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9757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22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docx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docx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化学

必修二

全册说课稿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说课稿

(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下面我将围绕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开展说课。

 一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元素周期表是中学化学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通过比较原子结构(即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

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本节对高中阶段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起到导学作用。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的要求,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使学生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3.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意义,初步学会运用周期表。

  

4.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以此来引导自己的实践,同时促使他们形成科学发展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3.在元素周期表教学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通过探究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 界的奇妙与和谐。

 

2.设计多种交流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2)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4.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板书  

二.说教法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从化学史引入新课,设计一些问题,如同学们你们知道门捷列夫吗?

他的伟大成就是什么?

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原则来排列元素的?

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

哪种依据更科学?

设计这些问题主要是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分析图表、巧得规律。

 

课本在本节内容中设计了许多图表,列举了一些数据,这些资源可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如P4的元素周期表可让学生通过回忆初中所学知识和查阅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填表,从而找出信息中隐藏的规律。

  

三.说学法 

本节课我在探究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性质时,让学生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去研究问题。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善于动脑、主动探究,指导他们学会运用准确的化学语言,同时增强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给学生展示一张元素周期表,播放有关门捷列夫的录像,提出问题。

门捷列夫的伟大成就是什么?

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原则来排列元素的?

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

哪种依据更科学?

 

(2)元素周期表 

1.告诉学生,我们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可见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间存在着关系(结合1~20号元素原子结构)再来讨论这张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中有多少横行、纵行?

即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18个纵行,除了8、9、10三个纵行称为第Ⅷ族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族,故共有16族。

 

2.提问:

把不同的元素排在同一个横行即同一个周期的依据是什么?

 

回答:

依据为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在一个横行里。

  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

周期序数等于该周期元素具有的电子层数。

如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3.让学生明白, A表示主族,B表示副族。

 

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做副族。

 

4.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短周期,4、5、6周期称为长周期,第7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三短三长一全;七主七副Ⅷ和零。

 5.元素周期表上列出来的元素共有112种,而事实上现在发现的元素还有:

114号、116号、118号元素。

 

6.接着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7行,18列) 

2.原子序数(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 3.不同的元素排列的依据(周期元素具有的电子层数) 4.主族、副族的定义;短周期和长周期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强调,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体验,学会分享与交流。

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性和学生实验能力水平的高低,可能不同类型的学生会有一定程度的差距,但只要坚持,我想差距会缩小的。

 

各位评委、老师:

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

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说课稿

(二)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

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 说教材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②.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③.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②.设计多种交流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并会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知识,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的理解。

因此,本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综合上述原因,本节的重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重点:

 

(1).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2).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二.说教法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原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法,课堂合作交流法。

 

三.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 

 

(1)导入新课。

 

首先展示一张元素周期表,播放有关门捷列夫的录像,提出问题:

 

门捷列夫的伟大成就是什么?

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原则来排列元素的?

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

哪种依据更科学?

 

(2)元素周期表 理论探讨 

要求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并讨论以下问题:

 元素周期表有多少横行、纵行,共有多少族?

 

把不同的元素排在同一个横行即同一个周期的依据是什么?

 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

等问题 

向学生讲解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短周期,4、5、6周期称为长周期,第7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培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化学学习。

 

然后我会投影一个自己绘制的元素周期表,要求学生完成表格。

并在学生的配合下,根据表格归纳出以下知识点:

 

在元素周期表的7个周期中,除第1周期只包括氢和氦,第7周期尚未填满外,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从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碱金属开始,逐步过渡到最外层电子数为7的卤素,最后以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稀有气体结束。

 

在这里需作说明的是:

镧系元素,锕系元素,超铀元素。

 分别讲解罗马数字Ⅰ、Ⅱ、Ⅲ、A、B等,代表的含义 

最后用一句话来概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三短三长一全;七主七副Ⅷ和零。

 (3)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让学生思考问题:

我们知道物质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从碱金属原子的结构可推知其化学性质如何?

是否完全相同?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这里我会设计两个实验(1、钾和钠分别与氧气的反应,2、钾和钠分别与水的反应),由此来探讨同一族元素的性质, 

学生分组动手实验,记录现象。

并根据实验讨论钠与钾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

最终得出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且还原性增加的结论。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

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产生好奇和疑惑,议论纷纷且探究热情高涨。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同时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课堂总结 

1.我们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通过讨论周期中第一主族(碱金属)的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大家应该,原子的结构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存在必然的联系。

我们可以说结构决定性质,究竟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从结构能不能推导了元素的性质?

我们将在下节卤族元素学习中验证一下。

 

六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一)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元素周期律》。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

安排在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的教学之后,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本节内容属于基础理论教学,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此理论指导后续学习。

所以,学好元素周期律十分重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主要化合价、原子半径、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自主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喜悦, 体会由宏观到微观,由现象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及实质 

难点: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及元素周期律实质    

   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理论知识,我认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推理过程很重要,简单的语言叙述分析是达不到目的的,需要借助于实验和事实来进行分析。

为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实验探究、理论探究两个方面,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分析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规律,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让学生顺理成章地推出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规律。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八种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以及碱金属和卤素;初步了解了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等知识,这些为学好本节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方法:

 

   “ 问题探究法”--问题引导—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可分为七个环节。

 环节一:

提出问题 引入新课  【设问】:

门捷列夫编制元素周期表的依据是什么?

各元素之间有无规律可循呢?

 

环节二:

探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教学策略】:

1、利用科学探究中的表格,让学生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2、老师进一步指出如果对18号以后的元素进行研究同样会发现此规律,从而揭

示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普遍性。

 环节三:

探究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教学策略】:

1、利用课本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分析讨论1-18号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怎样的变化?

 

2、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3、预测18号以后的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 环节四:

探究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教学策略】:

启发学生根据电学知识预测,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序数越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越大,因而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然后组织学生对照教材中的有关数据进行验证,并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环节五:

探究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教学策略】:

1. 启发学生根据电学知识预测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组织学生讨论并指出: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故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2.复习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引导学生找出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方法。

 

3.实验验证   对11~18号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进行实验验证。

 两组对比试验Ⅰ.钠、镁与水的反应;Ⅱ.镁、铝与酸的反应 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钠镁铝的金属性逐渐减弱。

 

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进行比较、归纳得出结论:

硅到氯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从而得出结论:

第三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老师进一步指出:

对其他周期元素性质进行研究也可以得到相似的结论。

 环节六:

归纳总结,找出实质。

 【教学策略】:

1.组织学生将本节内容归纳,总结得出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这一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2.引导学生由结构决定性质分析得出: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得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环节七:

课堂小结,练习巩固。

  

谢谢大家!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二)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_____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元素周期律》。

下面我从六个方面对本课题分析:

分别是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学习需要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包括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一.学习需要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II)》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二节。

本课时主要涉及第二节第一部分------元素周期律。

教材以以前三周期元素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归纳整合出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本质,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节教学安排在原子结构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

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金属元素知识和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

通过对本章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同时也能使学生以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来探索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因此,本章是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

《元素周期律》一节又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通过本节学习探究,揭示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对今后的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了部分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其递变规律,化合价等知识。

具备一定知识基础。

(2)本章第一节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在此基础上,应该说元素周期律已经水到渠成了,为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3)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资料阅读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提供了能力基础。

对本节教学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学生在图表数据分析、推理方法及实验能力方面尚有差距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周期性排布的结果,从而理

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体验,学会利用图表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

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和资料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元素周期律的归纳过程中,重视发现意识、让学生在发现中寻找结论,在合作中享受成功。

2、了解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意义,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实质。

2、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四.教法、学法

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取引导探究法、实验法、多媒体教学法、数据归纳法、演绎推理。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引导、点拨的方式,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思考、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进而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完成知识的内化,使书本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

通过图表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归纳,促进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为教学难点突破提供感性基础.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实验),通过师生双向交流,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猜想论证”的思维环节,运用图像处理数据的方法自主建构化学知识,自主发现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五、教学过程

接下来,说说我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穿插我对重难点的处理和所使用的教学方法。

我将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问题驱动,探究学习;归纳总结,成果交流;学以致用,性质预测;资料阅读,实验验证;深化概括,拓展提升;反馈训练,应用落实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本节课首先讲述关于门捷列夫和瓦德朗的故事,引出元素间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引入今天的新科元素周期律。

【设计意图】以化学史的知识创设课堂学习情境,将故事呈现给学生,不仅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些经典的科学探究范例中所涉及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2.问题驱动,探究学习

通过要求学生阅读课本11页表格,填写相应的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和核外电子排布,电子层数和原子最外电子层数。

依据表格数据,将大问题分解为3个小问题:

(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现什么规律性变化?

(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什么规律性变化?

(3)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现什么规律性变化?

来依次解决。

同学们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课本中提供的原子半径和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的数据,画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序数的直方图;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折线图;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与原子叙述的折线图。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通过利用图表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自主建构化学知识的能力,也让学生获得周期律的感性知识。

3.归纳总结,成果交流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将成果归纳与总结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观点,教师反馈评价再重新的概括,投影核外电子排布的表格;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序数的直方图;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折线图;通过大小不一的小球直观展示原子半径的变化图;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与原子叙述的折线图。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总结。

最终得出: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均呈周期性变化。

并从原子机构的角度上解释了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均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归纳和总结的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学生回答,让学生有相互参照、相互学习的机会。

利用直观的图和表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为教学难点突破提供直观的参照物,通过学生讨论,以及教师的推波助澜、纠错、把舵,得出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最高和最低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得到理性的升华。

4.学以致用,性质预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是否也随着原子序数的变化而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呈现什么样的规律变化?

试从结构角度进行分析预测:

金属性是失电子的能力,非金属性是得电子的能力。

电子层相同的原子,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增加,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增强,得电子能力增强失电子能力减弱,也就是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就通过具体讨论第三周期元素的一些化学性质来假设验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依据所学,敢于预测,给予思索。

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主动思考中。

5资料阅读,实验验证

复习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针对前面的预测学生小组根据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合作设计实验验证钠、镁、铝金属性的变化趋势。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和实验成果。

阅读资料,自主探究

(1)给出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及其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强弱的图表,让学生判断金属性的强弱

(2)根据单质与氢气反应的条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的图表,判断Si、P、S、Cl的非金属性变化情况

从而归纳得出,第三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由此也就证实了我们刚才的推测。

我们也可以把我们这个结论推广到其他周期,得出类似的结论: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再此基础上总结归纳、拓展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在周期表中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用现象揭示本质,寻找素材或实验事实验证猜测。

动手操作,真情体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增强感性认识。

答案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