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鼓励自主创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0861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鼓励自主创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鼓励自主创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鼓励自主创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鼓励自主创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鼓励自主创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鼓励自主创新.docx

《关于鼓励自主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鼓励自主创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鼓励自主创新.docx

关于鼓励自主创新

关于鼓励自主创新推动自主创新建设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迅速提升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推进我校“二次创业”目标的实现,建设创新型大学,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创新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构建南昌大学科技创新体系。

2、坚持促进自主创新原则,就是把促进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遵循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律,实行分类管理,建立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的管理模式。

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要鼓励自由探索,突出原始创新,提高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应用开发及产业化要面向市场,突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

3、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就是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以及科学前沿的关键学科和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4、遵循优化学科布局原则,就是要加强学科建设,破除学科壁垒,大力推动和加强学科交叉,积极鼓励和支持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

5、坚持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就是积极鼓励本科生参加科技创新,把研究生的培养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结合起来,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更新观念,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氛围

6、思想认识是一切行为的先导,办学理念的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前提。

高校是培养人才,生产和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重要基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必须认识到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在我校的中心地位,自觉主动地转变观念。

加强科技创新也是我校提高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

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更新教育思想、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材建设、改善教学手段和建设校园文化方面的作用。

7、大力发展我校的创新文化,营造一种有利于出创新成果、出创新人才的文化。

要培养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营造有利于学科交叉、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创新研究的环境。

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需要长期的积累,宽松的环境。

在探索中失败是难以避免的,而且许多重大创新成果正是在失败的基础上产生的。

要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创新的自信心,树立敢为人先的意识。

要允许失败,不急于求成。

要提倡和弘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学术民主,积极开展科学评论,保障不同学术观点的公开发表和争论,使不同学术思想、观点、学派之间能真正地进行平等竞争。

8、必须充分认识开展自主创新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学风,严肃认真的科学行为规范。

提倡和鼓励全校师生潜心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克服浮躁倾向,坚决反对弄虚作假、剽窃、浮夸、压制学术民主等不端行为。

9、建设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

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扩大宣传教育,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落实到各个环节,形成激发创新热情、鼓励创新行为和提高创新回报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领导,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自主创新,必须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和人才队伍的领导;自主创新,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是保证。

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分配体制改革,进一步消除制约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有效整合全校科技资源,形成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等相互促进、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

10、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与时俱进,创新理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倡导人人作贡献、人人成才的理念,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大力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特别能战斗的创新团队、优秀群体。

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进行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

消除各种不必要的行政壁垒。

11、成立南昌大学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由校领导和有关职能主要负责人组成,统一领导学校的科技创新工作。

设立南昌大学科技创新学术咨询委员会,负责科技创新规划与建设决策咨询工作。

12、学校成立科技创新建设课题小组或相应职能机构,研究制定南昌大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及相关的配套政策。

13、在科技创新管理模式上,形成“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新机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人事管理制度、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和教育创新制度等。

建立一支高水平、讲奉献的管理队伍。

14、对科研机构和科研团队实行分类管理的新体制。

对于基础类研究机构,应以加强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为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理论和培育新增长点,学校应给予一些特殊的政策,以支持他们迅速发展,抢占相关学术制高点。

对于应用和科技开发,可采用事业编制企业化管理,实行科研项目成本核算。

对于与企业共建各类研究开发中心,实行股份制管理。

各类机构实行全员聘任制,可跨院、校聘任和与相关学科的“双重聘任”等方式,同时,内部应实行流动、开放、竞争、合作的运行机制。

15、改进和完善科研评价制度。

合理利用SCI等在科研评价方面的作用,从重视科研论文的数量向重视论文质量转变,从重视论文向论文与专利并重转变。

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要科学、合理地使用科技计划项目经费中的人员经费,稳定和吸引一批优秀人才从事科学研究。

四、重视基础研究,加强源头创新

16、要深刻认识基础研究的战略重要性。

基础研究工作包括三个方面:

以认识自然现象、揭示客观规律为主要目的的探索性研究工作;以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科学自身发展提出的重大科学问题为目的的定向性研究工作;对基本科学数据、资料和信息系统地进行考察、采集、鉴定,并进行评价和综合分析,以探索基本规律的基础性工作。

基础研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是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后盾,是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的摇篮,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带动新兴产业群的崛起,引起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变革。

基础研究的重大成就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现我校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必须充分重视基础研究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基础研究。

17、加强基础研究和国家目标的联系。

我校的基础研究要加强和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相结合,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的知识人才储备和科学支撑。

要遵循"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符合国家战略目标,关系国家安全和长远利益的科技领域,要坚持有所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要坚持有所为;我校有比较优势的重点学科和研究项目,要坚持有所为。

要瞄准科学技术发展前沿,选择我校有一定优势,涉及国家重点领域及其优先领域如材料、农业、能源、信息等,集中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

  18、强化创新,提高我校基础研究的整体水平。

创新是基础研究的本质特征。

前沿探索性研究要创新,应用基础研究也要创新。

要遵循科学创新的内在规律,鼓励和支持创新意识,切实提高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性创新能力,使基础研究实现从模仿、跟踪到创新的转变。

要紧紧抓住新科技革命的良好机遇,建立信心,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争取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后来居上。

五、服务社会,强化自主创新

19、要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放在优先位置,如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等关键领域,集中优势力量,在我们有一定优势的学科领域,力争取得一些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实现自主创新。

20、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积极参与企业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共同跟踪国际先进技术的发展,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共同开展自主创新活动。

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大力加强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

21、鼓励承担国防科技研发工作,建立军工研究院,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积极承担军工项目,为国防事业作贡献。

六、以人为本,建设一流创新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

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建设创新型大学的战略举措。

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落实科学的人才观,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确立人才队伍建设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科建设需要,抓住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调整人才队伍结构,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不断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个人人想干事情,想出成绩,能出成绩,适合各类人才成长、达到自我实现的良好环境,使学校成为高层次、高素质人才聚集高地。

22、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以全面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整体实力为目标,以培养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开拓创新,灵活高效”的方针,遵循“稳定和引进并重,人才引进与学科建设相协调,引进和培养使用相统一,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单个引进与团队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与开发利用的有效机制,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实施“名师工程”,荟萃优秀人才,汇聚创新队伍,构筑南昌大学科技人才高地。

23、人才队伍建设,要突出建设重点。

以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组建创新团队为重点,立足于创新实践中发现与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特别是具有帅才的学科带头人;通过创造宽松的环境,特殊政策的支持,资源的合理配置,依托重大科研项目,着力创建以人为本、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衔接紧密的创新团队。

通过创新团队建设,在“高原”上打造“高峰”,促进学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快速发展。

24、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并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人才的培养,既要高度重视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又要注重人才结构和梯队的建设,造就一流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

继续实施和完善《南昌大学关于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实施办法》,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赣江”特聘教授岗位为龙头,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拔尖人才,重点引进两院院士、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高层次中青年学者,壮大科技人才队伍。

大力支持和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到国内外名校和科研院所攻读学位、访学、进修以及参加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使其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老科技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培养年轻科技工作者。

25、要完善激励竞争与考核机制。

不断深化校内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推行和完善校聘关键岗位聘任制、教师聘任制、教育职员制和院系目标责任制、学院经费动态包干制。

进一步完善奖励和考核办法,建立和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努力营造潜心学术、张扬个性的良性机制,积极探索由对单个人的考核转变为对团队的考核的有效方式,鼓励学科带头人和团队的发展,在考核中更加注重人的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

26、要大力加强干部制度改革。

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原则,努力优化党政人才队伍结构,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的党政干部队伍。

七、凝炼方向,突出重点,建设一流创新学科

我们要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提出的战略重点,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入手,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力争做到凝炼学科方向有深度、汇聚创新队伍有广度、构筑创新平台有高度、营造文化环境有力度、产出科研成果有亮度,着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学科,以加快我校建设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进程。

27、凝炼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调整学科布局是推进学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深刻认识学科发展的新形势,主动适应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准确把握学科发展的新态势,结合自身的相对优势和鲜明特色,走集成、特色、跨越发展的学科建设之路,合理配置资源,改善学科结构,强化优势学科,打造特色学科,培育新兴学科,通过创新突破和凝聚锤炼,逐步使学科方向相对集中和稳定,学科结构更加优化,学科优势更加明显,学科特色更加鲜明,形成坚定正确的学科方向,将优势学科做强、特色学科做优、新兴学科做大,推动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努力提高学科建设总体水平。

28、强化优势学科,建立学科发展的新优势。

继续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重点支持具有相对优势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质转化加工技术、新材料技术、光电子技术、内科学等学科建设,采取倾斜政策,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巩固优势,将其做强,力争产出一批高水平的原创性成果。

在进一步凝炼优势学科方向的同时,拓展其具有潜在优势的学科方向,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构建装备先进的创新平台,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成长环境,力争在有条件的领域取得新进展、建立新优势,从而推动优势学科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向前发展,使其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9、打造特色学科,形成学科发展的新特色。

继续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制造技术、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赣学等学科群建设,主动为江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将其做优,使之成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的特色学科。

以江西省支柱产业——精密制造产业为依托,加强现代制造技术学科群建设,推动机械电子工程、材料加工、固体力学、软件技术与应用、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以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为载体,加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学科群建设,促进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动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以推动江西社会发展为己任,发挥赣文化研究的比较优势,加强赣学学科群建设,带动汉语言文字学、赣客方言、江右哲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30、培育新兴学科,实现学科发展的新突破。

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以联合攻关为推动学科交叉和发展新兴学科的牵引力,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优先支持理工医结合、科技与人文结合、传统学科与高技术学科结合的新学科、新研究方向或新研究领域,加强分子生物学与现代医学、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现代传媒、公共卫生安全等交叉学科群建设,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信息科技、纳米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努力建设一批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使其异军突起,将其做大,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实现新兴学科发展的大飞跃,为构建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新型学科体系奠定基础。

31、医学各学科、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如与社会学、经济学、环境科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之间呈现交叉、整合和重新构建新趋。

积极促进医学与校内其他学科交叉合作,争取出现一批新兴科学,如医学生物信息科学、脑和认知科学、生物伦理学等。

八、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

学科基地是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学科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

我们要根据科技发展的需要,整合现有的学科基地,集中有限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改善装备条件,优化工作环境,提高其承担国家、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推动学科和基地的同步发展。

要使我校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成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主体。

32、要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校内科技资源,促进科研支撑条件体系的资源共享、高效服务。

加强图书资料和数据信息方面的条件建设。

加快科学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础数据、资料和信息的共享。

 33、要积极争取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国际资金的多元化投入。

要通过体制、机制、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努力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34、加强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采取特殊政策,给予重点支持,力争使其尽快成为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组织具有潜在优势和特色的学科基地积极申报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做好研究基地的升级工作。

35、设立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基金,鼓励并支持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改造传统学科,发展交叉学科,培育新兴学科,组建新的特色研究基地,尤其是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基地。

36、鼓励并支持跨学校、跨地区、跨系统的联合,建立多种形式的研究开发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进教育、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使学校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骨干力量。

支持在双边、多边科技合作协议框架下,实施国际合作项目,加强沟通与交流。

鼓励科研基地与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开发中心。

37、创新学科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以重大问题研究为纽带组建学科基地的新型管理模式,完善学科基地管理办法,实施分类指导、分层次管理,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相结合的用人制度、课题合同制,明确学科基地的责、权、利,赋予一定的自主权,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调动学科基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九、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

学校本科专业的结构调整与创新发展要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优化专业结构和资源配置,逐步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和我校特点的专业体系。

即面向市场,进一步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面向世界,积极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后对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和管理的需求;面向未来,积极适应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发挥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研究生教育要和科学研究结合,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38、优先发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医药科学、新材料科学等高新技术类本科专业,积极占领学科制高点。

根据国家和地方当前发展重点和长远发展战略的需要,优先增加上述本科专业的布点,加快其人才培养,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瞄准国内外学科专业建设的前沿,从实际出发,营造学科专业的制高点,并围绕这些制高点,构建相关的学科专业群,使之成为领头的、代表性的品牌特色学科专业。

39、发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关的紧缺专业,优先发展适应加入WTO急需的金融、贸易等类本科专业,大力培植学科生长点。

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科学运用市场调节机制,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积极设置主要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性人才。

对那些已经具有强烈的社会需求和良好的发展势头,虽然暂不具备较强实力的学科专业,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重点扶持,促进其加快成长,迅速发展,使之成为新兴的、具有较大发展后劲的学科专业。

40、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加强文、理、工、医多学科专业的交叉渗透与相互合作,积极探索增加和建设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积极填补学科空白点。

根据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行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对于专业目录外的确实需要的专业积极创造条件申办。

同时,加强学科专业的交叉渗透、文理交融,通过加强专业复合,形成一些新兴的、边缘的、交叉的学科专业。

打破学科壁垒,在遵循学科专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跨学科设置本科专业的实验试点。

41、进一步拓宽现有专业口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丰富学科专业内涵。

继续拓宽专业口径,加强专业柔性,在宽口径专业内,根据就业需求和学校条件,灵活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实行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实行按二级专业类设置专业或组织招生,通过双学位制鼓励技术专业的人才加修外语、管理等第二学位,提高学校培养人才的适应性。

加强学科专业的集约性,增强各学科专业间的相互支撑,根据本校学科专业特色定位,形成主干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互为联系的学科专业群;创造条件推进博士--硕士--本科学科专业的全层次专业体系的建设;加强专业层面的教学改革,把过去比较单一的、限于课程、教材层面的教学改革整合综合到专业层面上;加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学科专业,带动学科专业建设。

 42、重视人文社会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发展应用性文科专业。

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人文社会科学在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所处地位及重要作用的认识,优化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在稳定人文社科基础学科专业并不断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积极开办应用文科专业和新兴人文社科专业。

进一步加强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结合,在其结合点上形成新的学科专业方向。

43、加强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革和改造,实施重点专业建设工程,打造“品牌”专业。

按照“重基、强优、扶弱、支新”的专业建设思路,在发挥传统学科专业师资力量强、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裕等优势的同时,要不断更新其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

加大使用高新技术、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力度,实现传统学科专业新的发展。

在增加新专业的同时,要改造、归并或淘汰老专业,对生源不足、就业形势差的专业通过逐步压缩招生计划,甚至停招,对规模过大的专业且市场出现饱和的专业,要控制招生规模。

遴选出实力较强、特色明显的若干专业,实施重点专业建设。

44、弘扬“创新就是实力”的精神和理念,引导大学生积极创新创业;做好以教师的课题为依托带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机制,使我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45、改革研究生培养制度。

逐步推行与国际接轨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取消对研究生培养年限的统一规定,实行弹性学制;鼓励硕博联读。

研究生的培养,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要和教师科学研究结合,使研究生成为我校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