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课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306250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鹭》课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白鹭》课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白鹭》课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白鹭》课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鹭》课文.docx

《《白鹭》课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鹭》课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白鹭》课文.docx

第二课时

学习《白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提起郭沫若,我们往往会想起他那激情如火的《女神》、《凤凰涅槃》、《雷电颂》等作品,这些作品曾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郭老由此而享誉文坛。

然而,郭先生的小品文同样别具一格,清新隽永,情趣盎然。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郭沫若先生的散文诗《白鹭》,看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如画的美妙境界。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在听读过程中,让学生想像文中的“画面”,在头脑中形成总体印象,感受白鹭的美。

三、齐读课文·理清思路

①文章如何起笔,如何收束全文?

明确:

本文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开头,以“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结尾,首尾呼应,以“诗”作喻写白鹭的美,内涵比开头深了一层,强调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诗。

②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白鹭,体现白鹭之美?

用简洁语言勾画出几幅有关白鹭的画面。

明确:

作者先通过比较写了白鹭的形体美(2、3),然后再写它的寻常之中的美丽。

四幅画面:

白鹭的形象美、白鹭立于清水田里的一幅画面、白鹭悠然站在小树的绝顶的画面、黄昏中低飞的白鹭等四幅图画。

③在这些描绘中,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

明确:

前两幅是静态描写,后面两幅画则是先静中有动,后动中有静。

三、细读课文·品评语言·欣赏意境·提炼主题。

1、讨论,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之美。

(1)文章采取了哪种修辞方法来描绘白鹭,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明确:

比喻,作者抒白鹭比作“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突出了白鹭的美,说明其容易被人忘却,因为相对而言,散文诗不如诗那样容易被人发现。

(2)文章首尾圆合,赞美白鹭,从哪几个词语上体现出来,如何理解这几个词?

明确:

“实在”、“韵在骨子里”,“实在”是对上文描写的一个总结,即突出了作者的认识和感觉,表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赏;又呼应了开头,使文章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韵在骨子里”指自然而成,平凡而不易被人发现。

(3)文章选用哪些材料来刻画白鹭?

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

明确:

水墨,为了突出其清淡素雅。

本文作者以粗线条的勾勒和大写意的手法表现白鹭,很多地方都是虚写的。

(4)全文感情基调为赞美,为何作者又说“白鹭不会唱歌?

明确:

进一步说明了白鹭是“优美”而不是“铿锵”,这就使作者心中白鹭的美得到了很充分的表现。

这几个问题层层推进,由易到难,充分体现分层教学的实施,清晰地而展现对白鹭由外在美的刻画升华到其内在美的具体过程,感情也进一步推进。

2、在品评语言的基础上,进而领会其优美意境,提炼出文章的主旨

(1)文章首尾都提到白鹭是一首诗,那么,文章是如何将“散文的诗”和白鹭形象相融合的?

明确:

诗有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意蕴,这跟白鹭相似(略)。

(2)找出能透视全文主旨的句子。

明确: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注】第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时点拔,引导学生从散文和诗的特点入手分析,把握散文诗这种文体的特点,从而让学生体会本文有形无声却有情的优美意境及淳美的意蕴,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主旨。

在这两个环节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学会品读文章的方法。

四、赏读升华·感悟美点

(1)积累语言:

《登徒子好色赋》中的语句转化和富有诗意及哲理的语句。

(2)学完这篇文章以后,给自己怎样的启示?

明确:

由赞美白鹭美在自然、,进一步联想到人,那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无私奉献的人,同样具有美的闪光点。

倾听

倾听、联想

学生自主朗读散文《白鹭》、勾画、交流

阅读、圈点勾画

讨论、交流

阅读、圈点勾画

讨论、交流

理解、积累

交流

板书设计

补充资料

1、背景资料

讨蒋檄文让他亡命日本11

郭沫若使中国受到震撼的散文作品是那篇让他出尽了风头也吃尽了苦头的讨蒋檄文《试看今日之蒋介石》。

从1926年到1927年,郭沫若参加了北伐战争的全过程,从而了解了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的险恶为人和罪恶目的。

1927年3月23日,蒋制造了“安庆惨案”,露出了反革命的狰狞面目。

虽然当时郭沫若跟蒋介石的个人关系还没有破裂,蒋在离开安庆时,甚至还致函郭沫若,要郭跟他一起走。

但郭沫若出于真理和大义,断然拒绝了蒋的好意,化名化装溜出安庆,来到南昌,在朱德寓所里,写下了这篇被广为传诵的、痛快淋漓的檄文:

“蒋介石就是背叛国家、背叛民众、背叛革命的罪魁祸首,我们为尊重我们革命先烈所遗下来的光荣历史……尤须急于地打倒他,消灭他,宣布他的死罪!

”蒋介石当时手握兵权,权倾一时;郭沫若作为一介文人,能公开列数蒋的各种罪行,谴责蒋的流氓行径,并号召民众革蒋的命;这需要多大的胆气啊!

这篇文章一出手,就引起了中国社会的震动,使人们看清了蒋的真面目,对蒋“这位革命领袖”开始有了怀疑和警惕。

对中国现代革命诸种势力的分化与重组起了不可忽视的现实作用。

郭沫若也因为这篇文章大大得罪了蒋介石,蒋悬赏三万大洋要郭沫若的脑袋;迫使郭于1928年亡命日本。

3、课文分析

课文

分析

①白鹭是—首精巧的诗。

②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③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④白鹤是“太大而嫌生硬”,连“粉红的朱鹭”和“灰色的苍鹭”“也”“大了些”,这就充分表现了白鹭的“适宜”。

⑤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⑥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忽则嫌黑。

⑦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

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⑧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

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⑨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⑩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

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

——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文章的开篇之句既是对“白鹭”的评价,也可以说是给这篇散文定下了基调。

通篇文字充满了诗性的感悟和表现力。

第二部分(第2~3段),通过比较写白鹭形体“适宜”的特点。

第4段是这一部分的总领,突出寻常之中的美丽。

第5、6、7、8段分别以一幅画面表现白鹭的美。

第5段中写了白鹭的形象美:

雪白的蓑毛,流线型结构,长嘴和脚。

同样是采用大写意的手法。

长、短、白、黑之说,也都是主观的感受和评价而已,而不是对白鹭具体的描绘或客观的说明。

第6段描写白鹭立于清水田里的一幅画面。

这是一幅清淡素雅的水墨画。

白鹭在清水里“钓鱼”,而“田”却成了画面的“镜框”。

在这幅画里,白鹭带给清水田以美丽,清水田又使白鹭更美。

究竟是白鹭装饰了田,还是田包容了白鹭,留给读者丰富的想像空间。

第7段则是一幅静中有动的画面。

写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之上的“嗜好”。

通过“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的细节,通过“别的鸟”的对比,表现白鹭“嗜好”的独特。

把“望哨”一词用在白鹭身上,显然是把它拟人化了。

可是作者却提出了一个让人悬想的问题:

白鹭是否真的在“望哨”?

不是在“望哨”,又是在干什么?

作者并不作回答,只是留给读者去想像。

第8段与上一段相反,是动中有静的场景。

黄昏中低飞的白鹭,居然成了“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是因为她为乡居生活带来“清澄”和“生命”。

第三部分(第4~8段),通过几幅画面表现白鹭被人忘却的美。

从全文看,这一部分是集中描写和表现白鹭之美的中心段落,但是每一段的重点和特点却是不同的。

先引出有人认为白鹭不会唱歌的意见,然后表达出自己认为“白鹭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的看法。

这从逻辑上看似乎是荒唐的思维,而在艺术上却是很有力的表达。

接下去作者又补充一句,进一步说明白鹭是“优美”而不是“铿锵”。

这就使作者心中白鹭的美得到了很充分的表现。

紧密呼应开头,仍以“诗”作喻写白鹭的美,但内涵却比开头又深了一层,强调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诗。

第四部分(第9~10段),通过对“有人”的意见的否定,进一步突出白鹭的“优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