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6854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docx

《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docx

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

(墨梅。

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

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

墨梅有什么特点?

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

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

(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  (4)教师点拨前两句: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

画家洗砚的水池。

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

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

(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

(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

(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

(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

清香的气味。

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

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

(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

(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

(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

)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

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

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古诗三首第课时总第个教案授课时间教学内容: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首古诗。

教学目标: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墨梅》。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竹石》  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

兴化(今属江苏省)人。

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

是"扬州八怪"之一。

(2)理解诗题。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的画家。

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

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

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

山岩的裂缝处。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

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

坚韧不拔。

任尔:

随你。

人,任平。

尔,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

"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

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

你喜欢竹子吗?

为什么?

说说你的理由。

(2)诗人喜欢竹子吗?

为什么?

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

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寓意十分深刻。

这首诗借物喻人。

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   千锤万凿:

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

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

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

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清白:

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

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

(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  

(2)练习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

(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

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五、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

开国大典第课时总第个教案授课时间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及词语。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并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提纲。

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

按课文叙述顺序分段,并列出段落提纲。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书的方法,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

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是我们国家的生日。

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

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

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1)正确读生字。

(提示学生注意区别檐与瞻的读音的不同)

(2),联系字义,记住字形。

("檐"指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

例如:

房檐、廊檐等。

课文中指天安门的"城楼檐下",均与建筑物是木料有关,所以"檐"字左半部是"木"。

"瞻"往前或往上看的意思。

课文中指三十万人一齐瞻仰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

"瞻"字左半部是"目"。

"擎"上下结构,注意下面是"手"。

"泽"注意右半部""的下面是"",而不是"丰"。

)2.检查学生读课文。

(三)听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概括的了解。

(四)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准备讨论。

学生讨论: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

(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程序写了三个内容,即:

第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

第二,五星红旗徐徐升起;

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式的盛况,再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群众游行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光明充满北京城。

)2.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3.列出段落提纲。

(第1段:

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2段:

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

第3段:

阅兵式盛况。

第4段:

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

第5段:

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五)作业:

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开国大典第课时总第个教案授课时间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结合课文,训练朗读,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课文,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按要求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1段课文。

1.指名读第1段课文。

(老师强调朗读要求,有感情地一句一句地认真读。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

在哪里举行的?

有哪些人参加?

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少?

(指出文章开头向我们清楚地交待了以上五个问题。

(2)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怎么样?

(3)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

为什么?

(4)"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学生对第1段课文质疑,老师解释。

(擎着:

举,往上托。

宣读:

在公开场合向众人朗读布告、文件等。

)4.齐读课文第1段。

5.归纳:

(课文第1段写出了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先交待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和总人数。

然后描述了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热烈场面。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课文。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在第2段课文,主要写了开国大典进行中的三件事,请说出是哪三件事?

(第一件:

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

第二件: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第三件:

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的情形怎样?

(说出"排山倒海""一齐投向"的意思。

)(3)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意义?

(这句话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4)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三十万群众表现得怎样?

这说明什么?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说明他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5)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会场上的情景怎样?

(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3.齐读第2段课文。

4.归纳:

(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主要写了以上三件事。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三)指导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这段课文的背诵共6小节,难度较大。

引导学生一小节一小节地背诵。

每小节在背诵中要反复读,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边记。

背诵前学生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先质疑。

两个同学互相背诵。

)1.男生背4、5、6小节。

女生背7、8、9小节。

男女生交换背。

2.然后指名背诵。

3.用投影做填空练习。

(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   )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  )主席台。

(2)毛泽东主席宣布:

(   )。

(3)这(   )的宣告,这(   )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   ),传到(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   )。

(4)他读到(   )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   )。

观礼台上同时(   )。

(四)小结。

(五)作业:

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开国大典第课时总第个教案授课时间教学目标

(一)继续学习课文第3、4、5段。

进一步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用词准确、多处运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一)结合课文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二)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文中用词准确,多处运用修辞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

哪三种?

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

3.讨论。

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1)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

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2)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

"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

呼喊和鼓掌这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4.齐读第3段。

(二)学习第4段课文。

1.读课文(默读或指名读)。

2.说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3.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

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

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第5段。

1.指名读课文第5段。

2.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话的意思?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3.学生齐读第5段课文。

(四)学生合上书,再次听配乐朗读课文,边听边回忆全文内容。

(五)说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六)巩固练习。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用投影出现下列句子。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七)小结。

(八)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狱中联欢第课时总第个教案授课时间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学课文,了解时代背景;

2、认识“猩、诙、谐、镣、蒋”5个字;

3、初读课文,知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唱歌”“交换礼品”“贴对联”“表演节目”等四件事。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齐读课题,把你收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2、教师酌情补充。

(渣滓洞集中营)二、指导预习。

1、指名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教师小结:

这片课文节选自优秀长篇小说《红岩》。

小说具体而生动的向我们描述了革命前辈所进行的狱中斗争。

3、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在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下面做上记号,再跟大家讨论。

)三、默读课文  1、认识“猩、诙、谐、镣、蒋”5个字。

2、大体了解课文讲了什么事。

3、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几件事,其中重点写的是哪几件?

  4、在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地方做上记号。

四、反馈自学情况。

1、认读“猩、诙、谐、镣、蒋”5个字并组词。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扭转乾坤:

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

乾坤,天地。

妄加评论:

乱评一气。

妄,胡乱。

猩猩:

渣滓洞集中营的特务头子,因为他是人却没有人的心肝,所以难友们给他取了这么一个绰号。

崩溃:

完全破坏,垮台。

翻天覆地:

形容变化的巨大而彻底。

江姐:

是小说《红岩》中的主人公,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位革命者,小说中的全名是江雪琴。

监狱之花:

是狱中一对牺牲了的革命者遗留下的女婴,她父亲入狱后很快被敌人枪杀,她的母亲因难产去世。

是难友们给她取了这个美好的名字。

极乐世界:

佛经中指阿弥陀佛所住的国土。

佛教徒认为居住在这个地方,就可以获得光明和快乐,摆脱人间一切烦恼,也叫西天。

苍劲:

苍老挺拔。

课文里指字写得成熟、有力。

洋溢:

充分流露。

诙谐:

形容说话有趣,引人发笑。

参禅:

原为佛教名词,指彻底理解了佛教禅宗的奥秘。

这里借用这个佛教名词,说的是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挑剔:

挑毛病,找碴儿。

博得:

取得,得到。

劣绅和土豪:

指旧社会农村中有钱有势的地主、恶霸。

谨防:

小心地防备。

黑名单:

这里指特务准备逮捕或枪杀革命者的名单。

3、大体了解课文讲了什么事。

4、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几件事,其中重点写的是哪几件?

  叙述了“唱歌”、“交换礼品”、“贴春联”、“表演节目”四件事。

重点写了“贴春联”和“表演节目”两件事。

5、给大家读一读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简单说说你的理解。

五、指导学生小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狱中联欢第课时总第个教案授课时间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讨论一些较难理解的问题,正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从课文内容中感受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体会作者崇敬革命者、憎恨敌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小组学习  在组内将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起讨论理解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1.学习“唱歌”部分  

(1)读完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

从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出来?

  (总的感受是狱中的革命者有着高涨的革命热情。

)  (通过“期待”说明大家都做好了准备,等待着这一天的来临。

)  (女室一带头,每间牢房同时响应,说明大家事先都约定好了。

)  (“天还未亮”说明时间早,心情急迫。

)  (“像一阵闪电”、“爆发”说明热情高,声势大。

“纵情高歌”、“唱完一支又一支”说明热情不可遏制。

)  

(2)小结:

元旦早晨,天还没亮,大家就尽情地高唱革命歌曲,揭开了联欢的序幕。

2.学习“交换礼品”部分  

(1)默读思考:

你认为狱中的生活怎样?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说出狱中的生活非常艰苦。

从礼品:

贺年卡是草纸做的,用红药水上色。

五角星是用牙刷的柄雕成的,锦旗是女难友从自己的袜子上拆了丝线绣出来的。

这些纪念品极其简陋,说明狱中条件的艰苦令人难以想象。

)  

(2)为什么要交换礼品,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为了共同庆贺即将到来的革命胜利,互相鼓励与敌人斗争到底,坚持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表现了革命者的心灵手巧和情深志坚。

)3.学习“贴对联”部分  

(1)默读思考:

仔细体会课文中春联的含义,它们有什么特点?

划出直接评价春联的两句话。

(女牢的对联意思是说,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特别是蒋介石的黑暗统治即将彻底崩溃,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就要来了。

)  (楼一室的对联是说,敌人的迫害并没有磨垮革命者的意志,相反,使革命者领悟到了更多的革命道理,深刻地领会到马列主义的真谛。

)  (楼二、三室的对联生动地表现了革命的大好形势,表达了革命者迎接光明,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楼七室对联中幽默的语言反映了革命者对恶劣的监狱环境的轻视。

“乐”字表现了对敌人残酷迫害革命者的暴行的讽刺)。

(抓住“乐观”、“诙谐”引导学生理解每幅对联的含义。

“乐观”是说对联表现出难友们并没有被敌人残酷的迫害所吓倒,而是对革命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诙谐”是说每幅对联幽默有趣,巧妙地讽刺了敌人。

)  (抓住特务头子“猩猩”的丑行,进一步体会对联的含义和战斗作用。

)  (“猩猩”或是“妄加评论”或是“挑起眉梢”或者把“挑剔的眼光”凝固在有的字句上,“猩猩”尴尬的丑态从另一个方面表明,这些对联既精辟中肯、一针见血、发人深省,又适当含蓄,使同志一看就懂,而特务则不会懂或根本看不懂,或者看懂了也不敢承认,可见革命者巧妙的斗争艺术。

)  

(2)小结;

这一幅幅对联都用了双关语。

双关语表面上是一个意思,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

把对联的两种解释都注在旁边。

4.学习“表演节目”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

同志们在联欢时表演了哪些歌舞节目?

特务们是怎样对待联欢的?

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表演了扭秧歌、打空心筋斗、叠罗汉、唱游击队员爱唱的革命歌曲。

)  (理解“看啊,还有什么节目比得上这种顽强而鲜明的高歌曼舞?

”这句话采用反问的形式表示意思。

顽强而鲜明是因为革命者为了庆祝元旦的到来、迎接新春的到来、胜利的到来,戴着沉重的铁镣跳舞,用铁镣的撞击声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