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迷驿站聚焦红迷驿站第二期主题讲座活动成功举办.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1736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迷驿站聚焦红迷驿站第二期主题讲座活动成功举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红迷驿站聚焦红迷驿站第二期主题讲座活动成功举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红迷驿站聚焦红迷驿站第二期主题讲座活动成功举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红迷驿站聚焦红迷驿站第二期主题讲座活动成功举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红迷驿站聚焦红迷驿站第二期主题讲座活动成功举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迷驿站聚焦红迷驿站第二期主题讲座活动成功举办.docx

《红迷驿站聚焦红迷驿站第二期主题讲座活动成功举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迷驿站聚焦红迷驿站第二期主题讲座活动成功举办.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红迷驿站聚焦红迷驿站第二期主题讲座活动成功举办.docx

红迷驿站聚焦红迷驿站第二期主题讲座活动成功举办

红迷驿站·聚焦红迷驿站第二期主题讲座活动成功举办

2017年1月2日下午三点,台湾清华大学人社中心访问学者,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任晓辉先生受红迷驿站微信群群委会邀请,为广大红迷朋友做了一场有关《石头记》甲戌本的专题讲座。

任晓辉先生师从中国艺术研究院张庆善先生,后跟随冯其庸先生做《红楼梦》、曹雪芹相关主题研究,曾亲赴上海博物馆目验过《石头记》甲戌钞本,对该版本做过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此次任晓辉先生以口述史的形式为大家讲述了他查阅甲戌本的经历,并详细介绍了甲戌本中“玄”字的避讳情况,分享了多种《石头记》善本的珍贵照片。

讲座结束后,任先生又回答了部分红友的提问,红友们热情高涨,在线活动从四点半持续到晚八点,仍兴犹未尽。

大家对任晓辉老师执着的探索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甲戌本的那些事卷单行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

在《红迷驿站微信群章程》正式实施的第二天,在欢庆元旦的喜庆日子里,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任晓辉老师来和大家交流,大家欢迎!

任晓辉先生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生,师从张庆善先生。

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近十余年来一直陪伴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左右,做《红楼梦》、曹雪芹主题研究。

任晓辉顾斌昨天给我出了题目,让我聊聊甲戌本。

卷单行对,我们今天互动的话题是《甲戌本的那些事》。

任晓辉关于《红楼梦》的版本,实际上我也是在不断地学习当中。

先是,从学张庆善老师三年,我一直关注版本;后来,又陪在冯先生身边,有机会亲聆教诲,谈的更多的也是版本。

甲戌本在2004年年底即传出要回到大陆的消息,当时胡家后人先来北京与国图谈要让出甲戌本。

等待过程中,又与上海博物馆谈,结果上博动作快,当即就同胡家的儿媳妇去了美国。

速度决定了归属。

原来计划到上海开个会,大家一起看看,后来不知何故就没消息了。

2005年初,大概就是春节前后,书就到了上博,当时国图还在申请资金,80万美元是不小的数字,上海就是海派文化,带着钱就去了,交了康奈尔3万美元,书就回来了,总价83万。

直到(2005年)九月上旬,冯(其庸)先生说要去上海,也没说做什么。

到了以后住下,第二天,也就是9月13日就到了上博,我才知道要看甲戌本。

上博的领导主要是让冯先生看看买回来的书“对不对”,冯先生1980年在美国是看过甲戌本的。

当时上博的汪馆长陪同,主要有钟银兰女士与冯老细看,我和王运天在侧。

后来悄悄与冯老说,拍几张工作照,上博的领导也没好意思不同意,就有了后来大家看到的照片了。

冯其庸(左三)、任晓辉(左四)先生在上博查阅甲戌本甲戌本甲戌本中周汝昌、俞平伯题记甲戌本中的胡适题记甲戌本冯老与钟银兰主要是看“玄”字的避讳。

冯老一直有一种感觉,“玄”字的一点可能是后加上的。

钟银兰女士的解释是,最后一点的墨色较其他几笔颜色浅。

我看起来也觉着深浅有差别。

但这并不是甲戌本的最大价值。

胡适先生1927年购藏了甲戌本,保存了一份珍贵的版本文献。

我关注《红楼梦》版本,是在1981-1985年吉林大学中文系读书期间。

读的最认真的书就是孙逊先生的《红楼梦脂评初探》。

对各种版本的追踪关注也是由来已久。

1985年到北京以后,把能找到的影印本都找到了,随时挑灯夜读。

2004年前后正是纪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之际,甲戌本的影印也重新大热起来。

故此,我到上海看了甲戌本之后,就决定写甲戌本的论文。

最先的题目定位“甲戌本石头记余论”。

后来开题时被刘梦溪先生改成《论略》。

实际上,论文做得很不好,应付毕业。

但是对版本的关注不减,下面我就说一说我看过的其他《红楼梦》版本。

北京的、上海的、南京的藏本都去看过,远在彼得堡的列藏本,我于2012年和2013年的两个暑假自费翻看了两遍。

现在看到的甲戌本,抄成年代较晚,但底本是较早的,只是残存太甚。

上图本我陪冯老去看了,顺便拍了一些,只有“梦稿本”没有拍照片。

己卯本甲辰本郑藏本庚辰本南图本舒序本卞藏本

列藏本

上图本冯其庸、任晓辉先生查阅上图本任晓辉先生查阅南图本

南京泽存书库旧址程甲本程乙本本衙藏板

卷单行任老师,您怎么看待“程前脂后说”?

任晓辉程本活字本的时间卡死在1791年,是曹雪芹身后近30年的事。

脂评本虽然出现在上世纪初,但只要每一个本子都看过了,就知道产生的年代一定不晚。

以俄藏本为例,1832年带出北京,是重新装裱后带走的,拆分的痕迹清楚。

为什么要重装?

翻阅时间长,有破损。

那么,要翻阅多久,总要几十年吧。

那么,产生的年代就可能会在刻本之前。

我们只要能确定一两种产生在刻本前就可以了。

舒序本就是一个标本。

在“驳程前脂后说”这个问题上,列藏本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甲戌本抄成时间晚,但也没晚到清末去。

否则胡适看到一个品相好、新抄成的本子,30块大洋岂不冤?

卷单行就您目验的结果来判断,您认为甲戌本大概是什么时候的东西?

任晓辉现在看到的本子都是抄在竹纸上,竹纸是可以判断年代的。

我就做过俄藏本、卞藏本的纸质检测。

谌谌任老师,现存的甲戌本晚成的结论,除了根据竹纸新就之外,还有其它判别方法吗?

任晓辉抄成的不早是从纸质墨色能大致判断的,更专业的就需要专业人士。

版本间的比较、正文批语的变化。

谌谌表面看去,甲戌本纸比庚辰本还要黄脆。

任晓辉黄脆和保管环境等等关系很大。

天涯飘絮任老师,请问戚本中,是否可以通过有无格栏判断南图本抄成时间比有正本早?

任晓辉南图本肯定比有正本早。

余光祖任先生好,据您研究,甲戌本中的凡例与正文是否出自一人之手?

任晓辉我不认为出自一个人。

寻梦园任老师,己卯本英菊的“菊”字是否有涂黄修改?

任晓辉“菊”字有疑点。

寻梦园是的,这个字觉得意义比较大。

空格老师好,据说卞藏本是伪造的,不知这个说法可靠性有多大?

任晓辉对卞藏本不宜草率下伪造的结论。

张胜利非常赞同您对卞藏本的看法。

您对甲戌本的凡例怎么看?

任晓辉应当是后产生的。

张胜利大约后到什么时候?

关键作者是谁?

这是甲戌本的一个特殊问题,非常有价值。

诸多前辈老师已经发表了高论,现在有这个机会,非常期待能听到您的看法。

任晓辉也许是别人,与曹雪芹无关。

张胜利也就是说,也许是批者或者其他人,而不是作者曹雪芹?

理红轩不会是曹雪芹,我个人认为是脂砚斋。

任晓辉红楼版本的产生不是有了完整的本子抄出来就了事,脂砚斋的时候,早期可能还有很多未完成稿。

曹雪芹晚年有一段时间并不在整理完成全书的现场。

张胜利那么庚辰本截取一部分放在卷首,是否也是脂砚斋等人所为?

天涯飘絮就是脂砚所说的“俟雪芹”?

张胜利“曹雪芹晚年有一段时间并不在整理完成全书的现场。

”非常赞同。

后期一些改动应该与曹雪芹无关。

任晓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一些工作都是脂砚斋做的。

樊志斌批书,整理书,抄书,不是一个概念。

张胜利赞同任老师的观点。

但是现在哪些是脂砚做的,哪些是畸笏做的,怎么区分呢?

例如这个凡例。

任晓辉如果脂砚斋不是团伙,那么有些工作可能都是他一个人搞的。

畸笏只批评书,或者还保管书稿,脂砚做得多。

林琳有分工?

任晓辉三脂本属于脂砚斋的工作成果。

有点儿接力性质。

卷单行任老师,我有一个建议。

《红楼梦》的每一种本子您都亲自目验过,能不能把您看过每个本子的经历、感受、思考、研究都写出来?

我相信读者会需要这样一本著作的。

任晓辉谢谢你提醒,工作量不小的。

王伟波大多数的研究者、红迷没有目验的机会,您的介绍,将是惠及同侪的事情。

卷单行好,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交流到此结束。

非常感谢任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红迷驿站的朋友们带来一场版本的盛宴,相信大家会对今天的讲座留下深刻的记忆;同时让我们再一次见证了一位红楼情痴的版本研究史,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代学人的执着与坚守。

再一次谢谢任老师谢谢各位老师的参与。

任晓辉谢谢大家!

再见。

卷单行红迷驿站,不一样的红楼群!

我们下期再见!

附:

放大鏡下的《甲戌本》“玄”字一、《甲戌本》“玄”字不避諱《甲戌本》存十六回,正文共出現七處、八個“玄”字或半邊為“玄”的字,即:

1、第一回第四頁B面第二行“雲山霧海神仙玄幻之事”;2、第一回第十頁B面第九、十一行兩處“玄機不可預泄”;3、第一回第十四頁B面第四行“家家簫管戶戶弦歌”;4、第二回第九頁A面第八行“悟道參玄之力”;5、第五回第十一頁B面第十一行“即可譜入管絃”;6、第六回第九頁A面第九行“頭懸目眩”;7、第二十八回第十二頁B面“住了簫管弄絃索”。

(引文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重印平裝本)上述共涉及“玄”四次,“絃”兩次,“弦”、“眩”各一次。

其“玄”字不缺末筆,表明不避清康熙皇帝玄燁名諱。

而現在所發現的《紅樓夢》抄本,包括2006年新出現的《卞藏本》,大都避“玄”字諱,或缺末筆,或改為“元”,雖然有的本子因疏漏避諱不夠嚴格,如《庚辰本》和《甲辰本》,第一回的兩處“玄機”,前一個不避,後一個避,但總是避諱的。

避“玄”字諱最嚴格的是《己卯本》,正文和批語中共有十三處“玄”字或半邊為“玄”的字,一律缺末筆避諱。

《甲戌本》“玄”字不避諱這個獨特的現象,長期以來困擾著研究者對《甲戌本》抄成年代和版本價值的判斷。

雖然有的研究者認為,避諱並不是鑒定小說年代的唯一標誌,“抄者馬虎,雇主沒有叮囑,對抄小說不重視,都可能本應避諱而忘了避諱。

”①有的研究者引用魯迅《華蓋集續篇》:

“我以為不能據缺筆字便確定為某朝刻,尤其是當時視為無足重輕的小說和劇曲之類”,指出不能以避諱問題判定《甲戌本》的年代。

②而有的研究者根據“玄”字不避諱這一現象,否定《甲戌本》的學術價值,得出《甲戌本》晚于《程甲本》甚至是偽造的結論。

凡此種種,足見這個不避諱的“玄”字關係重大,必須認真地加以研究,謹慎地做出結論。

二、細審之下可能原系避諱《甲戌本》自1949年被胡適帶出國門,研究者就很少有機會見到。

直到1980年第一屆國際紅樓夢研討會在美國召開時,馮其庸先生才在會議上、旅館中見到這個珍貴抄本,當時因時間倉促,外加旅館燈光不夠明亮,馮先生雖然近距離閱讀了此書,然而也未能作細緻研判,對《甲戌本》“玄”字不避諱的問題仍不能釋懷。

也因為乾隆時期的其他《紅樓夢》抄本,除《庚辰本》等少數抄本避諱不很嚴格外,全都避“玄”字諱這一事實,因此馮先生先前判斷《甲戌本》年代時認為是乾隆晚期的抄本。

直到2005年初,《甲戌本》回到了1927年的出現地上海,歸藏上海博物館。

同年暑期,馮先生應上博約請,同當地的有關專家一道進一步、近距離地對《甲戌本》進行檢看、鑒定,認為《甲戌本》中的“玄”字最初是避諱的,其最末一筆是後來的收藏者添加上去的。

馮先生撰文說:

“上世紀80年代,我曾提出《甲戌本》‘玄’字不避諱的問題,那時主要是用的影印本,很明顯的‘玄’字有一點,我到美國去開會看到了原本,與影印本一樣,都是不避諱的。

……但當我拿到手裏仔細看這個本子時,卻發現這個本子上不避諱的‘玄’字的一點是後人加的。

墨色和筆法都與原跡不一致,當時就請上博書畫鑒定部的專家鐘銀蘭先生來,鐘先生仔細鑒定後,也認為這‘玄’字原抄是沒有一點的,現在的一點是後人加的。

為了確認這一點,上博的陳館長又拿來高倍度的放大鏡,在高倍的放大鏡下,這一點後加的情況更為明顯了,所以原來我說的《甲戌本》‘玄’字不避諱的說法是不準確的,是受影印本的影響,準確地說,《甲戌本》‘玄’字是避諱的,是與己卯、庚辰等乾隆抄本的避諱是一致的。

”③而自甲戌本歸藏上博以來,大部分研究者還是沒有機會對原書進行研讀,這裏將我同馮先生一道驗看的情況報告如下。

三、放大鏡下的《甲戌本》“玄”字在《甲戌本》“玄”字不避諱的固有觀念下,現在說原本是避諱的,“玄”字的最後一筆是後加上去的,一要靠學術膽識,二要靠先進設備。

2005年暑期,我陪馮先生到上海博物館,開始我並不知道要驗看《甲戌本》,雖然此前也知道《甲戌本》蒙胡家後人的眷愛及上博的努力,已于年初歸藏上博,但是,當進入上博的善本部閱覽室,在專家陪同下,親手撫摸這件人間孤本時,還是有些按耐不住的激動。

馮先生的目標非常明確,一遍一遍反復翻看那幾處不避諱的“玄”字,直觀的感受是,“玄”字的最後一筆,與其他筆劃比較墨色深,筆順不一致,查“玄”、“絃”、“弦”、“眩”的感覺莫不如是。

馮先生稱這是瞬間的感覺,他把這種感覺告訴上博書畫鑒定部的資深專家鐘銀蘭先生,鐘先生經過反復觀察,也發現這幾個字的最後一“點”落墨和筆勢不同於其他筆劃,兩位專家基本得出了這一“點”是後加上去的結論。

此時,陪同驗看的上博陳克倫副館長,拿出了隨身攜帶的可以放大三十倍的袖珍放大鏡,一一放在每一個“玄”字上面,情況登時清楚了。

原來,《甲戌本》是抄在竹紙上的,這一點,與我以前看到的國家圖書館藏的《己卯本》、《甲辰本》、《蒙府本》、《鄭藏本》,首都圖書館藏的《舒序本》及社會科學院藏的《夢稿本》是一致的。

竹紙的特點是紋路比較清晰,尤其是在放大鏡底下觀察,幾乎可以看清楚一道道的小竹條。

我對著放大鏡一個字一個字認真核看,結果是:

1、墨色的深淺可以看得一清二楚,“玄”字的最後一“點”明顯要深過其他筆劃;2、對紋底的覆蓋有較大的差別,同樣的竹紙的紋路到了最後一“點”都有加重覆蓋的感覺;3、筆勢的不一致更加顯而易見,最後一“點”明顯與其他筆劃不協調。

我們把放大鏡下看到的情況如實向先生彙報,最後,幾位專家綜合各方面的情況,得出了《甲戌本》“玄”字最初是避諱的,其末筆是後人添加上去的結論。

任曉輝2008/07/09注[1]于淑月評“民國以後製造甲戌、己卯、庚辰三脂本的書賈”[J].晉中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5-1:

3-5[2]鄭慶山孫桐生與甲戌本及其他·紅樓夢的版本及其校勘[M].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32-50.[3]馮其庸讀滬上新發現的殘脂本紅樓夢·解夢集[M].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

288(说明:

此系讲座时,任晓辉老师提供的补充文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