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的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0260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四首的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代诗歌四首的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古代诗歌四首的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古代诗歌四首的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古代诗歌四首的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四首的教案.docx

《古代诗歌四首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四首的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歌四首的教案.docx

古代诗歌四首的教案

15.古代诗歌五首

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这五首古代诗歌。

2.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3.品味诗歌的意境。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五首古代诗歌。

(2)感悟古代诗歌的内容。

2.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2.就诗歌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导入

这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杨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

朗读时应该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喜共悲,然后再作客观评析。

三、正课

1.朗读《观沧海》,要求读得富有节奏感,读出作者的感情。

2.作者作品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

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以慷慨悲壮见称。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有《魏武帝集》。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3.关于汉乐府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配乐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临:

登临。

以:

连词,来,表目的关系。

交代观海的地点,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开阔,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描写由此拓展开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澹澹:

形容大海水波动荡的样子

何:

副词,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

竦峙:

高高挺立。

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

在这水波澹澹的大海上,最先映人眼帘的是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天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

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虽然已到秋天萧瑟、草木零落的季节,但岛上依然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

诗人面对萧瑟的秋风,极写大海辽阔壮美,波涛汹涌,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感伤的情调,表现作者壮阔的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之:

助词,主谓

若:

好像。

其:

代词,指大海

这两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慨,写出大海的气势和威力。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甚至:

甚,很。

至,到极点。

以:

介词,用。

宾语前置。

译诗:

策马东来,登上碣石上。

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

海面浩淼,水波荡漾。

突兀耸立的山岛呀,最先跃入眼帘。

山岛上——百草丰美,树木浓繁。

虽然已到了秋天,它们仍生意盎然。

看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洪波巨澜!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都是大海吐纳的小小弹丸;天上的银河啊,星光璀璨,它们也都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

啊!

今日我观赏大海,真是幸运到了极点。

且让我引亢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5.悟读:

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观海所见。

(图片)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并点题,非常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

动静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是静态;秋风洪波,是动态。

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全是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小结

“诗言志”。

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

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6.品读《观沧海》

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沧海景色和诗人抒发的情怀

写景:

澹澹大海→竦峙山岛→丰茂百草→萧瑟秋风→日月星汉

抒情:

建功立业,统一祖国

本诗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竦峙、丰茂——给景物着上了主观色彩。

若出其中若出其里——展开想象,由实景到虚景,写出了主观感受。

情景交融,主客观结合

写作特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小结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这首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正课

1.作家作品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这首五言律诗最早见于《国秀集》。

诗题的“次”字是停宿、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三面临江。

诗人这次途经北固山去游吴中,但见船下江水潮平岸阔,头顶南雁北归,触发了心中情思,于是写下这首传世佳作。

2.朗读《次北固山下》。

3.赏析。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逐句分析)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言事点题

首联“客路”点明自己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

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己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青山指北固山,客路指驿道,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车到别处,暗含羁旅奔波之劳。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船上所见景色

颈联写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潮平”两岸才显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既写景又点明时令

颈联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

既写景又点出时令。

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天亮之时。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

暗含思乡盼归之情

尾联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尾联,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

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

“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雁足传书”运用典故直抒思乡之情

《汉书·苏武传》:

“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面对匈奴人和汉朝降臣的威逼利诱,毫不屈服,坚守汉朝使臣的气节。

在北海牧羊时,在断绝饮食、缺乏起码的生活条件的情况下,仍然时刻不忘自己的身份。

听说汉武帝死了,他面朝遥远的南方,大声痛哭,以至吐血。

早晚哭奠,一直哭了几个月。

昭帝即位后,匈奴与汉朝结亲和好。

汉朝索要苏武等人,匈奴方面撒谎说苏武已经死了。

后来,汉朝的使臣又到了匈奴,当年苏武使团的成员之一常惠找机会在夜里会见了汉朝的使臣,把自己这些年的经历诉说了一遍。

常惠教使者告诉匈奴单于,就说:

“汉朝天子在上林苑(皇家园林)里射猎,打下一只雁,雁腿上系着一封帛书,帛书的内容是苏武在北方某一沼泽中。

”使者大喜,按照常惠交代的话指责单于撒谎。

单于环视左右,很惊奇,只好向汉朝使臣谢罪,讲出真话:

“苏武等人确实还活在人世。

”经过在匈奴十九年的艰辛生活,苏武终于回到了汉

译文: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碧绿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

江上的春天早在年底就春风拂面。

家书要传到哪里呢?

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4.悟读

(1)说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使人产生怎样的感觉。

——春潮涌涨,江面快与岸平,视野更加开阔;东风和顺,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航船平稳前行。

一幅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扬帆而行的壮阔图景。

它使人胸襟开阔,心情舒畅。

这是诗的颔联,是船上所见景色。

“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

“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全诗和谐优美。

(2)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的理解。

1、说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2、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提示:

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

(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3、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提示:

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5.小结。

这首诗借停泊北固山下所见,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给人以积极、乐观、奋发的艺术享受。

第三课时

一、预习

1,朗读《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2,就诗歌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赏析了前两首诗歌,这节课我们继续赏析后两首诗歌。

西湖之美,美在一年四季,美在一日四时,美在阴、晴、雨、雪、雾。

古人说,西湖是“四百八十可游处,三万六千堪醉时”。

这里的一切,都如诗、如画,如梦……(图片)

三、正课

1.朗读《钱塘湖春行》,要求读得富有节奏感,读出作者的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是继杜甫之后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作品集《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

生前将众多诗文自编为《白氏长庆集》。

他的诗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

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

白居易在百姓之间做诗,总是读给年迈的老人和没有读过书的人,如果他们听得懂,就可以了;如果听不懂就改,直到懂了为止。

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823—824)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诗人早春游湖,面对湖光山色,莺歌燕舞,草色花香,心情十分愉快。

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诗的风格自然清新,娟秀明丽。

3.赏析。

钱塘湖,隋朝以前杭州称为“钱塘”。

钱塘湖即西湖,宋代始称西湖。

西湖又别名“西子湖”,旧称武林。

这是一首描写出外游玩的诗歌----春行诗诗人以“春行”二字作为贯串全诗的主线,由点到面又由面到点地逐层展开描写。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交代诗人行踪云:

春来水涨,白云低临。

首句直述“春行”的出发地,是在杭州西湖的登揽胜地“孤山寺”之北,“贾亭”之西,既点明了具体环境,又为展开湖上春光的描写作好了铺垫。

次句大笔勾勒出湖上早春水涨云低的混茫景色,令人透过西湖水面刚与岸平以及天上和湖上波澜连成一片的画面,已经感受到春意的氛围。

从大处落笔,点明观景之地.勾勒西湖早春轮廓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作者描写莺“争暖树”、燕“啄春泥”,细腻而生动,流露出诗人一路行来的新鲜感受和喜悦心情。

写莺燕,是诗人所。

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颈联写花草。

随着“乱花…‘浅草”一联镜头的转换,诗人已由“贾亭西”来到了“湖东”,写法也由点的展开变为面的收缩。

唐人有骑马游春的习俗。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

写花草。

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含蓄表达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直抒胸臆,表达喜悦之情。

留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景之中

译文:

首联:

行经孤山寺的北面和贾公亭的西面时,看到春水初生,略与堤平,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

颔联:

莺是春的歌手,几只早莺都争着飞到几棵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谁家的新燕已开始衔泥筑巢。

颈联: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

最爱看西湖东面景色,因为看不够我流连忘返在白堤绿色的柳林荫处。

4、细读:

①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路线游览钱塘湖的?

绕湖游玩,从孤山寺到贾公亭再到白沙堤。

②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水、云、莺、燕、花、草等。

(3)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4)通过对这些春景的描绘,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通过描绘西湖早春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抒发了作者喜悦的情感。

(5)“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

只因为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

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

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5.小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

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

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

开头写“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这首七言律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1)、诗人从总体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

(2)、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

(3)、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

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

(4)、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6、研讨归纳欣赏诗歌一般的方法

一、抓诗眼

二、寻景物。

(根据“诗眼”,寻读诗歌中的景物,想像诗中画面)

三、悟诗情。

(根据诗中的景物,体会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共喜。

7.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西湖或者描写早春的诗句?

8.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一、导入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正课

1.朗读《天净沙·秋思》。

2.作家作品简介。

天净沙散曲曲牌名。

散曲是元代新诗体,是在民间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歌词,以后文人相继大量写作。

分小令和套数(又叫“散套”、“套曲”)。

马致远:

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

被称为“秋思之祖”。

元代著名散曲家。

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

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

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

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在他的作品中,最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音”。

这些评价,并非溢美之辞。

3.赏析。

(1)这首小令的诗眼是什么呢?

诗眼是“秋思“二字。

(2)你从曲中的景物感受到了什么呢?

曲中的景物有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

(3)这首小令中点明主题的句子是哪一句?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通过对秋天悲凉萧瑟景象的描写,表现了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前三行全是写景,用名词构成一幅凄切恸人的图画。

“枯”、“老”、“昏”、“古”、“西”、“瘦”等词语的色彩情调都贴切地衬托出天涯游子的思绪。

后两行才点明在夕阳西下环境中的游子,显得何等孤凄悲凉。

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缤纷;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

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

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

“断肠人在天涯。

”由此可见他的乡愁是何等的浓重。

(借景抒情)

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4.小结。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

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

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小令由昏鸦的归栖,引出古道上慢步行进的瘦马,最后才点出这一切是断肠人在天涯的秋思。

总共二十八字,用了二十个字写了十个景物,看来好象互不相关,但组合起来却勾画出萧疏,凄凉的画面。

将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在旅途中思念故乡的寂寞情怀表现得十分深刻,显示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及精巧的艺术构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