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暑期微训练14《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8601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暑期微训练14《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暑期微训练14《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暑期微训练14《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暑期微训练14《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暑期微训练14《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暑期微训练14《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docx

《届高三历史暑期微训练14《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暑期微训练14《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暑期微训练14《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docx

届高三历史暑期微训练14《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

A组·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解读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有 (  )

①印刷业中使用活字技术

②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③市署严格管理市场交易

④邸店兼营旅店、货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④

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在宋代已经背离了传统的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时期。

下列记载中最能体现这一演变趋势的是 (  )

A.有买及买(卖)也,各婴其贾(价)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C.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D.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

3.历史上的四川是人杰地灵的“天府之国”,是西部经济文化的中心。

下列哪些材料可以用以研究宋时的四川 (  )

①都江堰使川西平原成为粮仓

②“交子”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四川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苏轼的文学成就可以作为当时四川文化发展的研究资料

④《蜀道难》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四川的交通状况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②④D.②③

4.宋代高承《事物纪原》称:

“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

”这一记载表明 (  )

A.草市发展为镇级行政区

B.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C.城市经济重心发生转移

D.经济区域化趋势凸显

5.有学者说:

“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

”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不包括 (  )

A.盐铁官营制度B.“海禁”政策

C.商帮的出现D.重农抑商政策

6.民谣“山西人,大褥套,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反映了古代山西人外出经商的普遍追求。

当然,从中亦可解释近代晋商衰落的原因是 (  )

A.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

B.以农为本传统观念的逐步松弛

C.财富流向无益于资本原始积累

D.投资周期过长致使资金大量积压

7.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只黑一只白。

汉朝实行该规定的目的是 (  )

A.经济困难,倡导物尽其用

B.尊儒学为正统,强调社会礼仪

C.羞辱商人,推行重农抑商

D.重视法家学说,宣扬政府权威

8.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

“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班固重视农业,忽视商业

B.“二者”指的是农业和手工业

C.汉代实行农工商并重的政策

D.班固有农商皆本的意识

9.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méng,乡民)市菜一束出郭门。

问之,则近郊农家。

乖崖笞之四十,曰:

‘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

’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

材料中张乖崖的做法实质上是 (  )

A.避免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B.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

C.杜绝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D.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10.清政府在粤海关规定:

(一)洋船销货、装货,应该按期离开,禁止在广州过冬;

(二)洋船不许同汉奸私自交易;(三)内地行商不许向洋商借贷资本;(四)洋商不许雇佣内地仆役;(五)在洋船停泊处必须有官员与兵丁弹压、稽查。

材料反映的贸易政策 (  )

A.在鸦片战争爆发前一直严格执行

B.严厉打击了国内的民间贸易

C.初衷是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D.不利于我国民间进行资本积累

11.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民尽移内地”。

其影响是 (  )

A.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

B.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C.加快了统一台湾的进程

D.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12.“(石门)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

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

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

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  )

A.古代官办手工作坊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

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

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二 《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小勾栏50余座。

其中大的可容数千人。

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嘌唱、傀儡、般杂剧、小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丰富内容。

材料三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

……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10分)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8分)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

(8分)

14.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

……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 (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

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

材料三 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

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材料四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商贾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及特点。

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8分)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

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4分)

(3)材料三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6分)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

(8分)

B组·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唐六典》记载: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晚唐诗人王建的诗:

“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对这些记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唐六典》中已有关于夜市的记载

B.文学作品对夜市的描写都不可靠

C.记载失实,夜市在唐代不可能出现

D.可说明唐代的市已有突破性发展

2.陈锋、张建民主编的《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

“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

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下列现象中属于“第一次商业革命”的是 (  )

①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②突破传统商业的时空限制

③柜坊飞钱问世④流通领域出现纸币交子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下图甲乙两件文物分别是1907年和1980年在新疆考古发现的元代广告包装纸,其中乙件印有“打造南无佛金诸般金箔”“住杭州泰和楼大街南”“不误主顾使用”等广告内容。

这两件文物反映了元代 (  )

①商品流通渠道通畅

②印刷业有了发展

③经营者注重诚信经营和广告宣传

④杭州金箔制作行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魏千志在《明清史概论》中写道:

“四乡村保,相距120里,所在聚而成集,奇日、偶日各异。

其期趁集者,多逾千人,少亦数百。

”这描述了 (  )

A.草市的经营情况B.夜市的经营情况

C.都市的经营情况D.镇市的经营情况

5.清道光三年(1823年),山西商人雷履泰在平遥城开设了中国第一家经营异地汇兑业务的金融商号——日升昌票号。

以后这个行业逐渐为山西人所包揽,垄断了全国的汇兑业。

这段话不能反映 (  )

A.日升昌票号是我国早期的私人金融机构

B.票号具备了早期银行的特征

C.日升昌票号是平遥票号甚至晋商的代表

D.大多数晋商是从经营票号起家的

6.下表是明清主要商帮情况一览表,据此分析导致明清商帮衰落的主要因素包括 (  )

商帮

主营

形成时期

鼎盛时期

衰落时期

徽商

茶、盐、典当、瓷器、丝绸

明成化、弘治年间

17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

19世纪40年代

晋商

茶、盐、票号、粮食、丝绸

明中期

鸦片战争前夕

1862年后

江右

商帮

瓷器、粮食、茶

明成化、弘治年间

18世纪初至19世纪

鸦片战争后

①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 ②外国商人可以直接进入内地采购 

③外商在华享有贸易特权 ④封建专制统治遏制了商业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7.《儒林外史》记载:

两个读书人在茶馆喝茶,看到一个商人,大概挺有钱,也儒冠儒服,一副知识分子的打扮,坐在那里喝茶,于是把那个商人一阵好打:

你也敢来冒充儒生!

出现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  )

A.抑商政策大行其道B.商人败坏社会风气

C.社会秩序需要维护D.社会等级观念盛行

8.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

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和2%,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

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

据此得出结论:

封建统治者实际上实施的是“重商抑农”而不是“重农抑商”政策。

下列分析最合理的是

 (  )

A.材料不充分,仅用该材料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B.结论与课本知识不相符,材料缺乏考古学支持

C.该学者所用材料确凿完备,结论正确并有创新

D.该学者的著作属于第二手材料,无史料学价值

9.清人张英在《恒产琐言》中说:

“草野之人有十金之积,则不能高枕而卧。

独有田产,不忧水火,不忧盗贼。

……独此一块土,张姓者仍属张,李姓者仍属李,勤俭垦辟,仍为殷实之家。

”这反映出当时 (  )

A.私有财产缺乏保护B.农民生活温饱有余

C.重农抑商意识浓厚D.农耕土地产权稳定

10.《明实录》记载:

明成祖即位时即发诏令,“缘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

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

后又“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

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这两处记载可以证明 (  )

A.海禁政策在局部地区出现了松懈

B.当时沿海对外贸易获得发展

C.政府开始允许民间对外贸易

D.明成祖延续了明初的海禁政策

11.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

“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