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化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8048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2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化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教案化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教案化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教案化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教案化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化学.docx

《教案化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化学.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案化学.docx

教案化学

《分子和原子》说课

山西 刘福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

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

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境激学。

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

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

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我用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小学课文中学过)]引出本课题,并引发学生思考“为有暗香来”是何故?

接着引导学生大胆进行猜想,为什么我们能闻到梅花的暗香?

在学生通过读古诗,品诗味,感知这一自然现象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出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

在此基础上讲解,许多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然后再展示出我们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这样用事实来说话,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获得情感的激发,使之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

通过观察分析与科学事实的呈现,让学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二)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1.分子的概念

(1)分子的性质

分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小粒子,可以通过想象、类比、模拟等方式,将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一些变化和现象与知识点的教学串联起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推理,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

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问题思考: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组成,我们知道,水有“三态”的变化,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生氢气和氧气。

那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为什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呢?

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

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嗨!

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

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咧。

我想请你们猜一猜:

我们这么小,我们会运动吗?

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

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分子会运动和分子之间有空隙的问题,从而顺利的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②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本节教材中安排的“活动与探究”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会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

学生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学生按要求完成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1、2。

我对这个探究活动提出补充要求:

实验时要观察酚酞溶液、浓氨水的颜色并扇闻它们的气味;要求边实验边分析;思考图2中,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

为什么这样设计?

学生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汇报交流各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在学生对A烧杯中液体变红的现象感到好奇和不解时,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出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

由这个探究活动得出:

构成任何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运动。

为了使理论结合实际,引举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如:

当你漫步于花园小道、走进“火锅”城、路过臭水沟时,你都能闻到别样的气味;湿衣服晾晒会变干;酒精自然挥发;以及在SARS病毒流行期间,大街上的人们戴着大口罩,以防止SARS病毒近距离的飞沫转染等等。

在学生明确物质的分子都在不断运动后,再提出思考问题:

实验中为什么氨分子可以运动到酚酞溶液中,那酚酞溶液的分子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

对此,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前面分别扇闻过氨水、酚酞溶液的气味,能闻到氨水有刺鼻的气味,表明氨分子的运动比较活跃,容易从烧杯中扩散到空气中。

由此懂得:

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是不相同的。

继续创设分子运动的问题情景:

物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探究:

把分别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烧杯放在桌上,小心地在两个烧杯中投入少量的品红。

不要搅动烧杯中的水,观察两杯中品红的扩散过程。

由此实验得出:

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分子无规则运动速度加快。

同时引导学生联想到我们把湿衣服凉在太阳下比凉在阴处干得快。

③分子之间有间隔

学生探究活动二:

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空隙?

问题思考:

100mL水+100mL酒精=200mL液体正确吗?

实验探究:

取一根细长玻璃管,一端封口,把酒精染成红色(其目的是与水的颜色区别,使现象更明显),用胶头滴管分别将水和酒精大约各一半注入玻璃管中,用手指堵住玻璃管的另一端,来回倒转玻璃管几次,让两种液体混合均匀,再竖直玻璃管。

可以观察到玻璃管中的液面下降了,进而得出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的结论。

此时不失良机地问学生:

为什么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呢?

难道1+1≠2吗?

学生讨论后交流,有的同学可能会说:

①水与酒精发生了化学反应;②可能是不同物质的分子大小不同造成的;③可能是物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一种物质的分子穿插到另一种物质分子空隙里去了。

……

究竟哪种说有道理呢?

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再探究。

实验探究:

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观察现象。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会观察到,混合时有些沙子进入到石子的空隙里去了,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两体积之和,由此学生展开联想,酒精与水混合体积变小与此类似,进而得出:

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借助宏观现象来帮助学生想象微观事物、理解微观事物,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在学生认识到分子之间有间隔的基础上,创设新的问题情景:

构成物质的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这样安排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质疑中升华知识!

实验探究:

如图3所示,由两位同学各拿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空气,一支吸水,两者等体积,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将栓塞慢慢推压,然后交换做。

通过此实验学生可以得出:

液态物质,较难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

与此同时联想到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也是因为分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把所学知识迁移运用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至此,有关“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不断的运动”等分子的基本性质,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

为了让学生对分子有更清楚的认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几种分子的模型,帮助学生形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空间模型的表象,也为后面给分子下定义作铺垫。

(2)分子的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定义由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和水通电分解两个变化的微观过程的分析和推理得出:

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归纳出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建立起分子的概念。

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难点,学生难以进行自主探究,因此,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并借助计算机模拟出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物质的性质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能较好的突破教学的难点。

2.原子的概念

原子的概念是建立在分子可分性的基础上的,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现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概念。

实验探究:

动手做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并观察氧化汞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氧原子和汞原子重新组合成氧气和金属汞的动画模拟演示过程。

HgO

Hg+O2↑

通过实验观察和模拟氧化汞分解的变化过程,发现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由此得出: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可以重新结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感知氧化汞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两种新物质氧气和汞,实验现象是宏观的,但其原理是微观的,从微观的原理过渡到宏观的现象是化学实验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是怎样用微观的反应原理解释宏观的实验现象,化学实验就难以解决了。

这里通过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模拟其变化的过程,使学生看到放大了的原子世界和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有效地把教师头脑中正确的微观图象传递给学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地气氛中掌握知识。

(三)练习反馈,归纳小结

根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设计课堂练习及时投影反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

按图4所示装置,上瓶盛的是空气,下瓶盛的是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

当抽去中间玻璃片后,预测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若此现象能发生,说明什么问题?

当学生回答出两瓶气体均匀混合后(上下两瓶气体的颜色完全一致),启发学生讨论,分子运动是否停止?

组织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更能巩固、加深学生对分子运动的认识。

本节课的小结:

可安排同桌学生进行交流,各自说出在本节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

这样可以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并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分层作业,巩固新知

1.必作题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是否正确?

①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

②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①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②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快,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2.选作题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简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

(2)某同学在家做了一个实验: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

通过这一现象,请你推测分子有哪些性质?

3.思考题(课外延伸)

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三种不同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四、教学设计反思

鉴于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在设计时,注重了两个体现、两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两个突出:

(1)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2)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预计能够比较好的落实教学目标。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1课时)

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 冯 静

一、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过程

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二、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1】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

(投影图片)

(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

(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教师:

那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

学生观看,思考,并作出猜想:

“花香”、水、糖块可能都是由看不见的更小的东西构成的。

通过学生熟悉的宏观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并带着困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

【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观察实验,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加入的品红,在水中慢慢的扩散。

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师讲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

【展示图片】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倾听

观看图片,并思考图片所表示的意义——宏观物质确实是微观粒子构成的。

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分析,都只是一种推断。

只有通过更科学的手段,才能得出更科学的结论。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的重要性。

环节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料卡片】水分子自述: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问题4】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阅读、分析所给材料,并经过讨论得出下列结论:

(1)分子的体积很小;

(2)分子的质量也很小。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演示实验】教材P49“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有什么现象发生?

【问题5】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

【演示实验】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品红溶液。

【问题6】请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能够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1.A烧杯中无变化,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色。

2.试管中溶液变红色,说明氨水能使酚酞变红色。

3.A烧杯中溶液变为红色,说明B烧杯中的氨分子进入到了A烧杯中。

思考,得出结论:

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

思考,得出结论: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2)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对比实验的意义。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演示实验】将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观察混合后液体体积?

【问题6】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分子有什么基本特征?

观察,发现实验结果“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竟然不是150mL”。

思考,总结出:

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

通过实验,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并板书】二、分子的基本特征

1.分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

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3.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

学生整理,记录。

将本节课的核心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条理。

 

环节三、学以致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请你试着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为什么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40L的钢瓶中?

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3.为什么物质可以由固态→液态→气态?

4.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为什么会上升?

思考,交流表达。

一是进一步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二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课堂小结(略)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2课时)

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 冯 静

一、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能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变化。

2.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

3.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4.理解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

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和原子,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能力。

【教学重点】化学变化的本质,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用微观粒子的运动解释宏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二、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以及前面的化学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宏观上物质会发生三态变化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相关知识,但是如何从微观上更进一步理解宏观上的变化,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解。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旧知】分子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举例说明。

交流表达

培养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意识。

环节二、建构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投影】几种分子模型的图片。

【问题1】请观察下列几种分子的模型,

说说你对分子的认识。

观察思考,交流表达,得出结论: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

(3)有些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先让学生认识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为后面建构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奠定基础。

【问题2】

(1)从分子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2)观察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反应的示意图,仔细分析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问题3】根据上述分析,你认为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呢?

教师板书分子、原子的概念。

讨论,交流表达。

(1)水蒸发:

水分子没变,只是分子间间隔变大——物理变化。

水分解:

水分子发生变化,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化学变化。

(2)氢气、氯气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氯化氢分子——化学变化。

交流讨论,得出分子、原子的概念。

(略)

(1)通过模型、动画,培养学生建构“宏观——微观”关系。

(2)培养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变化的本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质疑】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发生改变的呢?

【播放Flash动画】氧化汞分解的微观过程。

【问题4】认真观察氧化汞分解的微观过程,

(1)描述变化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

(2)由此,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讲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观察思考,交流表达,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如下结论:

(1)氧化汞先分解成氧原子、汞原子,然后氧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氧分子。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

学生倾听、理解教师所述内容。

环节四、课堂小结,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教师利用利用下列表格的方式,引领学生对比分析总结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教学案例

(1)

江苏无锡市山明中学钱冬明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题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教学中将通过让学生想像、观看动画、再想像来得出原子的构成;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主要通过原子的实际质量数值很小,书写、记忆、使用很不方便,由师生一起得出要用一个相对值来表示,即相对原子质量,然后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利用工具书查相对原子质量;关于原子中的一些数量关系的教学,则通过表格列出,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分析得出。

最后由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达成教案中的教学目标。

二、教案

课题原子的构成

授课人钱冬明

学校无锡市山明中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2、知道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知道原子中的一些数量关系。

4、培养善于想像、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树立学习的信心。

重点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难点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探究归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屏显【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策略。

复习旧知:

(有关分子、原子的知识)

1、什么是分子?

2、什么是原子?

3、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一、原子的构成

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形可能是什么样的?

教师点评,肯定学生。

(观点同19世纪末前的科学家,如道尔顿。

当时人们都认为原子不可分)。

那原子是否像同学们想像的那样呢?

播放动画(几个小粒子绕着一个大粒子作高速运动):

根据动画,你能说出原子的构成吗?

教师讲解:

对,确实是这样。

其中居于原子中心的大粒子就是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小粒子就是电子,电子带负电,它们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的运动。

阅读【教学目标】

类比想象→分析归纳→练习巩固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猜想:

原子不能分。

学生发挥想象说:

1、原子可能是一个实心球体。

2、原子可能像一个乒乓球。

3、原子可能像一个樱桃。

……

观看原子构成的动画,小组交流后汇报。

原子原来不是一个实心球,而是一个空心球,几个小粒子围绕着一个大粒子运动。

但这些粒子是什么呢?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有效性。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策略),学会探究学、主动学、科学学。

培养学生善于想象的精神,体验探究学习过程。

问题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