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概说.docx
《汉赋概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赋概说.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赋概说
汉赋概说
一、赋
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以夸饰铺陈为特征,以状物为主要功能的特殊文体。
它像诗歌那样,讲求押韵,注重句式的整饬;又同散文,句式灵活,不受格律的严格限制。
这样的文体兼有散文和诗歌的表现功能,可以自由的状物、抒情、叙事、说理。
二、赋的渊源
赋的渊源比较复杂
1、“赋”本意是指一种无须音乐配合的诵读方式,同时也是《诗经》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
战国以后,逐渐出现一种铺陈夸饰、设词辩答、不歌而诵的新文体。
荀子首先为这种新文体冠以“赋”名,其《赋片》颇似隐喻,成为后来引物说理赋的开端。
也是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
2、“赋”的形成与楚辞关系密切,西汉刘向编辑《楚辞》时,始称“屈原赋”,《汉书艺文志》又著录“宋玉赋”“唐勒赋”。
汉初群臣多为楚地人,他们的文学创作也自觉不自觉的采用楚辞所代表的文学式样。
故而后代文体多已“辞”、“赋”合称,并认为屈原是辞赋之祖。
汉初骚体赋即是楚辞文学的异代变体。
楚辞文学浪漫的精神、自由的句式,更加深刻的影响到赋体的诸多特质。
3、“赋”的形成也得益于先秦散文的滋润。
战国纵横家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扬厉的笔触、史传文学独特的叙事方法,都共同作用于此新兴的综合文学式样。
4、赋体文学在西汉的兴起,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首先,汉初的休养生息使经济发展了起来。
帝国的扩张和中外文化的触合,人们的心胸和气魄空前的膨胀,由此培养出汉赋作家昂扬向上的精神和才华横溢的浪漫气质。
他们用尽一切铺陈各类事物景物,反应那个时代的强盛繁荣兴旺。
所以,汉赋是社会、经济的产物,艺术的在现了社会的繁盛和帝王生活的奢华。
其次,汉赋盛行献赋和考赋的制度,成为广大文人入仕得宠的重要途径。
君王提倡、群臣钻研、蔚然成风。
再次,汉赋的兴起也与学术思想的转变紧密相关。
汉初的几十年,黄老思想、不事雕琢、朴素简约。
到了汉武帝时候,儒家地位日渐隆盛,他就需要选择一种体现儒家思想的文学式样,虽然赋体以其铺陈繁冗的的笔触夸饰富贵奢华的生活。
不尽符合儒家之旨,但它劝百讽一、曲终奏雅的体制结构,恰恰被儒家看中,所以冠之于善于讽喻的美名,迅速的兴盛起来。
三、赋的审美特征
即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所概括的“铺采摘文、体物写志“。
铺采摘文,赋的形貌,铺陈文采。
运用大量华丽的语句,张扬文采,从不同的方面描写事物,不厌其详、不厌其细。
体物写志,赋的内容,写赋要有所依托不能无病呻吟,要体现作者自身思想感情志向。
劝百讽一,与结尾处不无讽谏之意。
它把散文的章法句法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不一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试,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整饬的文体。
及适合散文体式的铺陈事理,又能显露一定的诗意。
四、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自汉高祖初年至汉武帝初年,是第一个阶段。
汉初流行的骚体赋。
骚体赋在体制竭力模仿楚辞,崇尚铺陈,但是篇幅不太长,句式整齐,通篇用韵。
,带“兮”字调,并且具有抒情意味。
内容多是书法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概。
代表作家是贾谊《吊屈原赋》
自西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期,是第二个阶段。
散体大赋:
长篇巨制、结构严密、气象壮阔、文辞富丽、句式参差、韵散交错,以铺陈事物为主,表现出典雅堂皇、肃穆凝重的风格描写汉帝国国力的强盛、都市的繁华、物产的丰富、宫室的富丽,以及皇室贵族田猎游宴的壮观奢华场景。
夸耀于前,讽谏于后,代表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杨雄《甘泉赋》《长杨赋》、《羽猎赋》、《河东赋》,西汉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汉赋四大家”
汉赋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东汉中后期的抒情小赋,这类赋内容较多反应社会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言志,篇幅比较短小。
语言风格上的华丽之风有所收敛,而思想深度则明显增强。
张衡《归田赋》是赋风转变的标志
先秦文学的特点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跨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经历了从坯胎萌芽到生长成熟的漫长过程,直到周代蔚为大观。
《诗经》和《楚辞》耸立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座巍峨的高峰,史传和诸子奠定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
中国文学史上的历次诗文革新运动,无不以先秦诗文作为师法的楷模和品评的标准,缘于先秦文学自身的特点。
第一是创始性。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第一页,文学伴随着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祭祀、婚姻等日常生活而产生,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至周代而蔚为大观。
诗歌、散文、辞赋等文学形式一应俱全,散文中史传散文、诸子散文和应用散文已有明确的分界。
史传散文的记言记事由分离到融合,产生了文诰、编年、国别、谱牒等多种体例。
诸子散文由简短的语录体发展为论辩文,进而形成专题论文,完成了论说文的体制。
应用文中包括典、谟、训、诰、誓、命以及书信、盟誓、祝文、祝辞、箴、诔、铭文等各种文体。
先秦诸子多元化的思想各成体系,彼此渗透,形成中国古代思想史以百家争鸣为开端的特点,并辐射其他各种文体形式之中。
先秦散文的记言、叙事、写人以及议论、抒情等,由自然到自觉,手法逐渐成熟。
诗歌开中国抒情诗之端,《诗经》和《楚辞》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主要流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从经学角度来说,先秦时代是出产“元典”的时代,儒、道及其他各种思想流派的原始经典都出自这一时代;从文学艺术的起源、文学体裁的产生、思想体系的形成、艺术手法的探索、文学流派的开创等各个方面来看,先秦文学都具有创始性的意义。
这种创始性充分体现了先秦时代的作家所特有的开拓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注重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恰与后世辗转模拟、东施效颦的风气形成强烈的对比。
第二是综合性。
先秦时代文史哲不分离,诗乐舞相融合。
文学是泛指包括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在内的一切学术。
《论语•先进》说孔门弟子子游和子夏长于文学,“文学”便是泛指古代文献。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
“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其中文学之士著书立说,游说之士摇唇鼓舌。
先秦文献中,史传散文记史解经,却不乏哲理思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诸子散文传经布道,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议论说理多具象化,采用寓言、比喻、白描、夸张、铺排等多种文学手法;《诗经》和《楚辞》本是文学创作,却具有一定程度的史料价值和思辨色彩。
这些文献对于研究先秦时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文学等都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
先秦时代的诗歌、音乐和舞蹈密不可分,从原始歌谣到《诗经》、《楚辞》都是如此。
《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的“葛天氏之乐”,有舞蹈道具和动作的描述,乐章的章名概括了诗歌的内容,显然是诗乐舞的综合表演。
《诗经》作品大多重章叠句,原本是适应音乐和舞蹈反复表演的需要。
《墨子•公孟》中也说:
“儒者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弦《诗三百》,诵《诗三百》”,可以歌唱、舞蹈、弦奏、吟诵,正说明《诗经》具有综合艺术的特征。
《楚辞•离骚》的末节、《九章》中《涉江》、《哀郢》、《抽思》、《怀沙》等篇以及《招魂》的末节都有“乱曰”,“乱”既是内容的总结,也是标识音乐的末章。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神巫歌基础上的创作,祭神巫歌是表演巫舞所唱的歌,其中每篇并无“乱曰”,但末篇《礼魂》就是《九歌》前十篇通用的乱辞。
由此可见,楚辞也具有诗乐舞相融合的特点。
明确综合性的特点,研读文学便要紧密结合时代文化背景,力避盲人摸象。
第三是实用性。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动荡、大变革、大改组的形势,文学普遍具有实用性,或为具体社会问题而发,如《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或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判断历史人物的是非曲直,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如史传散文的定是非,决嫌疑;或旨在揭示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如诸子百家为拯救社会而各陈己见;或自怨而生,抨击现实政治,如屈原之作《离骚》。
第四是随意性。
随意性指作家不受局限,放言无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文字产生以前的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自然是尽人脑所能想,尽人口所能言。
产生文字的殷商时代也无所束缚,尽管对天神无限崇拜,还是有武乙之辈敢于射天。
周代崇尚礼制,思想有所束缚,然而《诗经》中的民歌用朴实的语言抒发真实的情感,饥者歌食,劳者歌事,对大人君子作无情的嘲讽,对男女爱情作坦率的表白。
经过筛选润色的《诗经》尚有真实感,可以想见未能入选的诗歌更是实话实说。
先秦无人模拟《诗经》,蕴酿二、三百年之后,楚辞以全新的面貌登上诗坛。
后人每以《诗经》为比照评论《离骚》,或认为《离骚》兼具国风、小雅之长,或认为屈原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不同于《诗经》;或认为屈原独依诗人之义,依托五经以立义;刘勰的《文心雕龙•辨骚》分剖四事同于风雅,四事异乎经典,算是一种折衷的总结。
以同于《诗经》为褒,以异于《诗经》作贬,是囿于汉代作家尊经学重模拟的怪圈,而忽视了先秦作家的随意性。
屈原是最有个性的诗人,《离骚》是最有个性的诗篇,宣泄自己的满腔愤懑,一吐为快,他完全没有也不必“徵圣宗经”。
东周时代,天子的权威日益下降,逐渐名存实亡,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分裂的政治局面为思想的活跃和言论的自由创造了客观条件。
儒家有传播仁义道德的自由,道家就有蔑弃仁义道德的自由,纵横家也有以利害关系取代仁义道德的自由。
面对旧制度的日益式微,旧秩序的日益破坏,兼并战争的日益频繁,诸子百家的治世良方形成各种独立的思想体系。
为了更有效地传播自己的思想观念,人们竞相探寻最为合适的表达方式和最为美妙的语言技巧,从而形成各自特有的审美情趣。
随意性与创始性、综合性、实用性、随意性彼此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先秦文学的基本特点。
上古神话分类
中国上古神话的三个基本类别,大致反映了中国上古神话的三个发展阶段。
1、创世神话
在上古神话中,人们对于世界的产生和人类起源的探索和解释,构成了创世神话的基本主题。
天地是如何开辟的?
万物是怎样生成的?
人类是从哪里来的?
总之,世界是怎样产生的?
这个最原始、最基本也最重大的问题,是人类意识发展处于开始阶段的原始人思考和关注的一个大问题。
因之,创世神话也就成为了所有神话中最普遍的主题。
2、英雄神话
英雄神话的出现意味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映了原始人类对自我的认识与反思,他们在与自然或社会斗争的长期实践中,不断加深着对自然、社会及自我的认识,解释探索着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创造英雄业绩的故事,便构成了英雄神话的主题。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英雄神话是数量较多且极富魅力的一部分。
如治水、抗旱的神话,颂扬了与自然作斗争的英雄;黄帝战蚩尤、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则是社会斗争的反映,描述了氏族社会部落之战的英雄;还有刑天与帝争神的神话,赞美了敢于斗争、不怕失败的英雄。
他们组成了一系列神奇灵异的英雄群像,在我国古代神话的宝库中熠熠闪光。
传奇神话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还有不少关于异域奇国怪人神物的传奇。
他们大都记载于《山海经》中,出自所谓山、海、大荒之四裔。
它们反映了原始人类企图突破种种自然条件的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表现出惊人的超现实、超自然的想象力。
传奇神话数量较多,涉及面广,形象奇特,别有意趣。
诗经内容《诗经》也叫诗三百,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即十五国风,就是各地区的曲调,共160篇。
雅即朝廷正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西周时的作品,小雅74篇,大部分是西周作品,少部分是东周时作品。
颂是宗
庙祭祀之乐,许多是舞曲,比较舒缓,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诗经》内容大致分为六类:
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这类的作品大多保存在大雅和颂当中,大多以祭祀和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人的德业,为歌功颂德之作。
如《生民》写了始祖后稷的诞生神话和他对农业的贡献;《公刘》写了公刘率领周人迁徙,开始定居的生活。
还有记述文王、武王业绩的作品等等。
农事诗
诗经中有很多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的诗,如《臣工》、《丰年》、《载芟》等等,其中《七月》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它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共8章88句,380字,直接反映了周人的农业生产,是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燕飨诗
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如《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的诗。
由于周朝实行的是宗族分封制,所以统治阶级大部分都是同一氏族的人,因此周族的宴会特别的多,由此产生的诗作业大部分反映的是热闹祥和的景象。
怨刺诗
产生于西周末期,大量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反映丧乱,针砭时弊。
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当中,如《民劳》、《荡》、《节南山》、《硕鼠》、《南山》等等,或讽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者,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
战争徭役诗
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等
也有些写厌战思乡的诗,如《小雅·采薇》。
《唐风·鸨羽》是一首徭役诗,表现了服役者的强烈不满。
婚姻爱情诗
诗经中写得最多的大概就是这类题材的诗了,有写男女之间互相爱慕的诗,如《邶风·静女》,有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的,如《郑风·子衿》,有写男子对女子爱慕的,如《周南·关雎》,还有写婚姻家庭的,如《卫风·氓》
现代汉语函授中文14本科作业
一、问答题
1、汉语言划分为几大方言区
我国根据语音方面来划分为七大方言区。
七大地区的方言分别是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2、什么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它是怎样形成的?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
在北方方言基础上形成的,形成过程中北京话有着特殊地位,20世纪之后特别是54运动之后,随着我国资本主义发展,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涨,动摇了文言文地位,为白话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开展了国语运动,又在口语方面增强了北京话的代表性。
这两个运动互相推动、影响,使得书面语和口语接近起来,形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之后,又由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们的需要更加迫切,使得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到了现在的推广普及阶段。
3、试述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口语和书面语是现代汉语的两种不同形式。
书面语是写(印)出来的语言,口语是说出来的语言;书面语的物质载体是文字,口语的物质载体是语音。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主要在风格方面。
口语的特点是亲切自然,句子简短,常有省略。
书面语的特点是用词精审,结构谨严,逻辑性强。
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至今还有许多民族只有口语而没有书面语。
因此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书面语比口语规范、连贯,因为写出来的话可以有时间斟酌、加工,乃至反复修改。
对书面语进一步加工规范,就形成标准语(又称“文学语言”)。
书面语与口语相互影响。
书面语的成分不断进入口语,从而使口语向着规范的方向发展;口语成分也不断被吸收进书面语,从而使书面语不断丰富生动。
书面语往往受到口语的制约,它虽然有自己的特点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同口语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能距离太远。
如果书面语同口语脱节太严重,人们就会对书面语进行改革。
“五四”前后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运动,就是因为文言文这种书面语同口语脱节太严重。
4、元音和辅音有何区别
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辅音,又叫子音。
如:
bpmfdkzhs等;
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而形成的音叫元音,又叫母音,如:
aoeIu等。
5、举例说明儿化的作用
“儿”连在别的音节后面作词尾时,就失去独立性,和前面的音节融合成一个音节,使前一个音节的韵母带上一个卷舌动作的韵尾,成为卷舌韵母即儿化韵。
这种现象叫做“儿化”。
同学们别小看“儿化”,它在意思的表达上是有一定作用的。
有些词儿化后表示喜爱的心情。
如:
鲜花儿、女孩儿、好玩儿、山歌儿;有些词儿化后表示“小”、“少”的意思。
如:
小孩儿、竹棍儿、门缝儿、一会儿;有的词儿化后表示温和的态度。
如:
您慢慢儿地说、我和你说说贴心的话儿;有些动词、形容词儿化后变成名词。
如:
盖(动词)——盖儿(名词),画(动词)——画儿(名词),尖(形容词)——尖儿(名词);有些词儿化后意思变了。
如:
眼(眼睛)——眼儿(“小洞”之义),头(脑袋)——头儿(“负责人”之义)。
6、举例说明什么是声调
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音调主要由声音的频率决定,同时也与声音强度有关。
作用:
乐音(复音)的音调更复杂些,一般可认为主要由基音的频率来决定。
一般说来,儿童说话的音调比成人的高,女子声音的音调比男子高。
在小提琴的四根弦中,最细的弦,音调最高;最粗的弦音调最低。
在键盘乐器中,靠左边的音调低,靠右边的音调高。
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
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也是音调的重要形式,音高的变化决定了声调的性质。
7、举例说明轻声的作用
轻声在普通话里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区别意义,例如“冷战”一词,读lěngzhàn,即“战”不读轻声时,指“国际间进行的战争形式之外的敌对行动”;读lěnɡzhɑn,即“战”读轻声时,指“因寒冷或害怕浑身突然发抖”。
二是可以区别词性,例如“言语”一词,读yányǔ,即“语”不读轻声时,指“说的话”,是个名词;读yányu,即“语”读轻声时,是“招呼、回答、开口”的意思,是个动词。
8、简述甲骨文的形体特点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其主要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
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
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9、简述象形、指事的区别
指事、象形大别有二:
(1)凡造字具体与专一者,多用象形,抽象与普通者,多用指事。
(2)可画成为形体者为象形,凡为画象不可能者为指事。
10、简述形声、会意的区别
形声字是由两个文字复合成体,其中的一个文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而另一个表示事物的读音。
例如:
骑,马表示与马有关,奇为读音;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
例如:
明,日和月都是独立的字,他们共同点就是都发光,所以根据这一关系,合成一个明字。
二、问答题
1、现代汉语有什么特点
现代汉语的特点有:
(一)语音特点
1、每一音节都带声调。
声、韵、调是汉语音节的三要素,其中,声调是音节的标志。
2、辅音以清辅音为主.浊辅音只有m、l、r,没有复辅音。
3、元音是汉语音节结构的核心。
现代汉语以清辅音为主,清辅音声带不振动,所以,音节中噪音少而乐音多。
4、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没有入声
(二)词汇特点
1、以单音节词根和根词为主
2、双音节词占优势
3、在多音节词语中,“四字格”形式占多数
(三)语法特点
1、词形没有形态变化
2、词法以词根复合构词法为主
3、量词丰富
4、存在许多兼类词
5、句法与词法结构具有一致性
6、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是语序和虚词
(四)语用特点
1、现代汉语具有意会性
2、一些歧义短语需依靠语境消歧
(五)修辞特点
1、现代汉语采用汉字作为书写符号
2、汉语音节具有整齐的声韵结构,所以汉语的语音修辞特点十分明显
3、含有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具有极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六)信息处理特点
1、汉字属于“大字符集”。
汉字字种数量大、字形结构复杂、字体变化多样
2、存在词语切分问题。
书面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
因此中文信息智能化处理中需突破“词语切分”等关键问题
3、存在“词性标注”问题。
汉语词典一般不标词类。
兼类和活用的词,离开具体的上下文语境难以确定词性。
中文信息处理自动标注词性成为关键课题
4、大陆和台湾的统一和规范
2、什么是现代汉语规范化
现代汉语规范化就是确立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及其内部明确的、一致的标准,并用这种标准消除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分歧,同时对它的书写符号----文字的形、音、义各个方面也要制定标准进行规范。
3、怎样理解社会属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语言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属性,表现在:
语言为社会服务,社会离不开语言;语言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音义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存在于运用之中。
运用中的活语言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是社会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因而它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愈来愈细致复杂,这些都会向交际提出新的要求,推动语言不断丰富词汇,改进语法。
社会的发展变迁必然会在语言的词汇里留下反映各个时代特色的词语,起着历史见证的作用。
不同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也必然会推进语言的发展。
中国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中必然会借出或借入很多词语。
由以上足见,社会的因素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
社会属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4、什么是语音?
它有什么特点?
即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载体。
它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负载着一定的语言意义。
语音的物理基础主要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色,这也是构成语音的四要素。
语音跟其他各种各样声音的区别有三点:
第一,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
第二,不同的声音代表了不同的意义;
第三,其作用在于社会交际。
其中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
语音代表了一定的语义,是它的“社会性”。
5、举例说明普通话声韵配合的规律
普通话声韵配合规律主要的6点:
1、 双唇音b、p、m能和开口呼、齐齿呼的韵母配合,和合口呼韵母配合只限于音韵母u,不能得撮口呼韵母配合
2、 唇齿音f能和开口呼韵母配合,和合口呼韵母配合只限于单韵母u,不能和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配合。
3、 舌尖中音d、t和n、l与韵母的配合关系略有不同。
n、l能和四呼的韵母配合, d、t不能和撮口呼韵母配合,能和其他三呼的韵母配合。
4、 舌尖前音z、c、s,舌尖后音zh、ch、sh、r,舌根音g、k、h,这三套声母的配合关系相同,都能和开口呼、合口呼的韵母配合,不能和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配合。
(此点易出选择题)
5、 舌面音j、q、x与前面三套声母相反,只能和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配合,不能和开口呼、合口呼的韵母配合。
6、 在全部声母中,唇齿音f能配合的韵母范围最窄;舌尖中音n、l和零声母Ф能配合的韵母范围最宽,它们和四呼的韵母都能配合。
配合声母最多的是开口呼,配合声母最少的是撮口呼。
6、举例说明“Y”、“W”的用法
(1).韵母表中的i行的韵母也就是齐齿呼韵母自成音节时,要用y开头。
如果i后没有别的元音,应在i的前面加上y。
这类韵母有三个:
i、in、ing,
例如:
i----yi(衣)服in----yin(因)ing----ying(英)
如果i后还有别的元音,就把i改为y。
这类韵母有七个:
ia、ie、iao、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