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上岗培训复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1236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评上岗培训复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环评上岗培训复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环评上岗培训复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环评上岗培训复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环评上岗培训复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评上岗培训复习题答案.docx

《环评上岗培训复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评上岗培训复习题答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评上岗培训复习题答案.docx

环评上岗培训复习题答案

环评上岗培训复习题

 

填空题:

1、环境标准的分类:

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

2、需要环评的规划种类:

宏观性的、预测性的、指导性的

3、生态多样性含义:

遗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4、生态环境影响识别要点:

因素、对象、影响效应

5、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式法,类比调查法,专业判断法

6、大气自净能力:

平流输送,湍流扩散,清除

7、清洁生产定义:

指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期增加生态效率并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8、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

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9、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告表由()编制

10、三个阶段:

建设期,运营期,服务期

11、生态系统的定义:

指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系统,它是生态影响评价的基本对象。

12、评价因子的筛选在初步工程分析和调查基础上得到的

13、风和湍流是影响大气扩散能力的主要动力因子。

热力学因子:

大气温度结层和大气稳定度

14、大气总量控制因子:

SO2,烟尘,工业粉尘。

15、噪声根据辐射特性及其传播距离分类:

点,线,面声源

16、水污染物根据其性质分类:

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酸碱污染物、废热。

17、噪声痛阔定义及其指标:

使人耳产生疼痛感觉的声压,声压值为:

20Pa。

18、焚烧时产生的主要有机氯污染物为二噁英类

19、生活垃圾填埋场距离人畜最近距离300m

20、湖泊富营养化控制指标总氮和总磷

21、水质监测的四个断面对照,控制,消减断面()。

22、(环境影响后评价):

就是对建设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影响以及防范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监测和验证性评价,并提出补救方案或措施,实现项目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方法与制度。

24、建设项目三同时:

建设项目中的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25、监测断面:

对照,控制,消减断面()

26、环境容量定意:

对一个地区,一定的环境要素,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强布局结构条件下,为达环境目标值,所允许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27、监测数据的“五性”:

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完整性。

28、大气越不稳定烟囱大气污染物的最大落地浓度(越大)其落地距离的变化(越小)

29、绘制等声线的监测取样方法网格法

30、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调查方法物料衡算法、实测法、经验计算

31、风险排污的源强估计:

事故排放和非正常工况排放。

32、垃圾焚烧的两个重要技术问题预处理和控制二噁英的形成

33、S-P表示的是什么的关系:

DO-BOD变化关系及影响因素间关系

34、水的自净机制分为物理自净、化学自净、生物自净

35、清洁生产三个等级的内容:

国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国内先进水平、国内基本水平

36、为了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提高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确保环境影响评价质量,2004年2月,人事部、国家环保总局决定在全国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

3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规定,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公民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38、“十五”期间国家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因子为:

二氧化硫、工业粉尘、烟尘、化学需氧量、氨氮、工业废弃物

39、为了解大气污染方向及各方位收污染几率,在极坐标中安16个风向标出其频率的大小,应绘制订风向玫瑰图。

40、环境空气监测数据的统计主要进行平均值、超标率、超标倍数三项统计计算。

参加统计计算的监测数据必须是符合要求的监测数据。

41、从机制方面可将水体自净分为物理自净、化学自净、生物自净三类,它们是同时发生而又相互影响的。

42、固体废物按其来源,可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43、生活垃圾填埋场应设在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在人畜居栖点500米以外。

44、将某一段时间内连续暴露的不同A声级变化,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的量称为等效连续A声级。

45、声压0.002Pa等于40dBL=20lg(P/P0)=20lg(P/0.00002)

46、一般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是:

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江河洪水调蓄区、生物多样保护区、防风固沙区。

47.受委托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应当经国务院环境保护行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审查合格后,颁发资格证书,按照资格证书规定的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服务,并对评价结论负责。

48.为搞好污染源调查,可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对重点污染源调查称为祥查,对区域内所有的污染源进行全面调查称为普查。

49.大气人为污染源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50.国家环保总局推出的清洁生产标准作为清洁生产评价等级,分为三级:

国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国内先进水平、国内基本水平

51、A-P值法值能粗略地估算区域大气环境容量。

53、某河流断面间河段长度1.5m,断面间直线距离1m,则弯曲系数大于1.3,可视为弯曲河流。

54、型气象条件是指对环境敏感区或关心点易造成严重污染的风向、风速、稳定度和等温层高度等的组合条件。

55、瞬间偶然突发的噪声,其峰值不准超过标准值15dB(A)。

56、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的规划,应在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57、确定污染物排放量的方法有实测法、经验估算法、物料衡算法。

58、污染气象学把湍流特征不连续界面以下的大气称为大气混合层,其高度是地面至第一稳定层底部高度。

59、污染气象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面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和大气边界层温场和风场特征资料分析。

60、大气环评一、二、三级评价范围边长分别是16~20km、10~14km、4~6km平原地区取上限、复杂地形地区取下限

61、ISE越大说明建设项目对河流中该项水质参数的影响越大。

62、凡对水环境质量造成有害影响的物质和能量输入的来源,统称水污染源.

63、河流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矩形弯曲河流和非矩形河流.

65、水环境现状调查的对象主要为环境水文条件、水污染源、水环境质量。

67、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对于1、2、3级评价项目,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作为扩展距离,一般不能小于8~30km,2~8km和1~2km.

68、喷气式飞机喷气口附近声压为630pa,其声压级为150dB,声压为0.002pa,其声压级为40dB。

69、大气稳定度:

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较稳定、稳定。

70、十五期间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二氧化硫、工业粉尘、烟尘。

71、()和()是两个从不同角度表示检测器对测定物质敏感程度的指标,前者越高、后者越低,说明检测器性能越好。

72、最佳测定范围也称有效测定范围,指在限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特定方法的测定上限至测定下限之间的浓度范围。

73、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主要污染指标COD,BOD5,SS,大肠杆菌,重金属离子

1.二、选择题(不定项)

1、水环境现状监测数据统计的方法极值法,均值法,内梅罗法

2、十五期间总量控制因子二氧化氮、工业粉尘、烟尘、COD、氨氮、工业废弃物

3、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时间(报告书(60)日、报告表(30)日、登记表(15)、超过五年(10)日)

4、污染源调查的内容:

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

5、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原则:

⑴、能反映项目所在地的水环境特征;⑵、能体现项目水污染源的排放特征;⑶、容易获取,形式简单。

6、均匀混合断面定义:

当污染物在断面上任意一点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5%时,可认为污染物浓度在断面上均匀分布,该段面称为均匀混合断面。

7、大气监测点位数量:

一级评价项目不少于10个,二级评价项目不少于6个,三级评价项目不少于1~3个

8、等效连续A声级:

即将某一段时间内连续暴露的不同A声级变化,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

记作Leq(A)

9、听阔:

人耳能听到的最小声压,声压值为:

2×10-5Pa。

10、环境影响报告书格式应该由什么单位来制定()

11、工程分析中的“三本帐”适用的项目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

12、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时间2003年9月1日

13、何种类型文件需要说明是否采纳公众参与意见:

除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

14、安全填埋场距离居民区距离500m

15、环境噪声常规监测项目:

功能区噪声定期监测、道路交通噪声监测、区域环境噪声普查(白天);非常规检测项目:

噪声源监测、区域环境噪声普查(夜间)、噪声高空监测。

16、研究DO-BOD关系的模型:

S-P模型,反映河流水体中的DO-BOD变化关系及影响因素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17、生态调查的主要对象: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

18、防治水土流失首先选用的生物治理措施:

植被(绿化工程)

19、噪声叠加:

公式法,查表法

20、判别大河流的标准≥150m3/s

21、航空噪声用一日计权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来评价

22、生态系统的特点:

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特点,整体性,开放性,区域分异性,动态性。

23、清洁生产的内容:

⑴清洁工艺;⑵清洁的原料;⑶符合清洁生产的高效设备;⑷能耗、物耗低、三废排放量少;⑸清洁产品及储运、包装。

2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2级要求的范围:

2~8km

25、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因子:

a工程废水排放的主要特征污染物b对纳污水体污染影响危害大的水质因子c国家和地方水质管理要求严格控制的水污染因子。

26、飞机发动机处声压为630Pa,转化为150db

27、大气污染因子选择一般不宜多余几个?

不宜多于5个。

首先应选择该项目等标排放量Pi较大的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还应考虑在评价区内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

最后国家总量控制的因子,SO2、烟尘、工业粉尘。

28、下列那些标准是国家强制性标准:

污染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29、达标分析和水质调查时,选择最差因子(最好、最差、较差、一般)

30、检测限与检测下限的关系前者是后者三倍

31、河流弯曲系数≤1.3可视为顺直河流。

32、小风的风速范围0.5~1.5

33、清洁生产的定量指标为污染物排放指标,能源资源利用指标

34、大气边界层参数主要用于什么地形的项目观测复杂地形1、2级

35、十五规划水的总量控制因子COD、氨氮

36、垃圾填埋场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氨气、TSP、臭气

37、脑力劳动时最大允许噪声和睡眠时候的理想噪声值≤60Db(A),≤30dB(A)

38、0.002等于多少dB(40)

39、机场噪声二类区域是指:

除一类以外区域

40、地表水划分为几类(五类)

41、均匀完全混合断面定义:

某污染物在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5%时,可认为该污染物在断面上均匀分布。

42、属于推荐性的环境标准有监测方法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环境基础标准

43、清洁生产最首要的是源削减

44、复杂地形指除平原以外的地形

45、危废垃圾场主要潜在污染对象地下水

46、植物调查草、灌、乔样方大小分别为1m2,10m2,100m2

47、风险评价定义:

事故发生时候污染物排放量最大

48、不同检测数据处理方法的适用条件极值法

49、环境影响评价中清洁生产指标中,污染物产生指标有:

废水产生指标、废气产生指标、固体废弃物产生指标

50、确定和测量大气扩散参数的方法很多,主要适用于水平扩散参数测量的方法有:

示踪法、平移球法

51、大城市和列为环境保护重点的中等城市,其功能区噪声定期监测次数为:

每年四次,每季度最末一个月

52、为了使环境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的现状,预测污染地发展趋势,要求环境监测数据有:

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完整性

53、在河流环境水文条件调查时,当河段弯曲系数≤1.3时,可视为平直河流。

54、危险废物焚烧装置二燃室温度控制指标为≥1200℃;医疗废物焚烧装置二燃室温度控制指标为≥800℃。

55、点声源传播距离增加一倍,衰减值是6dB。

5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按照水域的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57、混合断面的定义:

某污染物在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5%时,可认为该污染物在断面上均匀分布。

58、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的、详细的的评价。

59、标准的分类。

地方标准优于国家标准执行。

60、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时,评价范围10~14km。

61、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一类区包括名胜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62、水质复杂的程度。

复杂:

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只有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因子数目≥10。

63、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值一类区域≤70dB(A)

64、人耳的听阈2×10-5Pa、痛阔20Pa、声压级计算L=20lg(P/P0)=20lg(P/0.00002)

64、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一级评价的划分原则:

凡大中型建设项目,属于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或受影响范围内有0类标准适用区或者有限制的保护区等噪声敏感目标,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显著增高(增量达5~15dB以上)或受影响人口显著增多,按一级评价进行工作。

66、国家“十五”期间水质总量控制指标:

COD,氨氮

67、生活垃圾填埋场大气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氨气、TSP、臭气

68、日排水量100-500t的排污单位,总量监测采用的方法:

监测与统计相结合。

69、噪声常规监测项目:

功能区噪声定期监测、道路交通噪声监测、区域环境噪声普查(白天)

70、零维水质模型应用条件:

河流充分混合段;河流为恒定流动;废水连续稳定排放;持久性污染物

71、大气湍流水平扩散参数的测量方法:

示踪剂法和平移球法

72、植被的样方调查,灌木样地在10m2以上。

73、生态影响的特点累计性、区域性、高度相关和综合性。

74、一般情况下DO最高不能超过14.6mg/l。

75、腐蚀性鉴别值规定ph≤2或ph≥12.5,该废物是具有腐蚀性的危险废物。

76、排入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污水,执行三级排放标准。

77、环境空气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10)个。

78、环评报告的形式。

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

79、一次污染物:

指直接从各种排放源进入大气,在大气中保持其原有的化学性质。

二次污染物指在一次污染物之间或大气中非污染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

80、大气环评的复杂地形丘陵,山区,沿海,以及大中城市的城区。

81、河流弯曲系数为何时,可视为弯曲河流。

≥1.3

82、声二级评价的条件判断:

凡新建、改建、扩建大型项目适用1、2类标准区域,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有明显增多(增量达3~5dB)或受影响人口增加较多者,按二级评价进行工作。

83、危险废物填埋场距地表水源的距离不应少于(150)米。

应位于居民区(800)米以外,距机场军事基地(3000)米以上。

84、一、二、三级评价监测周期:

一级评价项目不得少于二期(夏季、冬季);二级评价可取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也应作二期;三级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每期监测时间:

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七天有效数据。

85、蛇行布点法。

适用于面积不大,地势不平坦,土壤不够均匀的田块。

采用点要求较多

99、水现状调查的时间:

()()()

101、达标分析和水质调查时,选择(最差)因子

102、生态影响2级评价要完成那些图件:

()()

103、L9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9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底值

104、从生态角度分析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

(绿化)(禁止毁林开荒)

三、简答题:

1、噪声一级评价工作内容:

1)环境噪声现状应全部实测

2)噪声预测要覆盖全部敏感目标,绘出等声级图并给出预测噪声级的误差范围

3)给出项目建成后各噪声级范围内受影响的人口分布、噪声超标的范围和程度。

4)对噪声级变化的几个阶段(如建设期,投产后的近期、中期、远期)应分别给出其噪声级

5)项目可能引起非项目本身的环境噪声增高也应给予分析

6)对评价中提出的不同选址方案、建设方案等对策所引起的声环境变化应进行定量分析。

7)必须针对工程特点提出噪声防治对策,并通过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给出最终降噪效果。

2、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选址环境保护要求:

总原则是:

应以合理的技术、经济方案,尽量少的投资,达到最理想的经济效益,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

根据《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的规定,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环境保护要求是:

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应符合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应与当地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自然保护相一致;生活垃圾填埋场应设在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在人畜居栖点500m以外,不得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源地等处设置。

3、地表水环境现状质量调查中监测断面的选择:

取样断面的布设原则:

调查范围的两端;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水域、重点保护对象附近的水域;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水质急剧变化处、重点水工构筑物附近、水文站附近应布设取样断面。

一般布置三类断面:

对照,控制,消减断面,在建设项目拟建排污口上游500m处应设置一个对照断面。

4、清洁生产指标的含义:

⑴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规模、工艺、技术、装备;

⑵资源能源利用指标,单位产品取水量、能耗、物耗,原辅材料的选取(毒性、生态影响、可再生性、能源强度、可回收利用性);

⑶产品指标,质量、包装、销售、使用、寿命优化、报废;

⑷污染物产生指标:

废水:

单位产品废水产生量,单位产品主要水污染物产生量;

废气:

单位产品废气产生量,单位产品主要大气污染物产生量;

固体废物:

单位产品主要固体废物产生量;

⑸废物回收利用指标;

⑹环境管理要求,环境法律法规标准,环境审计,废物处理处置,生产过程环境管理,相关方环境管理。

5、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的内容:

(一)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

(二)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三)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其他项目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上述原则,确定其环境保护管理类别,并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备案。

6、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内容:

⑴短期最大落地浓度及距源距离,非正常排放时的污染程度及范围;

⑵不利气象条件下对保护目标或敏感点的影响以及浓度分布图;

⑶对评价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变化;

⑷对没有配给总量控制指标的项目,提出总量控制建议指标;

⑸必要时对有害气体的无组织排放,计算卫生防护距离。

7、工程分析中工艺技术分析内容:

 

8、本法中清洁生产的定义:

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10、公众参与的形式和主体

公众参与的主体:

对规划:

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对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

建设单位和编制机关可以委托承担该建设项目或者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或者其他组织和机构。

公众参与的形式:

公众意见调查、专家咨询、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

公众参与的时间:

公众参与应当在报告书保送审查前进行,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行听证会,并应附对公众意见采纳或不采纳的说明。

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除外。

 

11、“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的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⑴工程分析;⑵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⑶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⑷清洁生产;⑸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⑹风险评价;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⑻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⑼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⑽公众参与。

12、生态环评评价因子筛选的技术要点

⑴明确生态系统类型;⑵分辨生态层次;⑶所选因子应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⑷内容全面(敏感保护目标、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资源的量与质问题)。

13、环境监测方案的内容

⑴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⑵监测项目;⑶监测范围、点位布设和监测频次;⑷样品采集、传输、前处理和分析测定;⑸全程序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⑹监测方案的实施和承担者的资质要求。

14、垃圾填埋场的主要污染物

污染物:

渗滤液(ss,BOD,COD,大肠杆菌),大气污染物(TSP,氨气,二氧化硫,恶臭),噪声

16、大气稳定度的分级和表示方法

确定大气稳定度的方法P-T法:

太阳高度角,云量(总,低云量)查出太阳辐射等级数,再有太阳辐射等级数和地面风速查。

稳定度分强不稳定(A)、不稳定(B)、弱不稳定(C)、中性(D)、较稳定(E)、稳定(F)。

17、运行中的垃圾填埋场的主要环境影响

⑴填埋场渗虑液泄漏或处理不当对地下水及地表水的污染;

⑵填埋场产生气体排放对大气造成污染;

⑶对周围景观的不利影响;

⑷填埋作业及垃圾堆体堆周围地质环境影响,滑坡等;

⑸填埋机械噪声对公众的影响;

⑹填埋场滋生的害虫、昆虫、鸟类等在填埋场觅食的动物可能传播疾病;

⑺填埋场中的塑料袋、纸张可能飘出场外,造成污染

⑻流经填埋场区的地表径流可能收到污染。

18、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

19、公路、道路交通噪声防治对策;

通过线路比选、道路和敏感建筑物之间距离的调整、道路路面结构、路面材料改变、道路和敏感建筑物之间的土地利用规划、道路车辆的行驶规定,临街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变更、声屏障和敏感建筑物本身防护或拆迁安置降低减轻公路、道路交通噪声。

20、工程分析的主要工作内容;

⑴工程基本数据;⑵污染因素分析;⑶污染物排放量统计;⑷非正常工况分析;⑸资源能源产品废物等的储运;⑹交通运输;⑺土地的开发利用;⑻环保措施方案分析;⑼总土布置方案分析;⑽补充措施与建议。

21、跟踪评价的定义;

 

22、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

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2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⑴进行规划或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⑵进行生态现状的调查与评价c进行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⑶进行选址选线的环境合理性分析;⑷确定评价等级和范围;⑸进行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影响评价和动态管理;⑹进行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研究保护措施;⑺研究消除和减缓影响的对策措施⑻得出结论。

24、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

就是对建设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影响以及防范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监测和验证性评价,并提出补救方案或措施,实现项目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方法与制度。

25、确定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