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24首赏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6544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读24首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研读24首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研读24首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研读24首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研读24首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读24首赏析.docx

《研读24首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读24首赏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读24首赏析.docx

研读24首赏析

研读24首赏析

1.长歌行(百川东到海)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长茂盛。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何以如此?

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2.敕勒歌(敕勒川) 北朝民歌

[解释]

  ①《敕勒歌》:

这是南北朝时代敕勒族的一首民歌。

  ②敕勒川:

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甘肃、内蒙一带。

川:

平川、平原。

  ③阴山:

一条山脉的名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北部,又叫“大青山”。

  ④穹庐(qiónglú):

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

笼盖,笼罩;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苍苍:

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野茫茫:

草原无边无际。

  ⑧见(xiàn):

显露,露出来。

[译诗]

阴山脚下啊,有个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

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蒙古包”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翻滚着绿色的波澜,

那风吹草低处啊,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赏析]

  这首北朝民歌,虽然仅有二十七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它歌咏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发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水土,对游牧生活无限热爱之情。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

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从中我们也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那不可抑制的由衷赞美之情。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

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野”两句承上,且描绘笔法上略有叠沓,蕴涵着咏叹抒情的情调。

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

这两句显现出敕勒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

“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

  这首民歌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

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敕勒人的豪情。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李白

【注释】

  黄鹤楼:

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背靠蛇山,俯临长江。

  之广陵:

到广陵去。

之,往,去。

广陵,广陵郡,扬州的旧名,今江苏扬州市。

  故人:

老朋友。

指诗人大孟浩然。

  西辞:

孟浩然是从西向东行,所以说“西辞”。

  烟花:

指春天杨柳如烟、繁花似锦的繁华景象。

  下:

沿江顺流而下。

  孤帆远影碧空尽:

意思是只有一叶帆船远远地消失在天尽头。

  天际:

天边。

  

  【古诗今译】

  在黄鹤楼送老朋友孟浩然东下扬州的时候,正是杨柳如烟、繁花似锦的暮春时节。

帆船孤独远去的影子在蔚蓝的天空里渐渐消失了,只有浩浩的江水依然在向天边默默地奔流。

  

  【赏析】

  这首诗有它自己特殊的送别情味。

它既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宦游人”“在歧路”的少年刚肠离别,也不同于屈原《九歌》那种“悲莫悲兮伤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似的离别,更没有高适《别董大》那种同是失意之人的劝勉与激励。

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了一种得意之人充满诗意的离别,充满喜悦的离别,充满向往的离别。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不仅仅是两位不同寻常的风流潇洒的浪漫派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送行地点与友人欲前往的繁华的目的地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与众不同的诗意。

  开篇“故人西辞黄鹤楼”一句不只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应该是两位诗人好友经常流连聚会之所。

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来。

而黄鹤楼本身呢?

相传又是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之仙人飞上神圣的天宫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说明诗人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去扬州的季节正是烟花三月,在这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又是在这个开元盛世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扬州城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

“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息。

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难怪清人孙洙誉之为“千古丽句”。

  诗的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却饱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

李白不是把朋友送上船就完事了,而是一直目送友人乘船顺流东下,船已经扬帆而去,诗人仍然在江边目送远去的“孤帆”。

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久。

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的地方。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

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对游览扬州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驰神凝目之中吗?

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通观全篇,没有一个“送”子,也没有一句话写离别之情,前两句仅仅以叙述的形式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被送的人及去向,后两句也仅仅是以描绘的笔调写别后的场景,然而诗人与有人之间笃厚的交情,诗人内心深处淡淡的离愁,诗人对繁华扬州的美好向往已然跃然纸上,极为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4.早发白帝城李白

翻译:

早晨才辞别了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一天时间就回到了千里之遥的江陵,白帝城在山上,地势高峻,从江上回望白帝城,犹如在彩云之间千里是举整数而言。

只听的两岸山间猿啼的声音连续不停,就在这啼过不停的猿声中,轻快的船已经从重重叠叠的高山峻岭中的江面驶过了。

 

简析: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

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

“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

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

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后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

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5.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 杜甫

[注释]

   江畔:

江边。

   独步:

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蹊(xī):

小路。

   压枝低:

因为花开得很多,把枝条压得低垂下来。

   戏蝶:

蝴蝶飞舞,好像在游戏。

   时时:

常常。

   自在:

自由安适,不受拘束。

   娇莺:

娇美的黄莺。

娇:

可爱的。

   恰恰:

恰巧碰上。

这里形容黄莺啼叫悦耳和谐的声音。

   留连:

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

“留连”是个“联绵词”。

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译诗]

  黄四娘家百花盛开遮蔽了园中的小蹊,

  千朵万朵沉甸甸的已把枝头压得很低。

  留连在花丛中的蝴蝶不时地翩翩起舞,

  自由自在的黄莺歌喉宛转正在啼鸣。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独自漫步成都锦江江畔,欣赏春天花枝繁茂、蝶舞莺歌的动人景象,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

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千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

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

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赏析:

作者从“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八个字,把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家乡,自己终于可以回家的那种突然降临的喜悦连动作都变得随心所欲的喜不自胜的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即从,便下,穿,向”等词,连接四个地名,有一种归心似箭的感觉,诗人的心早已乘着诗兴回到自己日思夜想的故乡了。

诗人用奔放的语言和欢快的节奏,表达了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7.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 白居易

①赋得:

根据指定的题目写诗就叫做“赋得”。

古原:

古老、宽阔的原野。

诗题的意思是:

按照“在长 满野草的古老原野上送别朋友”这一个题目写的诗。

  ②离离:

形容春草繁盛茂密。

  ③一岁:

一年。

枯:

枯萎,枯死。

荣:

生长,茂盛。

  ④野火:

荒山野地里的大火。

  ⑤远芳:

绵延向远方的芳香的野草。

  ⑥晴翠:

在阳光照耀下反射出一片翠绿色的野草。

  ⑦萋萋(qī):

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茂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

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

草香无边弥漫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

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游,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

8.忆江南白居易

以“江南好”开头,总领全词,是对江南美景脱口而出的直颂。

“风景旧曾谙”意思是,江南美景虽然不在眼前,但却是极为熟悉的。

这里包含着无限怀念之情。

诗人为什么对江南极为熟悉,极为怀念呢?

早在少年时期曾因避李希烈、朱泚的藩镇之乱,随家迁居江南,十四岁时常旅居苏、杭二州,居江南达六年。

登进士第后,又一度再游江南。

五十一岁至五十三岁作者又赴苏、杭二州为刺史,前后留居江南有十年之久,因此“风景旧曾谙”一句是有丰厚的生活作为基础的,也是极为深情的。

作者对江南是这样熟悉,这样怀有深情,那么,在“忆”江南的下面集中的写了什么呢?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诗人追忆江南美景中印象最深的事物,也是“江南好”具体形象的描绘。

这两句勾出了江南春景的特色,它为读者展开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江南春景——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一片早霞倒映在江面上,上下辉映,光彩夺目;江边带着晨露的红花是那样鲜艳,这时朝阳把光辉涂在江花上,那花真是“红胜火”了。

此时,你看,红日、红花互相辉映,多么艳丽!

更何况还有那碧绿清澈的江水作衬托呢。

诗人用这样鲜明艳丽的色彩来描绘江南春色,多么柔美、清新、迷人啊。

“日出”、“春来”在上下句中是互文的,上句包含着“春”,下句暗含着“日”,这样整个画面不仅美,而且由于“日出”、“春来”这两个主谓词语的使用,渲染了一种蓬勃向上的气氛。

春日的蓬蓬勃勃,美景的引人入胜,使诗人不由地迸出了“能不忆江南”这一句热烈赞颂作为结语。

此处是以反诘句式点出“忆江南”的主题。

9.回乡偶书贺知章

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含蓄地写出作者久居客地、重返故乡的无限感慨和欣慰。

诗的开头两句,作者置身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

“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和“老大”对举,极概括又具体地说明了一“离”一“回”在时间上的间隔,离家时的少年英姿和回家时的老态龙钟,可以想像得出来,感慨悲伤和喜悦庆幸也尽在不言之中。

“乡音无改鬓毛衰”,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故土的深情。

“鬓毛衰”顶承上句,形象地写老大之态。

“乡音无改”和“鬓毛衰”对举,倾吐对人生倏忽的慨叹和对故乡依恋的深情。

尽管在空间上与家乡相隔千山万水,在时间上相隔半个世纪,但故乡仍牢牢地维系着他的感情。

“鬓毛衰”是时间流逝的标志,“乡音无改”是依恋故乡的证据。

然而“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

”──这隐含的揣测,为后两句作了铺垫。

三、四句转折活脱: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在这极富生活情趣的场景中,作者那百感交集的心情很难一一说清。

“相见不相识”是意料中的事;“笑问客从何处来”的问话是意料之外的事,但出自天真活泼的儿童口里,又是非常自然的问话。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久客他乡的作者听了,能引起什么感想呢?

是老迈衰颓、反主为宾的悲哀,还是久别重逢、叶落归根的喜悦?

说不清,但都包含在这句看似平淡的问话中。

全诗就这样有问无答,悄然而止,只留下哀婉的余音不绝于耳。

这真是含蓄风格的典型。

全诗二十八个字中无一生僻字,不用一个典故,都是家常话。

但并不是一览无余,它寄寓着可以供人反复咀嚼,反复寻味,层层追索,层层补充的情致。

陆游说: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从贺知章这首诗里,我们可以领会“偶得”二字,有得之于生活,得之于心底的意思。

10.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光影闪烁中,宫女们轻巧的身影是那么的寂寞无聊。

在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中,夜凉如水的宫廷石阶,冷冷的烛光,流动的萤火虫烘托出宫女的凄苦生活。

这些民间少女被选入宫后,就永无与亲人相见之日。

在外人看来风光无限的宫廷生活其实是那么寂寞与凄凉。

天上的牛郎织女一年还有一次相会的日子,而自己却只能在这深宫中一年又一年的默默度过青春年华。

诗人以高超的笔法,深入了宫女的内心世界,委婉地说出了她们的悲惨命运,读来让人心生同情。

11.凉州词王之焕

【注释】

  ①凉州词:

又名《凉州歌》。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②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

“《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③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④黄河远上:

远望黄河的源头。

  ⑤孤城:

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⑥仞: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 213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⑦羌笛:

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

⑧杨柳:

《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何须:

何必。

  ⑨度:

吹到过

  ⑩玉门关:

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诗词鉴赏】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

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

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

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

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

“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

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具体这两句的解释:

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

 

12.春晓(春眠不觉晓) 孟浩然

13.枫桥夜泊张继

[注释]

  ①枫桥夜泊:

夜晚将船停靠在枫桥的岸边。

枫桥:

在今苏州市阊(chāng)门西七里地方,原名为“封桥”,后因张继这首诗改“封”为“枫”,故沿用为“枫桥”。

    ②“月落”二句的意思是说: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还在啼叫,霜雾露气笼罩着整个天宇;江畔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默对着愁绪满怀的睡眠人。

    ③“姑苏”二句的意思是说:

姑苏城外寒山寺里半夜的钟声,传到了客船上。

姑苏城:

今苏州市。

寒山寺:

在枫桥附近的枫桥镇。

夜半钟声:

寺院里半夜有敲钟的定规。

[译文]

  月亮沉落了,秋霜弥漫高天,一片静,只有乌鸦在啼叫,江边的枫叶若隐若现,江中渔火点点,照着我的愁,我怎能安眠。

听,夜半时分,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悠扬铿锵,悠悠传到我的小船。

 

[赏析]

  在浩翰的古典诗歌里,能把枫桥、寒山寺的秋夜景色写得这样好,除张继外,还没有第二人。

由于这首诗的问世,提高了枫桥、寒山寺的声誉,使它至今仍是国内外游人观览的胜迹。

那么这首名作好在哪里呢?

好就好在诗人能够运用白描的手法,把景物的形象、色彩、音响交织融汇得十分和谐,构成了此地特有的一幅秋天夜景图,并且能够十分自然地把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其中。

  出现在画面上的秋夜景物,有远处的霜天、残月、栖鸦;有近处的江畔枫树、渔舟灯火、桥下客船。

这些景物的远近、明暗、位置、层次都被诗人形象地勾画出来。

特有的夜色气氛,已使客船上的旅人愁思难眠,而乌鸦的不时啼叫和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又加深了深夜的孤寂气氛。

在一首诗里,既能把景物写得这样真实、形象、幽美,又能把自己的满怀愁绪表现得这样充分,实不多见。

 

14.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1.芙蓉楼:

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辛渐:

诗人的一位朋友。

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

3.寒雨:

秋冬时节的冷雨。

4.连江:

满江。

5.吴:

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6.平明:

天亮的时候。

7.客:

指辛渐。

8.楚山:

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9.孤:

独自,孤单一人。

10.洛阳:

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11.冰心:

比喻心的纯洁。

12.一片冰心在玉壶:

我的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比喻人清廉正直。

译文

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在大地上,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

清晨,当我送别友人之时,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

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

赏析: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

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15.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

又名楚山,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南。

   动征铎:

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

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

大铃。

   槲:

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枳:

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墙:

驿站的墙壁。

   驿:

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说:

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杜陵:

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这句说:

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凫雁:

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

 

   回塘:

岸边弯曲的湖塘。

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诗意]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噹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乡愁诗。

前两句动字与悲字用得特别贴切,由摇动的铃铎生出对故乡的怀念,感情真切自然。

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出一个早字,其中尤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最为出色,成为千古名句。

这不仅是因为它描绘了早春晨间特有的景象,还表现出了一种高超的文字技巧:

恰当的几个包含着声音物象的名词连在一起,形成了一张早先的清冷图画,让人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凄凉的滋味。

末尾两虽然写途中观赏景色,但头脑中却在回想“凫雁满回塘”的杜陵梦,照应了前面的“客行悲故乡”一句,全诗上下连贯一气呵成,进一步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旅人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16.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贾岛

[注释]

    隐者:

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者,……的人。

    不遇:

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

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

说,告诉。

    云深:

云雾迷蒙。

指林深,因多云雾,故云。

    处:

行踪,所在。

[译诗、诗意]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

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

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诗贵善于抒情。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