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关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0200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量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数量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数量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数量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数量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量关系.docx

《数量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量关系.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量关系.docx

数量关系

浙江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专题

一、行程问题

(一)、基本知识点:

1、基本公式:

距离=速度×时间

2、相遇追及问题:

相遇距离=(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追及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追及时间

3、环形运动问题:

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相向运动的两人两次相遇的时间间隔;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同向运动的两人两次相遇的时间间隔

4、流水行船问题:

顺流路程=顺流速度×顺流时间=(船速+水速)×顺流时间;逆流路程=逆流速度×逆流时间=(船速-水速)×逆流时间

5、电梯运动问题:

能看到的电梯级数=(人速+电梯速度)×沿电梯运动方向运动所需时间;能看到的电梯级数=(人速-电梯速度)×逆电梯运动方向运动所需时间

6、钟面问题(此类问题很多可以转化为追及问题)

(1)假设时钟一圈是12格,则时针每小时转1格,分针每小时转12格。

(2)钟面上每两格之间为30°,时针与分针成某个角度一般都有对称的两种情况。

(3)时针与分针一昼夜重合22次,垂直44次,成180°也是22次。

(二)、例题和解题思路

1、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两车在离B地64千米处第一次相遇.相遇后两车仍以原速继续行驶,并且在到达对方出发点后,立即沿原路返回,途中两车在距A地48千米处第二次相遇,问两次相遇点相距多少千米?

解析:

先画示意图:

可以看到它们到第二次相遇时共走了3个AB全程。

当甲、乙两车共同走完一个AB全程时,乙车走了64千米,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乙车一共走了3个64千米,再由上图可知:

乙车一共走过的路程减去一个48千米后,正好等于一个AB全程。

①AB间的距离是 64×3-48=192-48=144(千米)

②两次相遇点的距离为144—48-64=32(千米)

2、甲、乙二人从相距100千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骑车,乙步行,在行走过程中,甲的车发生故障,修车用了1小时.在出发4小时后,甲、乙二人相遇,又已知甲的速度为乙的2倍,且相遇时甲的车已修好,那么,甲、乙二人的速度各是多少?

解析:

甲的速度为乙的2倍,因此,乙走4小时的路,甲只要2小时就可以了,因此,甲走100千米所需的时间为(4—1+4÷2)=5小时.这样就可求出甲的速度。

甲的速度为:

100÷(4-1+4÷2)=10O÷5=20(千米/小时),乙的速度为:

20÷2=10(千米/小时)

3、在一条直的公路上,甲、乙两个地点相距600米,张明每小时行4公里,李强每小时行5公里.8点整,张李二人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1分钟后他们都调头反向而行,再经过3分钟,他们又调头相向而行,依次按照1,3,5,…(连续奇数)分钟数调头行走,那么张、李二人相遇时是8点几分?

解析无论相向还是反向,张李二人每分钟都共走4000÷60+5000÷60=150(米).如果两人一直相向而行,那么从出发经过600÷150=4(分钟)两人相遇。

画图可知:

在16分钟(=1+3+5+7)之内两人不会相遇.在这16分钟之内,他们相向走了6分钟(=1+5),反向走了10分钟(=3+7),此时两人相距600+[150×(3+7-1-5)]=1200米,因此,再相向行走,经过1200÷150=8(分钟)就可以相遇。

所以是600+150×(3+7-1-5)=1200(米)

1200÷(4000÷60+5000÷60)=8(分钟)

1+3+5+7+8=24(分钟)

两人相遇时是8点24分

4、姐弟俩出游,弟弟先走一步,每分钟走40米,走80米后姐姐去追他。

姐姐每分钟走60米,姐姐带的小狗每分钟跑150米。

小狗追上弟弟又转去找姐姐,碰上姐姐又转去追弟弟,这样跑来跑去,直到姐弟相遇小狗才停下来。

问小狗共跑了多少米?

()

A、600       B、800            C、1200          D、1600

解析:

由于小狗的运动规律不规则,但速度保持不变,故求出小狗跑的总时间即可。

由于姐姐和小狗同时出发,同时终止,小狗跑的时间也就是姐姐追弟弟的时间。

这个时间为80÷(60-40)=4分钟

小狗跑了150×4=600米

5、小明放学后,沿某路公共骑车路线以不变的速度不行回家,该路公共汽车也以不变速度不停地运行。

每隔30分钟就有辆公共骑车从后面超过他,每隔20分钟就遇到迎面开来的一辆公共汽车。

问:

该路公共汽车每隔多少分钟发一次车?

()

A、20         B、24            C、25            D、30

解析:

设两辆车间距为S。

有S=(V车+V人)×20,S=(V车-V人)×30,求得V车=5V人,故发车间隔为:

T=S/V车=24分钟

6、商场的自动扶梯以匀速由下往上行驶,两个孩子嫌扶梯走得太慢,于是在行驶的扶梯上,男孩每秒钟向上走2个梯级,女孩每2秒向上走3个梯级。

结果男孩用40秒钟到达,女孩用50秒钟到达。

则当该扶梯静止时,可看到的扶梯级有:

A.80级   B.100级   C.120级   D.140级         

解析;总路程为“扶梯静止时可看到的扶梯级”,速度为“男孩或女孩每个单位向上运动的级数”,如果设电梯匀速时的速度为X,则可列方程如下,

(X+2)×40=(X+3/2)×50

解得X=0.5  也即扶梯静止时可看到的扶梯级数=(2+0.5)×40=100 

7、甲、乙两人从400米的环形跑道的一点A背向同时出发,8分钟后两人第三次相遇。

已知甲每秒钟比乙每秒钟多行0.1米,那么,两人第三次相遇的地点与A点沿跑道上的最短距离是

A.166米   B.176米   C.224米   D.234米     

解析,此题为典型的速度和问题,为方便理解可设甲的速度为X米/分,乙的速度为Y米/分,则依题意可列方程8X+8Y=400×3

X-Y=6  (速度差0.1米/秒=6米/分)

从而解得X=78  Y=72

由Y=72,可知,8分钟乙跑了576米,显然此题距起点的最短距离为176米。

 

8、甲、乙、丙三人沿湖边散步,同时从湖边一固定点出发,甲按顺时针方向行走,乙与丙按逆时针方向行走,甲第一次遇到乙后1又1/4分钟遇到丙,再过3又3/4分钟第二次遇到乙。

已知乙的速度是甲的2/3,湖的周长为600米,则丙的速度为;

A.24米/分   B.25米/分   C26米/分   D.27米/分

『解析』解题关键点为“相遇问题的核心是‘速度和’的问题”可设甲的速度为

,则乙的速度为2x/3,又根据“甲第一次遇到乙后1又1/4分钟遇到丙,再过3又3/4分钟第二次遇到乙”,可知(+2x/3)×(1+1/4+3+3/4)=600,则=72,如果设丙的速度为,则有(+)×(1+1/4+3+3/4+1+1/4)=600,从而解得=24。

9、某校下午2点整派车去某厂接劳模作报告,往返需1小时。

该劳模在下午1点整就离厂步行向学校走来,途中遇到接他的车,便坐上车去学校,于下午2点30分到达。

问汽车的速度是劳模的步行速度的几倍?

   A.5倍   B.6倍   C.7倍   D.8倍                (2003年中央B类)

解析,如果接劳模往返需1小时,而实际上汽车2点出发,30分钟便回来,这说明遇到劳模的地点在中点,也即劳模以步行速度(时间从1点到2点15分)走的距离和汽车所行的距离(2点到2点15分)相等。

设劳模的步行速度为A/小时,汽车的速度是劳模的步行速度的X倍,则可列方程

5/4A=1/4AX  

解得X=5

所以,正确答案为A。

10、某时刻钟表时针在10点到11点之间,此时刻再过6分钟后分针和此时刻3分钟前的时针正好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则时刻为几点几分?

A、10点15分   B、10点19分    C、10点20分   D、10点25分

解析:

设此时刻是10点X分。

3分钟前是10点X-3分;6分钟后是10点X+6分。

则:

10点X-3分时,时针从12点位置上转过了300°+(X-3)×30°/60

10点x+6分时,分针从12点位置上转过了(X+6)×12×30°/60

300°+(X-3)×30/60°-(X+6)×12×30°/60=180°=>X=15

所以选A

注:

一般时针问题都有简便的方法来解

比如此题,可以使用代入法

B,C,D的时刻的3分钟前都还是10点多,因此时针在钟面上的10与11之间,而3个时刻6分钟以后已经至少是25分了,即分针已经在钟面上的5上或者之后了。

而钟面上10与11之间反过来对应的是4和5之间,所以这三项都不符。

选择A

11、有一只钟,每小时慢3分钟,早晨4点30分的时候,把钟对准了标准时间,则钟走到当天上午10点50分的时候,标准时间是多少?

()

A、11点整      B、11点5分     C、11点10分        D、11点15分

解析:

坏表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是找准坏表的“标准比”,然后按照比例来计算。

设此时的标准时间为y时,得到这样的比较:

           标准钟                慢钟

时刻1:

    4+30/60             4+30/60

时刻2:

      y                 10+50/60

两次时间差:

 y-(4+30/60)        (10+50/60)-(4+30/60)

标准比:

      60                  57

列出比例关系:

y-(4+30/60):

(10+50/60)-(4+30/60)=60:

57

解得y=11+10/60,即此时的标准时间为11时10分。

(三)、练习

1.甲、乙二人以均匀的速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第一次相遇地点离A地4千米,相遇后二人继续前进,走到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在距B地3千米处第二次相遇,求两次相遇地点之间的距离. 

2.一列快车和一列慢车相向而行,快车的车长是280米,慢车的车长为385米,坐在快车上的人看见慢车驶过的时间是11秒,那么坐在慢车上的人看见快车驶过的时间是多少?

 

3.前进钢铁厂用两辆汽车从距工厂90千米的矿山运矿石,现有甲、乙两辆汽车,甲车自矿山,乙车自钢铁厂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速度分别为每小时40千米和50千米,到达目的地后立即返回,如此反复运行多次,如果不计装卸时间,且两车不作任何停留,则两车在第三次相遇时,距矿山多少千米?

 4.甲乙两地有公共骑车,每隔3分钟就从两地各发一辆汽车,30分钟驶完全程。

如果车速均匀,一个人坐上午9点的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一共遇上多少辆汽车?

A 15                 B18              C19               D20

 5.甲、乙两人站在匀速上升的自动扶梯从底部向顶部走,甲每分钟走扶梯的级数是乙的2倍;当甲走了36级到达顶部,而乙走了24级到达顶部。

那么,自动扶梯有多少级露在外面?

A68                  B56              C72               D85

 6、绕湖一周是20千米,甲、乙二人从湖边某一地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走一小时以后休息5分钟,乙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每走50分钟后休息10分钟,则两人从出发到第一次相遇用了多少分钟?

A120                 B125             C130              D136

 7、人乘竹排沿江顺流漂流而下,迎面遇到一艘逆流而上的快艇,他问快艇员:

你后面有轮船开过来吗?

快艇员回答:

半小时前我超过一艘轮船。

竹排继续顺水漂流了1小时遇到了迎面开来的这艘轮船。

那么快艇静水速度是轮船静水速度的几倍?

A2            B2.5             C3              D3.5

8、某司机开车从A城到B城。

如果按原定速度前进,可准时到达。

当路程走了一半时,司机发现前一半路程中,实际平均速度只可达到原定速度的11/13.现在司机想准时到达B城,在后一半的行程中,实际平均速度与原速度之比是()

A11:

9       B12:

7           C11:

8            D13:

8

9、在一圆形跑道上,甲从A点、乙从B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8分钟后两人相遇,再过6分钟甲到B点,又过10分钟两人再次相遇,则甲环行一周需要()?

A24分钟      B26分钟         C28分钟          D30分钟

10、一个圆的周长为1.26米,两只蚂蚁从一条直径的两端同时出发沿圆周相向爬行。

这两只蚂蚁每秒分别爬行5.5厘米和3.5厘米,他们每爬行1秒,3秒,5秒……(连续的奇数),就掉头爬行,那么,他们相遇时已爬行的时间是多少秒?

()

A46          B47              C48              D49

解析:

1.解:

①A、B两地间的距离:

4×3—3=9(千米).

   ②两次相遇点的距离:

9-4-3=2(千米).

2.解:

280÷(385÷11)=8(秒).

提示:

在这个过程中,对方的车长=两列车的速度和×驶过的时间.而速度和不变.

3.解:

①第三次相遇时两车的路程和为:

90+90×2+90×2=450(千米).

   ②第三次相遇时,两车所用的时间:

450÷(40+50)=5(小时).

   ③距矿山的距离为:

40×5—2×90=20(千米).

4、C解析:

乙站在上午8点半到9点半,共发送21辆车,这21辆车也就是甲站九点钟发出所应遇到的,除去首尾就是途中遇到的即21-2=19辆车。

5、C解析:

甲乙到达顶部所用的时间之比是36/2:

24=3:

4

    假设扶梯的速度为x,那么36+3x=24+4x,得到x=12,所以扶梯长为36+3×12=72.

6、D解析:

两人相遇时间要超过2小时,出发130分钟后,甲、乙都休息完2次,甲已经行了4×2=8千米,乙已经行了6×(130-20)/60=11千米。

相遇还需要(20-8-11)/(4+6)=0.1小时=6分钟,故两人从出发到第一次相遇用了130+6=136分钟。

7、C解析:

对于竹排来说,它自身不动,而快艇、轮船都以它们在静水中的速度向它驶来。

快艇半小时走的路程,轮船用了1个半小时。

因此快艇静水中的速度是轮船静水速度的3倍。

8、A解析:

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是原定的13/11.多用了2/11.要想准时到达,后一半路程只能用原定时间的1-2/11=9/11。

所以后一半行程的速度是原定速度的9/11.即11:

9。

9、C解析:

甲、乙两人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用了6+10=16分钟。

也就是说,两人16分钟走了一圈。

从出发到两人第一次相遇用了8分钟,所以两人共走版权,即从A到B是半圈,A从A到B用了8+6=14分钟,故甲环行一周需要14*2=28分钟。

10、D解析:

半圆周长63厘米。

如果蚂蚁不掉头走,用63/(5.5+3.5)=7秒即相遇。

由于13-11+9-7+5-3+1=7,所以经过13+11+9+7+5+3+1=49秒,两只蚂蚁相遇。

二、排列组合问题

(一)基本概念

(1)加法原理:

分类的用加法

乘法原理:

分步的用乘法

排列:

与顺序有关

组合:

与顺序无关

(2)主要解题技巧:

逆向考虑法,特殊位置先排,隔板法,插空法,分类法,捆绑法等。

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多,所以抽屉原理另外在下一个专题里单独讲。

(二)习题与解析:

1、用1、2、3、4、5、6、7、8可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五位数?

解析:

这是一个从8个元素中取5个元素的排列问题,由排列数公式,共可组成:

P85=8*7*6*5*4=6720

2、由数字0、1、2、3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偶数?

解析:

分类法

注意到由四个数字0、1、2、3可组成的偶数有一位数、二位数、三位数、四位数这四类,所以要一类一类地考虑,再由加法原理解决.

第一类:

一位偶数只有0、2,共2个;

第二类:

两位偶数,它包含个位为0、2的两类.若个位取0,则十位可有C13种取法;若个位取2,则十位有C12种取法.故两位偶数共有(C13+C12)种不同的取法;

第三类:

三位偶数,它包含个位为0、2的两类.若个位取0,则十位和百位共有P23种取法;若个位取2,则十位和百位只能在0、1、3中取,百位有2种取法,十位也有2种取法,由乘法原理,个位为2的三位偶数有2×2个,三位偶数共有(P23+2×2)个;

第四类:

四位偶数.它包含个位为0、2的两类.若个位取0,则共有P33个;若个位取2,则其他3位只能在0、1、3中取.千位有2种取法,百位和十位在剩下的两个数中取,再排成一列,有P22种取法.由乘法原理,个位为2的四位偶数有2×P22个.所以,四位偶数共有(P33+2×P22)种不同的取法.

由加法原理知,共可以组成

2+(C13+C12)+(P23+2×2)+(P33+2×P22)

=2+5+10+10

=27个不同的偶数.

3、从5幅国画,3幅油画,2幅水彩画中选取两幅不同类型的画布置教室,问有几种选法?

解析:

分类法。

首先考虑从国画、油画、水彩画这三种画中选取两幅不同类型的画有三种情况,即可分三类,自然考虑到加法原理.当从国画、油画各选一幅有多少种选法时,利用的乘法原理.由此可知这是一道利用两个原理的综合题.关键是正确把握原理.

解:

符合要求的选法可分三类:

设第一类为:

国画、油画各一幅,可以想像成,第一步先在5张国画中选1张,第二步再在3张油画中选1张.由乘法原理有5×3=15种选法.第二类为国画、水彩画各一幅,由乘法原理有5×2=10种选法.第三类油画、水彩各一幅,由乘法原理有3×2=6种选法.这三类是各自独立发生互不相干进行的.

因此,依加法原理,选取两幅不同类型的画布置教室的选法有15+10+6=31种.

运用加法和乘法原理时要注意:

①抓住两个基本原理的区别,千万不能混.

不同类的方法(其中每一个方法都能各自独立地把事情从头到尾做完)数之间做加法,可求得完成事情的不同方法总数.

不同步的方法(全程分成几个阶段(步),其中每一个方法都只能完成这件事的一个阶段)数之间做乘法,可求得完成整个事情的不同方法总数.

②在研究完成一件工作的不同方法数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请看一些例:

从若干件产品中抽出几件产品来检验,如果把抽出的产品中至多有2件次品的抽法仅仅分为两类:

第一类抽出的产品中有2件次品,第二类抽出的产品中有1件次品,那么这样的分类显然漏掉了抽出的产品中无次品的情况.又如:

把能被2、被3、或被6整除的数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能被2整除的数,第二类为能被3整除的数,第三类为能被6整除的数.这三类数互有重复部分.

③在运用乘法原理时,要注意当每个步骤都做完时,这件事也必须完成,而且前面一个步骤中的每一种方法,对于下个步骤不同的方法来说是一样的.

4、一学生把一个一元硬币连续掷三次,试列出各种可能的排列.

解析:

画图

由此可知,排列共有如下八种:

正正正、正正反、正反正、正反反、

反正正、反正反、反反正、反反反.

5、参加会议的人两辆都彼此握手,有人统计共握手36次,到会共有多少人?

()

A、9B、10C、11D、12

解析:

两人握手与顺序无关,(甲与乙握手和乙与甲握手是一样的),假设共有N个人,两两彼此握手可以握C2N次,有C2N=N(N-1)/2*1=36.解得N=9,选A

6、五个瓶子都贴了标签,其中恰好贴错了三个,则错的可能情况共有多少种?

()

A、6B、10C、12D、20

解析:

第一步:

从五个瓶子中选出三个瓶子共有C35=10种方法

第二步:

对这三个瓶子进行错位排列,共有D3=2种方法

第三步:

根据乘法原理,所有可能的方法数为10*2*1=20种

PS:

有关错位排列问题。

请看下一题。

将有比较详细的解释。

7、甲乙丙丁四个人站成一排,已知:

甲不站在第一位,乙不站在第二位,丙不站在第三位,丁不站在第四位,则所有可能的站法数为多少种?

()

A、6B、12C、9D、24

解析:

甲不能站在第一位,因此甲必然站在后三个位置中的某一个位置。

如果甲站在第二位,则共有三种可能:

乙甲丁丙,丙甲丁乙,丁甲丙乙

如果甲站在第三位,则共有三种可能,乙丁甲丙,丙丁甲乙,丁丙甲乙

如果甲站在第四位,则共有三种可能,乙丙丁甲,丙丁乙甲,丁丙乙甲

因此一共有9种可能

总结:

错位排列问题:

有N封信和N个信封,则每封信都不装在自己的信封里,可能的方法的种数记作Dn。

则D1=0,D2=1,D3=2,D4=9,D5=44,D6=265。

8、A、B、C、D、E五个人排成一排,其中A、B两个人不站在一起,共有()种排法。

解析:

采用插空法。

第一步:

CDE排成一排,共有P33=6种排法

第二步:

口C口D口E口,共有4个空,将A、B插入这4个空中,共有P24=12种排法

根据乘法原理,共有不同的排法6*12=72种

9、A、B、C、D、E五个人排成一排,其中A、B两人必须站在一起,共有()种排法。

解析:

采用捆绑法。

第一步:

将A、B捆绑在一起,共有P22=2种捆法。

第二步:

用它们的整体和CDE一起拍,共有P44=24种排法

根据乘法原理,共有不同排法2*24=48种。

总结:

相邻问题---捆绑法。

不邻问题---插空法。

10、有10颗糖,每天至少吃一粒,直到吃完为止,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吃法?

解析:

10片药并成一排,内部形成9个空。

想象每个空上方都有一块隔板,如果隔板放下了,就是把那部分的糖果分成2天来吃了。

每个隔板都有放下和不放下的2个选择。

所以一共的可能性是2^9=512种方法。

这个就是插板法。

是为了解决相同元素的分配问题的。

11、6人站在一排,要求甲站在乙的左边,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解析:

这里,甲站在乙的左边的排法和甲站在乙的右边的排法是对称的,那么排在左边的排法就是P66÷2=360种。

三、十字交叉法

十字交叉法是数算里面的一个重要方法,很多比例问题,都可以用十字交叉法来很快地解决,而在资料分析中,也能够派上很大用场,所以应该认真掌握它。

(一)原理介绍

通过一个例题来说明原理。

例:

某班学生的平均成绩是80分,其中男生的平均成绩是75,女生的平均成绩是85。

求该班男生和女生的比例。

方法一:

男生一人,女生一人,总分160分,平均分80分。

男生和女生的比例是1:

1。

方法二:

假设男生有A,女生有B。

(A*75+B85)/(A+B)=80

整理后A=B,因此男生和女生的比例是1:

1。

方法三:

男生:

755

80

女生:

855

男生:

女生=1:

1。

一个集合中的个体,只有2个不同的取值,部分个体取值为A,剩余部分取值为B。

平均值为C。

求取值为A的个体与取值为B的个体的比例。

假设A有X,B有(1-X)。

AX+B(1-X)=C

X=(C-B)/(A-B)

1-X=(A-C)/(A-B)

因此:

X:

(1-X)=(C-B):

(A-C)

上面的计算过程可以抽象为:

AC-B

C

BA-C

这就是所谓的十字相乘法。

十字相乘法使用时要注意几点:

第一点:

用来解决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