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生平简介.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304842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生平简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生平简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生平简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生平简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生平简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生平简介.doc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生平简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生平简介.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生平简介.doc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生平简介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

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但因家境不好,读完初中后,便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

18岁时患伤寒病,造成右腿残疾。

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

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

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

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

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实际,筛选出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

为以后矩阵几何学等,作下了基点。

 ■早年学习时期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身高1.65米,父亲华瑞栋,开一间小杂货铺,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妇女。

华罗庚出生时,父亲已经40岁。

40岁得子,夫妻俩把儿子看成掌上明珠,为了给儿子祝福,一生下来就用两个箩筐扣住了他。

华罗庚因此得名。

他12岁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便深深爱上了数学。

一天,老师出了道“物不知其数”的算题。

老师说,这是《孙子算经》中一道有名的算题: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23!

”老师的话音刚落,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

当时华罗庚并未学过《孙子算经>>,他是用如下妙法思考的:

“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余数都是二,此数可能是3×7+2=23,用5除之恰余3,所以23就是所求之数。

”华罗庚不承认自己是天才。

  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

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

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

他回家乡一面帮助父亲在“乾生泰”这个只有一间小门面的杂货店里干活、记账,一面继续钻研数学。

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

“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

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得写……”

  那时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

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

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

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

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得抱着书不放。

  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他辛酸得说:

“那正是我应当接受教育的年月,但一个‘穷’字剥夺掉我的梦想:

在西北风口上,擦着鼻涕,一双草鞋一支烟,一卷灯草一根针地为了活命而挣扎。

”顽强地自学到18岁。

1927年秋,和吴筱之结婚。

1929年,华罗庚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

1929年冬天,他得了严重的伤寒症,经过近半年的治理,病虽好了,但左腿的关节却受到严重损害,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要借助手杖。

  其实华罗庚读初中时,一度功课并不好,有时数学还考不及格。

时在金坛中学任教的华罗庚的数学老师,我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1900年出生,金坛人)发现华罗庚虽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改了又改,解题方法十分独特别致。

一次,金坛中学的老师感叹学校“差生”多,没有“人才”时,王维克道:

“不见得吧,依我看,华罗庚同学就是一个!

”“华罗庚?

”一位老师笑道:

“你看看他那两个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个‘人才’吗?

”王维克有些激动地说:

“当然,他成为大书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数学上的才能你怎么能从他的字上看出来呢?

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时候,粗看起来和沙子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当教书匠的一双眼睛,最需要有沙里淘金的本领,否则就会埋没人才啊!

  华罗庚开始他的数学家生涯时,仅有一本《代数》、一本《集合》和一夯0页的《微积分》。

有志者事竟成,他终于在19岁那年写出了那篇著名的论文。

  1930年春,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

当时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看到后对这篇文章很重视,他问周围的人说:

“这个华罗庚是谁”但是谁也没有听说过华罗庚这个人。

后来,一位名叫唐培经的清华教员向熊庆来介绍了他的同乡华罗庚的身世。

“这个年轻人真不简单啊!

应该请他到清华来。

”熊庆来听后非常赞赏。

着年,华罗庚只有19岁,却已经走过了一段相当坎坷的生活道路。

  华罗庚在清华大学一面工作一面学习。

他用了两年的时间走完了一般人需要八年才能走完的道路,1933年被破格提升为助教,1935年成为讲师。

1936年,他经清华大学推荐,派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他在剑桥的两年中,把全部精力用于研究数学理论中的难题,不愿为申请学位浪费时间。

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意。

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从1939年到1941年,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写了20多篇论文,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

在闻一多先生的影响下,他还积极参加到当时如火如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之中。

《堆叠素数论》后来成为数学经典名著,1947年在苏联出版俄文版,又先后在各国被翻译出版了德文、英文、匈牙利和中文版。

  1946年2月至5月,他应邀赴苏联访问。

194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想搞原子弹,于是选派华罗庚、吴大猷、曾昭抡三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赴美考察。

9月,华罗庚和李政道,朱光亚等离开上海前往美国,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担任访问教授,后又被伊利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回国建设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华罗庚感到无比兴奋,决心偕家人回国。

他们一家五人乘船离开美国,1950年2月到达香港。

他在香港发表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充满了爱国激情,鼓励海外学子回来为新中国服务。

3月11日新华社播发了这封信。

1950年3月16日,华罗庚和夫人、孩子乘火车抵达北京。

  华罗庚回到了清华园,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

接着,他受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邀请开始筹建数学研究所。

1952年7月,数学所成立,他担任所长。

他潜心为新中国培养数学人才,王元、陆启铿、龚升、陈景润、万哲先等在他的培养下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回国后短短的几年中,他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

他写成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7年1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1959年莱比锡首先用德文出版了《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又先后出版了俄文版和中文版;1963年他和他的学生万哲先合写的《典型群》一书出版。

他为培养青少年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中学生数学竞赛活动,从出题、监考、阅卷,都亲自参加,并多次到外地去推广这一活动。

他还写了一系列数学通俗读物,在青少年中影响极大。

他主张在科学研究中要培养学术空气,开展学术讨论。

他发起创建了我国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也是我国最早主张研制电子计算机的科学家之一。

  华罗庚以高度的爱国热情参加新中国的各项社会活动。

1953年,他参加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赴苏联访问。

他作为中国数学家代表,出席了在匈牙利召开的二战后首次世界数学家代表大会。

他还出席了亚太和平会议、世界和平理事会。

1958年他和郭沫若一起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新德里召开的“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上协调”的会议。

  1958年,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应用数学系主任。

在继续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同时,他努力尝试寻找一条数学和工农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经过一段实践,他发现数学中的统筹法和优选法是在工农业生产中能够比较普遍应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工作管理面貌。

于是,他一面在科技大学讲课,一面带领学生到工农业实践中去推广优选法、统筹法。

1964年初,他给毛主席写信,表达要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决心。

同年3月18日,毛主席亲笔回函:

“诗和信已经收读。

壮志凌云,可喜可贺。

”他写成了《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优选法平话及其补充》,亲自带领中国科技大学师生到一些企业工厂推广和应用“双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夏去江汉斗酷暑,冬往松辽傲冰霜”。

这就是他当时的生活写照。

1965年毛主席再次写信给他,祝贺和勉励他“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

文革斗争时期

  “文革”开始后,正在外地推广“双法”的华罗庚被急电召回北京写检查,接受批判。

周恩来总理得知这一情况后指示:

“统筹方法还是要搞的。

”1970年4月,国务院根据周总理的指示,邀请了七个工业部的负责人听华罗庚讲优选法、统筹法。

这之后,他凭个人的声誉,到各地借调了得力的人员组建“推广优选法、统筹法小分队”,亲自带领小分队到全国各地去推广“双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小分队共去过2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所到之处,都掀起了科学实验与实践的群众性活动,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他的工作受到胡耀邦、叶剑英等同志的关心和支持。

  1975年他在大兴安岭推广“双法”时,因积劳成疾,第一次患心肌梗塞。

粉碎“四人帮”后,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他多年的研究成果《从单位圆谈起》、《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与王元合作)、《优选学》等专著也相继正式出版了。

1979年5月,他在和世界隔绝了10多年以后,到西欧作了七个月的访问,以“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的心愿,把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介绍给国际同行。

晚年大家时期

  1982年11月,他第二次患心肌梗塞症。

  1983年10月,他应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邀请,赴美作为期一年的讲学活动。

在美期间,他赴意大利里亚利特市出席第三世界科学院成立大会,并被选为院士;1984年4月,他在华盛顿出席了美国科学院授予他外籍院士的仪式,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1985年4月,他在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被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华罗庚担任的社会工作很多。

他是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他于1952年9月加入民盟,1979年当选为民盟中央副主席。

他1958年就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1979年6月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答邓颖超同志的勉励时他表示:

“横刀哪顾头颅白,跃进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

  1985年6月3日,他应日本亚洲文化交流协会邀请赴日本访问。

6月12日下午4时,他在东京大学数理学部讲演厅向日本数学界作讲演,讲题是《理论数学及其应用》。

下午5时15分讲演结束,他在接受献花的那一刹那,身体突然往后一仰,倒在讲坛上,晚10时9分宣布他因患急性心肌梗塞逝世。

  华罗庚一生在数学上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个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及高维数值积分等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之所以有这样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