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的百年家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7448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世界的百年家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影响世界的百年家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影响世界的百年家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影响世界的百年家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影响世界的百年家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响世界的百年家族.docx

《影响世界的百年家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世界的百年家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影响世界的百年家族.docx

影响世界的百年家族

影响世界的百年家族

  家族,作为一个基础的社会组织,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它下面联系着个人小家庭,上面连接着社会大家庭。

而一个显赫的大家族,甚至联系着一个或多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

  比如:

在政治方面,肯尼迪家族、温莎家族、尼赫鲁-甘地家族,这些家族历经百年沧桑,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有些甚至影响着整个世界政治的变化;

  在经济方面,摩根家族、保时捷-皮耶希家族、洛克菲勒家族,它们一个个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财富帝国”。

它们创造的“财富神话”,至今还在延续;

  在文化科技方面,默恩家族、华纳家族、居里家族,这些传奇家族,或异军突起,或犹如神助,它们所创造的辉煌让人叹为观止;

  ……

  在这些领域里崛起的“家族帝国”,无可避免地对一个时代甚至几个时代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本刊此次选取的十大家族,都是目前仍然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产生着深远影响的百年家族。

通过揭示其起源、发展、传承轨迹,不但能使我们看到这些家族长盛不衰的秘密,也可以从中看出近百年来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肯尼迪家族权倾美国政坛

  《环球人物》杂志驻美国特派记者温宪

  位于美国东海岸的波士顿,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首府。

它与欧洲大陆有着难舍难分的渊源。

19世纪上半叶,大批欧洲移民历尽艰辛,落脚波士顿,开始了各自的“美国梦”。

  日前,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来到波士顿,在饱经风霜的建筑中徜徉,探访一个百年政治家族的印记。

这个家族,就是美国最显赫的“第一政治家族”——肯尼迪家族。

  在“美国梦”中艰难前行

  1848年,一个名叫帕特里克·肯尼迪(1823-1858)的天主教徒,怀着“美国梦”,只身从爱尔兰出发,漂洋过海来到波士顿。

在波士顿港口登陆后,帕特里克(注:

为方便读者阅读,以下隐去他及后人的姓氏“肯尼迪”)决定就留在这里。

他在一个制桶厂找了份工作,不久又娶了在船上邂逅的一个女子为妻。

很快,夫妻俩有了三女一子:

玛丽、玛格丽特、约翰娜,以及1858年1月14日出生的儿子约瑟夫(1858-1929)。

  和其他新移民一样,肯尼迪家族在美国的第一代,也有过辛酸的故事。

1858年11月12日,儿子刚刚10个月大,帕特里克就染上霍乱去世了。

他没有留下任何照片和文字,只留下了一个可怜的“大家庭”。

曾有一位美国作家说:

“他(帕特里克)是第一个到达美洲的肯尼迪家族成员,也是最后一个死于匿名的肯尼迪家族成员。

  父亲的早逝,使约瑟夫早早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刚成长为一个少年,他就退学去码头当搬运工。

攒了点钱后,他开了一家啤酒馆。

在约瑟夫的苦心经营下,啤酒馆的生意日渐兴隆。

这个爱尔兰移民的儿子,总算在美国站稳了脚跟。

不久,约瑟夫迎娶一个富有的酒店老板女儿为妻。

婚后,夫妻二人生了一子二女。

  在波士顿城的周围,集中着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近60所享誉世界的名校。

而哈佛大学与肯尼迪家族更是有着不解之缘。

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最好的教育,1908年,约瑟夫将儿子帕特里克(与其祖父同名,昵称乔伊,1888-1969)送进了哈佛大学。

自此以后,肯尼迪家族的很多成员都在此就读。

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治学院,甚至还以他们的姓氏来命名。

  先发财,后当官

  乔伊作为美国肯尼迪家族第三代中唯一的男性,其眼界与祖父和父亲的大不相同。

  1912年,24岁的乔伊从哈佛大学毕业,两年后娶波士顿市长之女为妻。

婚后,他们共育有4个儿子和5个女儿。

  早在刚走出哈佛大学校园时,乔伊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争取在30岁前成为百万富翁。

“如果你想挣钱,就必须弄清钱在哪里。

”乔伊选择了银行业,并很快成为全美最年轻的银行董事长。

1926年,他开始投资好莱坞电影业,赚了500万美元(约合今天的6000多万美元)。

据传,在美国实行禁酒令时,他还参与从加拿大和古巴偷运私酒。

“大萧条”来临时,房价暴跌,他却趁机将大量资金投入其中……很快成了亿万富翁。

《时代》周刊曾评论说,冷静、客观和善于把握时机,是乔伊发财的关键。

  此时的乔伊,已经不再把财富作为唯一的追求,他开始将目光投向政坛。

  1932年,一个很有潜力的总统候选人,引起了乔伊的注意。

他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

在罗斯福参加竞选的过程中,乔伊曾多次帮助他筹集资金,并陪他参加竞选旅行。

罗斯福当选后,乔伊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美国股票交易委员会首任主席的位子。

1937年,连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又任命乔伊为美国驻英国大使。

对一个爱尔兰天主教徒后裔来说,这曾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

  辉煌与劫难并存

  乔伊在财富和政治上的成功,为9个子女——肯尼迪家族的第四代塑造家族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乔伊的影响下,他的子女们特别是4个儿子——长子小约瑟夫、次子约翰、三儿子罗伯特、幼子爱德华,长大成人后,都对政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美国曾盛传这样一个故事——乔伊发誓要让自己的下一代登上权力最高峰,为此将一个又一个儿子送入政坛。

对此,其最小的儿子爱德华在去世前回忆说,事实上,父亲对他们的人生决定,保持严格的中立立场。

他希望孩子们从政,但也支持他们所有“不是随便作出的”决定。

  乔伊本有个打算:

把长子小约瑟夫培养成美国总统。

然而,身为空军飞行员的小约瑟夫,1944年因飞机故障,葬身英吉利海峡。

葬礼过后,乔伊对约翰和罗伯特说:

“轮到你们了!

”此时,毕业于哈佛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的约翰,已经27岁,投身政治刚刚1年。

他接受了父亲的“指示”,成功地于1947年当选众议员,6年后又当选参议员。

1960年,约翰让家族辉煌达到了顶点:

他成功当选美国第35任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

其间,他的两个弟弟罗伯特和爱德华,也在联邦政府内任要职。

  然而,肯尼迪家族第四代所经受的劫难,也是出了名的——老大小约瑟夫1944年在英国坠机身亡;1963年11月22日,老二约翰在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市访问时,遭枪手暗杀,死在总统任上;1968年6月5日凌晨,正在参加总统选举党内初选的老三罗伯特,在洛杉矶的一家旅馆内遭枪击身亡。

  “追上去!

赢得第一!

  在融合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美国移民社会中,肯尼迪家族能够脱颖而出,与其独特的人格培养和文化积淀密不可分。

  肯尼迪家族移民美国后,前几代人虽然一直在为生计打拼,但从未松懈对子女的教育。

特别是乔伊,除了将子女送进名校读书,更重视在家庭生活中塑造子女的人格。

  乔伊最小的儿子爱德华(1932-2009)在《真正的罗盘》一书中回忆说:

“父亲信奉‘竞争是在美国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我们9个兄弟姐妹间,从小就以能够想到的所有方式进行竞争,在足球场上比谁更勇猛,驾船航海时比谁更专业,跳跃岩石时比谁更矫健,在海边比谁能将海贝投得最远。

我们既比机敏,也比知识面,还比辩论水准,比谁能在餐桌上赢得最多的注意力,谁能成功地将话题引入有趣的争论,谁能在争论中把握主动权……”在这种教导下,“追上去!

赢得第一!

”成了肯尼迪家族的家训。

“我们相互依赖……我们互帮互学,我们相互崇拜,我们相互忠诚,也相互竞争。

这种竞争基于一种快乐而非源于控制的欲望。

”乔伊传给家人的价值观,成为联结肯尼迪家族的一种独特纽带。

  爱德华还回忆说,父亲与他的几次谈话,令他终生难忘。

当他还是个少年的时候,有一次做错了事。

父亲把他叫到房内,说了一番令他记了60多年的话:

“你可以过一种严肃的生活,也可以过一种不严肃的生活。

不管你作出何种选择,我都爱你。

但如果你决定过一种不严肃的生活,我将不会有很多时间与你在一起,你要自己想好。

”这话让他从那一刻立下志向:

要过一种“严肃的生活”。

  乔伊还教育子女要学会尊重别人的隐私,但不要计较别人对自己的隐私说三道四。

1946年,姐姐凯瑟琳专门组织了一个聚会,为弟弟爱德华庆祝14岁生日。

其间,爱德华偶然发现,一个小伙伴正在给父母打电话。

他忍不住停下脚步,偷听起来。

小伙伴在电话里抱怨道:

“我真希望这个聚会快点结束,实在太没意思了。

你们什么时候来接我呀?

”听到这番话,爱德华十分沮丧。

就在这时,父亲看到了他在偷听别人的电话,就将他叫到卧室里,说出了另一番令他终生难忘的话:

“孩子,让我给你一些忠告。

遵从这些忠告,你的生活会愉快得多:

永远不要听与你无关的电话,永远不要读与你无关的信,永远不要注意与你无关的评论,永远不要侵犯别人的隐私。

你将因此减少许多痛苦。

你现在可能不完全明白我这番话的含义,但你以后会懂的。

  对爱德华来说,这些忠告,成为他受益终生的箴言。

几十年后,被称为美国政坛“雄狮”的他告诉美国公众,因为父亲的忠告,他学会了不再关注那些可能引起痛苦的流言蜚语,也学会了不再关注对肯尼迪家族品头论足的媒体报道。

他因此得到了很多解脱。

  声名显赫从来都是一柄双刃剑。

乔伊很早就看到了这一点。

他对9个子女的另一条忠告是:

“这个房子里不要有哭声。

”“这个房子”,就是指整个肯尼迪家族。

理解了这句话,人们就会明白肯尼迪家族的许多事情——其成员很少在公众场合流泪;从不过分看重社会上对自己家族的种种审视、批评和非议;除了在极个别特殊情况下,他们通常都不会抱怨种种猜测、闲言碎语和诽谤。

  “百年王朝”谢幕

  2008年8月25日晚,美国民主党全国大会,在科罗拉多州首府丹佛市举行。

在一阵如雷的掌声中,一头白发、满脸皱纹的爱德华,在妻子维基的陪同下,走上了讲台。

全场立即安静下来。

  “能到这里来真好!

”爱德华深情地说,“什么事情也不能阻止我参加今晚如此特殊的集会!

”在又一阵掌声过后,他再次展示了肯尼迪家族雄辩的演说才能。

“新一波的变革浪潮正在到来,如果我们获得真正的罗盘,我们将能够到达目的地。

这将不仅仅是我们党的胜利,也是我们国家的新生。

今年11月,我们的火炬将传到新一代美国人的手中。

与奥巴马一起,为了你,也为了我,为了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事业,新的工作开始了,新的希望重新点燃,梦想仍将长存!

  此时的爱德华,已身患脑癌。

这是他最后一次演说。

他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向全世界再现了肯尼迪家族对美国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与兄长、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相比,爱德华走过的是一条漫长的政治之路。

从1962年11月7日开始,他任美国参议员近47年。

在半个世纪的政治生涯中,他有过荒唐的绯闻和破裂的婚姻,也有过竞选总统失利后的迷茫。

最终,他在美国政坛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他开始在参议员的职位上为医疗改革、维护民权、弱势群体保障、贫穷家庭儿童保健、教育机会公平等,奔走呼号,被誉为美国参议院“一头仅有的雄狮”。

  正是由于肯尼迪家族的力挺,奥巴马才顺利当选,美国终于产生了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

2009年8月25日,爱德华辞别人世。

奥巴马随即发表声明说,美国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领袖”,“50年来,每一项有关美国民众的人权、卫生和经济利益的重要法案上,都有他的名字,也都是他努力的结果。

”奥巴马在悼念声明中还说:

“我们历史上重要的一章结束了!

  随着爱德华的过世,肯尼迪家族在美国政界的显赫地位,不复存在了。

但在成功地将“火炬”交给奥巴马后,肯尼迪家族的影响力仍将长存。

温莎家族建立了“日不落帝国”

  《环球人物》杂志驻英国特约记者柳棣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撰稿秦阳

  英国温莎王室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最有名、最富有和最传统的皇室家族,“除罗马教皇外,温莎家族位于人类社会最古老的君主制统治的权力之巅”。

  公元9世纪,英格兰进入王权统治时代。

此后相继经历了9个王朝。

1837年,没有子嗣的汉诺威王朝第五任国王,从近亲中挑选了年轻的侄女维多利亚继位。

当时,所有人都不会想到,在这个小姑娘手中,英国将到达全盛。

从维多利亚女王开始,王室的直系血缘关系再没中断过。

1917年,维多利亚女王的嫡孙乔治五世,下令王室改姓“温莎”。

自此,英国王室被约定俗成地称为温莎王朝。

  维多利亚女王:

最勤政的君主

  1837年6月28日,18岁的维多利亚坐在一辆金光闪闪的马车里,赶往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一场国王加冕仪式在那里等着她。

从未在皇宫中生活过的她,充满惶恐,用哀求的口吻向老首相墨尔本求助:

“请你告诉我,我该怎么做?

  “这个乳臭未干的孩子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她毫无治国经验,会把国家带到哪里去?

”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里等候的重臣,议论纷纷。

就在此时,一群黑天鹅飞过伦敦上空,群臣大惊:

这是不祥之兆,维多利亚的王位坐不长!

  会议室的门打开了。

一个身着丧服、体形纤瘦、容貌迷人的小姑娘走了进来,大声朗读一份声明,宣布此刻就接见各位大臣——这是首相刚刚为她起草的。

这让所有人都惊呆了。

“女王居然独来独往!

她独自一人走到我们中间,每个人都向她单膝下跪,亲吻她的手背。

她只是矜持地欠一下身子,然后独自离去。

她的镇定和威严,完全超乎大家的想象!

  维多利亚的出现,强烈冲击了死气沉沉的伦敦政坛。

她年轻、谦逊、勤奋。

时年58岁的首相墨尔本勋爵,刚刚失去唯一的女儿,便把维多利亚当作女儿一样栽培。

  就这样,18岁的维多利亚,逐渐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勤政、最锐意改革的君主。

她一生批阅文件和书信时写下的字,有6000万之多,平均每天2500字;呈送给她的机要文件,都放在红色公文箱里,她每天要处理10只“红箱子”;她对君主立宪政体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减少国王对国事的干预,除了参加每年一次的议会开幕式之外,基本只在后宫处理政务;她出面调停辉格党和托利党之争,鼓励两党联合执政,使英国近代的两党制慢慢成熟。

由于维多利亚长期“隐身治国”,1864年,有好事者在王宫白金汉宫的墙上,贴了一张搞笑的漫画:

“因本店店主懒于继续开展业务,此处房产对外招租或转卖。

  身为女王,爱情和婚姻总要向国家利益屈服。

1839年,21岁的俄国皇太子、未来的亚历山大二世来到伦敦,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的20岁生日。

女王对皇太子一见钟情。

在宫廷舞会上,她把自己的第一支舞和最后一支舞,都留给了皇太子。

这段恋情引起英国政界和贵族们的强烈不安。

首相墨尔本数次向维多利亚进谏道:

“俄罗斯的野心是英国最大的威胁,女王必须与俄罗斯保持距离。

”于是,维多利亚痛苦地放弃了这段“初恋”。

第二年,她选择了一个符合国家利益的伴侣——她的表兄,来自德意志一个公国的阿尔伯特·萨克森·哥达亲王。

  阿尔伯特是一个有治国才干的人。

“入赘”英国后,他把注意力放在工业革命新成果和底层人民生活上。

1851年,他力排众议,为伦敦世博会修建了著名的“水晶宫”,并在世博会上展示英国的新科技成果,结果大获成功。

英国的前后几任首相都敦促女王:

“让亲王殿下参与朝政。

”女王后来采纳这一建议,开始在国事上倚重丈夫。

夫妇二人也因此被称为“梦幻组合”。

  这对“梦幻组合”,生育了9个孩子。

他们长大成人后,分别和欧洲各国的王室联姻。

多年以后,维多利亚女王因此成了“欧洲的祖母”。

遗憾的是,1861年,阿尔伯特英年早逝。

女王从此只穿黑色丧服,不再出席任何娱乐活动。

在勉强参加完登基60年庆典后,她于1901年孤独地离世。

在她身后,留下了一个本土面积扩张两倍、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

  乔治五世:

与表兄弟的战争

  维多利亚女王死后,她的长子爱德华七世即位。

靠着维多利亚时代积累的鼎盛国力和巨大财富,爱德华七世开创了奢华、浮躁、享乐的统治风格,史称“爱德华十年”。

1910年,爱德华七世去世。

其子乔治五世即位。

在爱德华七世的葬礼上,乔治五世见到了两个表兄弟: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和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他们都是维多利亚的孙辈。

乔治五世不会想到,仅仅4年后,他们就成为战场上你死我活的敌人。

  乔治五世1865年生于伦敦,排行第二。

他即位时,维多利亚时代的辉煌已到强弩之末,上下两院的纷争导致了严重的宪法危机。

严峻的形势,逼迫他开始全面恢复祖母的勤政和改革作风。

1910年11月17日,他签署命令,增补贵族封号,以此削减上院(贵族院)的权力,保证下院(平民院)对法案的主导权。

这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宪法修正案”,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通过王权的自我削弱,度过了一场危机。

  1914年,一战爆发,英德交战,英军节节败退。

英国人对德国的仇恨一发不可收拾——英国人不再养德国小猎犬;一见到德国姓氏的人就拳脚相加;有德国血统的官员被罢免;宫廷里唯一来自德国的侍女被遣送回国……乔治五世目睹这一切,于1917年7月17日做出一个重要决定:

为表明和同姓的德皇血战到底的决心,王室不再采用祖父阿尔伯特的德国姓氏“哥达”,改姓“温莎”,这是一个典型的英国姓氏。

  随后,乔治五世封存了王宫的酒窖,停止了宫廷宴会,频繁视察军队,慰问伤员,走访兵工厂。

1918年11月11日,一战以英国所在的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

因此,当欧洲大陆的王室在战后纷纷告别历史舞台时,温莎王室却赢得了英国人的热烈拥戴。

  战争让英国经济一蹶不振。

1929年,“大萧条”席卷资本主义各国。

英国首相麦克唐纳对此束手无策。

1931年8月22日,乔治五世接见了惊恐万状的首相,断然拒绝他辞职的请求。

他鼓励麦克唐纳不要轻言放弃,并亲自出面,让英国三大党派的领导人坐到一起,组建了联合政府。

这一举措,打破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国王不得主导国家权力”的悠久传统。

但奇迹出现了,没有人指责乔治五世,大家都为国王在危急时刻果断出手而深感庆幸。

1932年圣诞节,乔治五世对着英国广播公司的麦克风,向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臣民发表圣诞讲话,鼓励大家战胜经济危机:

“我现在坐在家里,向大家发表我内心由衷的祝福。

”无数平民第一次听到国王的声音。

这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低迷的士气,乔治五世的威望由此达到了巅峰。

  乔治六世:

二战中坚守伦敦

  1936年1月20日,乔治五世去世。

他的长子爱德华八世即位。

因执意迎娶一个离异的美国女子,他和臣民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仅仅325天后,他签署退位公告,留下了一段“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历史迷案。

英国遭遇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王室危机。

  爱德华八世的弟弟,就这样毫无准备地被推上王位。

1936年12月11日,他面色苍白地出现在群臣面前,语气迟缓地宣读即位演说:

“今天,我是在一个特定的情况下与在座诸位会面的,这在我们这个国家是史无前例的。

事已至此……我决心倾尽全力,我的妻子将与我共渡难关,希望所有的国民也能支持我。

”他选择父亲的名号作为自己的名号,成为乔治六世。

日后的事实证明,他配得上这个名号。

  1939年9月3日,英国向法西斯德国宣战。

同一天,乔治六世拒绝了内阁提出的王室撤离伦敦的请求。

他宣布,他和全家都会留守伦敦,直到战争结束。

1940年5月,英国军队被希特勒的大军逼入绝境。

危急的形势,使乔治六世决心放弃绥靖政策。

他召见主战派大臣温斯顿·丘吉尔,令其出任首相并组阁,带领英国度过危机。

  乔治六世羞涩、木讷,丘吉尔脾气火爆。

这对在性格上格格不入的君臣,自此开始了默契的合作——乔治六世包容丘吉尔的独断专行,丘吉尔则乐意让国王成为英国人的精神支柱。

  1940年7月,德国军队开始空袭伦敦。

9月10日,一枚炸弹在白金汉宫爆炸。

王室一家在第一时间站到媒体面前:

“他们连我们也一起轰炸,这倒让我们感到高兴,因为我们亲自体会到了老百姓所遭受的战争之苦。

”随后,国王夫妇分头到伦敦和遭到空袭的重灾区慰问。

就连两个年幼的小公主,也没有离开英国半步。

很快,王后一句安慰老百姓的话迅速传开:

“小公主们会始终和我待在一起,我会一直陪伴在国王的身边,国王永远不会离开这个国家!

”从此,《国王还在伦敦呢!

》成了战时广为流传的民谣。

  二战中,白金汉宫一共遭遇9次空袭,供暖系统被炸毁,所有房间都是伤痕累累。

但乔治六世一直坚守王宫,和伦敦市民一样,过着缺吃少穿的日子。

就连当时的美国驻英国大使约瑟夫·肯尼迪到白金汉宫时,国王也只有两道菜让他选择:

兔子,或者山鸡。

  1940年圣诞节,在尖锐、刺耳的防空警报声中,乔治六世克服了他严重的口吃障碍,通过收音机发表著名的圣诞祈祷:

“我对站在岁月之门的那人说,给我光,让我的国民平安走向难卜的未来。

”这个声音感动了无数躲在防空洞里的伦敦市民。

1943年,英军攻占了欧洲战略要塞马耳他岛。

乔治六世不顾丘吉尔和军方的反对,来到马耳他战场,慰问军队。

  1945年5月8日,“欧洲胜利日”来临。

乔治六世一家四口出现在白金汉宫的阳台上。

但他们把正中间的位置,留给了民族英雄丘吉尔。

狂欢的人们注意到,谦逊的国王比以前更瘦弱、苍白。

战争彻底拖垮了他的身体。

1952年2月6日,乔治六世病逝。

丘吉尔亲笔写下拉丁文悼词:

勇者无敌。

  伊丽莎白二世:

从树上下来已是女王

  父亲乔治六世去世时,25岁的伊丽莎白公主,正在出访肯尼亚。

在一处人迹罕至的荒漠里,她和丈夫菲利普爬上了一棵无花果树,等着看日出。

几个随行记者通过短波收音机,听到了国王去世的消息,并告诉了菲利普。

菲利普不动声色,默默地陪同公主爬下树后,才告诉她噩耗。

“她爬上树的时候还是个公主,从树上下来时已是英国女王了。

  第二天,年轻美貌、身穿黑色丧服、面色沉静哀伤的伊丽莎白回到伦敦。

丘吉尔等人在机场静静地迎候。

  1953年6月2日,伊丽莎白加冕,从此被称为伊丽莎白二世女王。

她开始了50年不变的作息表:

每天早上8点,贴身侍女叫醒她,并端来一杯刚刚泡好的格雷伯爵茶,然后沐浴——水温摄氏22度;9点,到餐厅用早餐,麦片粥、一片吐司面包和柠檬果酱,有时菲利普会陪着一起吃;10点,开始处理公文;下午1点,喝茶、吃午饭,之后带柯基犬散步,然后继续处理公文;下午5点,喝下午茶;下午6点,会见客人;晚上8点15分,与家人用晚餐,或宴请宾客……

  这样的日子周而复始。

尽管需要她处理的文件堆满了“红箱子”,需要她接见的大臣排成长队,但实际上,需要她做的国事,比之前任何一个国王都少。

在谈到自己的工作时,女王曾感慨地说:

“我只需整天微笑。

”她的时代,是殖民地纷纷独立、“日不落帝国”土崩瓦解、英国沦为二流国家的时代,也是科技飞速发展、媒体无孔不入、王室备受窥视的时代。

这50年来,真正需要她处理的,只有没完没了的王室花边新闻。

  在这样的状态中,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慢慢地变老了。

  温莎家族的生命力

  传记作家汤姆·利文曾这样描述英国王室: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已经成为一种国家政体形式,并且充分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一体制可谓老而弥坚、腐而不朽,虽源远流长,却与时代相背离。

然而,它却具有超强的生命力。

  温莎家族的生命力从何而来?

  它来自英国独有的历史传统。

在历史上,英国历经过罗马帝国、北欧海盗、纳粹德国的入侵,每一次都是由国王率领民众渡过危难。

因此,英国人乐意看到一个睿智、坚定、能拯救英国的国王。

正是因为这一点,尽管多年来,英国出现了不少废黜王室的呼声,但支持保留王室的人数始终占多数。

  它来自英国独有的民族文化。

在所有欧洲国家里,英国似乎最为保守。

欧洲大陆经历了反反复复的革命、流血、斗争,才确立了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但隔海相望的英国,却对自己一次性搭建好的君主立宪政体感到很满足,不屑于法国式的激动和斗争。

这深深地体现了英国的贵族精神和绅士风度。

  它来自温莎家族独有的教育方式。

自维多利亚女王到现在,温莎家族传承了7代,早已有了一套培养继承人的方法:

让继承人接受私人教师的培训、送入寄宿学校、考入牛津大学或者剑桥大学、进入海军或空军服役。

这就像一条“流水线”,从中培养出来的王子,基本都具备广博的知识、严格的纪律性和高度的忠诚性。

这些聪明的国王,懂得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王室的行为和权限。

没有人比他们更谙熟“适者生存”的道理,温莎家族因此而延续下去。

尼赫鲁家族,暗杀阴影笼罩的统治者

  《环球人物》杂志驻印度特约记者金丰

  翻开印度百年现代史,随处可见尼赫鲁家族的踪迹。

一家先后出过3位总理、5位党主席,这样显赫的家族不仅在印度绝无仅有,在世界政坛也属罕见。

从当年莫蒂拉尔放弃万贯家产,毅然带领儿孙追随圣雄甘地,为印度民族独立呕心沥血,到印度独立后,祖孙三代先后执政40多年,推动印度从贫穷落后走向自力更生,尼赫鲁家族为印度做出了非凡贡献和巨大牺牲。

  莫蒂拉尔:

从贵族到囚徒

  尼赫鲁家族源自遍布雪山峻岭的克什米尔,原姓考尔,属于印度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