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诊疗方案.docx
《心悸诊疗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悸诊疗方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悸诊疗方案
心悸诊疗方案
【概念】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相当于西医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心律失常及高血压等和非心血管疾病如:
贫血、低血糖、大量失血、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我们这里主要指各种心血管疾病。
【疾病名称】
中医病名:
心悸
西医病名:
冠心病,心律失常
【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第七版教材制定。
1.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张,不能自主,心搏或快速,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止。
2.伴有胸闷不适,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汗,颤动,乏力,头晕等。
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3.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洒饱食等原因诱发。
4.可见有脉象数、疾、促、结、代、沉、迟等变化。
5.心电图、血压、X线胸部摄片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病因病机】
心悸的病因较复杂,既有体质因素、饮食劳倦或情志所伤,亦有因感受外邪或药物中毒所致。
其虚证者,多因气血阴阳亏虚,引起心神失养;实证者常见痰浊、瘀血、水饮,而致心神不宁。
1.体质虚弱:
禀赋不足,素体亏虚,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皆可使气血不足,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2.饮食劳倦:
嗜食高粱厚味,煎炸炙炥,蕴热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发为心悸。
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施,水液输布失常,滋生痰浊,痰阻心气,而致心悸。
3.情志所伤:
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平素心虚胆怯,暴受惊恐,易使心气不敛,心神动摇,而心慌不能自主,惊悸不已,渐次加剧,直至稍遇惊恐,即作心悸,甚或外无所惊,时发怔忡。
4.感受外邪: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
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心阴,亦可引起心悸。
5.药物中毒:
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害心气,甚则损伤心质,引起心悸,如附子、乌头,或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丁、肾上腺素、阿托品等,当用药过量或不当时,均能引发心动悸、脉结代一类证候。
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失养,心神动摇,悸动不安。
但其发病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关。
【鉴别诊断】
1.胸痹心痛:
除见心慌不安,脉结或代外,必以心痛为主症,多呈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闷痛,常因劳累、感寒、饱餐或情绪波动而诱发,多呈短暂发作。
但甚者心痛剧烈不止,唇甲紫绀或手足青冷至节,呼吸急促,大汗淋漓,直至晕厥,病情危笃。
胸痹心痛常可与心悸合并出现。
2.奔豚: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
奔豚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中医证候诊断:
具体诊断依据治疗方案】
1.心虚胆怯
症状: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
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象动数或细弦。
2.心脾两虚
症状:
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少寐多梦,健忘,面色无华,
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红,脉细弱。
3.阴虚火旺
症状: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
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薄
黄或少苔,脉细数。
4.心阳不振
症状:
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5.水饮凌心
症状:
心悸,胸闷痞满,渴不欲饮,下肢浮肿,形寒肢冷,
伴有眩晕,恶心呕吐,流涎,小便短少,舌淡苔滑或沉细而滑。
6.心血瘀阻
症状:
心悸,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分型及方药
1.心虚胆怯
症状: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
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象动数或细弦。
辨证分析:
心为神舍,心气不足易致神浮不敛,心神动摇,
少寐多梦;胆气怯弱则善惊易恐,恶闻声响。
心胆俱虚则更易为惊恐所伤,稍惊即悸。
心为胸中,心气不足,胸中宗气运转无力,故胸闷气短。
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劳累耗气,心气益虚,故劳则加重。
脉象动数或细弦为心神不宁,气血逆乱之象。
治法: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
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
远志15g石菖蒲15g茯苓25g磁石10g
党参10g琥珀10g朱砂2g(冲服)龙齿25g(先煎)
水煎取汁200ml,分2次口服
2.心脾两虚
症状:
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少寐多梦,健忘,面色无华,
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红,脉细弱。
辨证分析:
心脾两虚主要指心血虚、脾气弱之气血两虚证。
思虑劳心,暗耗心血,或脾气不足,生化乏源,皆可致心失血养,心神不宁,而见心悸、失眠多梦。
思虑过度可劳伤心脾,故思虑劳心则甚。
血虚则不能濡养脑髓,故眩晕健忘;不能上荣肌肤,故面色无华,口唇色淡。
纳少腹胀,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均为脾气虚之表现。
气血虚弱,脉道失充,则脉细弱。
治法: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
归脾汤加减。
党参15g黄芪20g白术15g茯苓15g
远志10g酸枣仁15g炮姜5g大枣5枚
当归15g甘草10g阿胶10g煅龙骨15g
煅牡蛎15g
水煎取汁200ml,分2次口服
3.阴虚火旺
症状: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
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薄
黄或少苔,脉细数。
辨证分析:
肾阴不足,水不济火,不能上济于心,以致心火内动,扰动心神,故心悸而烦,不得安眠。
阴亏于下,则见腰酸。
阳扰于上,则眩晕耳鸣。
手足心热,舌质红,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征。
治法: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
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加减。
生地黄15g人参10g丹参20g玄参15g
茯苓25g五味子15g远志15g桔梗10g
当归身15g天门冬15g麦门冬15g柏子仁15g
酸枣仁15g石菖蒲15g黄芪20g
水煎取汁200ml,分2次口服
4.心阳不振
症状:
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辨证分析:
久病体虚,损伤心阳,心失温阳,故心悸不安。
胸中阳气不足,故胸闷气短。
心阳虚衰,血液运行迟缓,肢体失于温煦,故形寒肢冷,面色苍白。
舌质淡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均为心阳不足,鼓动无力之征。
治法: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
桂枝15g炙甘草30g煅龙骨20g煅牡蛎20g
白芍15g附子10g
水煎取汁200ml,分2次口服
5.水饮凌心
症状:
心悸,胸闷痞满,渴不欲饮,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眩晕,恶心呕吐,流涎,小便短少,舌淡苔滑或沉细而滑。
辨证分析:
水为阴邪,赖阳气化之,今阳虚不能化水,水
邪内停,上凌于心,故见心悸。
阳气不能上达于四肢,不能充于肌表,故形寒肢冷。
饮阻于中,清阳不升,则见眩晕。
如气化不利,水液内停,则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
饮邪上逆,则恶心吐涎。
舌淡苔滑或沉细而滑,亦为水饮内停之象。
治法:
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
苓桂术甘汤加减。
茯苓25g肉桂10g白术15g炙甘草15g
细辛5g五味子15g干姜10g半夏15g
陈皮15g
水煎取汁200ml,分2次口服
6.心血瘀阻
症状:
心悸,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辨证分析:
心主血脉,心脉瘀阻,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安。
血瘀气滞,心阳被遏,则胸闷不舒。
心络挛急,则心痛时作。
脉络瘀阻,故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均为瘀血蓄积,心阳被遏之征。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
桃仁红花煎加减。
桃仁15g当归15g生地15g赤芍15g
川芎15g制香附15g丹参20g青皮15g
穿山甲15g延胡10g
水煎取汁200ml,分2次口服
特色: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绞痛,取穴天池,膻中,心俞,厥阴俞,膈俞。
其中天池,膻中舒心理气,通络止痛;心俞活血通络,养心定悸;厥阴俞宽胸理气,膈俞活血化瘀。
【疗效评价】
显效:
症状消失,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有效:
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无效:
主要症状及心电图等检查无改变。
【难点分析】
1.对于老年人,如何控制情绪以减少心虚胆怯及阴虚火旺变证发生。
2.患者心悸重时无有效的中药制剂迅速缓解症状。
3.在发生变证时,既西医为恶性心律失常,心衰。
此时病情危重,病人服药困难,加之中药煎剂取药缓而不利于抢救,因此中药参与抢救治疗多很困难,包括给药方法、给药途径及药物制剂等。
Welcome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