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工匠精神”先要弥补“工匠制度”的缺失.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305435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鼓励“工匠精神”先要弥补“工匠制度”的缺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鼓励“工匠精神”先要弥补“工匠制度”的缺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鼓励“工匠精神”先要弥补“工匠制度”的缺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鼓励“工匠精神”先要弥补“工匠制度”的缺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鼓励“工匠精神”先要弥补“工匠制度”的缺失.docx

《鼓励“工匠精神”先要弥补“工匠制度”的缺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鼓励“工匠精神”先要弥补“工匠制度”的缺失.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鼓励“工匠精神”先要弥补“工匠制度”的缺失.docx

鼓励“工匠精神”先要弥补“工匠制度”的缺失

“工匠精神”不像工业4.0那么复杂,也不像大数据那么云里雾里。

“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具体点来说,就是不断雕琢产品、不断改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

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这么个简单的概念之所以在中国会这么火,原因就更简单了,因为连总理都不得不承认,咱们现在还没有这个东西。

关于为什么德国人、日本人有“工匠精神”,而我们中国人没有,各路学者众说纷纭,最后其实就一个结论:

人家日耳曼人就是牛,民族性就是严谨,人家精神境界就是高。

这看起来好像说得通,但是仔细研究一下历史却发现有点问题。

东德也属于日耳曼民族啊!

当年东德经济崩溃的最重要原因是产品质量差,失去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市场之后,又经受不住西方的竞争。

难道说日耳曼人的“工匠精神”还要按村东头和村西头这样分吗?

所以我觉得,这事从逻辑上就不通。

要说是什么神奇的高新技术,咱们研发不出来也就算了,可“工匠精神”就这么一句话的事,咱们怎么就做不到呢?

其实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们并不是做不到,而是不能这么做。

因为我们面临着三个非常独特的现实状况。

一发展太快,“速度为王”

我的老师说,他年轻的时候有个同学家里从德国弄到了一台冰箱,他去做客,对着那个冰箱愣了半个小时,心想,这辈子要是能有一台冰箱,此生无憾了。

今天如果你再因为自己家里有台冰箱就去炫耀,恐怕大家都要去精神病院看你了。

这是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急速奔跑的一个缩影。

短短三十年中,我们有106家企业从零开始,挤进了世界500强,我们从供应短缺到产能过剩,眼看着自己从吃糠咽菜到健身减肥。

这种发展速度和规模,难以想象。

这样一个飞奔的巨人,他怎么可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呢?

就像博尔特跑出9秒58世界纪录的同时,难道你还想让他保持姿势的优雅,再认真欣赏下沿途的风景?

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虽然没有形成“工匠精神”,但是在中国制造的思维里,却把另一样东西做到了极致,那就是“速度为王”。

2010年时我参观了北京的一家机械公司。

这家公司的总经理介绍说,他们原本是给意大利品牌做代工的,2008年金融危机,客户资金紧张,他们就顺势推出了自己的品牌,虽然品质略低,但价格只有意大利公司产品的三分之一。

短短一年时间,他们在中国市场上就把这家意大利公司的产品全线冲垮了。

到了2009年,这家意大利公司撤销了在中国的办事处,这家公司则继续到海外攻城略地,还把这家意大利公司从印度市场驱逐出去。

一个领跑者,精耕细作是维持优势的必须。

但是作为一个追赶者,要忽略其他细节因素,先要通过急速扩张占领市场。

这个时候,在你前面的领跑者因为组织规模过大,市场份额急速缩小,“头重脚轻”,就很可能被你淘汰掉。

“速度为王”,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在世界制造业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实践,这也是“中国制造思维”中的精华。

二机会太多,冒险家乐园

过去三十多年的急速奔跑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那就是新旧两个时代并存。

如同辛亥革命后的社会既有长袍马褂留着辫子的老古板,也有西装革履梳着分头的新青年,这两种人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文化,享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80年代你刚卖两天小商品发了财,90年代股票就起来了;当你刚玩上股票,千禧年后房地产又暴涨了;在你房子还没捂热乎,2010年后互联网来了。

从电风扇、钢铁、汽车、飞机、电脑、手机、大数据、云计算、工业4.0、人工智能……三十年间,中国就从工业1.0时代飞奔着进入工业4.0时代。

在这几十年间,新的更有价值的社会分工不断出现,人的协作却跟不上技术的发展。

制度漏洞太多,套利机会也太多,所以过去的中国是一个冒险家的乐园,而不是一个工匠的田园。

当社会上的机会很多的时候,大家自然是追逐新机会,不可能把时间浪费在一件产出低又可能随时被替代的事情上。

如同你看了《古惑仔》后心血来潮,非要跟自己较劲,十年磨一把绝世好刀,但当你宝刀出鞘准备纵横江湖时,却发现逗比卖萌成了社会主流,谁还跟你舞刀弄剑啊。

这就是过去的中国。

当更好的新机会不断出现的时候,你固执地守在自己那个世界里精益求精,这不是精神,这是愚蠢。

三企业家普遍缺乏安全感

中国的市场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一部分市场和价格能够进行充分竞争,但另一部分市场和价格还处于垄断。

这样一个巨大的断层形成了一个历史性的制度套利机会。

中国有很多老一代企业家的崛起是依赖于这种制度套利的。

想套利,就需要关系;有了关系,就需要打点关系。

大家其实多多少少都有点原罪,说不定哪天因为某些人出事就被清算了。

在这种情况下,“捞一把就走”就成了很多人共同的想法。

”工匠精神“需要的严谨、坚持、耐心等,都是需要时间、需要一个长期确定性的未来发展的,如果连自己的明天在哪都不知道,谁还有心思研究这些东西?

而且就算不被清算,关系也是有时效性的,过期作废。

抓紧时间利用关系的背景下,谁还有心思去精益求精呢?

上述三大原因的叠加,让过去三十年的中国不但很可惜没有”工匠精神“,恐怕根本就不该有什么”工匠精神“。

提倡“工匠精神”也要看发展阶段和规模

很多人说,中国没有”工匠精神“是因为以前我们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利润低,所以不能把质量做好。

对于这点,我不敢苟同。

价格从来不是一个理由。

中国制造业里所没有的”工匠精神“,在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中却非常普遍。

中国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对于产品的极致追求,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每一个键每一个位置都要经过十几版甚至几十版的迭代,甚至连美国互联网界都不得不承认中国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体验并不逊于他们。

但是这些互联网产品可都是免费的!

精益求精这件事本身,跟价格和利润并没有正相关的关系,它是由竞争的标准决定的。

开放的互联网行业里,用户用脚投票,你体验不好就没人用。

封闭的制造业里,评标专家们靠关系投票,顾客体验好不好根本不重要。

产业链的位置更不是理由。

曾经,有一位给人代工生产童车的老板接受媒体采访。

记者问:

为什么你贴别人的牌子,价格又不便宜,你还能有这么大的销量?

老板说:

他们要的东西,只有我有啊。

记者问:

为什么牛哄哄的沃尔玛也让你说了算?

一块蛋糕,由你主刀来切?

老板说:

他们的问题,只有我有能力解决啊。

记者问:

为什么只有你能解决?

老板说:

因为我关注消费者需求啊,因为我努力理解消费者啊。

比如那张床,我知道消费者舍不得扔掉孩子才睡了一年的婴儿床,希望能用得更久;比如那个摇马,我知道消费者不愿意婴儿车推出去是个物件,搁家里是个累赘;比如那个变形金刚般的童车,我知道消费者有时候怀里抱着宝宝,只腾得出一只手。

代工贴牌并不是天然就比品牌科技低级,真正低级的是因为自己是代工就不动脑子。

在价值链条上,“设计”、“品牌”和“科技”可以称王,“制造”、“集成”甚至“物流”未必就不能称霸。

真正能够占据价值链主导权的,一定是那个最终能为整个价值链创造增值的环节,和在价值链上的位置从来就没有关系。

所以”工匠精神“是有背景的,在不同的时期你的需要也不同。

比如说,在企业早期的时候,需要快速地去了解用户、了解市场,如果这时候不了解发展的方向却只顾拼命地去弄”工匠精神“,可能”铁杵磨成针“后就发现这个”针“根本没人用。

但当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如果再继续疯狂地生长却缺乏”工匠精神“,可能最后变成了快就是慢、慢就是快了。

中国现在的规模足够大了,发展速度也降下来了,是该开始追求“工匠精神”了。

“工匠精神”需要以制度养成

“工匠精神”为什么不叫“工人精神”?

工匠是独立人格,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同时享受精益求精的成果,所以他重视细节。

而工人要对领导负责,领导却恰恰是最不可能关心细节的人——职位使然,管的人和事太多让他必须更关心方向。

这种区别是制度使然,无关人品。

汉朝时我国的人才选拔制度叫“举孝廉”,可是“孝廉”这东西不好判断,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谁家有当官的谁家就有“孝廉”,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世袭制。

“工匠精神”也是一样。

它是“德”而不是“才”,而“德”这个东西只能主观理解,很能客观判断。

以“德”为标准而不是以“才”为标准,最终的结果恐怕就是谁跟媒体关系好,谁跟地方政府关系铁,谁就有“工匠精神”。

德国和日本这样的工匠国家,我们与其说他们有“工匠精神”,倒不如说是一种工匠习惯。

而这个习惯,是由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工匠制度”和对违规者严惩的制度构成的。

这就是为什么当年仅一墙之隔,西德以高品质闻名于世,东德却乏善可陈。

建立不起“工匠制度”,就没有“工匠习惯”,更不可能有“工匠精神”。

因此,今天我们真正要学的是“工匠制度”,用制度养成制造业的“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

制度——习惯——精神,这是中国制造文艺复兴的必经之路,而这条路不能靠儒家,必须要靠法家。

我们不能再用“工匠精神”的浪漫,掩盖“工匠制度”的缺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