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点培养方案通信与信息系统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4708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4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点培养方案通信与信息系统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点培养方案通信与信息系统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点培养方案通信与信息系统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点培养方案通信与信息系统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点培养方案通信与信息系统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点培养方案通信与信息系统1.docx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点培养方案通信与信息系统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点培养方案通信与信息系统1.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点培养方案通信与信息系统1.docx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点培养方案通信与信息系统1

通信与信息系统

CommunicationandInformationSystems

(081001)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4、硕士应达到的要求:

(1)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及时跟踪学科发展动态。

(2)具有项目组织综合能力和团队工作精神,具有一定的公关能力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3)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4)广泛获取各类相关知识,对科技发展具有敏感性。

(5)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能流利阅读专业文献,有较好的听说写译综合技能。

5、本专业主要学习现代通信技术和信息科学领域应用的基础知识、通信新技术和信息处理新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

使学生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制造和运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担任开发、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

也可从事高等院校通信与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和研究。

(二)主要研究方向

1、自适应信息处理与无线通信AdaptiveInformationProcessingandwirelesscommunication

研究自适应处理、统计信号处理、智能信息处理在无线通信系统传输特性、信道的时频域建模中的应用技术;编码与调制技术、无线资源管理优化在改善无线通信系统带宽及容量方面的基础理论。

主要导师:

李莉、张静、董建萍、王沛、武向农

2、图像、语音处理与多媒体通信Image,SpeechprocessingandmultimediaCommunication

研究视音频信号压缩和处理、图像及视频中的信息隐藏、网络安全流媒体产权保护软件技术、仿生语音信号的收集、处理和输出的机器实现、声音和图像信息传输与组网技术、生物信息图像处理等。

主要导师:

王沛、殷业、陈胜、应骏、李莉

3、嵌入式技术与通信控制系统Embeddedtechnologyandcommunicationcontrolsystem

结合嵌入式系统的技术发展,依托本学科的“数字社区与智能家居”联合实验室,研究PC平台、FPGA平台、DSP平台以及SIMD并行处理阵列多媒体处理优化方法,开展平台针对性的新算法研究、理论探索。

主要导师:

顾美康、应骏、张自强、方祖华

(三)学制

三年(特殊情况下可以适当延长或缩短)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分必修课、选修课两种。

必修课包括:

学位公共课(研究生政治课、研究生外语课等)、学位基础课(按一级学科)、学位专业课(按二级学科)。

研究生实行学分制。

硕士生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

1、必修课程:

(1)学位公共课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TheoryandPracticeofScientificSocialism(2学分)

科学技术哲学PhilosophyofScienceandTechnology(2学分)

第一外国语FirstForeignLanguage(English)(2学分)

(2)学位基础课:

高等工程数学Advancedengineeringmathematics(3学分)

现代信号处理Advancedsignalprocessing(3学分)

智能系统与信息融合Intelligentsystemandinformationamalgamation(3学分)

数字通信Digitalcommunications(3学分)

【注】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研究方向需选择其中3门课程。

(3)学位专业课(除专业外语外,每门课程3学分)

专业外语SpecializedForeignLanguage(2学分)

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imageprocessing(3学分)

控错编码理论Errorcontrolcodingtheory(3学分)

模式识别Patternrecognition(3学分)

现代声学技术Modernacoustictechnology(3学分)

嵌入式系统Embeddedsystems(3学分)

信息论Informationtheory(3学分)

【注】专业外语为必选课程,由导师负责,不占学时;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研究方向还需选择其他3门或3门以上的课程。

2、选修课程:

(1)公共选修课

英语口语(2学分)

计算机基础(2学分)

(2)专业选修课(每门课程2学分)

通信信号处理新技术Signalprocessingadvancesincommunications(2学分)

多媒体数据压缩Multimediadatacompression(2学分)

视频信息处理Videoinformationprocession(2学分)

信号检测与估值Signaldetectionandestimation(2学分)

信息隐藏技术Informationhidingtechnology(2学分)

算法分析和设计Algorithmanalysisanddesign(2学分)

FPGA系统设计与实践FPGAsystemdesignandpractise(2学分)

无线电抗干扰通信WirelessAnti-interferencecommunications(2学分)

【注】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研究方向需选择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

(3)讨论班与论文选读(是否开课由导师决定)

论文选读SelectedTopicsin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1学分)

讨论班DiscussionSession(0学分)

3.补修课程:

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研究生,要补修3门有关的大学本科基础课程;

Ø信号与系统Signalandsystem

Ø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signalprocessing

Ø通信原理Communicationprinciples

Ø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Object-OrientedProgramming

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生根据专业需要可适当补修本学科的本科生课程(补修课程由导师确定,不计学分)。

【注】学生可根据导师安排选修其他相关学科的课程,并按专业选修课计算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硕士生培养方式:

在导师负责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

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少数内容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轮流报告。

专业选修课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报告相结合的方法,以学生报告为主,逐步减少教师的讲授内容。

从二年级开始,根据各研究方向,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查阅和报告有关文献,开展专题讨论,在此基础上形成毕业论文题目,并围绕该题目进行研究,最后完成毕业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1.课程学习与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分考试与考查两种方式,可采用笔试/口试、闭卷/开卷、撰写论文、完成项目等形式进行。

必修课程原则上都要进行笔试。

研究生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

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录,也可以分优(90分-100分)、良(80分-89分)、中(70分-79分)、及格(60分-69分)、不及格五等;考查成绩以合格、不合格记。

撰写论文,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计算成绩。

2.实践及其考核方式

硕士生实践活动(1学分)。

包括社会实践或教学实践,任选一项。

实践活动的工作量应不少于30日,可以分散使用,也可以集中使用。

社会实践或教学实践安排在一年级暑期或第三学期为宜。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主动关心和了解学科的进展,要求学生在学期间听取三次以上的学术讲座并写出讲座笔记或心得。

本专业定期开展学术讨论会,要求学生参加三次以上的学术讨论会,并且在讨论会上作一次以上的学术报告,写出报告提纲和报告内容。

3.中期考核及学位论文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1、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人主攻方向的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酝酿学位论文选题。

论文的选题和内容应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有一定的创意和前沿性。

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开题应在第三学期结束前(最迟第四学期开学后一个月内)完成,文献阅读量不少于20篇。

在导师指导下确定选题,写出开题报告,并经学位点有关专家论证。

开题报告需包含:

论题;论文的基本构思或大纲;论题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已阅读过的和准备阅读的资料;疑点和难点等。

2、撰写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类型可以多样化,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既可以是基础研究,也可以是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等。

学位论文格式规范见研究生处网页上的“上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规范”文件。

3、论文送审与答辩

(1)论文送审,硕士学位论文至少校内外各1位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专家评阅:

如果参加盲检,论文还需各聘请1名校内与校外专家评阅;否则,只需请1名校内专家评阅(由学位点安排)。

第六学期中期(3月中旬-4月初)经导师同意由研究生登陆指定网站查看自己是否参加盲审。

(2)盲审结束后无异议则进入答辩阶段(每年的5月下旬进行)。

(3)答辩委员会由3-5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

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答辩人的导师和副导师不能担任答辩主席。

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签字。

4、学位授予

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学位。

(七)教学大纲

☆高等工程数学(AdvancedEngineeringMathematics)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掌握矩阵分析和随机过程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要求掌握矩阵分解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了解矩阵函数的性质和应用;掌握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熟悉几种重要的随机过程及其应用,了解各态历经性与谱分解。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矩阵分析

第一章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

§1.1线性空间的概念

§1.2基变换与坐标变换

§1.3子空间与维数定理

§1.4线性空间的同构

§1.5线性变换的概念

§1.6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

§1.7不变子空间

第二章内积空间

§2.1内积空间的概念

§2.2正交基及子空间的正交关系

§2.3内积空间的同构

§2.4正交变换

§2.5点到子空间的距离与最小二乘法

§2.6复内积空间

§2.7正规矩阵

§2.8二次型

第三章矩阵的标准形与若干分解形式

§3.1矩阵的相似对角形

§3.2矩阵的约当标准形

§3.3哈密顿-开莱定理及矩阵的最小多项式

§3.4多项式矩阵与史密斯标准形

§3.5多项式矩阵的互质性与既约性

§3.6有理分式矩阵的标准形及其仿分式分解

§3.7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

§3.8舒尔定理及矩阵的分解

§3.9矩阵的奇异值分解

第四章矩阵函数及其应用

§4.1向量范数

§4.2矩阵范数

§4.3向量和矩阵的极限

§4.4矩阵幂级数

§4.5矩阵函数

§4.6矩阵的微分与积分

§4.7常用矩阵函数的性质

§4.8矩阵函数在微分方程组中的应用

§4.9线性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测性

第五章特征值的估计与广义逆矩阵

§5.1特征值的界的估计

§5.2圆盘定理

§5.3谱半径的估计

§5.4广义逆矩阵与线性方程组的解

§5.5广义逆矩阵A+

第六章勒贝格积分简介

§6.1集合及其基数

§6.2测度理论

§6.3可测函数

§6.4勒贝格积分

第二部分随机过程

第一章概率论补充知识

§1.1概率空间

§1.2随机变量

§1.3特征函数

§1.4多元正态分布

§1.5随机变量序列的收敛性

§1.6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1.7条件数学期望

第二章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

§2.1随机过程的定义

§2.2随机过程的分布及其数字特征

§2.3复随机过程

§2.3几种重要的随机过程类型

§2.4Wiener过程

§2.5Poisson过程

第三章二阶矩过程的均方微积分

§3.1随机变量序列的均方极限

§3.2随机过程的均方连续

§3.3随机过程的均方导数

§3.4随机过程的均方积分

§3.5均方随机微分过程

§3.6正态过程的均方微积分

第四章平稳过程

§4.1平稳过程的定义

§4.2平稳过程相关函数的性质

§4.3平稳过程的功率谱密度

§4.4线性过程中的平稳过程

§4.5平稳过程的谱分解

§4.6平稳过程的各态历经性

第五章马尔可夫过程

§5.1马尔可夫过程的定义

§5.2马氏链的转移概率

§5.3马氏链的状态分类

§5.4转移概率的极限与平稳分布

§5.5连续时间马氏过程的转移概率

§5.6马氏过程的遍历性和平稳分布

§5.7应用举例

第六章更新过程与马尔可夫更新过程

§6.1更新过程的定义

§6.2更新方程与极限定理

§6.3剩余寿命与现时寿命

§6.4延迟与终止过程

§6.5马尔可夫更新过程的定义

§6.6状态分类与极限概率

§6.7马尔可夫更新方程

§6.8再生过程与报酬过程

§6.9广义半马氏过程简介

第七章非平稳随机过程

§7.1随机过程的高阶统计量的定义和性质

§7.2非平稳过程的Wigner-Ville时频谱分析

§7.3循环平稳过程

§7.4二阶循环平稳过程的循环相关函数与循环谱

§7.5高阶循环平稳过程的循环累积量与循环谱

(三)主要参考资料

《矩阵分析引论》罗家洪.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随机过程》毛用才,胡奇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工程随机过程》彭秀艳.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0

《应用随机过程》钱敏平龚光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随机信号分析》朱华等.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Probability,RandomVariables,andStochasticProcesses》PapoulisA.2nded,NewYork:

McGraw-Hill,1984

(四)任课教师:

迟洪钦

(五)总时数:

72学时

(六)考核方式:

开卷或闭卷

☆现代信号处理(Advancedsignalprocessing)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研究生能系统地掌握现代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要求熟悉国际上近年来出现的先进的信号处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应用。

特别是对非因果、非最小相、非平稳(即时变)信号的分析。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参数估计理论

§1.1估计子的性能

§1.2Fisher信息与Cramer-Rao下限

§1.3Bayes估计

§1.4最大似然估计

§1.5线性均方估计

§1.6最小二乘估计

第二章现代谱分析

§2.1离散随机过程与非参数化谱估计

§2.2平稳ARMA过程

§2.3相关矩阵

§2.4平稳ARMA过程的功率谱密度

§2.5功率谱密度的性质

§2.6线性预测(ARMA谱估计)

§2.7ARMA模拟辨识

§2.8Burg最大熵谱估计

§2.9Pisarenko谐波分解

§2.10多重信号分类(Music)

第三章自适应滤波

§3.1匹配滤波器

§3.2最优滤波与离散Wiener滤波

第四章LMS类自适应算法

§4.1LMS算法的结构和运算

§4.2LMS算法

§4.3应用

第五章RLS自适应算法

§5.1预备知识

§5.2指数加权的RLS算法

§5.3重整参数的选择

§5.4误差平方的加权和叠代更新

§5.5RLS自适应除噪的例子

§5.6RLS算法的统计性能

第六章Kalman滤波

§6.1Kalman滤波问题

§6.2新息过程

§6.3利用新息过程估计状态

§6.4Kalman滤波

§6.5初始条件

§6.6Kalman滤波器作为RLS类滤波器的基础

§6.7自适应滤波器的应用(谱线增强、陷波器)

§6.8广义旁瓣对消器

§6.9盲自适应多用户检测

第七章非高斯信号处理

§7.1亚高斯和超高斯信号

§7.2非高斯信号通过线性系统

§7.3FIR系统辨识

§7.4因果ARMA模型的辨识

§7.5有色噪声中的谐波恢复

第八章信号的时频分析-线性变换

§8.1信号的局部变换

§8.2解析信号与瞬时物理量

§8.3短时Fourier变换

§8.4Gabor变换

§8.5多分辨分析

§8.6正交滤波器组

第九章信号的时频分析-非线性变换

§9.1时频分布的基础理论

§9.2Wigner-Ville分布

§9.3模糊函数

§9.4Cohen类时频分布

§9.5时频分布的性能评价与改进

(三)主要参考资料

《统计信号处理基础-估计与检测理论》,S.M.Kay著,罗鹏飞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北京,2006年7月。

《adaptivefiltertheory》,4thed.,SimonHaykin,PrenticeHall,电子工业出版社,北京,2002年7月。

《现代信号处理》,2nded.,张贤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四)任课教师:

李莉、张静

(五)总时数:

72学时

(六)考核方式:

开卷及论文

☆数字通信(Digitalcommunications)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研究生能从系统、功能的角度掌握现代通信的基本原理。

要求熟悉现代通信的常用调制方式,多址方式及其特点。

掌握部分响应信号,自适应均衡和系统优化原理。

了解通信系统的同步过程及实现。

重点是掌握部分响应信号,自适应均衡和系统优化原理。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CharacterizationOfCommunicationSignalsAndSystems

§1.1RepresentationOfBand-PassSignalAndSystem,

§1.2SignalSpaceRepresentations

§1.3DigitallyModulatedSignalsCpfsk,Cpm

第二章OptimumReceiversForAwgnChannel

§2.1OptimumReceiverForSignalsCorruptedByAwgn

§2.2PerformanceOfTheOptimumReceiverForMemorylessModulation

§2.3OptimumReceiverForCpmSignals

§2.4OptimumReceiverForSignalsWithRandomPhaseInAwgnChannel

§2.5PerformanceAnalysisForWirelineAndRadioSignals

第三章CarrierAndSymbolSynchronization

§3.1SignalParameterEstimation

§3.2CarrierPhaseEstimation

§3.3SymbolTimingEstimation

§3.4JointEstimationOfCarrierPhaseAndSymbolTiming

§3.5PerformanceCharacteristicsOfMlEstimators

第四章SignalDesignForBand-LimitedChannels

§4.1CharacteristicsOfBand-LimitedChannels

§4.2NoIntersymbolInterference-TheNyquistCriterion,

§4.3ControlledIsi-PartialResponseSignals,

§4.4ProbabilityOfErrorInDetectionOfPam

§4.5ModulationCodesForSpectrumShaping

第五章systemOptimization

§5.1OptimumReceiverForChannelsWithIsiAndAwgn

§5.2LinearEqualization

§5.3Decision-FeedbackEqualization

§5.4ReducedComplexityMlDetectors

第六章adaptiveEqualization

§6.1AdaptiveLinearEqualizer

§6.2AdaptiveDecision-FeedbackEqualization

§6.3RecursiveLeast-SquaresAlgorithmsForAdaptiveEqualization

§6.4Self-Recovering(Blind)Equalization

第七章multichannelAndMulticarrierSystems

§7.1MultichannelDigitalCommunicatinsInAwgnChannels

§7.2MulticarrierCommunicatins

第八章spreadSpectrumSignalsForDigitalCommunications

§8.1ModelOfSpreadSpectrumDigitalCommunicationSystem

§8.2DSSSSignals

§8.3FH-SSsSignals

§8.4OtherTypesOfSpreadSpectrumSignals

§8.5SynchronizationOfSpreadSpectrumSystems

第九章digitalCommunicationsThroughFadingMultipathChannels

§9.1CharacterizationOfFadingMultipathChannels

§9.2TheEffectOfSignalCharacteristicsOnTheChoiceOfAChannelModel

§9.3Frequency-Nonselective,SlowlyFading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