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五洲崩岸整治纳入上荆江河控的必要性全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7400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五洲崩岸整治纳入上荆江河控的必要性全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南五洲崩岸整治纳入上荆江河控的必要性全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南五洲崩岸整治纳入上荆江河控的必要性全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南五洲崩岸整治纳入上荆江河控的必要性全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南五洲崩岸整治纳入上荆江河控的必要性全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五洲崩岸整治纳入上荆江河控的必要性全解.docx

《南五洲崩岸整治纳入上荆江河控的必要性全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五洲崩岸整治纳入上荆江河控的必要性全解.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五洲崩岸整治纳入上荆江河控的必要性全解.docx

南五洲崩岸整治纳入上荆江河控的必要性全解

论南五洲崩岸整治纳入上荆江河控的必要性

1、概况

1.1南五洲基本情况

南五洲位于上荆江末端荆江分洪区公安河段郝穴河湾右侧,垸内面积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万亩,保护人口3.26万人,是公安县粮棉生产主要产区之一,年均生产粮食904万公斤、棉花194万公斤、油料441万公斤,平均每年向国家上缴利税138万元。

南五洲堤防全长46公里,其中临左汊25公里堤段直接抵挡长江洪水,是荆江分洪区荆南长江干堤杨家厂至黄水套(桩号645+000-620+000)的防洪屏障。

南五洲堤顶高程为吴淞高程42.5-43.0m,其中有20公里为无滩堤段,有滩堤段外滩宽仅2-20m,外滩高程为吴淞高程38.0-39.0m。

1.2所属河道基本情况

1.2.1地质地貌及河床边界条件

该段河道位于近代沉降区江汉冲积平原,河床由冲积层组成,河底上层为粘土与砂壤土组成,中层为中、细沙层,最下层为卵石层。

郝穴河弯左岸的粘性土层厚度比南五洲大,一般超过10m,且土质组成比较南五洲好。

宜昌—武汉河段洲滩地质勘探成果显示:

南五洲荆178孔及天兴洲16孔自1975年河床平均高程以下均为细沙层(附图2.2、2.3)

该段河岸以粉质壤土为主(附图2.4),局部有砂壤土,粉细砂、粉质粘土,这类土体由于形成时间不长,结构多松散,抗冲刷能力差,由于近期河势的演变,部分堤段或迎流顶冲,或受对岸矶头群挑流及边滩之影响,深泓逼近,江水环流侧向侵蚀,造成堤脚严重冲刷,虽有部分堤段进行了护岸,但因处理不彻底,目前仍存在坡脚淘蚀,坡面下沉,崩岸等现象,其中以覃家渊、草房关、胡汾沟、黄水套最为险要。

本段河道流经江陵凹陷与华容隆起的过渡带,河道及其左侧属江陵凹陷,特征不均匀沉降,右侧远岸属华容隆起,受黄山背斜影响,郝穴—新厂河段进入华容隆起区内。

1.2.2水文泥沙特征

分析河段内的水沙主要来源于上游干支流,支流沮漳河水沙量很小,平均年3,输沙量0.021亿吨,仅占长江干流的0.4%m16.3径流量亿左右,河道相关站,由表可以看出。

2.1-2.2点水沙特征见表.

表2.1荆江河段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表

平均年径流平均年输沙

时测数数占枝城站百分占枝城站百分)t)%%

45381005.561001955-1966

1967-1972

.0310********枝1973-198010010044415.13

1981-199********4.88100

1955-196638944.580.985.8

1967-1972

4.64372686.692.2沙1973-19804.68388587.591.2

1981-199686.190.74.24016

1955-196621.314.36651.61.184

1967-1972

390.39.0715.30.77藕池1973-1980246.95.560.4438.64

1981-19964.2186.00.3226.6

1951-195966.32.8854.63026

1967-1972

3.55335878.170.6监利1973-198076.8360481.23.94

1981-199686.7

3842

81.6

3.98

表2.2水文泥沙特征值表

历年最大历年最小多年统计年份测站项目平均值数值数值日期日期1993.2.1陈家1954-1995,1998水位(m)37.0345.41998.8.1731.54

4湾1993.2.11998

,1998.8.1730.371951-1995水位(m)36.3445.226

1960.2.131955-1996

2900沙市流量(m55200/s)124001989.7.120

亿(输沙量1956-1996

4.446.5619682.051994t)

1993.2.11998

,1998.8.1728.391952-199533.84郝穴水位(m)42.006

1993.2.11998

32.8水位(m)41.141998.8.1727.321955-1995,新厂6

(1)水沙量沿程递减,由于三口分流的原因,上荆江水沙量沿程减少,沙3亿吨,监利4.44,年输沙量m亿3920年)平均年径流量1955-1996市站多年(.

3,年输沙量3.77亿吨。

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570亿m

(2)藕池口分流分沙沿时程递减,受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藕池口分流分沙历年呈递减趋势,分流量占干流枝城站的百分数(分流比)由1955-19663;m465.6亿1981-1996年的4.2%,年平均分流量减少了年平均的14.36%减至分沙比由1955年—1966年的21.3%减至1981—1996年的6.6%,年平均输沙量减少了0.862亿吨。

(3)资料分析表明:

由于郝穴以下河段汛期受洞庭湖出流顶托影响,郝穴以上河段各站水位年变幅沿程递减,郝穴以下河段则沿程递增。

且愈接近洞庭湖口所受顶托愈强,水位变幅也愈大。

1.3南五洲右汊荆南长江干堤工程地质情况

根据1998年12月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省荆南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南五洲右汊荆南长江干堤工程地质条件多属III类堤段。

该类堤段堤基上部有较薄的第四系全新统粘性土盖层(厚度一般小于4.0m);下部为粉细砂,是引起渗漏和渗透变形的通道。

当粘性土盖层遭到破坏时极易产生管涌。

(详见表1.3)

1.4河道右岸险段历史崩岸情况

1.4.1荆南长江干堤黄水套-无量庵崩岸情况

1.4.2南五洲险段崩岸情况

南五洲岸坡土质以粉质壤土为主,局部有砂壤土、粉细砂、粉质粘土,抗冲刷能力差,受对岸矶头群挑流及边滩的影响,深泓逼近,主泓逐年南移,自1993年后更是贴岸而行,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南五洲临江堤防曾先后发生崩岸险情43次,共抛石36万方,完成土方200万方,抢护耗资达7000万元。

崩岸被迫退堤20次,退堤长度25.2公里,江水侵蚀滩岸和垸内良田宽度达700余米。

特别是2003年至2005年连续3年在红胜、农丰险段出现严重的崩岸,两处险段上、下长达7公里的堤岸崩塌十分频繁。

其中,以2005年红胜险段上、下(荆右民堤28+500-30+000)长1500m堤岸崩塌最为严重,最大崩宽120米,坎高9米,距堤脚仅5m,防洪形势十分严峻。

1.51998年南五洲右汊荆南长江干堤出险情况

1998年,南五洲右汊荆南长江干堤分别出现散浸18处,清水洞8处,管涌,为荆江分洪区有史0.8m,最大洞径达505m处,其中李家花园的管涌距堤脚7.

以来少有的重大险情(详见表2.1)

表2.1:

荆南干堤1998年汛期险情统计表

县别公幸福安全安安公沙厂堤工安

地点606+020-606+070台组

出险桩号水位直径距堤脚

险情概述1cm,流清水,并鼓泡冒气5m处有6个洞,洞径2.5mm,

618+400

在内堤脚39.12水流40.20范围在距内堤脚

34.5m5平方米内,1m处排水沟内出现了

处有渗水,无明显Q2Kg/min

公新开铺闸安

公裕公垸安公黄家台安公黄家台安

618+700

个清41.37

水洞,直

径平均为5mm,

606+450-606+500

40.25在内堤脚Q1Kg/min

36.2m

处有明水溢出

609+500-611+100

618+800

在内堤脚40.80在内堤脚40.50

36.5-37.2m37.00m

处有明水,处直径1.5cm,有

无水流清水流出

公裕公垸安公裕公垸安公黄家台安公黄家台安

609+600-612+500

619+500

在内堤脚上40.90在内40.25

1m堤脚

高程,37.0m处,有37.00m处直径

明显渗水,流量不大0.5cm,Q2Kg/min

613+800-615+800

619+900

在内堤脚上40.90距内平台40.49

1m31m处有

高程,38.0m处,有3个洞,其中最

明显渗水,流量不大大直径

2公分,

Q2Kg/min

公郑家河头安公沙厂堤工安公公上吴良庵安

615+300-616+000

在内堤脚39.50水流大距堤脚里有两个管涌洞,两洞相距

37.0m300m,高程

处有明水,无明显36.0m的棉花田0.2m

617+175

在内堤脚40.60洞径为

37.0m2.5cm,Q3.75Kg/min

处有明水,无明显,冒水,

618+450-618+550组

40.20水流大带黑泥沙

在内堤脚在离堤脚

37.0m100m

处有明水,无明显高程36.2m的水田

黄家台安公黄家台安公邓家湾公吴良庵安公李家花园安

618+600-618+900

618+050

39.50水流大出现管涌,洞径40.99

2公分,未形成沙

在内堤脚丘

37.0m

处有明水,流量不

619+500-618+800

40.25大

622+320-618+350

631+000

40.28在堤身高程41.70堤脚

38.0m40m处有渗水,无明显水流

处有明水流出

公在内堤脚36.7m处沿堤脚有明水流窄篓湾623+200-623+220安距堤脚505m,渠道底部高程31.7m处发生2处管涌,洞口分桩号公李家花园631+015-631+025,两洞间距安10米,

40.2041.80

出,流量不大531+015-531+025

公安

鲁家铺

630+200-630+250

39.70

在内堤脚36.7m量未测洞径分别为8公寸、距堤脚700-717.5m

处有明显水流,流3公寸渠道底部内侧

公安公安公安公安

沙港村

632+230-632+530

40.22

在内堤脚上1m水流出,流量不大(分洪区)高程布在175m内(纵向)

高程39.0m处有明31.7m处,范围分洞径4公分

县三砖李家花园

644+700-644+730631+800

42.4541.70

在堤脚及平台高程浸,有水渗出个,3公分1个,渠道面宽底宽8米,水深

38.5m处普遍散30米,1.3米,3个洞距

杨厂砖瓦厂

645+600-645+650

42.07

严重散浸,在内平台距堤脚程39.6m处有严重散浸见浸水堤脚1#700m,2米

5m,高#715米,3#717.5

公安公安

啤酒厂以下青龙嘴

645+800-645+820

42.50

在内堤脚上38.3m不大

处有明水,流量

公安公

朱家湾杨厂砖瓦

648+200644+450

42.5042.40

严重散浸,在内平台脚量积水平台,往上距堤脚180m38.5m,发现了

38m处有大0.5m处饱和面的砖场地,高程3处管涌洞,最大

积4平方米

公严重散浸,在内堤脚36.5m地坪上凯乐650+300-650+33041.50

安有渗水

公在内堤脚导渗沟内36.2m处,直径新开铺609+75040.80

安2.5cm,Q0.5Kg/min

处流37.1m高程,0.6m在内堤脚上40.80611+700联盟公洞径厂安1公分,最小5毫米,有少量砂.

安清水,不含杂物

离内堤脚34m,公藕坑里出现清水洞,39.90617+650吴量庵2

2河床演变

2.1历史演变概况

据历史资料记载,1830年以后,随着公安河段斗湖堤河弯南岸的不断崩坍,河面不断展宽,逐渐形成突起洲。

郝穴河弯中的采石洲、白沙洲、新淤洲、新泥洲、白脚洲等五个江心洲将河道分为左右两汊,左汊为主河槽,右汊为黄水套。

1852年起,郝穴—龙二渊一带开始护岸,1913年祁家渊—冲和观开始护岸,采石洲等5个江心洲由于历年不断淤高,逐渐联成一个整体,成为现在的南五洲。

(附图2.1)

2.2近期河床演变

分析河段上起杨家厂,下至郑家河头,长约30.8km,基本位于公安河段郝穴河弯内,杨家厂-郝穴为缩窄河段,郝穴—新厂河宽逐渐扩大展开,新厂-郑家河头基本顺直放宽并呈藕池口分流的喇叭形平面形态。

2.2.1深泓线的变化

河床演变取决于水流与河床的相互作用,其中水流起主导作用,而水流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主流线的变化来体现的,由于实测资料的缺乏,分析中利用深泓来代替主泓线,其变化主要有两种。

(1)河弯段

郝穴河弯(荆67-荆74)为微弯型,主流线较稳定,年际变化很小(见附图3.1),受弯道水流特性的制约,主流紧贴凹岸,近岸河床普遍遭受冲刷,深槽贴岸,刘家台—戚家台岸线一直较为稳定。

(2)过渡段

郝穴—新厂段(荆75-荆82),根据多年(1959年9月-2004年7月)实测资料,自1959年以来,主流线摆动较为频繁。

由于郝穴以下江面突然增宽,水流扩散,加上近岸边滩及江心潜洲的影响,深泓线左右摆动及上提下挫时有发生,1975年以前,除1970年主泓由1965年的张家榨向左侧摆动幅度较大外,主泓均在张家榨—胡汾沟一带,但1970年开始,主流下挫至草房关,1975年受周公堤心滩发育下移的影响,主流又上提至张家榨,上提4.3km,1981年又下移1.8km至草房关。

从1987年开始,受张家榨—周公堤心滩发育的影响,水流被分为南北两槽,其中南槽主流自覃家渊开始贴岸而行,至胡汾沟后南北槽主流汇合,直年后,主流过郝穴后逐渐向右摆动,1993至黄水套后方逐渐摆动至袁家码头。

自张家榨开始贴右岸而行,过草房关后逐渐向左摆动至茅林口,2002年开始,主流向右侧大幅摆动并上提至覃家渊,2004年主流再次右移并上提至戚家台下游附近(附图2.2)。

综上所述,自1993年后,黄水套-郑家河头主流基本稳定,但在戚家台-张家榨之间呈逐年右移上提之势。

2.2.2洲滩变化

(1)九华寺边滩

九华寺边滩自1959年以来,年际变化小,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附图3.2、3.3),在高水位时期,将有利于主流在较上的位置开始向右岸深槽过渡。

(2)戚家台边滩

戚家台边滩自1975年受水流切割作用成为心滩。

1981年后其心滩逐渐萎缩,30m等高线基本稳定(附图3.2、3.3)。

(3)周公堤堤心滩

周公堤心滩经多年的演变,自1993年后,已基本上与蛟子渊边滩连为一体,并渐趋稳定。

(附图3.4)

(4)蛟子渊边滩

蛟子渊边滩的年内冲淤变化幅度较大(附图3.3)呈明显的中高水位淤积,枯水位冲刷之规律,其中高水位下的淤涨主要向上游方向发育至周公堤,这对主流向右侧的摆动和上提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附图3.4)。

(5)新厂边滩

新厂边滩与蛟子渊边滩首尾相连,其年内冲淤变化幅度不甚明显,目前基本稳定(附图3.4)。

综上所述,河道右侧的心滩基本萎缩,河道左侧的边滩、心滩则大多处于稳定或发展状态,这对主流向右侧摆动和上提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对覃家渊-胡汾沟一带的岸线稳定造成一定的威胁。

2.2.3河床的纵向冲淤变化

从附图3.5可看出,自1965年以来,其20m等高线深槽由覃家渊开始逐年发育,1975年上端有所下移,而下端扩张至胡汾沟,1987年覃家渊,张家榨仍有零星深槽,但主要在草房关—黄水套间发展,1993年覃家渊处的20m等高线深槽有所发展,但草房关-黄水套的深槽下端扩展至黄家台,1998年其下端又内侧等高线则向右等高线深槽相望,20m并与袁家码头收缩至黄家台上游附近,

发展贴近草房关,同时张家榨出现一小型20m等高线深槽,与草房关—黄家台的深槽首尾相连。

2002年张家榨20m等高线深槽与草房关-黄家台深槽连成一片并与袁家码-古长堤的深槽贯通,2004年深槽上端上延至戚家台,深槽的外沿在张家榨—草房关一带向左侧移动,内侧则在胡汾沟一带向岸坡逼近,贯穿后的深槽过黄水套后方逐渐向茅林口贴近。

(附图3.5b)

2.2.4河床的横断面冲淤变化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在其分析河段内共布设了11个断面,本报告只重点分析对河段右岸有一定影响的4#断面-10#断面。

(1)4#断面位于拟建工程区戚家台附近,起点距1600m处,1975年形成小深槽,至2004年后已有所淤积。

(附图3.6a)

(2)5#断面位于拟建工程区覃家渊处,该处深泓贴岸而下(附图2.4),1965年以后起点距1670m处深槽由18.5m左右大幅淤积至26.0m左右,自1987年开始又冲刷至高程20.0m,1993年冲淤变化幅度不大但进一步向右侧岸边移动,经1998年大水的淤积后,2002年又基本恢复到1987年5月的状态,2004年则进一步刷深并向右岸侧向侵蚀,断面形态呈W型,右侧河床高程略低于左侧(附图3.6a)。

(3)6#断面位于拟建工程区张家榨附近,该处深泓紧逼右岸(附图2.4),断面形态由5#断面的W型转变为一单侧深槽,在1965年7月-1998年9月间基本上呈冲淤交替状态(附图3.6b),2002年9月-2004年7月则呈单向冲刷状态,其中2004年7月较2002年9月最大冲刷深度达12.0m。

(4)7#断面位于拟建工程区张家榨附近,断面形态在1981年以后基本上呈W型,1987后右侧深槽高程低于左侧深槽高程(附图3.6b)。

在1993年以前,该断面深槽基本上是冲淤交替进行,但起点距逐年向右侧岸边靠进,1998年的深槽较1993年相比呈冲刷内靠型,至2002年后基本无变化,但2004年在起点距1800m-2200m区间内较2002年比冲刷幅度较大。

(5)8#断面位于拟建工程区下端草房关处,2004年深泓线过草房关经胡汾沟后逐渐向左侧偏移,1987年以前深槽起点距及冲淤变化幅度不大,1993年出现一定幅度的冲刷后,1998年基本稳定,2002年后其近岸冲刷变化幅度不大,但起点距1100-1500m区间内,2002年,2004年相继出现冲刷现象(附图3.6c)。

(6)9#断面位于拟建工程区下端胡汾沟附近,9#断面深槽已由8#面的起点距1400m处,右移到起点距600-1100m处,右岸1400m处的冲刷基本上呈冲淤交替状态,1993年深槽左移后,1998年再次右移,2002年、2004年间呈左。

)3.6c移冲淤交替状(附图

(7)10#断面位于拟建工程区下端黄水套附近,右岸近岸在1981年前冲淤变化幅度不大,1987年-1993年连续呈冲刷内移状态,1998年小幅淤积并外移,自2002年开始右侧近岸深槽大幅淤积并外移,至2004年止,深槽向左侧移至起点距600m处,但右侧近岸起点距1580m处再次出现冲刷并形成一小型深槽。

从历年测次的时间来看,10#断面右岸近岸河岸的冲刷似主要表现在枯水期,而在中高水位期间大多以淤积为主,这种现象主要是受新厂边滩的影响所致,即“低水坐弯,大水取直”规律。

(附图3.6d)

以上分析表明,拟建工程区内的5#断面、6#断面、7#断面及拟建工程区下端的8#断面右岸的近岸河床近年来均呈冲刷状态,其中5#断面右岸的近岸河床呈冲刷内靠型,6#断面右岸近岸河床呈单向下切型,2004年槽底高程约2.0m,2004年7月较2002年9月比较,最大冲刷深度达12.0m,7#断面右岸近岸河床则呈冲淤交替内靠型,且其极近岸距的最深点自1993年后向右侧河岸移动幅度约100m。

8#断面右岸近岸河床仍属冲刷期,4#断面右岸近岸河床、9#断面右岸近岸河床目前暂时处于基本稳定状态,10#断面右岸近岸河床则呈现“低水坐弯,大水取直”规律,在枯水期仍呈冲刷状态。

综上所述,5#、6#、7#断面所在的覃家渊、张家榨、草房关受主流的冲刷及侧向侵蚀影响较大,4#断面右岸的近岸河床虽基本稳定,但随着主流过戚家台后,对戚家台-覃家渊间的近岸河床仍会造成严重的威胁,8#断面所处的草房关-胡汾沟一带的近岸河床除尚处冲刷期不容忽视外,蛟子渊边滩及新厂边滩的淤长也将对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10#断面所处的黄水套,受新厂边滩影响,在枯水期仍呈冲刷状态,对黄水套出口处五点险段影响较大。

2.3河床演变趋势分析

三峡工程建成后,由于来水来沙条件的改变,本河段河床将发生较大幅度的冲刷,根据1998年12月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湖北省荆南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所依据的数学模型计算,三峡工程建成后30年,查家月3,此后有所回淤,100亿m年后累计堤-五马口河段河床冲刷达最大,约12.5433,与2002年m9月3.71冲刷约10.50亿m。

其中2009年上荆江河床将冲刷亿河道地形相比,上荆江河床平均冲深1.0-2.5m,河槽最大冲深2.4-3.5m,本分析河段位于上荆江末端,冲刷将更为剧烈。

随着河床的冲刷下切,同流量下中,枯水位降低,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减少,江湖关系发生相应的调整变化。

预计本分析河道演变将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床面将处于较长时间的粗化过程,水面比降可能有所增大,对河床的冲刷可能较为剧烈,深槽与边滩均可能遭受冲刷,但主要以冲槽为主。

(2)黄水套-郑家河头的河段有可能发生局部的河势调整,黄家台-郑家河头的边滩可能遭冲刷后退,从而导致新厂边滩有可能向上游淤长,同时其深泓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3)在枯水期,受郝穴矶头群挑流影响,戚家台边滩会遭到进一步的冲刷,主泓将可能被挑移而向中码头偏移,顶冲点可能上提至戚家台处,同时覃家渊-湖汾沟的冲刷将进一步加剧。

杨家厂-郑家河头河段2004年7月河势图见附图3.7

3、对南五洲崩岸的综合评价

3.1弃守南五洲对上游公安河湾及郝穴河弯的影响

弃守南五洲后,在中高水位下,河床断面将增加,上游水流的动能将加大,对公安河湾的西湖庙一线的冲刷可能会略有增强,对郝穴河湾的冲和观——灵官庙一段也会带来不利影响,主流对冲和观的冲刷并不会因为南五洲的弃守而减弱,受郝穴矶头群挑流作用的影响,荆南长江干堤重点险段李家花园将会受到挑流的扫射,不利于该处险段的安全度汛,受弯道水流的作用,处于束窄段的黄水套—无量庵的冲刷将有可能加强。

在中低水位下,南五洲的弃守并不能缓解对荆江大堤冲和观——灵官庙、龙二渊、郝穴等处险段的冲刷,枯水期主流对黄水套仍呈冲刷状态,黄水套-无量庵护岸工程的不稳定因素也依然存在。

3.2弃守南五洲对荆江分洪区荆南长江干堤的影响

弃守南五洲后,南五洲右汊的荆南长江干堤将直接面临主流的冲刷,尤其是北堤-李家花园堤段迎流顶冲,失去了草房关、胡汾沟的掩护,黄水套将直接受到主流的冲刷,给该段堤段的安全度汛带来不利影响。

3.3弃守南五洲对其上下河控工程相关节点的影响

弃守南五洲后,上荆江河控工程中的冲积观、茅林口将受到进一步的冲刷。

3.4、三峡水库的运用对黄水套-无量庵河段的影响

根据1998年12月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湖北省荆南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所依据的数学模型计算,2009年上荆江河床将冲刷3.71亿m3,与2002年9月河道地形相比,上荆江河床平均冲深1.0-2.5m,河槽最大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