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藤野先生》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9193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藤野先生》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藤野先生》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藤野先生》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藤野先生》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藤野先生》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藤野先生》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藤野先生》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藤野先生》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藤野先生》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藤野先生》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第1课 藤野先生

教学目的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等词语,了解有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2.理解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理解藤野先生,理解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等词语,了解有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2.理解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等词语,了解有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藤野严九郎在《谨忆周树人君》中说:

“周君来日本的时候正好是日清战争以后。

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中国人骂为“梳辫子的和尚”,说中国人坏话的风气。

所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它当成异己。

少年时我向福井藩毕业的野坂先生学习过汉文,所以我很尊敬中国的先贤,同时也感到要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

这大概就是我让周君特别亲切,特别感激的缘故吧。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藤野的文字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

表达了三层意思:

鲁迅留学日本之时,正值日清战争之后,日本社会有普遍歧视中国人的现象。

藤野先生曾向野坂先生学习过汉文,很尊敬中国的先贤,同时也感到要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

藤野先生让鲁迅先生特别亲切,特别感激。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人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1904年,人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鲁迅到日本,最初,“梦很美满,预备毕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

在仙台医专学医时,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中神情麻木的中国人给鲁迅以很大刺激,决定弃医从文。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

课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时间则是在离别藤野的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

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散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

一、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校正读音:

绯红fēi  宛如wǎn  驿站yì  解剖pōu  油光可鉴jiàn  畸形jī   不逊xùn  匿名nì 杳无消息yǎo   诘责jié  凄然qī  教诲huì  瞥见piē  抑扬顿挫cuò   深恶痛疾wù

绯红:

鲜红。

    

诘责:

质问并责备。

    

标致:

漂亮。

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油光可鉴:

(头发)光得像镜子一样可以拿来照人。

落第:

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

文中指考试不及格。

不逊:

无礼。

逊,谦逊。

    托辞:

借口。

  

抑扬顿挫: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

厌恶痛恨到极点。

掌故(zhǎnggù):

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

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二、整体感知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3):

东京见感,前去仙台。

第二部分(4-35):

师生交往,老师关爱。

第一层(4~5):

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

第二层:

(6~23)“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第三层(24~28):

匿名信事件

第四层(29~31):

看电影事件

第五层(32~35):

与藤野先生道别

第三部分:

(36-38):

怀念先生,激我奋斗。

2.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论争颇为热烈,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为什么?

    ①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②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③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教师总结:

较倾向于第①种:

“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为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

理由:

第一,散文叙述的焦点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恰如结尾处点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而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

第二,从全文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

也正因作品饱含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藤野的形象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

第三,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

“请你全权处理好了。

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

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你译出加入。

”1936年鲁迅又向来到上海的增田涉打听藤野的近况,可见其怀念之情。

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

 

总结固趣

本文以《藤野先生》为课名,选取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为读者刻画出一位相貌普通、生活简朴,工作认真负责、治学严谨,对学生热情诚恳、循循善诱,毫无民族偏见的医学教授的形象。

从而表达“我”对藤野先生的情感首先是感激、怀念,体现在装订收藏讲义,悬挂先生照片,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2.思考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藤野先生的。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理解藤野先生,理解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

3.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鲁迅选集》的时候,曾经来问鲁迅先生自己,选些什么文章好。

鲁迅先生回答:

“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在借此探听藤野先生的一点消息。

当这选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此时藤野先生还健在),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

”(摘自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

(藤野先生的侄子藤野恒三郎说)40年前,也就是鲁迅逝世的那一年,有一位记者拿来了一张鲁迅逝世时的照片给我叔父严九郎看。

这时,我叔父才知道鲁迅逝世的消息,当时,严九郎正襟而坐,把那张照片举过头顶,然后提笔写了“谨忆周树人君”,由此可见,藤野严九郎对鲁迅的敬慕之情多么深切!

(摘自《心随东棹忆华年》,1976年11月7日《人民日报》)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并在基础上理解理解藤野先生,理解作者描写藤野先生的手法

一、深入理解课文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

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明确:

 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

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明确:

 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

“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

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了讽刺意味。

3.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稀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明确:

 “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丁不肯定语气。

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

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稀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4.“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

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

“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5.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明确:

 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

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

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

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

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

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祈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6.“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明确:

 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

特意写明: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7.“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明确: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

“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

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8.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

 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

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9.第38段中的“良心发现”一词指什么?

如何理解?

明确:

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

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二、理解藤野先生

1.藤野先生是一个                            的老师。

  (要求在填写形容词的同时能结合课文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表现藤野先生的特点的?

明确:

①特点鲜明的肖像: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的医学教授

②生活习惯角度:

生活简朴,甚至有些寒酸。

③治学的角度:

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④对待学生的角度:

热情诚恳,循循善诱。

3.藤野先生对鲁迅有哪些帮助?

明确:

    ⑴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

⑵为我改正解剖图。

⑶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⑷对我不学医的叹息,送我照片。

⑸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

4.“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

引用文中的资料加以回答。

明确:

“我”对藤野先生的情感首先是感激、怀念,体现在装订收藏讲义,悬挂先生照片,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

三、理解手法

作者是如何通过典型事我来描写藤野先生的?

明确:

①添改“我”的讲义(第十一自然段至第十五自然段)——表现先生正直热忱,工作负责,一丝不苟;

②纠正“我”的解剖图(第十六自然段至第十九自然段)——表现先生要求严格,循循善诱,尊重科学;

③关心“我”的解剖实习(第二十自然段至第二十二自然段)——表现先生真诚关怀,正直无私,热情;

④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况(第二十三自然段)——表现先生认真求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6] 

⑤我离开前到藤野先生家告别(第三十五自然段)——表现先生对我的关心、依依惜别之情

小结:

前三件可以看作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帮助,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关心爱护。

先生送我照片的事可以说明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而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是为了说明他认真治学的精神。

虽然这些事情不是都在写藤野先生对我的帮助,但它们却共同刻画了一个藤野先生的完整的形象。

第三步,选读课文,个性解读

1.你对本课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2.学习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

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

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丁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

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布置作业:

预习《我的母亲》,要求基本理解课文,列出不懂之处;在网上搜集有关胡适的资料。

有关的趣味教学资料

藤野严九郎简介

藤野严九郎生于日本福井县,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医生。

他生于1874年7月1日,9岁时父亲亡故,由大哥二哥抚养。

严九郎排行老三。

他在读小学时,同时跟酒井藩校教师野坂先生学习过汉学。

1892年4月,从福井学校中途退学,进入爱知医学校,1896年10月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奈良坂的助手。

1897年5月,得到医生开业证明书。

同年7月后,在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

1901年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其时藤野刚刚满27岁。

他和敷波重次郎教授担任一年级的解剖学理论。

他还担任二年级的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一年级的专业课只有解剖学,一年级的正副班主任大体上照例由敷波和藤野担任。

班主任管理的范围很广,据当时仙台医专规定,诸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管理教导、出席情况、考试成绩的统计以及教室的整理和保管,都由正副班主任负责。

1904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

藤野生活朴素,当时教授上课,来回都坐人力车,而藤野则是步行,他住在空堀町,离仙台医专有步行三五分钟的距离。

鲁迅离开仙台前曾到他家去过,他送给鲁迅一张照片,背面写上:

“惜别藤野谨呈周君。

”鲁迅为了安慰藤野,曾故意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是有用的。

”据说后来藤野跟侄子藤野恒三郎说过:

“周君是个好学生……但不是当医生的人。

看来是为研究生物学才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的。

”恒三郎说,听藤野先生的口气,他是相信了鲁迅分别时为安慰他而说的想学生物学的话。

1911年,东北帝国大学成立,1912年仙台医专并入,成为东北帝大医学部,所有校舍、教职员、学生原班未动。

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7月1日降为临时讲师,8月9日被解除讲师职务。

藤野因生活关系,认为可以搞一搞耳鼻喉的工作,到东京三井公司的慈善医院就业。

1919年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年8月11日在福井逝世,享年72岁。

藤野严九郎在战后被认为是对中日友好作出了贡献。

1961年在福井市建立了纪念碑。

1983年5月18日,鲁迅的故乡绍兴市和藤野的故乡芦原町(现芦原市)结成友好城市。

1984年7月,他的故居被改造成藤野严九郎纪念馆。

他生前任教的日本东北大学(原名东北帝国大学)设立了“东北大学藤野先生奖”。

《藤野先生》作为中日两国的语文课课文,他的名字也广为人知。

2006年,北京的鲁迅博物馆和藤野的出身地福井县芦原市分别向东北大学赠送了鲁迅和藤野的胸像。

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严九郎

 

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

但我可以确定我从爱知医学专门学校转职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是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末的事。

在那之后两年或三年,周树人君作为第一个从中国来的留学生进入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

因为是留学生,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周树人君和一百人左右的新入校生以及三十多人的留级生一起听课。

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

记得那时周君的身材就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

当时我主讲人体解剖学。

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

于是我讲完课后就留下来,看看周君的笔记,把周君漏记、记错的地方添改过来。

如果是在东京,周君大概会有很多留学生同胞,可是在仙台,因为只有周君一个中国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

可是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只记得他上课时非常努力。

如果留下当时的纪录的话,就会知道周君的成绩,可惜什么纪录也没留下来。

在我的记忆中不是非常优秀的学生。

那时我在仙台的空崛街买了房子,周君也到我家里来玩过,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了。

如果我过世的妻子还在世的话,或许还可以回忆起一些事情。

前年,我的长子藤野达也在福井中学时,主讲汉文的管先生说:

“这本书上写了你父亲的事,你拿去看看。

如果真是那么回事,给我们也讲一讲那些事情。

”于是长子达也借回了周君写的书让我看,这些作品似乎都是佐藤翻译的。

这以后大概过了半年,管先生来和我会面,也谈到了书中所讲的那些事情。

从管先生那里,我知道周君回国之后成了优秀的文学家。

管先生去世了。

听说在姬路师范当老师的前田先生也说过周君的一些事情。

让我再回到前面的话题。

周君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总共只学习了一年,以后就看不到他了,回忆起来好象当初周君学医就不是他内心的真正目标。

周君临别时来我家道别,不过我忘记这次最后会面的具体时间了。

据说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上,我感到很高兴。

可是我已经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形式把这张照片赠送给周君的了。

如果是毕业生的话,我会和他们一起拍纪念照,可是一次也没有和周君一起照过相。

周君是怎样得到我这张照片的呢?

说不定是妻子赠送给他的。

周君文中写了我照片的事情,被他一写,我也很想看看自己当时的样子。

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做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

因此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周君来日本的时候正好是日清战争以后。

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中国人骂为“梳辫子的和尚”,说中国人坏话的风气。

所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它当成异己。

少年时我向福井藩毕业的野坂先生学习过汉文,所以我很尊敬中国的先贤,同时也感到要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

这大概就是我让周君特别亲切,特别感激的缘故吧。

周君在小说里,或是对他的朋友,都把我称为恩师,如果我能早些读到他的这些作品就好了。

听说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联系上的话,周君该会有多么欢喜呀。

可是什么也无济于事了,真是遗憾。

我退休后居住在偏僻的农村里,对外面的世界无甚了解,尤其对文学是个完全不懂的门外汉。

前些天从报纸上得知周君鲁迅去世的消息,让我回忆起上面所说的那些事情。

不知周君的家人如何生活?

周君有没有孩子?

深切吊唁把我这些微不足道的亲切当作莫大恩情加以感激的周君之灵,同时祈祷周君家人健康安泰。

周令飞与藤野幸弥的对话

 

鲁迅的孙子周令飞和鲁迅的恩师“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的孙子藤野幸弥,2009年9月24日相约在鲁迅曾经工作过的厦门大学会面,参加日本东北大学和北京鲁迅纪念馆共同在厦门主办的“中日视野下的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

两人还将于当晚展开现场对话,就“鲁迅与藤野、中国与日本”进行广泛交流。

日本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田尻和宏先生与一大批国内外著名鲁迅研究专家、高校教授、学者和北京、上海、绍兴等地鲁迅纪念馆的科研代表,群贤毕至,围绕“鲁迅与日本”、“鲁迅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性别视角下的鲁迅”等议题,进行为期三天的学术、交流活动。

鲁迅于1926年九月至1927年1月,曾在厦门大学担任国文系教授、国学研究教授,其笔下回忆恩师藤野严九郎的著名散文《藤野先生》正是在厦大执教期间创作而成。

日本东北大学的前身就是鲁迅曾就读过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鲁迅曾生活过的这两所大学,首次联袂举办有关鲁迅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旨在深入研讨鲁迅在日本东北大学和厦门大学的生活、思想变化,以此深入研究鲁迅与中日两国文化的关系。

鲁迅的孙子周令飞现为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主任,“藤野先生”之孙藤野幸弥则是日本神奈川县农业共济组合支所长,两人的聚首,是鲁迅家族和藤野家族第三代人的首次对话。

据了解,在本次国际学术会议举办期间,日本东北大学还在厦大举办了“鲁迅在仙台”图片展,共展出各种珍贵图片一百五十多张,其中,鲁迅在仙台医专教室所观看的幻灯片(十五张)、以及藤野先生为鲁迅亲自批改的“医学笔记”影印件,是这次展览的核心内容。

仙台与鲁迅先生

《藤野先生》是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正是通过它,我们知道了仙台,知道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知道了那个不修边幅却又极其认真地为鲁迅修改讲义笔记的藤野先生。

仙台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对于很多的中国人来说,是通过鲁迅的《藤野先生》,知道仙台的吧!

这篇情文并茂、感人至深的回忆散文,被收入中学教科书,使得藤野严九郎这个热诚、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普普通通的日本人,走进了亿万中国读者的心里。

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他对这位日本老师的崇敬、感激与深沉的怀念,“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虽然藤野只是日本一个普通的姓氏,但藤野先生一词却有了特定的含义,成了认真、善良日本人的代名词。

鲁迅1902年2月来到日本,到1904年8月,他在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

1904年9月鲁迅来到仙台,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

1906年3月,鲁迅突然决定退学离开仙台,返回东京。

他在仙台只呆了一年半的时间,但却给他留下了很深的记忆。

在这里,他遇上了藤野先生;在这里,他受到了歧视;在这里,他通过幻灯,看到了中国人麻木的灵魂,决定弃医从文,以拯救这个苦难深重、饱受欺凌的民族。

有人说,绍兴是周树人的故乡,而仙台却是鲁迅的故乡了。

确实如此,仙台的种种经历,促成了作家鲁迅的诞生。

仙台是宫城县的首府,距东京350公里,人口100万,是日本整个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这里四季分明,清澈的广濑川从市区流过,市区中心的街道、公园绿树成荫,被称为“森林之都”,郊外有多处使人流连忘返的温泉胜地,海边名胜松岛其实是一个岛群,260多个小岛,点缀在海滨,岛上长满了松树。

碧海、绿树,在明净的天空映衬之下,格外美丽,被公认是日本最美的“三景”之一。

鲁迅也一直对松岛留有记忆,“我先前寓居日本时,春天看看上野的樱花,冬天曾往松岛去看过松树和雪”。

他的一同在日本留学的好友许寿裳也说,“他在仙台时,曾和同学游过一次松岛,有很多张海上小岛的松林雪景给我看”。

仙台的名字是也从中国来的。

她本来叫“千代”,在日语里和“仙台”同音。

有一天,有人读到了唐代诗人韩的《同题仙游观》,诗中“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的诗句,很是让他倾倒,于是在他提议之下,取海外仙山、天上楼台之意,“千代”改成了“仙台”。

仙台虽然位于日本东北,但因地处海边,夏天不闷热,冬天也不很冷,平均气温为12℃。

最热的8月平均气温24℃,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1.5℃。

但鲁迅在《藤野先生》里,对仙台的记忆却不太好,主要是太冷。

“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

当时的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