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讲义新人教必修4.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5928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讲义新人教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讲义新人教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讲义新人教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讲义新人教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讲义新人教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讲义新人教必修4.docx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讲义新人教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讲义新人教必修4.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讲义新人教必修4.docx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讲义新人教必修4

苏武传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任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作品

  《汉书》。

评价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二)人物轶事

班固含冤被害

班固跟从窦宪北征匈奴以后,进入窦宪幕府。

此时的窦宪,因为平匈奴有功,威名大盛,心腹众多,官员进退都由他一人决定,朝臣震慑,望风希旨。

尚书仆射郑寿、乐恢由于招致他的不满,被迫相继自杀。

窦宪的三个弟弟又把持着卫尉、执金吾、光禄勋的要职,窦氏家族还有十几人任城门校尉、将作大匠、少府等。

他们在京城无法无天,奴仆肆意强夺民财,侵害百姓,抢夺民女。

他们大权在握,仍不满足,又想杀死皇帝,夺取最高权力。

永元四年(公元92年),窦宪的爪牙邓叠、女婿郭举等阴谋在宫中杀死和帝。

和帝觉察到他们的阴谋,事先与中常侍郑众定计,把邓叠、郭举等收捕斩首,并将窦宪等人革职,送回封地,窦宪等被迫自杀。

班固本来与窦宪案件毫无关系,但在封建时代,一人有罪,株连甚广,班固因与窦宪关系密切而被免职,以后又被冤枉逮入监狱。

当时的洛阳令种兢对班固一家怀有私仇。

曾有一次,种兢出行,班固的家奴因喝醉酒冲撞了他的车骑,种兢手下官吏对他推搡训斥,家奴迷迷糊糊,口出恶言,种兢大怒,可是畏惧窦宪威势,不敢发作,从此怀恨在心。

窦宪案发后,以前窦家的宾客一一被逮捕拷问,种兢借机报复,将班固关进监狱。

在狱吏的拷打折磨下,班固冤死狱中,卒年61岁。

事后,和帝曾下诏谴责种兢公报私仇的恶劣做法,并将害死班固的狱吏处死抵罪。

(一)背景链接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二)常识链接

Ⅰ.文学常识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Ⅱ.文化常识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丈人:

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

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2.单于出猎

单于:

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

意为广大之貌。

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鲜卑的部落使用单于这个称号。

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为大单于,但地位已不如以前。

3.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

驸马:

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

又称帝婿、主婿、国婿等。

因驸马都尉得名。

汉武帝时始置驸(副)马都尉,驸,即副。

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

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司马昭(文帝)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驸马都尉。

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

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

清代称额驸。

4.匈奴与汉和亲

和亲:

和亲,是指西汉为缓和汉、匈关系,嫁宗室女与匈奴单于。

是两个对立民族停止战争,捐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

这不是自然形成的形态,而是经由两个民族的政治、军事当局协商并用正式条约(口头或文字)规定了的一种民族关系形态。

[]

[]

[]

  

[]

[]

[]

1.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把握文言句式,准确翻译关键语句。

2.理解苏武忠贞守节的精神,学习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

3.体会文中典型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一)阅读课文第1~5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环节一:

突破词句

1.少以父任         以:

        

2.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

        

4.武帝嘉其义嘉:

        

5.因厚赂单于

因:

       赂:

        

6.置币遗单于币:

        

7.方欲发使送武等

方:

       发:

        

8.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

        

9.幸蒙其赏赐

幸:

       蒙:

        

10.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货物:

        

11.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

        

12.其一人夜亡,告之夜:

        

13.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发:

        

14.恐前语发,以状语武发:

        

15.虞常果引张胜引:

        

16.引佩刀自刺引:

        

17.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屈:

       辱:

        

18.单于壮其节壮:

        

19.欲因此时降武降:

        

20.空以身膏草野膏:

        

2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

        

22.反欲斗两主斗:

        

23.翻译下列句子。

(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译文:

 

(2)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译文:

 

 

(3)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译文:

 

 

(4)见犯乃死,重负国。

译文:

 

 

(5)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译文:

 

 

明确:

1.凭借 2.古今异义词,相抵押 3.古今异义词,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4.赞许 5.趁机 赠送礼物 6.财物 7.正要 打发 8.恰逢 9.希望 承受 10.古今异义词,一般财物 11.动手 12.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 13.派 14.揭露、暴露 15.招供 16.抽出 17.使动用法,使……受屈 使动用法,使……受辱 18.意动用法,以……为壮 19.使动用法,使……投降 20.使动用法,使……肥沃 21.同“叛”,背叛 22.使动用法,使……争斗

23.

(1)就派遣苏武凭借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把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者送回去。

(定语后置句) 

(2)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充任使臣属吏的常惠等招募士兵和侦察兵一百多人一同(前往)。

(省略句) (3)单于更加倨傲了,不是汉朝所期望的。

(判断句) (4)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被动句) (5)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我为什么还要与你相见?

(宾语前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环节二:

把握文意

24.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苏武维护国家尊严和坚贞不屈的一项是(  )

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③引佩刀自刺 ④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⑤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⑥若知我不降明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⑥D.①④⑤

解析:

选B ①叙述苏武出使匈奴;④张胜丧失骨气,反衬苏武的宁死不屈,不是直接表现;⑤指斥卫律的反叛行为。

25.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写苏武正式出使匈奴,首先交代了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历史环境复杂而严酷,暗示苏武之行一开始便充满凶险。

B.苏武出使匈奴,恰巧遇上一次严重的谋反事件,缑王与虞常企图射杀叛将卫律再次归汉,苏武的副手张胜又行为不慎,暗中给予支持,使对整个事件毫无所知的苏武和他的使团陷入极为困难的境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苏武得知虞常事发,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国家的荣誉,“见犯乃死,重负国”。

因此,想以自杀来维护国家的尊严。

当卫律“召武受辞”时,再次“引佩刀自刺”,充分体现了苏武以民族尊严为重的气节,表现出他以死殉国的决心。

D.卫律劝降是作者浓墨重彩的一个场面。

苏武指斥卫律的不忠,居心不良,显示了苏武的坚贞与正义。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苏武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解析:

选B B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错,应该是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二)阅读课文第6~8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环节一:

突破词句

1.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白:

         

2.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雨:

      旃:

         

3.羝乳乃得归乳:

         

4.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

      食:

         

5.杖汉节牧羊杖:

         

6.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

      檠:

         

7.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明年:

      求:

         

8.空自苦亡人之地亡:

         

9.信义安所见乎见:

         

10.扶辇下除除:

         

11.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

         

12.法令亡常亡:

         

13.武父子亡功德亡:

         

14.兄弟亲近亲近:

         

15.独有女弟二人女弟:

         

16.且陛下春秋高春秋:

         

17.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虽:

      乐:

         

18.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衿:

      决:

         

19.翻译下列句子。

(1)匈奴以为神。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译文: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译文:

 

(3)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

译文:

 

明确:

1.禀告 2.名词用作动词,下 同“毡”,毛织的毡毯 3.名词用作动词,生子 4.同“弆”,收藏 名词用作动词,吃 5.名词用作动词,执、拄 6.名词用作动词,结网 名词用作动词,用檠矫正弓弩 7.古今异义词,第二年 访求 8.同“无”,没有 9.同“现”,显现 10.殿阶 11.同“祀”,祭祀 12.同“无”,没有 13.同“无”,没有 14.古今异义词,亲近的侍臣 15.古今异义词,妹妹 16.古今异义词,年纪 17.即使 意动用法,以……为乐 18.同“襟”,衣襟 同“诀”,辞别

19.

(1)匈奴以为有神灵保佑,就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

(省略句) 

(2)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连自己的安危都难以预料。

(被动句) (3)(我们)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

(省略句)

环节二:

把握文意

20.下列各句都能表现苏武忠诚和具有民族气节的一项是(  )

①单于愈益欲降之 ②杖汉节牧羊 ③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 ④常愿肝脑涂地 ⑤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⑥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D.①③⑥

解析:

选C ①表现单于佩服苏武的气节;③是李陵对苏武说的话;⑥用二人的不忠,衬托苏武的高大忠义。

21.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陵劝降的方法不同于卫律。

他是以老朋友叙旧,推心置腹,设身处地,层层进逼的方式进行的,着重于从感情上去软化苏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B.作者在叙述中穿插了细节描写,北海牧羊中“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的细节,也突出体现了他的坚贞顽强。

细微之处的描写,使形象具体、充实,人物的性格、精神鲜明感人。

C.在情感上,李陵陈述自己投降时的心情,想以此打动苏武,所以他是不赞同苏武的宁死不屈的,因为汉武帝逼死了苏武的兄弟,家庭发生变故,尤其是皇帝年事已高,法令无常,大臣安危难卜。

D.在北海那么恶劣的条件下,匈奴派汉降将李陵去劝降苏武,尽管李陵说得有情有理,但仍没改变苏武的意志,倒是李陵自己对苏武既赞叹,又羞愧难当。

解析:

选C C项,在情感上,李陵是赞同甚至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的,只是自己已经投降匈奴,铸成大错,无法改变。

(三)阅读课文第9~10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环节一:

突破词句

1.匈奴诡言武死      诡: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如:

        让:

         

3.单于视左右而惊左右:

         

4.武等实在实在:

         

5.及还,须发尽白及:

         

6.翻译下列句子。

(1)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译文:

 

 

(2)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译文:

 

 

明确:

1.欺骗 2.按照 责备 3.古今异义词,侍卫人员 4.古今异义词,确实存在 5.等到

6.

(1)常惠请求看守自己的人同他一起(去见汉使),并在夜里见到了汉使,(常惠)详细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

(省略句) 

(2)单于召集苏武及其随从人员,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跟随苏武回国的共有九人。

(定语后置句)

环节二:

把握文意

7.下列对这两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匈奴与汉和亲。

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最后苏武得以回归汉朝,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苏武这个人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事隔许多年,无论是匈奴还是汉朝都对他很重视,从正面表现出了苏武的人格魅力。

B.苏武经过了长期的、多方面的严峻考验之后,不仅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还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

C.苏武“强壮出”,归汉时已是“须发尽白”,最好的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如此执着的苏武更令人敬佩!

D.文章最后叙述苏武归汉时,说他“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来时募百余人,而“随武还者九人”。

通过对比,突出了苏武的坚贞、顽强,也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印象。

解析:

选A A项,应该是“从侧面表现出了苏武的人格魅力”。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

1.从教材中积累

地窖的阴暗潮湿不仅没有让他的心灵黯淡,反而让他的心更加明亮;塞外朔风大雪虽然让汉节旄毛尽脱,但苏武心中的那杆赤诚大旗却猎猎飘扬;19年的饥寒苍老了他的容貌,但千古的气节却让苏武的青春永驻!

2.从生活中积累

面对我国国人牙齿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小巨蛋牙膏倡导简易生活哲学,提高高压力人群清晨洗漱愉悦率,延缓国人牙齿衰老。

小巨蛋牙膏的品质备受瞩目,3月面世便签订金鸡百花成为该电影节唯一官方指定牙膏品牌,5月其创始人90后企业家杨磊被美国华人频道采访,7月登陆美国时代广场大屏,8月被世界7国二百多家媒体争相报道,9月小巨蛋牙膏销量突破了五千万大关。

小巨蛋牙膏成功吸引国际巨头的关注,海外日化巨头以五亿巨资收购国民品牌小巨蛋牙膏,小巨蛋公司明确表示:

诚挚感谢国际巨头的好意合作,小巨蛋品牌谢绝收购。

这种表态彰显了作为民族日化品牌标杆的高尚道德情操,体现了中国本土品牌的民族气节。

3.从历史中积累

(1)伯夷、叔齐都是殷代孤竹国国君之子。

国君死后,兄弟二人互相推让,谁也不肯继承王位,最后双双弃国而逃。

后来姜子牙告诉他们商亡周立,伯夷、叔齐当时掩面大哭,遂进入首阳山隐居,决心不食周粟,以野菜为粮。

后有一妇人对他们说:

“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

”兄弟二人听后什么也不吃,后来活活饿死在首阳山。

(2)抗日战争期间,面对国家被日军蹂躏下的生灵涂炭,当时美军实行扶日政策,间接残害了中国百姓。

北京的某教授发起联名拒绝领取美国的救济粮,联名信同样发到身在西南联合大学的朱自清手上。

那时的朱自清贫病交加,根本没有金钱维持温饱,但他仅看了一眼联名信,就果断地签上了自己的大名。

旁人不忍心看他继续挨饿,朱自清却正色道:

“我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不久之后,朱自清就病逝了。

临终之时,还特意交代家人坚决不能领取美国的救济粮。

4.从名言中积累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3)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

(4)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

——房玄龄

(5)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苏轼

(6)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而求生。

——罗贯中

(7)两腿直立的普通人,比屈膝下跪的名人高大。

——古希腊谚语

(二)这样运用素材

人生因气节而可贵。

风雨中僵卧孤村的陆游,心中仍想着报国,直至临死还不忘嘱托儿女“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样的气节,难道不是一个国家最需要的支撑吗?

那渴饮雪,饥吞毡的苏武,不畏匈奴贵族的压迫,心如铁石坚,这样的气节,难道不是每一个在逆境中迷茫的人所要学习的吗?

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他仰天长啸着“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样的气节难道不是中华民族最璀璨的明珠吗?

翻开书页,抚摸那些历史的印记,是否觉得肺腑间充满了豪情?

然而历史不仅仅停留在过去,历史会走过我们,踏向未来,就让人生的气节走近我们,也以同样豪迈的脚步跨向未来!

[领悟] 文章确立的中心论点是“人生因气节而可贵”,语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然后用排比的句式,列举陆游、苏武、岳飞等历史名人具有伟大气节的例子,课文素材巧妙地镶嵌其中,增加了论述的深度、广度。

排比、反问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极具说服力,语段最后,对上面所列举例子进行评析,总结上文,“历史会走过我们,踏向未来,就让人生的气节走近我们,也以同样豪迈的脚步跨向未来”一句,起到了升华主旨的作用。

①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

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

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②擎一支旄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③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着,苏武举起羊鞭,选择做高山雪莲那执着而圣洁的守望。

④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

胡笳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

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

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⑤好一个永远的苏武:

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旄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流传千古的悲歌。

⑥好一个永远的苏武:

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⑦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原野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做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⑧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着与信念诠释了最美好的答案:

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⑨壮哉,那永远的苏武!

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

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

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⑩永远的苏武。

  佳作赏析

这是一篇颇有才气和灵气的文章。

作者用辩证的方法,把目光投向历史的苍穹,精心选取民族英雄苏武为挥洒情思的素材,热情讴歌了他为了“汉匈和睦”,为了民族团结,“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的伟大精神和民族气节。

作者满含崇敬,饱蘸激情,以“永远的苏武”为文题,亮人眼眸,概括凝练、准确中肯。

不但高度概括了苏武的精神品质,而且突出了其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写作借鉴

1.学开头

作者巧妙地以“羊鞭”引出人物,快速入题,使用对偶等手法,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语言整齐优美,铿锵有力,令人豪气顿生。

2.学排比

第③段排比句的使用,既高度概括了苏武的坚贞不屈,让读者对他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也增强了文章气势,增添了文章打动人心的力量。

3.学反复

文章题目即是“永远的苏武”,在行文过程中也多次反复出现。

作者毫不吝惜自己对苏武的赞美,运用反复,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对苏武伟大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崇敬之情。

4.学结尾

结尾再次运用排比,强有力地总结全文,深化主旨,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同时,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也令人满口留香,回味无穷。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大学》

[翻译] 有钱的人,能够光彩他的房屋,有仁德的人,会修养他的身心,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所以君子一定要证实自己的诚意。

[明理知义] 作为君子,一定要有诚意,在意念将发未发的瞬间要告诫自己,使意念真实无妄。

由于意念是非,必然表现在各种言行上,而意念真诚又是美好道德品质的表现。

所以有仁德的君子,做事光明正大,内心毫无愧疚,自然心胸坦然开朗,身体舒适健壮全归于诚意的结果。

钱金玉舍生取义

钱金玉官松江千总,性刚果,尚廉节。

道光壬寅鸦片衅①起,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

其戚友尼②之,曰:

“军事方急,祸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③君往,何急急为?

”钱不听。

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④。

及东炮台陷,弹丸咸集于西炮台。

钱奋勇督战,喋血数小时,左臂中三弹,曾不少却。

其近卒泣陈劝之:

“公有老母在,不可死。

”笑谢曰:

“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

幸勿为吾母虑也!

”未几,一弹来,中左乳,遂仆。

弥留之际,犹大呼“贼奴误国”不置⑤。

[注] ①衅:

战祸。

②尼:

劝阻。

③趣:

催促。

④相勖:

勉励他们。

⑤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