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缺席和女性独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2324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男性缺席和女性独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男性缺席和女性独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男性缺席和女性独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男性缺席和女性独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男性缺席和女性独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男性缺席和女性独立.docx

《男性缺席和女性独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男性缺席和女性独立.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男性缺席和女性独立.docx

男性缺席和女性独立

男性缺席和女性独立

  [摘要]笔者再次议及近期解禁的女性电影《茉莉花开》,揭示出男性在影片中缺席的多重涵义,并通过对影片中三代女性命运及家庭的分析,引申出影片的女性独立主题,通过糅合心理学上的缺失和情结等理论,最终说明了片中女性的独立是由男性的缺席造成的。

  [关键词]男性缺席女性独立悲剧

  

  云集了诸多大牌明星影片本身像片中的女性人物一样命运多舛,尘封了三年终于拨云见日,观众在一饱眼福的同时,也为女人掬一把同情之泪,更为片中女人的命运争执不休,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它全面反映了旧上海的女性情愫,是一部典型的女权主义电影,有人则认为这是女性世界的“金枝欲孽”式的宿命的缩影。

这显然是一部以女性为主体的电影,男人在片中的地位似乎无足轻重;但笔者通过运用拉康和荣格等心理学家的缺失理论,追根究底,是男人的缺席造成了这三代女性的悲剧,男人才是她们忍受苦难的根源,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影片中男人虽大处于缺席的状态,但这种男性的缺席足以造成三代女性的所有悲剧,但最终也造就了女性的终极独立。

  

  一、男性的缺席

  

  在影片中,男人在场的戏很少,而即使在场,或是影片开始时茉在排练中所说的“玩弄女性的恶魔”,或是不负责任的“半男人”角色,只有陆毅所扮演的邹杰还算正派,但也成了女性“邪恶”势力的牺牲品。

然而,在影片中,男人的影子始终贯穿于女人的生命之中并挥之不去,这种影响力与其说是因为他们在她们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施展的魔力,不如说是因为他们的缺席,这就是所谓缺席者的权利。

一方面为男性角色的缺席。

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戏,男人却大都是友情客串,至多也是充当女性人物的道具,除了邹杰的戏份较重之外(即使他也被咄咄逼人的女性力量逼到了绝境),编剧或导演随着剧情的进展越来越抹煞男人的意义,到了第三代刘烨所扮演的小杜身上,男人最终只是化作一具驱壳,尽管男性在人物的多样化略占鳌头,因为影片中章子怡和陈冲都分饰了多个角色,而该片的导演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谈及此片的寓意之一,就是“男人在女人的生命中只是过客”[1],所以必须要用不同的人来扮演。

二则为男性人物的缺席。

美国作家海明威曾在《谈创作》中说过,“作家写小说应当塑造活的人物。

人物不是角色。

”[2]而在这种电影语言里,在编剧或原著小说家的视界里,男人只是角色,远没有片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丰满动人,好像只有女主角在那里看太阳东升西落,凄凉而忘我地生活。

而正是由于这种男性角色的缺席,男人才令这三代女性如此魂牵梦萦、心醉神迷。

影片一开始就注定了男性角色的缺席,两个女人一台戏。

高占非,一个多次被提及的角色,却从未出现,只带着浅浅笑意居于杂志一角,却牵引了茉的所有感情生命,以至后来她还执迷不悟地叫自己的女婿邹杰和小杜“小高”,观众在忍俊不禁之时也意识到他远比孟先生一那个弃她而去的男人更有影响力;而荣登男人的岳母宝座之后,莉对女婿的欣赏和着迷及称呼“小高”时的亲昵,不是一种病态的迷恋,而是一种心灵的契合,是对过往回忆的重温。

她在童年时期已缺乏男性或父性的关怀,缺乏男人的抚慰。

而看到女婿时,深埋在她心灵深处的意识缺失及渴望被唤醒了,她在无意识中进入了法国唯美主义大师波德莱尔所提出的“契合”状态[3],与那个她及母亲的不完整的世界重逢。

这也许是她对男人世界的终极期待,然而这个男人却一直处于“缺席”状态,现实却彻底推翻了她的心理期待,使她在生活中不仅遭人遗弃,还要承受一生没有男人留意的命运。

茉的一生最为凄惨,生活在没有父亲的家庭,她满怀对男人世界的憧憬,却遭到男人的抛弃,忍受独自抚养孩子的艰辛,还忍受那个小白脸娘舅的诱惑和欺凌,还要亲历母亲自杀的现实;生命中没有男人的痕迹,“男人都不是好东西”的信念却深扎心底。

而莉一出生就面对着父亲的缺席,她在这种单身母亲的言传身教下长大成人,深知不能再重蹈母亲所陷入的欲望符号,所以无视阶级差异,终于找到了邹杰这个血气方刚的男人;虽然自身对丈夫和女儿的猜疑和诬陷铸成了“弑夫”的悲剧,但当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也义无反顾地殉情于火车底。

花亦在亲历了父母亲的死亡之后,在外婆的抚养下成人,终生怀有对男人的复杂心情,追求自主的爱情和自由的婚姻,遇到了大学生小杜,再一次重蹈覆辙,遭到了男人的遗弃,担起了独自抚养孩子的权利,但也最终懂得了女性独立的真谛,但这种独立似乎是以男人的缺席为前提的。

细想一下,即使真像美国大戏剧家尤金?

奥尼尔所说的那样“人生即是一出悲剧”[4],那没有男人怎成戏?

  第三方面则是父亲的缺席。

法国心理学家拉康认为,欲望是对某种已知的可以带来愉悦或满足的事物的渴求,它起源于对某种事物的缺乏感[5]。

父亲虽然不是一个女性生命中的主导力量,但在女性成长过程中的缺席必然会造成她们的价值观的缺陷,而正因为这种缺陷造成了她们人生的悲剧。

故事一开始就注定了父亲角色的缺席。

一家无人问津的照相馆,一对母女相依为命,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骤雨。

在父权制度下的一个传统的家庭当中,父亲一般都扮演着理性支柱和精神导师的角色,无论对子女是潜移默化还是言传身教,都引导着子女在道德和思想上的成长,而孩子感性思维的成长一般都是由母亲来引导的。

而在茉的单亲家庭中,不通人伦的地方俯拾即是,这一定程度上则是由母亲的局限性造成的,因为传统的伦理道德是靠家中的父亲角色来支持、构建和维系的,这也就是父亲的权力话语。

剧中父亲的缺席是由男人女人共同造成的。

孟先生显然一开始就弃绝了做父亲的权利,为了让茉做流产手术宁可淋雨,最终一走了之,尽管茉对生孩子的坚持也直接造成孩子的出生的悲剧。

第二代邹杰对收养的女儿花疼爱备至,本可以成功顺利地行使父亲的权利,创造一个完美和谐的家庭,使女儿的生命健康地延续,却不幸被妻子误解或诬陷,最终陷入绝境,父道的夭折更具有悲剧意义;而到了花那一代,父母亲的双双缺席倒是赋予她更大的自由,虽然最终她已领会到了女人独立的真谛,但小杜近乎残忍地否定了自己的父亲角色,无情地离她而去,她面对的仍然是一个母亲所独自支撑的家庭。

这宿命似的结局一代一代延续,每次都只剩下一个女人或母亲收拾残局,这虽然有着女权主义的色彩,但对女儿道德观的畸形发展必须付一定的责任。

正因为此,莉对丈夫猥亵女儿的怀疑和对母亲的猜忌才得以形成和持续,而这种对乱伦的恐惧才铸就了这对年轻夫妇的悲剧。

然而,父亲的缺席已成定局,女人的独立尚需争议。

  

  二、女性的独立

  

  女人的独立似乎是人类社会成立以来代代不绝的问题,而在这个女权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的今天更是热门话题。

在《茉莉花开》中,女性的独立意识一代比一代强烈,而现代独立女性的诞生也是传统女性的血泪为前提的。

何谓现代女性?

首先要搞清“现代”一词的意义。

“现代”这一概念常常与明确的自我意识密切相关。

自我意识是一种独立的主体意识,一个现代女性因此应该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视自身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和态度[6]。

茉在孟先生出现之前独守春闺,一心做着电影明星梦,根本没有清晰的自我意识,所以轻易即被男人俘获,不得不接受独自抚养孩子的现实;但毋庸置疑的是,茉最初坚持要把孩子生下来,实则是对完美家庭的深切渴望,希望通过孩子能留住孟先生这个男人,并相信孩子是维系家庭的最紧密的纽带,所以这种坚持之中不仅包含着女人的辛酸,还有女性对男性的期待和依赖,失意之后才意识到男人的不可靠和自身独立的必要。

心理学家荣格曾提到,我们每个人都会创造自己的母亲情结以及其他的心灵存在,如果这些情绪过于强烈而经常取代了我们当前的现实意识,它们就会造成心理的病态。

因为这些情结大多是在早年创伤性境遇中形成的,从而造成意识功能的阴暗不明;或者是因为后来的生活中的事件表面化地迁就了情结的一厢情愿的倾向,从而严重地削弱了意识自我的主导活动。

在心理学上,母亲意象是人人都有的,莉还在茉的怀抱中就曾亲历“娘舅”勾引母亲、外婆自杀及母亲去理发店报复“娘舅”等场面,每次都哭得一塌糊涂,但母亲的形象每次都是冷若冰霜,这些母亲意象必然会投射在她幼小的心灵中,造成难以磨灭的阴影,而莉结婚后的精神错乱就是这种自我意识消解的最好证据。

而在这种阴影中长大的莉必然要与母亲认同,但对男性世界的渴望使她开始排斥母亲,不顾阶级差异,与邹杰自由结合,对完整家庭的渴望也更加强烈。

搬回家住的那一次的大雨映射了母女的共同憧憬,对于两个人而言,一个家无论如何需要一个男人的存在,而冒雨而来的邹杰则满足了母女俩对男人世界的所有期待;新婚之夜莉的哭泣使观众意识到在她的心中传统的贞操观仍根深蒂固,“见红”仍然是女人命运的见证,从此莉开始屈从于男人,将自己的生命交付于男人,对丈夫的猜忌反过来也证明了她对丈夫的深刻得甚至畸形的爱和依赖;丈夫一死,她竟然抛弃母亲的责任和义务,一死了之。

但这种对自身、对家庭不负责任的态度在下一代花的身上已经荡然无存。

但精神上的迷失使莉变得多疑并妄加猜忌,甚至梦中依稀看到母亲向他们走来,这显然是她潜意识里对自身对男性的占有欲和依赖感的投射。

婚后在得知自己不能生育后的迷惘及对婚姻不能维系的恐惧都只能证明她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传统主义者,仍相信做母亲是她惟一的选择,默认自己只有扮演生育工具和性资源的角色才能在家庭中谋得女性的席位,才能使丈夫履行在一个传统家庭中顶天立地的父亲角色。

这些细节都表明,女性的独立对莉来说始终遥不可及,因为自我意识始终没有得到实现。

第三代花从小就亲历了父母亲的相继死亡,没有先例可以认同或模拟,所以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自由。

她继续追求完美和谐的婚姻,对爱情的珍视在她对小杜的耐心和焦灼等待中显露无遗,但男人的不负责任和不争气使她对婚姻制度彻底失望。

从此,她开始痛斥男人,对丈夫小杜敬而远之,言语中不乏冷嘲热讽,而此时男人已全然退化成一具软弱无力、缺乏责任心的驱壳,当小杜胆怯地问花是否需要他付孩子的抚养费之时,花一身正气,毅然决然、充满蔑视地说,“孩子是我生的,我自己养。

”这句话成了女人的独立的宣言,似乎在呼吁所有女性,灵魂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的追求才是女人孜孜以求的东西,而不是婚姻或男人,或约定俗成、循规蹈矩的妻子或母亲角色。

男人可以缺席,但女人同样可以顶天立地。

当花在暴雨中产子的震撼人心的镜头映入观众心底时,一曲弘扬女性的恢宏的乐曲也在耳边响起,再次证明了女性的坚忍。

此时,阿花目光坚定,毫不妥协,这才是一个女子本来的姿态,得以立于世事的姿态,而不是依附一个男人。

“茉莉花”一歌也最终被完整地唱完。

女性的独立之花终于开了。

也许是这一幕,女权主义才扯开面纱昭示于天下,而女性的终极独立是对男人世界的一种否定还是救赎,还需后人不懈地探讨和追寻。

  

  参考文献

  [1]侯咏,《茉莉花开》真诚关注女性,电影艺术,2004年第1期.p24-26.

  [2]董衡巽编选.海明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84页。

  [3]张德明,批评的视野.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第182页.

  [4]汪义群.奥尼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第112.

  [5][美]波利?

扬-艾森卓著,杨广学译,性别与欲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第127,98页。

  [6]张东明.文学与生存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第69,137页。

  

  作者简介:

李新蕾,男山东腾州人,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