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与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7869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与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与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与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与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与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与复习.docx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与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与复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与复习.docx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与复习

教育学

•1、什么是教育学?

一、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凡是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均视为教育现象。

教育学学科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教育实践。

•2、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什么?

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规律

二、是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规律

•3、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是怎样的?

其不同阶段的特点、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又有哪些?

•第一阶段:

萌芽阶段

特征:

此时的教育学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一些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有关教育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还仅仅是以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方式混杂于他们的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宗教的著作之中。

代表人物:

中国的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等;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

《学记》是现在已知的教育科学发展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成书于我国春秋战国末期,全书共1229个字。

•第二阶段:

形成和发展阶段

特征:

教育学从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逐步有了自己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大教学论》。

奠定资产阶级

代表作《普通教育学》,他以伦理学、心理学为基础,第一次提出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第三阶段:

学科高度分化发展阶段

当代教育科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发展。

微观上越分越细,宏观上与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等学科交叉,产生许多边缘性学科,教育科学体系日益庞大,形成学科群。

今天的“教育学”,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一切教育现象的理论形式,是人们研究教育现象和各种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第一章教育与发展

•1、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

一切有目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

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终身教育:

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

•2、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产生)

、生物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

、劳动起源论。

•它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有意识培养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天然地融合在一起

–教育没有阶级性

–教育的内容与水平非常原始和低下

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

–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

–教育开始具有阶级性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分离

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

–学校既有鲜明的阶级性,又有严格的等级性或者浓厚的宗教性。

–教育思想上的奴化性和方法上的专制性。

培养官吏、顺民,牧师和骑士。

–教育对象有所扩大,学校种类增多。

官学、私学、半官半私的书院

资本主义教育的特点:

–教育逐步普及,教育对象不断扩大(但采用双轨制)

–教育与生产劳动重新结合

–教育的科学化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教育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手段,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等

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

–教育权为劳动人民所掌握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三)教育的基本属性:

•教育的育人属性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活动自身的特殊性。

◆教育自身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能动作用

•通过培养人来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通过传播一定的思想意识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等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教育还可以直接间接地批判、改进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化

 

•4、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的含义: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身心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

它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有先天的遗传因素,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因素,还有个体活动的因素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教育(重点背诵)

◆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教育要循序渐进地进行

◆人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可变性,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在内容和方法上要有相应变化。

◆人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教育要适时和及时进行,抓好关键期教育。

◆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因材施教

为什么说教育在人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因为:

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B.教育是在由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和方法的教师指导和引导下进行的。

C.它过滤掉社会上对校内学生构成侵袭和影响的消极不良因素,将其排斥在校园之外。

 

第二章教育目的

•1、什么是教育目的?

(重点)

教育目的概念

教育目的:

就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

它规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集中反映了社会对年轻一代的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总方向。

2、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什么?

◆制定依据:

社会现实依据;理论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依据。

以及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不同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3、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行动指针。

它由三部分组成:

(一)指明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

(二)规定教育目的(教育的总目标或总要求);(三)指出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原则或途径。

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

⏹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的内容及其表述是: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容:

1)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

2)二是所培养的人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结构。

3)当今我国教育目的表述为: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怎样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

–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素质教育观)。

–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五育”之间的辨证关系。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要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教育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5、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

–全面发展教育要贯于与学校教育的全部活动之中。

 

第三章教师与学生

•1、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作用

–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起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对年轻一代的成长起关键的作用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教师的劳动特点(多看)

•艰巨性和复杂性

•创造性和灵活性

•主体性和示范性

•长期性和长效性

•3、教师的职业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对待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

–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对待集体——热爱教师集体,团结互助

–对待自己——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教师的知识素养

–精深的专业知识

–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

3)教师的能力素养

–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包括班级、组织、学生社团、活动等的管理)

–健康身心素养

•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1、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2、学生的本质属性

1.完整性的人2有独立性的人3有差异性的人

4发展中的人5.以学习和发展为主要任务的人

5、师生关系及良好关系的建立(多看)

–师生关系:

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

一般不为师生的主观态度而转移。

–师生关系包括:

工作关系和人际交往关系。

–师生关系目标:

亦师亦友,良师益友。

–良好关系建立: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第四章教学工作

一、教学及其任务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指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双边性活动。

•教学的任务: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心理等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的特点和规律(重点)

特点:

1)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三要素构成。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过程

3)教学过程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4)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过程

规律:

1)教与学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规律

2)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作好心理准备)

–感知教材(构成表象)

–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巩固知识(增强记忆)

–运用知识(促进迁移)

–检查学习效果(信息反馈)

三、教学内容(多看)

–课程概念:

对一定学校教学内容的规定和进程的安排。

–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课程形式: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

1)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学科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课程的知识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一般分为说明和正文两部分。

3)教材——是根据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编制的、直接用于教和学的书籍与工具。

分为两大类:

文字教材和音像教材。

四、教学原则(重点)

1)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三、直观性原则

4)四、启发性原则(它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学记》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另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要求:

(1)把握启发学生的关键点;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3)平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的习惯;(4)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思维的方法。

5)五、循序渐进原则

6)六、巩固性原则

7)七、因材施教原则

五、教学方法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授法可分为讲述法、讲解、讲读和讲演四种方式。

要求:

语言表达清晰、准确,富有情感和启发性,逻辑性、条理性强,伴随身体语言。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

要求:

准备充分,提问用语准确,难易适度,有启发性,面向全体同学,给学生思考问题的余地,不要任意打断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要进行评价或总结,既给回答问题的学生也给全体学生一教育。

–讨论法——要求:

讨论前,教师提出题目和讨论要求,指导学生搜集资料。

讨论时,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联系实际,都参与讨论发言。

讨论后,教师小结,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读书指导法——要求: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学会使用工具书帮助解决阅读过程中的困难,养成读书自学的兴趣和习惯

(二)以学生直观感知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要求:

明确演示的目的及程序,准备演示用具,演示与讲授相结合,让学生仔细观察、记录、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得正确结论。

–参观法——要求:

目的明确,准备充分,作好必要的观察记录,进行总结。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实验法——要求:

认真作好准备,写好实验流程,严格按实验规范和操作步骤进行,作好实验记录,结论与分析。

–练习法——要求:

明确练习的目的,题目精,重在掌握住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能,题量适中,及时检查和评定。

–实习作业法——要求:

注意各方面指导,提供资料。

教学工作(下)

一、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

是关于教学活动怎样组织,教学时间、空间怎样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

•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教学的辅助形式:

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弹性升级制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是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教学设计包括:

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作业、辅导等的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内容的设计:

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

•教师备课主要做到“三备一订”。

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和制订教学计划。

(记住)

•教学计划有三种:

(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2)单元(或课题)计划;

(3)课时计划(教案)。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概括为:

(多看)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

(4)组织得力;(5)语言清晰准确、富有表现力;

(6)板书有序;(7)教态自如。

 

•教学过程设计:

•单一课,是一节课内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

有传授新知识的课,巩固课,练习课,考查课,作业分析课。

•综合课,是一节课内同时实现几种教学任务的课。

中学低年级和小学应用比较普遍。

它最基本的教学结构一般由五个环节构成:

(1)组织教学;

(2)检查复习;(3)学习新教材;

(4)巩固新知识;(5)布置课外作业。

•说课---是指授课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系统地谈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

以其他教师为对象。

•说课内容:

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

•说课实质---围绕“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要这样教”这个中心。

•说课呈现的不仅是如何教学,而且说出为什么这样教的道理。

 

第五章德育(重点)

一、德育概念(重点)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年轻一代施加系统影响,使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德育包括:

(1)政治教育

(2)思想教育(3)道德教育(4)心理健康教育

二、德育任务和内容

•德育任务:

–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基本道德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德育内容: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民主、法制、纪律教育

–国情教育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

–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科技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性教育

三、德育过程(背诵)

•德育过程的规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接受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四、德育原则(背诵)

1)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2)知行统一的原则

3)尊重、理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4)疏导为主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6)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7)教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8)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原则

五、德育方法(理解)

•德育方法:

是教育者为了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所采用的各种影响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它既包括教育者的工作方式,又包括在教育者指导下的受教育者的活动方式。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方法。

•榜样示范法——是运用别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秀品德和卓越成就来影响、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

•实际锻炼法——是使学生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政治道德标准,通过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

•陶冶教育法——是通过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和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

方式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三种。

•自我修养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在教育者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自我锻炼,以实现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

•品德评价法——是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目标对受教育者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思想品德作出肯定或否定评价,从而督促其形成良好品德的一种方法。

六德育途径

1政治课2其他各课教学3课外校外活动4社会实践活动

5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