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燃烧知识物质燃烧常识.docx
《消防燃烧知识物质燃烧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防燃烧知识物质燃烧常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消防燃烧知识物质燃烧常识
第一节物质燃烧常识
一、燃烧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一)燃烧的本质与条件
1燃烧的本质
燃烧是可燃物质与氧或其他氧化剂反应的结果,剧烈的氧化反应,瞬时放出大量的热和光;近代连锁反应理论认为燃烧是一种游离基的连锁反应。
连锁反应也称为链式反应,即在瞬间进行的循环连续反应.近代燃烧理论认为,可燃物质的多数氧化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中间阶段反应;不是氧化整个分子,而是氧化连锁反应中间产物———游离基和原子.可见,燃烧是一种极复杂的化学反应,游离基的连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现象。
2燃烧的必要条件
任何物质发生燃烧,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
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着火源.
(1)可燃物
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称可燃物.可燃物按其物理状态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
(2)助燃物(氧化剂)
能帮助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反应的物质称为助燃物(氧化剂).它们是空气或氧气或其他氧化剂。
(3)着火源
着火源是指供给可燃物与氧或助燃物发生燃烧反应的能量,常见的是热能,其他还有化学能、电能、机械能和核能等转变成的热能.
3燃烧的充分条件
在某些情况下,虽然具备了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但由于可燃物的数量不够,氧气不足,着火源的热量不大,温度不够,燃烧也不能发生,因此,燃烧的充分条件是:
(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
可燃气体(蒸气)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才会发生燃烧(爆炸)。
(2)一定的氧气含量
虽有氧气存在,但浓度不够,燃烧也不会发生。
(3)一定的着火能量
不管何种形式的点火能量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燃烧反应;否则,燃烧就不会发生。
所需点火能量的强度取决于不同的可燃物———即引起燃烧的最小着火能量.低于这个能量就不能引起可燃物燃烧。
(4)相互作用
以上三个条件要相互作用,燃烧才会发生和持续。
(二)燃烧过程
1不同状态物质的燃烧方式
(1)气体物质的燃烧
可燃气体燃烧所需热量仅用于氧化或分解气体,或将气体加热到燃点,因此容易燃烧、燃烧速度较快。
根据燃烧前可燃气体与氧混合状况不同,燃烧分为两大类:
①扩散燃烧。
扩散燃烧是指可燃气体从喷口(管口或容器泄漏口)喷出,在喷口处与空气中的氧边扩散混合、边燃烧的现象。
其燃烧速度取决于可燃气体的喷出速度,一般为稳定燃烧.管路、容器泄漏口发生的燃烧,天然气井口发生的井喷燃烧均属扩散燃烧。
②预混燃烧。
预混燃烧是指可燃气体与氧在燃烧前混合,并形成一定浓度的可燃混合气体,被火源点燃所引起的燃烧,这类燃烧往往是爆炸式的燃烧,也叫动力燃烧,即通常所说的气体爆炸。
如果容器内仍有气体存留,那么爆炸式燃烧后火焰返至漏气处,然后转变为稳定式的扩散燃烧。
(2)液体物质的燃烧
易燃和可燃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并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时蒸发出来的气体被分解、氧化达到燃点而燃烧,称蒸发燃烧.其燃烧速度取决于液体的蒸发速度,而蒸发速度又取决于接受的热量,故接受热量愈多,气体蒸发量愈大,燃烧速度愈快.可燃、易燃液体的蒸气与可燃气体的燃烧特点相同,也分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3)固体物质的燃烧
固体可燃物由于其分子结构的复杂性,物理性质的不同,其燃烧方式也不同。
有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和阴燃四种。
①蒸发燃烧.蒸发燃烧是指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熔融,然后像可燃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气而燃烧。
硫、磷、钾等单质固体物质先熔融而后燃烧;沥青、石蜡、松香等先熔融,后蒸发成蒸气,分解、氧化燃烧;高分子材料的热塑性塑料,受热后变形、熔融,由固体变为液体,继而蒸发燃烧,这类固体火类似于液体,会发生边流动、边燃烧的现象,易造成火灾蔓延;萘和樟脑这类具有升华性质的物质,则在受热后不经熔融,而直接变为可燃性蒸气燃烧。
②分解燃烧。
分子结构复杂的固体可燃物,在受热分解出其组成成分及与加热温度相应的热分解产物,这些分解产物再氧化燃烧,成为分解燃烧。
例如:
天然高分子材料中的木材、纸张、棉、麻、毛、丝的功能以及合成高分子的热固塑料、合成橡胶、纤维等燃烧均属分解燃烧。
③表面燃烧。
有些固体可燃物的蒸气压非常小或者难于发生热分解,不能发生蒸发燃烧或分解燃烧,当氧气包围物质的表层时,呈炽热状态发生无火焰燃烧。
其特点是表面发红而无火焰.木炭、焦炭以及铁、铜、钨的燃烧均属表面燃烧。
④阴燃。
阴燃是指某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可燃物含水分较多等条件下发生的只冒烟、无火焰的燃烧现象.如成捆堆放的棉、麻、纸张及大量堆放的煤、杂草、湿木材等,受热后易发生阴燃。
有焰燃烧和阴燃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如在密闭或通风不良的场所发生火灾,由于燃烧消耗了氧,氧浓度降低,燃烧速度减慢,分解出的气体量减少,即由有焰燃烧转为阴燃;阴燃如果改变通风条件,增加供氧量或可燃物中水分蒸发到一定程度,也可能转变为有焰燃烧。
2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在燃烧反应过程中,如果生成的燃烧产物不能再燃烧,则称为完全燃烧,其燃烧产物为完全燃烧产物。
如果生成的燃烧产物还能继续燃烧,则这种燃烧称为不完全燃烧,其燃烧产物为不完全燃烧产物.
燃烧完全与否不仅与空气供给量有关,而且还与其他可燃物扩散混合的均匀程度有关。
如氧气供给量充足,并与可燃物混合非常均匀,则燃烧的反应近于完全燃烧。
3燃烧产物
物质在燃烧时生成的气体、蒸气和固体物质称为燃烧产物.其中能被人们看见的燃烧产物叫烟雾,它实际上是燃烧产生的悬浮固体、液体粒子和气体的混合物。
其粒径一般在0。
01~10微米之间。
(1)不同物质的燃烧产物
①单质燃烧产物。
一般单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其产物为该单质元素的氧化物。
这些产物不能发生燃烧,称为完全燃烧产物.
②一般化合物的燃烧产物。
一些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除生成完全燃烧产物外,还会生成不完全燃烧产物,特别是一些高分子化合物,受热后会产生热裂解,生成许多不同类型的有机化合物,并能进一步燃烧。
③木材燃烧产物。
木材在受热之后即产生热裂解反应,生成小分子产物,在200℃左右,主要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气、甲酸、乙酸及各种易燃气体;在200~280℃产生少量水汽及一氧化碳;在280~500℃,产生可燃蒸气及颗粒。
在500℃以上则主要是碳,产生的游离基对燃烧有明显的加速作用。
④合成高分子材料燃烧产物。
合成高分子材料在燃烧中也伴有热裂解,有的还含有氯元素、氮元素,因此会生成许多有毒或有刺激性的气体,如:
氯化氢(HCl),光气(COCl2),氰化氢(HCN)及氧化氮(NOx)等.
燃烧产物的数量、构成等随物质的化学组成以及温度、空气的供给等燃烧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
(2)燃烧产物对灭火工作有利方面
①在一定条件下有阻燃作用。
完全燃烧的燃烧产物都是不燃惰性气体,如CO2、水蒸气等.如果是室内火灾,随着这些惰性物质的增加,就能相对减少空气中的氧浓度,燃烧速度也会减慢,如果能关闭通风的门窗、孔洞、就会使燃烧速度减慢,直至停止燃烧.
②为火情侦察提供依据。
不同的物质燃烧,不同的燃烧温度,在不同的风向条件下,烟的气味、颜色、浓度、流动方向也是不一样的.通过烟的这些特征,消防人员可以大致判断燃烧物质的种类、火灾阶段、火势蔓延方向等。
(3)燃烧产物对灭火工作的不利方面
①引起人员中毒、窒息.燃烧产物中有不少为毒性气体,例如CO、HCl、HCN、NOx等对人体有麻醉、窒息、刺激作用。
这些燃烧产物妨碍人们的正常呼吸和逃生,也给消防人员的灭火工作带来困难。
②会使人员受伤.燃烧产物的烟气中载有大量的热,人在这种高温、湿热环境中极易被烫伤。
③影响视线。
燃烧产生大量烟雾,影响人的视线,使能见度大大降低,人在浓烟中往往会辨不清方向,给灭火、人员疏散工作带来困难。
④成为火势发展、蔓延的因素。
燃烧产物有很高的热能,极易造成轰然或因对流或热辐射引起新的火点。
(三)燃烧类型
1闪燃
在一定温度下,易燃、可燃液体(也包括能蒸发出蒸气的少量固体,如萘、樟脑、石蜡等)表面上产生的蒸气,当与空气混合后,一遇着火源,就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这种现象叫做闪燃.
2着火
可燃物质与空气氧化剂共存,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即发生燃烧,将火源移去后,仍能继续燃烧,直至可燃物燃尽为止,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做着火。
可燃物质开始持续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做燃点。
3自燃
自燃分为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
可燃物质在空气中,连续均匀地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能够发生自动燃烧的现象叫做受热自燃。
有些可燃物质在空气中,在远低于自燃点的温度下自然发热,并且这种热量经长时间的积蓄使物质达到自燃点而燃烧的现象,叫做本身自燃。
物质本身自燃发热的原因有是物质氧化生热、分解生热、吸附生热、聚合生热和发酵生热。
4爆炸
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
爆炸是由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引起的。
一旦发生爆炸,构成爆炸体系的高压气体作用到周围物体上,使物体受力不平衡,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
二、火灾
(一)火灾的定义
凡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都称为火灾。
(二)火灾的分类
1按燃烧对象分类
(1)A类火灾:
指固体可燃物燃烧而引起的火灾。
固体物质火灾危险性差别很大,评定时要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其主要理化参数有熔点、自燃点、比表面积、氧化特性、密度、导热性、热惯性等。
(2)B类火灾:
指可燃液体燃烧引起的火灾.
可燃液体如原油、汽油、煤油、柴油、重油、酒精、苯、丙酮等各种有机溶剂。
原油罐、汽油罐是B类火灾的重点保护对象。
原油罐火灾的喷溅和可燃液体的蒸气云爆炸,是B类火灾中的两种特殊燃烧现象,破坏极其严重。
(3)C类火灾:
指可燃气体燃烧引起的火灾。
可燃气体燃烧分为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
预混燃烧由于混合均匀,燃烧充分、完全,不产生碳粒子,燃烧速度快.失去控制的预混燃烧会产生爆炸,这是C类火灾最危险的燃烧方式。
扩散燃烧由于是边混合边燃烧,混合不均匀,燃烧不充分、不完全,会产生碳粒子,火焰呈黄色,燃烧速度受混合快慢及混合比控制。
(4)D类火灾:
指可燃金属燃烧引起的火灾.如锂、钠、钾、钙、锶、镁、铝、钛、锆、锌、铪、钚、钍和铀火灾。
可燃金属燃烧引起的火灾之所以从A类火灾中分离出来,单独作为D类火灾,是因为这些金属燃烧时,燃烧热很大,为普通燃料的5~20倍,火焰温度很高,有的甚至达到3000℃以上;并且在高温下金属性质特别活泼,能与水、二氧化碳、氮、卤素及含卤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使常用灭火剂失去作用,必须采用特殊的灭火剂灭火.
(5)带电火灾:
指带电的电气设备及其他物体燃烧的火灾。
不同类型火灾,具有不同特点,应采取不同的灭火措施.
2按火灾损失严重程度分类
(1)特别重大火灾。
死亡30人以上;重伤100人以上;直接财产损失1亿元以上。
(2)重大火灾。
死亡10人以上;重伤50人以上;直接财产损失5000万元以上。
(3)较大火灾。
死亡3人以上;重伤10人以上;直接财产损失1000万元以上。
(4)一般火灾。
死亡3人以下;重伤10人以下;直接财产损失1000万元以下。
注:
“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3按起火直接原因分类
(1)放火。
(2)违反电气安装安全规定。
(3)违反电气使用安全规定。
(4)违反安全操作规定。
(5)吸烟.
(6)生活用火不慎。
(7)玩火。
(8)自燃。
(9)自然灾害。
(10)其他,如战争。
(三)火灾的发展
1热的传播
火灾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热传播除了火焰直接接触外,还有三个途径:
传导、对流、辐射.
(1)热传导
热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从温度较高部位,传递到温度较低部位,叫热传导.
(2)热对流
热通过流动介质将热量由空间中的一处传到另一处的现象叫做对流.根据流动介质的不同分为气体对流和液体对流。
(3)热辐射
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叫做热辐射。
任何物体(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把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也能吸收别的物体辐射出来的热能。
热辐射不需通过任何介质,通过真空也能辐射。
2火灾的发展过程
(1)室内火灾的发展过程
室内火灾发展过程一般用温度表示.不同结构的建筑,火灾时其温度变化情况是不一样的。
一般建筑火灾,温度变化过程如图所示.
图中的轰燃,目前对它尚无通用的定义,但一般认为,它是由局部可燃物燃烧迅速转变为系统内所有可燃物表面同时燃烧的火灾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在室内的上层温度达到400~600℃时会引起轰燃。
①火灾初起阶段.火灾初起时,随着火苗的发展,燃烧产物中有水汽、二氧化碳产生,还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和其他气体,有热量散发,火焰温度可能在500℃以上,室温略有增加.
这一阶段火势发展的快慢随着引起火灾的火源,可燃物的特点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趋势。
②火灾发展阶段。
火灾发展阶段,也称为自由燃烧阶段。
如图所示,当温度升至A点附近,辐射热急剧增加,辐射面积增大,燃烧会扩大到整个室内,并有可能出现轰燃。
火灾发生后,周围环境温度逐步上升,物质分解生成烟和毒性气体,并随热气流上升到顶部;热的烟粒子向四周辐射热量,引起室内可燃物热分解,产生大量可燃气体。
室内的上层气温达400~600℃即发生轰燃,火灾达到全面发展阶段,系统处于高温状态。
火焰包围所有可燃物,燃烧速度最快,环境温度明显上升,温度可达700℃以上。
此时火灾的发展情况取决于通风口的A/H值(A—通风口的面积,H—通风口高度)及表面绝热性能因素.
③火灾下降阶段。
随着燃烧的进行,可燃物减少;如果通风不良,有限空间内氧气被渐渐消耗,则可燃物不再发出火焰,已燃烧的可燃物呈阴燃状态,室内温度降至500℃左右。
但是,这样的高温仍能使可燃物分解出较轻的气体,如氢气、甲烷等.这时,如因不合理的通风,突然引入较多的新鲜空气,则仍有发生爆燃的危险.如果火灾烧穿门窗、屋顶,则在可燃物全部燃尽后,才进入下降阶段。
(2)室外火灾的发展过程
室外火灾一般无明显发展阶段之分.室外火灾由于供氧充足,起火后很快便会发展到猛烈阶段。
灭火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1)隔离法:
将尚未燃烧的可燃物移走,使其与在正在燃烧的可燃物分开;断绝可燃物来源等,燃烧区得不到足够的可燃物就会熄火.
(2)窒息法:
用不燃或难燃物覆盖燃烧物表面;用水蒸气或惰性气体灌注着火的容器;封闭起火的建筑物的孔洞等,使燃烧区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火。
(3)冷却法:
用水等降低燃烧区的温度,当其低于可燃物的燃点时,燃烧就会停止。
(4)抑制法:
利用灭火剂参与燃烧反应,销毁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游离基,形成稳定分子或低活性游离基,从而时燃烧反应终止。
物质的分类及火灾危险性
一、危险化学品的分类
(一)危险化学品的定义
是指属于爆炸品、气体(或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或自燃物品)和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或遇湿易燃物品)、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或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性物质(或有毒品)、放射性物质和腐蚀性物质(或腐蚀品)的化学物质和物品。
(二)危险化学品的分类
根据灭火救援工作的实际,将危险化学品分为九大类:
第1类:
爆炸品
第2类:
气体
第3类:
易燃液体
第4类:
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第5类: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6类:
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
第7类:
放射性物质
第8类:
腐蚀性物质
第9类:
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
二、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
1爆炸品
爆炸品系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导致周围压力急剧上升,发生爆炸,从而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
(1)爆炸品的分项
第1.1项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
第1.2项有迸射危险,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
第1.3项有燃烧危险并有局部爆炸危险或局部迸射危险或这两种危险都有,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
第1。
4项不呈现重大危险的物质和物品
第1。
5项有整体爆炸危险的非常不敏感物质
第1.6项无整体爆炸危险的极端不敏感物品
(2)爆炸品的火灾危险性
①爆炸性。
爆炸物品都具有化学不稳定性,在一定的作用下,能以极快的速度发生猛烈的化学反应,产生的大量气体和热量在短时间内无法逸散开去,致使周围的温度迅速上升和产生巨大的压力而引起爆炸。
②敏感度。
各种爆炸物品的爆炸,除由于本身的化学组成和性质决定它发生爆炸的可能性外,还需要外界供给它一定的能量———起爆能。
某一炸药所需的最小起爆能,即为该炸药的敏感度。
③殉爆。
殉爆是指炸药A(主爆药)爆炸后,能够引起与其相距一定距离的炸药B(从爆药)爆炸,这种现象叫做炸药的殉爆。
④毒害性.有些炸药本身具有一定毒性,且绝大多数炸药爆炸时能够产生有毒或窒息性气体。
(3)爆炸品还有如下一些特性:
①有些爆炸品与其他化学药品如酸、碱、盐发生化学反应,反应的生成物是更容易爆炸的化学品。
②某些炸药与金属反应,生成更易爆炸的物质,特别是一些重金属(铅、银、铜等)及其化合物的生成物,其敏感度更高。
③某些炸药光照易于分解。
④许多炸药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受潮或遇湿后会降低爆炸能力,甚至无法作用。
2、气体
气体是指在50℃时,蒸气压力大于300kPa的物质;或20℃时在101.3kPa标准压力下完全是气态的物质。
(1)气体的分项
第2.1项易燃气体
第2.2项非易燃无毒气体
第2。
3项毒性气体
(2)气体的危险特性
①易燃易爆性。
所有处于燃烧浓度范围之内的可燃气体,遇着火源都能发生着火或爆炸,有的可燃气体遇到微小能量着火源的作用即可发生爆炸。
②扩散性。
可燃气体的扩散特点是:
比空气轻的可燃气体逸散在空气中可以无限制的扩散,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而且能够顺风飘荡,致使可燃气体着火爆炸和蔓延扩散。
比空气重的可燃气体泄漏出来,往往漂流于地表、沟渠、隧道、厂房死角处等,长时间聚集不散,易遇着火源发生着火或爆炸.同时,比重大的可燃气体,一般都有较大的发热量,在火灾条件下易于造成火势扩大。
③可缩性和膨胀性。
气体的体积会随温度的升降而胀缩,其胀缩的幅度比液体要大得多。
④带电性。
气体中含有的固体颗粒或液体杂质,在压力下高速喷出时与喷嘴产生强烈的摩擦,会产生静电。
⑤腐蚀、毒害性和窒息性。
一些酸性或碱性的气体具有腐蚀性,能腐蚀设备,削弱设备的耐压强度,严重时可导致设备系统裂缝、漏气,引起火灾事故;压缩液化气体,除氧气和压缩空气外,大都具有一定的毒害性和窒息性。
⑥氧化性。
氧化性气体主要包括两类:
一类是明确列为助燃物的气体,如氧气、压缩空气、一氧化二氮、三氟化氮等;一类是列为有毒气体的氯气、氟气等.这些气体本身都不可燃,但氧化性很强,与可燃气体混合时都能着火或爆炸.
3易燃液体
(一)易燃液体的分类
1.易燃液体根据闪点的不同,分为三类
I级易燃液体—-—闭杯试验闪点温度<-18℃的液体,如汽油、乙醛、丙酮、乙醚
II级易燃液体-—-闭杯试验闪点温度≥-18℃至〈23℃的液体,如苯、甲醇、乙醇
III级易燃液体-—-闭杯试验闪点≥23℃至≤61℃的液体
2。
液态退敏爆炸品:
溶解或悬浮在水中或其他液态物质中形成一种均匀的液体混合物,以抑制其爆炸性质的爆炸性物质。
(2)易燃易爆的危险特性
①高度的易燃性。
液体的燃烧是通过其挥发出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可燃性混合物,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遇明火源点燃而实现的,因而实质上是液体蒸气与氧化合的剧烈反应.易燃液体燃烧的难易程度,即火灾危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们分子结构和分子量的大小.
②蒸气的爆炸性。
当挥发出的易燃蒸气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浓度范围时,遇明火就发生爆炸。
易燃液体的挥发性越强,这种爆炸危险就越大。
不同液体的蒸发速度随其所处状态的不同而变化,影响其蒸发速度的因素有:
温度、沸点、暴露面、比重、压力、流速。
③受热膨胀性。
储存于密闭容器中的易燃液体受热后,本身体积膨胀的同时蒸气压力增加。
若超过了容器所能承受的压力限度,就会造成容器膨胀,以致爆裂。
④流动性。
易燃液体的流动性增加了火灾危险性。
液体着火时,应设法堵截流散的液体,防止其蔓延扩散.
⑤带电性。
多数易燃液体在灌注、输送、喷流过程中能够产生静电,当静电荷聚集到一定程度,则放电发火,有引起着火或爆炸的危险.
⑥毒害性。
易燃液体大都本身或其蒸气具有毒害性,有的还有刺激性和腐蚀性。
易燃液体蒸发气体,通过人体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三个途径进入人体内,造成人身中毒。
4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和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1)分项
第4。
1项易燃固体:
包括固体、自反应物质和固态退敏爆炸品
第4。
2项易于自燃的物质:
包括发火物质和自热物质.
第4。
3项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与水相互作用易变成自燃物质或能放出危险数量易燃气体的物质。
(2)易燃固体的危险特性
①燃点低、易点燃(300℃以下)②遇酸、氧化剂易燃易爆③本身或燃烧产物有毒④兼有遇湿易燃性⑤自燃危险性(如:
赛璐珞、硝化棉及其制品)⑥自反应性
(3)易于自燃的物质的危险特性
①遇空气自燃性②遇湿易燃危险性③积热自燃性遇
(4)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的危险特性
①遇水或遇酸燃烧性②自燃性③爆炸性④其他:
毒性
5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1)分项
第5.1项氧化性物质(132种)
第5。
2项有机过氧化物(20种)
(2)氧化性物质的危险特性
①强烈的氧化性②受热撞击分解性③可燃性:
有机氧化剂④与酸作用分解性⑤与水作用分解性⑥强氧化剂与弱氧化剂作用分解性⑦腐蚀毒害性
(3)有机过氧化物的危险特性
①分解爆炸性②易燃性、闪点温度低、易分解③伤害性:
眼睛
6毒害物质和感染性物质
(1)分项
第6。
1项毒性物质
第6.2项感染性物品
(2)毒性物质的危险特性
1。
毒害性:
呼吸中毒、消化中毒和皮肤中毒
2。
火灾危险性
(1)遇湿易燃性
(2)氧化性——锑、汞和铅等金属的氧化物(3)易燃性(4)易爆性
7放射性物质
特性:
①具有放射性;②许多放射性物质毒性很大;③不能用化学方法中和使其不放出射线,而只能设法把放射性物质清除或者用适当的材料予以吸收屏蔽。
8腐蚀性物质
特性:
①强烈的腐蚀性;②毒性;③易燃性;④氧化性;⑤与水反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