商店、办公楼、剧院、旅馆,是城市社交、文化活动的中心。

第二环带为过渡地带(ZoneofTransition),是围绕市中心商业区与住宅区之间的过渡地带。

这里绝大部分是由老式住宅和出租房屋组成,轻工业、批发商业、货仓占据该环带内一半空间,其特征是房屋破旧,居民贫穷,处于贫民窟或近乎贫民窟的境况。

第三环带是工人住宅区(zone0fWorkingmen’sHomes),这里租金低,便于乘车往返于市中心,接近工作地,工厂的工人大多在此居住。

第四环带是高收人阶层住宅区(zoneofBetterResidences),散布有高级公寓和花园别墅,居住密度低,生活环境好。

第五环带为通勤人士住宅区(Commuter’sZone),约距中心商业区30~60分钟乘车距离范围内。

伯吉斯对同心圆土地利用模式进行的动态分析,仍然是从生态学“入侵和承继”的观点出发。

他认为,当城市人口的增长导致城市区域扩展时,第一个内环地带必延伸并向外移动,入侵相邻外环地带,产生土地使用的演替。

如中心商业区的进一步发展,入侵过渡地带,吞没贫民的住房,迫使住在这里的低收入居民不得不向外环地带转移,致使高收入居民把其旧的住房转给低收入居民,搬人新的高档住宅中。

英国城市经济学家巴顿(K.J.Button)将此现象称为“渗透”;伊文思(A.W.Evans)则称为“过滤”(FilterDown)。

正是基于这种思想,美国在60年代和70年代里,以此作为城市更新政策的基本原则,把过渡地带的一部分扩展为商务用地,而陈旧的低收入住房改建为中产阶级住宅区,改善了各阶层的住房条件,而位于该区域的大部分工厂则跃过以前限制制造业扩展的居住区,搬迁到被伯吉斯称为通勤人士住宅区中,形成新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的弱点同冯·杜能理论一样,忽略了交通道路、自然障碍物(河、湖等)、土地利用的社会文化和区位偏好等方面的影响,与实际有一定的偏差。

1932年巴布科克(Babcock)考虑到交通轴线的辐射作用,将同心圆模式修正为星状环形模式(图(b)),使这一理论更接近单中心小规模城市的真实情况。

霍伊特扇形发展理论

扇形理论是霍伊特(HomerHoyt)于1939年创立的,来自于他对美国64个中小城市及纽约、芝加哥、底特律、华盛顿、费城等城市和住宅区的趋势分析。

该理论的核心是各类城市用地趋向于沿主要交通线路和沿自然障碍物最少的方向由市中心向市郊呈扇形发展(图)。

他认为,由于特定运输线路线性可达性(LinearAccessibility)和定向惯性(DirectionalInertia)的影响,各功能用地往往在其两侧形成。

他还把市中心的可达性称为基本可达性,把沿辐射状运输主干线所增加的可达性称为附加可达性。

轻工业和批发商业对运输线路的附加可达性最为敏感,多沿铁路、水路等主要交通干线扩展;低收入住宅区环绕工商业用地分布,而中高收入住宅区则沿着城市交通主干道或河岸、湖滨、公园、高地向外发展,独立成区,不与低收入的贫民区混杂。

当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需要扩大,高收入的人就从原居住区搬迁到新的声望更高的地方,原来的高收入住宅区的房产变为低租金的住宅,供贫民居住,出现土地利用的演替。

但大部分低收入阶层,由于经济和社会因素的理智的内聚力,很难进人中产阶级和高级住宅区居住,只能在原有贫民区的基础上向外作条带扇形状延伸发展,因此,城市各类土地利用在空间上呈现出扇形结构。

哈里斯·乌尔曼多核心发展理论

多核心理论最先是由麦肯齐(R.D.Mckenzie)于1933年提出的,然后被哈里斯(C.D.Harris)和乌尔曼(E.L.Ullman)于1954年加以发展。

该理论强调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并非只形成一个商业中心区,而会出现多个商业中心。

其中一个主要商业区为城市的核心,其余为次核心(图)。

这些中心不断地发挥成长中心的作用,直到城市的中间地带完全被扩充为止。

而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新的极核中心又会产生。

哈氏和乌氏还指出,城市核心的数目多少及其功能,因城市规模大小而不同。

中心商业区是最主要的核心,另外还有工业中心、批发中心、外围地区的零售中心、大学聚集中心以及近郊的社区中心等等。

并进一步指出形成城市多中心的因素有四个:

1.某些活动需要彼此接近,而产生相互依赖性;

2.某些活动互补互利,自然集聚;

3.某些活动因必须利用铁路等货运设施,且产生对其他使用有害的极大交通量,因此就排斥其他使用而自己集结在一起;

4.高地价、高房租吸引较高级的使用,而排斥较低品质的使用。

多核心理论模式虽然复杂,但仍然基于地租地价理论。

支付租金能力高的产业位于城市中心部位,其余是批发业和工业以及高密度的住宅区。

多核心理论没有假设城区内土地是均质的,所以各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布局无一定顺序,功能区面积大小也不一样,空间布局具有较大的弹性,尤其是那些由几个小市镇扩展合并而成长起来的城市。

霍华德

1898年《明日:

一条通向真正和平的改革之路》

1902年《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CityofTomorrow)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一些花坛和绿地,而霍华德所说的田园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勒·柯布西耶

(p25)在1925年发表了《城市规划设计》一书,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了城市规划。

•1840-1950中国被动接受西方思想,

•转化为:

•传统型:

北京、西安、苏州

•一宗主国嫁接型:

大连、青海

•多宗主国嫁接型:

上海、广州、天津

 

赖特:

赖特在1935年发表的《广亩城市:

一个新的社区规划》强调城市中的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

(p25)

佩里将居民区面积控制在以学校、商店等公用设施为中心、以步行可达距离为半径的范围之内,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城乡社会的亲合力。

广亩城市

赖特在1935年发表的《广亩城市:

一个新的社区规划》强调城市中的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

(p25)

带形城市

1882年西班牙工程是索里亚·伊·马塔

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

“带形城市”的规划原则是以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平行地沿着交通干线布置;大部分居民日常上下班都横向地来往于相应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

交通干线一般为汽车道路或铁路,也可以辅以河道。

城市继续发展,可以沿着交通干线(纵向)不断延伸出去。

带形城市由于横向宽度有一定限度,因此居民同乡村自然界非常接近。

纵向延绵地发展,也有利于市政设施的建设。

带形城市也较易于防止由于城市规模扩大而过分集中,导致城市环境恶化。

较有系统的带形城市构想,最早是西班牙工程师A.索里亚·伊·马塔在1882年提出的。

他认为有轨运输系统最为经济、便利和迅速,因此城市应沿着交通线绵延地建设。

这样的带形城市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不仅使城市居民便于接触自然,也能把文明设施带到乡村。

优点:

可以使人们充分接触自然,同时又把文明带入乡村

缺点:

不符合经济学原理

风向玫瑰图

指某地区某时段内各种风向频率的图形表达形式,因其形像朵玫瑰,故名。

作用:

•a城市总体规划必备的基础资料

•b有助于判断该地区的主导风向

•c有助于构筑该城市主干路网走向

•d有助于城市功能布局的区位选择

•e有助于城市重大市政设施的选址植被条件

城市建设用地:

十大类46中类73小类

1、(R)居住用地:

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绿地。

分四类居住用地

2、(C)公共设施用地:

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文物古迹,其他公共设施

3、(M)工业用地:

123类工业用地。

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附属设施用地,专用的铁路码头道路

4、(W)仓储用地:

普通仓库,危险品仓库,堆用场地

5、(T)对外交通用地:

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港口,机场。

城市对外交通运输及其附属设施

6、(S)道路广场用地:

道路,广场,停车场,车库。

市、区、居住区级的道路,广场和停车场

7、(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供应设施,交通设施,邮电设施,环境卫生设施,施工与维修设施,殡葬设施,其他市政公用设施。

市级,区级,居住区级的市政公用设施等用地,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及管道维修设施等用地

8、(G)绿地:

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

市级,区级,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等用地,不包括专用绿地园林和林地

9、(D)特殊用地:

军事用地,外事用地,保安用地。

特殊性质用地

城市用地自然评价

(自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必需的用地条件,同时也对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很大的影响。

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水文、气候和地形等方面的内容。

城市门槛

门槛理论:

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投资。

两者之间,不是一个线性的函数关系,而是跳跃式的。

当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城市建设投资也逐步增加,但到一定的界限,城市原有的规模及基础设施容量达到了极限,若是继续扩大,就意味着需要一次性巨大的投入,开发新区,修建新的基础设施。

这时在城市规模和城建投资之间出现了一个突变点

结构规划的内涵:

对一个地区发展目标方向、重大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作结构性安排

CBD

城市中心商务事务区(centralbusinessdistrict)p492

城市中商务活动集中的地区。

一般只在工业与商业经济基础强大,商务和金融活动量大,并且在国际商贸和金融流通中有重要地位的大城市才有以金融、贸易及管理为主的中心商务区

二、简述题类

1、简述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其主要内容如下:

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研究分析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2.简述三大宪章的主要内容

雅典宪章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学会在雅典开会提出《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雅典宪章》提出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城市的种种矛盾是有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土地私有引起的。

城市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及平衡后再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

城市规划是一个三度空间的科学,不仅是长、宽二方向,应考虑立体空间。

并以国家法律形式保证规划的实现)

马丘比丘宪章

马丘比丘宪章指出雅典宪章为了追求分区清除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

主张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孤立的组成部分拼凑在一起,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环境。

城市的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

《马丘比丘宪章》:

城市的个性与特征取决于城市的梯形结构和社会特征。

因此不仅要保持和维护和城市的历史遗迹和估计,而且还要集成一般的文化传统。

一切有价值的说明社会和民族特性的文物必须保护起。

(p26)

北京宪章

•四大内容:

•1、认识时代(冷静的反思)

•2、面临挑战(生态、经济、文化、科技、社会)

•3、从传统建筑学转向广义建筑学(建筑学、地经学、城市规划)

4、多元共存,殊途同归

3、简述英美流派主要代表人物

1)E·霍德华

1898年《明日:

一条通向真正和平的改革之路》

1902年《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CityofTomorrow)

2)赖特

BroadanceCity:

ANewCommunityPlan

3)P·格迪斯

区域规划的创始人

城市规划的方法论:

调查—方案—成果

4、简述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主要层次

总体规划阶段:

国土规划、区域性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总体规划

•详细规划阶段: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

•两阶段分层次

从左到右,从上位规划到下位规划

上=〉下指导

下=〉上落实、反馈

5、简述城市建设用地类型

•、城市用地=城市建设用地+非城市建设用地

现状城市建设用地(九大类)

•居住用地R

•公共设施用地C

•工业用地M

•仓储用地W

•对外交通T

•道路广场S

•市政公用设施U

•绿化用地G

•特殊用地D

非城市建设用地(位于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之间的环状地带):

•水域及其他用地E(耕地、林地、园地、弃置地、露天矿、村镇)

6、简述城市主导风向的作用

1有助于构筑该城市主干路网走向

2有助于城市功能布局的区位选择

3有助于城市重大市政设施的选址

7、简述城市性质确定的主要依据

是指城市在区域生产力地域分工中所承担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是城市个性的体现,是由城市基本职能所决定的。

主要依据:

1、比较优势

2、竞争优势

(1)资源依据

有形:

自然、人文、历史

无形:

体制、人才、信息

(2)区位依据

有形:

门户(“边”“贸”“习俗”“体制”)、交通、政治经济

无形:

虚拟的、接触效应

(3)比较依据(从区域)

纵向的、横向的

3、自上而下的指导依据

4、尊重城市发展阶段性依据

5、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依据: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

(2)区域自然、资源、能源、国防及历史条件(3)城市发展现状(4)城市发展远景

8、简述城市总体布局主要类型

(一)集中块状结构类城市总体布局

1、生长环境:

平原地区

2、生长机制:

同心圆理论

3、代表城市:

北京、石家庄、苏州、沈阳、西安、成都等

(二)、放射连片状结构类城市总体布局

1、成长环境:

平原地区、受地形切割或人工构筑物切割

其中:

地形包括山体、河流、海洋、湖泊等

人工构筑物包括铁路、高等级公路、航空、航道及其他

2、成长机制:

扇形理论

3、代表城市:

合肥、盐城、杭州、南昌、长沙、柳州等

(三)、带状连片结构类城市总体布局

1、成长环境:

山地、平原但受地形或人工构筑物切割

2、成长机制:

多核心学说

3、代表城市:

兰州、洛阳、常州、青岛等

(四)、双城结构类城市总体布局

1、成长环境:

有重点建设项目、有内河与外海相通的地区

2、成长机制:

多核心学说

3、代表城市:

天津、包头、衢州、镇海、湛江、大连等

(五)、带卫星结构类城市总体布局•

1、成长环境:

特大城市

2、成长机制:

多核心学说

3、代表城市:

上海、北京、南京、天津等

(六)、一心多城结构类城市总体布局

1、成长环境:

山地、平原地区但受地形切割、矿产资源区

2、成长机制:

多核心学说

3、代表城市:

武汉、重庆、个旧、南通、台州等

(七)、分散结构类城市总体布局

1、成长环境:

山地、平原地区但受地形切割、矿产资源区

2、成长机制:

多核心学说

3、代表城市:

大庆、淮南、攀枝花等

9、简述城市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的意义

10、简述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的意义

1、对土地使用现状进行分析,作为调整用地和制定规划的依据之一

2、进行方案比较,检验设计方案用地分配的经济系和合理性

3、审批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的依据之一

----------------------------------------------------------------------------------------------------------------------------------------------------------------------------------------------------------------------------------------------------------------------------------------------------------------------------------------------------------------------------------------------------------------------------------------------------------------------------------------

三、论述题

1、以所熟悉的城市或城镇,谈谈该城市的城市性质和确定其性质的主要依据,再结合所学规划知识谈谈该城市用地布局的主要类型。

2谈作为一名合格的城市规划师所应具备的素质。

野蛮级体魄一项毕生钟情的运动

IQEQAQ(逆商)HQ

博览群书

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史学家的严谨数学家的严密文学家的浪漫哲学家的思维

对城市规划持久的兴趣

2、运用所学的城市规划知识,谈谈你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看法。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历史任务,是涉及面非常广的庞大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急于求成,大包大揽搞运动都是有害的。

一定要从各地农村,特别是农民的具体的实际需要出发,防止个别地区、个别人把惠及亿万农民的德政工程、良心工程,变成新的强迫命令的“运动”、新的名实不符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为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正确处理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

二要正确处理好客观条件和建设目标的关系。

三、要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中的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

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进行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村庄建设是必需的,但房屋、道路、水利等硬件建设只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方面。

而作为新农村建设基础的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才是最艰巨的任务。

新农村不该是“盆景”,专门为了观赏,新农村应该是为了让农民实实在在地生产、生活。

所以,必须把生产放在第一位。

另外,虽然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目标,但我们国家的现实是农村各方面条件差距非常大,要正视这个现实,不同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制订不同的建设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城市的支持。

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点是立足于农村,追求的是农村的发展,这种发展并不是要将农村城市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务是统筹城乡发展,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要用城市的发展来带动农村,而不是像过去的发展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