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1699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2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2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2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2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docx

《第2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docx

第2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方面:

(1)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过程、意义和结果,了解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所做的探索和努力。

(2)认识到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3)理解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然性。

2.思想教育方面:

(1)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

3.能力培养方面:

通过本章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与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意义

(2)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2.教学难点

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带领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课时分配

约用3节课完成教学任务。

主要内容:

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不断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开始探索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的道路,主要包括:

农民阶级为了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在维护封建制度前提下,为实现自强和求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中的改良派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还有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府统治,希望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

虽然这些探索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挫折和失败,但也是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道路上的重要一环,为以后的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这些探索行动充分证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各自的局限性,都不可能使中国走上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中国的革命呼唤先进的阶级和政党的领导。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

农民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主要压迫对象和反抗力量。

清政府的黑暗统治和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以及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造成的灾难,导致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人民反抗不断。

1842年至1850年间,全国各民族起义在百次以上。

1、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1843年,洪秀全开始拜上帝,创立拜上帝教,并利用它发动和组织群众。

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会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随后席卷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6省。

金田村起义(1851年1月)——永安建制(1851年12月)——转战湖南湖北(1852年4月---1853年1月攻占武昌——定都天京(1853年3月),建立与清政府统治对峙的农民政权——太平军的北伐和西征。

太平军所进行的战争,使一次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

太平军在征途中,坚决打击和镇压官僚、豪绅、地主、焚烧衙门等等,有力的冲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秩序。

“以攫得衣物散给贫者……谓将来概免租赋三年”。

太平天国起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快速达到全盛。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后期又颁布了社会发展方案《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冬颁布了一个以土地问题为核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内容的革命纲领。

其基本内容有:

A、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按照“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以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理想社会。

B、建立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两司马。

C、建立圣库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它把农民千百年来渴望土地的要求和建立理想社会的愿望系统化,纲领化,是太平天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国制度和政策,也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纲领。

它极大调动了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

但这种方案是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这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

(2)《资政新篇》:

1859年,洪仁玕提出了一些资本主义改革方案,集中体现在《资政新篇》中。

其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方面。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制定的带有施政纲领性质的文献,要求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进行一些上层建筑的改革,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反对封建制度,改造中国,虽然未得到实行,但是它毕竟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救国方案,为以后的革命斗争,提供启示和借鉴。

3、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

太平天国起义者们想要建立一个以“天王”为首的农民政权。

但是,在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分散的小生产的基础上,虽然可以建立暂时的劳动者的政权,它最终还是会向封建专制政权演变的。

天京事变:

在太平军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太平天国内部潜在的矛盾和弱点也日益明显的暴露出来。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思想在蜕化,一些人生活上追求享乐,在政治上争权夺利;大兴土木,建立豪华府邸。

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及其他诸王“为繁华所迷惑,养尊处优,专务于声色货利。

”诸王之间更是“彼此暌隔,猜忌日生”;杨秀清“自以功高,一切专擅。

”1856年9月终于发生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败亡。

天京事变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而领导和军事力量(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力挽危局的苦斗(1858年8月——1864年7月):

天京事变后,洪秀全为挽救危局,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具有军事才干的青年将领,但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挽回败局。

经历了破江南、江北大营,三河大捷之后,太平军逐渐走向失败,安庆失守,1864年洪秀全病故,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1、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太平天国极大削弱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旧的统治秩序再也无法恢复原样。

(2)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初步提出解决土地问题,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3)太平天国起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太平天国起义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过程,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外国侵略势力和坚决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利益的决心和勇气,表现出农民不仅是反封建的主力军,也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力量。

(5)对近代国家的出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6)太平天国起义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具有世界意义,有力地冲击了当时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主观原因:

农民自身的不足

(1)农民是小生产者,缺乏先进的革命理论作指导。

拜上帝会虽然在初期起到了动员和组织群众的作用,但是它从根本上说与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思想和风俗习惯相抵触,随着形势的发展,不再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并且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太平天国的领袖的实践活动与他们的理论相悖而行,导致革命队伍的思想混乱和人心涣散。

(2)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制定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革命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是希望在落后的小生产的基础上,以平均分配的关系,达到大同世界的幻想,把整个社会改造成划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是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空想。

《资政新篇》提出的按资本主义模式发展国家,但是脱离了领袖们的阶级实际,也缺乏实现的土壤和环境,不可能由农民阶级变成现实。

(3)农民阶级自身有难以克服的保守性、落后性、散漫性和狭隘性等弱点,这使得他们摆脱不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其政权也未跳出封建专制政权模式的巢窠。

建都天京之后,太平天国革命政权日益封建化,等级、特权观念日益膨胀,贪图享受,内部的宗派争端造成了太平天国的严重内耗,导致了严重的军事政治和思想危机。

这都表现除了目光短浅和革命的不彻底性。

(4)太平天国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但是拜上帝教毕竟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所以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危害。

(5)太平天国也未能正确对待儒学,起初定之为妖书,后期对四书五经删除后加以利用,却只是保留了其中的封建纲常伦理原则。

(6)他们不承认不平等条约,但是却不能把西方入侵者和人民群众区别开来,笼统的把西方信奉天父上帝的人都称为“洋兄弟”。

教训:

农民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并获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

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

 鸦片战争前,中西之间已经有了接触和交往,但在泱泱大国的心态下,中国人对于西方的一切事物都加以排斥,认为西方先进科技是"奇技淫巧"。

鸦片战争后,一些开明的地主阶级官僚开始“开眼看世界”,主动了解和认识西方。

在内外交困的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中一些开明官僚在被迫与西方交往过程中,开始了解西方,了解世界,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并希望通过局部的改革以自强,阻止列强的进逼,产生“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和行动。

这些勇于走出传统、勇于接受新事物的人与恪守传统的封建顽固派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分歧,逐渐从中国地主阶级中分化出来,这样便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洋务派。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洋务新政又称“同光新政”,是指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从事交涉和签订条约,购买洋枪洋炮轮船机器聘请洋人,雇佣外国军官,依洋法操练军队,用西法开矿筑路设厂建造,兴办航运,电报业,以及学习外洋科学技术,兴办船政,水师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一系列活动。

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发展的中央机构,它的出现标志着朝廷承认“夷务”升格为“洋务”,其办事大臣奕訢是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

奕訢是洋务的支持者而不是实践者,洋务派的主要势力和作为都在地方而非中央。

地方的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堂等。

1、兴办近代企业

军事工业

19世纪60-70年代,以“求强”为主,主要内容是编练新式军队,创办的军事工业。

内忧外患的威胁使得洋务派不得不先提出“自强”,把军事的发展放在首位。

这时期,洋务派共建立近代军事工业24个,较重要的有:

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最早的,1861);

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最大的);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特点:

(1)浓厚的封建性

A生产经费来自清政府的税收,企业本身没有资本积累

B工人来源与清军士兵,企业管理沿袭封建衙门的规章制度

C生产目的是不计生产成本,不参与市场交换,直接由清政府调拨各军使用

(2)浓厚的买办性

技术、设备和原料,极大程度上依赖外国

(3)一定的集团性

所有权属于清政府,但是经营管理权、产品支配权牢牢掌握在创办人或创办集团手中

民用工业

19世纪70-90年代,除继续推行“求强”外,提出“求富”口号,在兴办军事工业的基础上,大力举办民用工业和筹建海军。

洋务派在兴办企业过程中遇到经费奇缺、原材料供应不足和交通运输困难等困难,认识到必须发展民用工业以积累资金,建立了必要的经济基础,辅助军工企业的发展,并且希望通过兴办民用工业抵制洋商倾销洋货和进行经济掠夺,以达到求富的目的。

这时期比较重要的民用企业有20几个,主要有:

上海轮船招商局李鸿章

开平矿务局李鸿章

天津电报总局李鸿章(盛宣怀总办)

汉阳铁厂张之洞

特点:

A、洋务派的军事工业采用的是“官办”形式,民用的工业大部分采取“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少数企业采取官办和官商合办的形式,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B、这些企业,大都具有垄断性,压抑民族资本的作用

C、经营管理腐败,成为官僚买办营私舞弊的场所,企业亏损。

官方把持一切,商方无权过问。

D、产品部分投放市场,客观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间资本和官方资本投资中国近代工业,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创建新式海陆军

19世纪60年代,京师、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的军队纷纷改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

70年代中期筹划,80年代中期建成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四支水师。

部分船只国产(可见洋务新政的军事工业的实效。

)为了统一海军指挥权,1885年10月成立了海军衙门。

3、培养人才

(1)创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2)派遣留学生。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现实意义:

洋务新政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铁路、轮船和电报等新式交通业,建立了近代化海军,这在外国势力频繁军事入侵的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发展了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开学习西方风气之先:

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新式学堂派最早的留学生,使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各翻译局翻译的一批西学书籍,给中国带来了新知识;进一步打开了学习西方的风气,为西学的传播和中国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

(3)促进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洋务运动虽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但他所建立的近代工矿、交通业却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客观上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且导致了中国阶级结构的变化,为中国民主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不甘心国势衰弱,遭受外来侵略的命运而采取的一次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活动,洋务派作为地主阶级的一部分,其阶级属性决定了他们首先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他们希望“师夷长技以自强”,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迫切需要及自身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使其“师夷长技”局限在学习技术的层次,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自强和求富的目的,后来的甲午战争的失败证实了这一点。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3)洋务运动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3、洋务运动的启示:

洋务运动的实践表明:

只有求得国家独立,才能从容地建设现代化;洋务改革必须有制度和政权的有力保证才能成功。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

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运动

(1)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的加深与加重;新的民族危机造就了新的民族觉醒,在内忧外患的冲击下和中西文化的碰撞下,人们逐步认识到,要救国,只有维新。

(2)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3)西学传入和向日本学习的结果。

(4)包括“公车上书”;宣传维新主张。

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当时,封建守旧派和反对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洋务派,利用自己的地位与权位,指责维新派;为此维新派组织团体,网罗精英人才,同保守派进行激烈论战。

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3、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宣布开始变法,此后的103天中发布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主要包括:

(1)政治方面:

改革行政机构,裁撤冗官闲衙,澄清吏治,臣民不论大小皆可上书言事,取消国家对旗人供养的特权。

(2)经济方面:

保护、奖励农工商业,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创造,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全国设立邮局。

(3)军事方面:

军队改习洋操、洋枪,采用西洋兵制,裁汰绿营,改练新军,筹建海军。

(4)文教方面:

设立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允许自由设立报馆和学会,设立译书局,派人出国留学和游历。

百日维新是一种十分温和的改良方案,但是,仍然遭到守旧势力的反击和镇压。

经过密谋策划,守旧势力于1898年9月21日,发动政变,慈禧重新“垂帘听政”。

光绪被软禁与中南海瀛台,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害,维新失败。

百日维新只保留下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其余新政被废除。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这场运动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表现。

维新派提出了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概念,强调国家为国民所有,匹夫有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

它为近代民族资本企业和近代文教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维新变法颁布的保护和鼓励民族企业发展的政策,激发了人民“实业救国”的热情,形成民族企业的第一次投资高潮。

(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运动变法期间,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学会和学堂,大量地传播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介绍了西方的自由平等学说和君主立宪制度。

此外,还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主观上:

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维新派虽然同封建势力有矛盾,但是不敢摧毁封建势力,不想推翻现有的政权和制度,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变法图强,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在理论指导上,打出孔子的招牌进行变法,虽然具有减少改革阻力的策略意义,但也暴露了维新派的软弱无力。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虽然同帝国主义有矛盾,缺乏彻底反抗帝国主义的勇气,认为不必正面反对帝国主义,通过资本主义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就能免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戊戌政变前,维新派曾分别乞求英、美、日公使的支持,结果都落了空。

(3)惧怕人民群众。

这种缺点致使不流血的维新变法最后以流血的政变而告终,证明想用和平的改革使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在中国行不通。

戊戌维新的教训:

戊戌维新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失败的这么快,不但暴露出他们的软弱性,也说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根本行不通;要想使国家复兴,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维新失败后,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道路,此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一步发展起来了。

学习思考: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阅读文献:

1、马克思: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6月)

2、《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3、洪仁玕:

《资政新篇》(1859年)

4、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1895年5月)

5、梁启超:

《变法通议》(节选)(1896年)

6、严复:

《原强》(1895年3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