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5268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

  一、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科学。

P.8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与科学性。

P.9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P.11

  一切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

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P.11~P.12

  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研究的对象。

P.12

  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它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

P.12

  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P.13

  对生产资料的一定占有方式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特定结合方式,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

P.14

  同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自然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主要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

其次,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

第三,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

P.17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在一定的社会中,人们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就形成了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和人的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3、怎样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就在于揭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正因为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便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第二章

  一、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必须从分析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是因为: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在商品经济有了相当程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P.26

  商品的特点:

商品首先应是对人有用处的、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品;同时它必须是劳动产品;并且这种劳动产品是为满足他人需要而生产的;最后商品必须通过等价交换的市场交易实现。

P.27

  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是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存在。

所谓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

第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P.28~P.30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P.31

  使用价值的特点:

(1)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2)不同物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物品可以具有多种使用价值;(3)在任何社会形态中,使用价值都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4)使用价值本身是商品的自然属性;(5)使用价值同时也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P.31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P.34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P.35

  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P.36

  如果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只有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则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会发生变化,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不变。

P.39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P.39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是社会分工的存在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

P.39~P.40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两种表现:

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是生产者的私事;如果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只能部分销售出去,其私人劳动就只能有一部分转化为社会劳动。

P.40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P.40

  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P.41~P.45

  等价形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P.42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P.47

  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就叫做价格标准。

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而必须是实在的货币。

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叫做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

P.48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商品价格)/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P.49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使商品交换分解为卖和买两个过程,打破了商品交换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导致买和卖有可能相互脱节,从而使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具有了形式上的可能性。

P.50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P.52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交换经济是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的三种不同的经济形式。

P.57

  市场经济是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资源配置方式。

P.58

  竞争机制包括在一个生产部门内部的竞争和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

P.61

  二、简答题:

  △1、简述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相同的,而不同质的东西无法在量上进行比较,只有同质的东西才能在量上进行比较,因而商品的交换价值不可能由商品的使用价值所决定。

这种共同的同质的东西,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就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相互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2、简述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同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无关,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实体,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正是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矛盾统一的关系: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相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有差别、有矛盾的。

  3、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

(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3)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4、简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客观规定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客观规定,对于商品生产者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单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使个别价值少于社会价值,而商品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他就可以获得较多盈利,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反之,个别价值大于社会价值,商品生产多耗费的劳动就得不到补偿,得不到社会承认,在竞争中就处于不利地位,就可能亏本或破产。

  5、简述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

  简单劳动是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具有相对性。

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家,区别二者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复杂劳动表现为多倍的简单劳动。

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量的比例,不是由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而是在反复的交换实践中自发形成的。

  △6、简述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7、为什么马克思说: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金银本身也是包含一定价值的商品,具有体积小而价值大,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不易腐烂,便于保存,便于收藏和携带等自然属性,因而便于执行货币的职能。

货币形式就逐渐转到适合执行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的贵金属身上。

货币的起源和产生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是价值形式和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8、简述货币的本质。

  随着货币的产生,整个商品世界就分化成为两极:

一极是各种各样的特殊商品,它们都有各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极则是货币,即专门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它是价值的体现和化身。

货币出现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又进一步加深和发展了。

货币的本质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9、简述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1)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货币之所以能够用来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2)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就是商品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变化,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变化。

(3)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可以是想像的或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4)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和计算各种商品的价值量,货币本身的量必须是可以计量的。

为了计量货币自身的量,在技术上就需要确定一种固定的货币计量单位作为标准。

这种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就叫做价格标准。

  10、简述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的,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过多,则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价值就相应减少,纸币就会贬值,这就是通货膨胀。

  11、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

商品价格固然以价值为基础,但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供求关系。

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2、简述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13、简述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联系。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

但是,市场经济不能与商品经济及市场简单地相等同,因为市场经济的存在意味着市场对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作用,这要以商品经济发展为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为前提条件。

概括地说,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14、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是怎样的?

  

(1)市场机制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

市场的各种要素,一般又称之为市场的各种机制,如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它们的联系和作用,构成统一的市场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2)市场调节就是市场机制的调节。

市场经济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对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意味着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

而市场调节作用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

市场调节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的相互制约与相互联系,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从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

  一、选择题:

  货币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P.63

  资本家必须购买到这样一种特殊的商品:

它的使用价值有创造价值的能力,而且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

P.66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P.66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2、劳动力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P67

  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P.67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的目的,就是要使雇佣劳动者为他生产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P.67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本质上是人和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即资本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一种关系。

P.70

  资本共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的功能在于增殖,资本是一种能自行增殖的价值。

2、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它是一种处于不断运动中的价值。

3、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的。

P.71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

P.73

  超额剩余价值实际上仍然是由企业的工人创造的。

因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

P.76

  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的。

首先,从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关系看,劳动力的买卖和其他商品的买卖一样,买者付出货币,卖者付出一种商品,人们所注意的只是商品交换应遵循的对等原则,至于买卖的这个商品是劳动还是劳动力,一般人不会深究的。

其次,工资的支付方式,也容易使人们误认为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再次,工资的现实运动,仿佛“证明”着工资是同工人劳动量相交换的。

最后,从工人和资本家的立场来看,也都容易把工资误解为劳动的价格。

P.78

  资本主义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P.78

  要进一步分析工资数量变化的规律,需要引入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这两个概念。

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P.80

  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是:

1、名义工资一般呈上升趋势。

2、实际工资有时提高,有时降低,但从长期来看,仍呈提高的趋势。

P.80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P.83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P.83

  马克思指出,追加资本“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价值原子不是由别人的无酬劳动产生的”。

P.83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具有必然性,这是由下述两方面的原因决定的:

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

(内在动力)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作为一种强制力量,也迫使资本家必须不断进行资本积累,购置先进技术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

(外在动力)P.84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2、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

3、所使用的资本和所耗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增大。

4、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P.85

  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是指由资本积累而引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而更侧重于生产资料规模的扩大。

P.87

  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劳动力的供给却日益绝对地增加。

这主要是因为:

1、由于技术进步和机器的广泛使用,许多操作变得简单了,导致大量的妇女和儿童涌进工厂;2、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小生产者迅速分化,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纷纷加入雇佣劳动者队伍;3、人口的绝对量,乃至劳动力的绝对量在不断增加。

P.88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大量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一,相对过剩人口可起到劳动力的蓄水池的作用,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间歇式发展的需要。

第二,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统治和剥削。

P.89

  在资本主义社会,相对过剩人口有三种形式:

1、流动形式的过剩人口。

2、潜在形式的过剩人口。

3、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

P.89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尖锐地揭露了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矛盾:

它的一极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另一极却是无产阶级失业、贫困的积累。

P.90

  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矛盾,诸如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有计划性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等。

P.93

  二、简答题:

  1、简述资本总公式。

  简单商品的流通公式是:

商品-货币-商品(W—G—W),资本的流通公式是:

货币-商品-货币(G—W—G),它们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

但是,这两个公式不仅在形式上有差别,更重要的是在内容和目的上都有本质的差别。

在简单商品的流通公式中,流通的目的是获得一定的使用价值,而在资本的流通公式中,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货币,即交换价值本身。

资本家之所以将货币投入流通过程,是因为这个过程会给他带来货币的增加额。

这样,就应当对资本总公式作一下修正,即G—W—G‘。

这里,G’=G+△G,而△G是资本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额,称为剩余价值(m)。

资本流通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价值增殖即取得剩余价值。

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G—W—G‘这一公式不仅仅适用于商业资本的运动,对其他形式的资本也都适用。

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运动,是在这一公式基础上的补充或简化。

  2、简述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首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

其次,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

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3、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答:

(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并在进行生产劳动时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2)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条件:

第一,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法律上的自由人,他必须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出卖劳动力为生。

这两个基本条件只是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才形成的。

  4、简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的过程。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

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

(1)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所有;

(2)劳动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为了弄清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出来的,首先要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

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的过程,而这两重过程是以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这一点,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那就是价值增殖过程。

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支付劳动力价值。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创造的价值量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5、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不同的形态。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的产品,其价值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量的变化。

由于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c)。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产品中去。

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了等价的劳动力价值,而且还包括了一定量的剩余价值,因而这部分资本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叫可变资本(v)。

  6、简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1)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因为工作日可以在一定界限内伸缩。

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生理和道德两个因素。

资本家与工人两个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将最终决定工作日的长度。

  △7、简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

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的,因而就需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

个别企业的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但由于市场竞争的规律,超额剩余价值一般难以持久。

当整个行业都采用了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时,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随着社会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