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届高三语文月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3884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届高三语文月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届高三语文月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届高三语文月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届高三语文月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届高三语文月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届高三语文月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精.docx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届高三语文月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届高三语文月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精.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届高三语文月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精.docx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届高三语文月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精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6届高三5月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黄土与中央集权

黄土给中国带来的一种影响是:

黄河中游由北至南将黄土地区割成两半,其纵长500英里,同时黄河也在内地接受几条支流的汇入,其结果是黄河的流水中夹带着大量的泥沙。

通常河流的水内夹带着5%的泥沙已算相当的多,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夏季里可能高至12%,而黄河的流水曾经有过46%的纪录。

其中一条支流曾在一个夏天达到了难以相信的含沙量63%。

所以黄河经常有淤塞河床,引起堤防溃决泛滥,造成大量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可能。

这河流的水量在洪水期间和枯水期间幅度的变化又大,更使潜在的危机经常恶化。

按理说来,有一个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权,又有威望动员所有的资源,也能指挥有关的人众,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之下,给予应有的安全。

当周王不能达成这种任务时,环境上即产生极大的压力,务使中枢权力再度出现。

《春秋》中有一段记载,提及公元前651年,周王力不能及,齐侯乃召集有关诸侯互相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的流通。

这“葵丘之盟”在约350年后经孟子提及,可是他也指出,盟誓自盟誓,会后各国仍自行其是。

《孟子》一书中提到治水的有11次之多,可见其重要性。

其中一段更直接指责当时人以洪水冲刷邻国的不道义。

我们不难从中看出洪水与黄河暨黄土地带牵连一贯的关系。

孟子所说天下之“定于一”,也就是只有一统,才有安定。

由此看来,地理条件和历史的发展极有关系,尤其是当我们把地理的范围放宽,历史的眼光延长时,更是如此。

中国地区的降雨量极有季候性,大致全年雨量的80%出现于夏季3个月内,在此时期风向改变。

并且中国的季节风所带来之雨与旋风有关,从菲律宾海吹来含着湿气的热风需要由西向东及东北之低压圈将之升高才能冷凝为雨。

于是以百万千万计之众生常因这两种变数之适时遭遇与否而影响到他们的生计。

如果这两种气流不断的在某一地区上空碰头,当地可能雷雨为灾,而且有洪水之患。

反之,假使它们一再的避开另一地区,当地又必干旱。

前人缺乏这种气象的知识,只在历史书里提及六岁必有灾荒,12年必有大饥馑。

其实在1911年民国成立前之2117年内,共有水灾1621次和旱

灾1392次,其严重经过官方提出。

亦即无间断的平均每年有灾荒1.392次。

在《春秋》里经常有邻国的军队越界夺取收成的记载。

饥荒时拒绝粮食之接济尤其可以成为战争的导火线。

《孟子》书中提到饥荒17次之多。

公元前320年,魏国的国君因为他的辖地跨黄河两岸,曾告诉亚圣当灾荒严重时他须命令大批人民渡河迁地就食。

在这时候鲁国已扩充其疆域5倍,齐国已扩充其疆域10倍。

不难想象,当日各大国要较小国家占有显明的优势。

它们所控制的资源能够在赈灾时发生确切的功效,所以在吞并的战争中也得到广泛的支持。

当诸侯为了好大喜功而作战的时候,一般民众则随之争取生存

如是的竞争只有像螺旋式的使两种因素的加入越来越多、越大。

(节选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有删减)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中游纵长500英里,由北至南将黄土地区割成两半。

其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中华文明的走向。

B.黄河在内地接受几条支流的汇入,导致其水中夹带着大量的泥沙,其泥沙含量甚至超过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夏季泥沙含量。

C.黄河经常有淤塞河床,容易引起堤防溃决泛滥,造成大量生命与财产损失,如何应对这种危险是当时民众和政治家必须要应对的问题。

D.在1911年民国成立前之2117年内,共有水灾1621次和旱灾1392次,平均每年都有灾难1.392次,而且这些都是得到官方记载确认的灾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要治理黄河水患,必须要一个能统一人力物力的中央集权,当周王无力完成这个任务时,面对自然环境的残酷压力,必须得出现一个新的中枢权力。

B.公元前651年,齐侯召集有关诸侯互相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的流通。

这一次会盟缓解了黄河水患带来的压力。

C.《孟子》一书中提到治水的有11次之多,可见解决水患是当时非常重要的政治问题,孟子所说天下之“定于一”,是指只有统一的中央政权出现,才能更好的治理水患,才有安定的局面。

D.中国地区季候性的降雨量影响着百姓的生计,大致全年所有的雨量的80%出现于夏季3个月内,降雨量过大会引起水灾,降雨量过少会引发旱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黄河水患的治理来看,地理条件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当我们放宽时空的界限,更是如此。

B.古人虽不能科学认识气候变化的规律,但是史书中记载六岁必有灾荒,12年必有大饥馑,可见当时中国地区灾祸的普遍和严重。

C.由于旱灾和水灾的交替出现,如何度过灾难时期,如何赈济灾民成了当时政治的重要任务,所有战争都因此而起。

D.大的国家随着势力的扩张,实力不断增强,抵御灾难的能力也在增强,民众也受惠于此,支持战争中的强者。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舒化,字汝德,临川人。

嘉靖三十八年进士。

授衡州推官。

隆庆初,三迁刑科给事中。

帝任宦官,旨多从中下。

化言:

“法者天下之公,大小罪犯宜悉付法司。

不当,则臣等论劾。

若竟自敕行,则喜怒未必当,而法司与臣等俱虚设。

”诏是其言。

冬至郊天,闻帝咳声,推论阴阳姤复之渐,请法天养微阳,词甚切直。

有诏言灾眚洊至,由部院政事不修,令厂卫密察。

化偕同列言:

“厂卫徼巡辇下,惟诘奸宄、禁盗贼耳。

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反信若属耶?

”御史刘思贤等亦极陈其害。

帝并不从。

时高拱当国,路楷、杨顺以构杀沈炼论死。

拱欲为楷地,谓顺首祸,顺死,楷可勿坐。

化取狱牍示拱曰:

“狱故无炼名。

有之,自楷始。

楷诚罪首。

”拱又议宥方士王金等罪,化言:

“此遗诏意,即欲勿罪,宜何辞?

”忤拱,出为陕西参政。

万历初,累擢太仆少卿。

由南京大理卿召拜刑部左侍郎。

云南缅贼平,帝御午门楼受俘。

化读奏词,音吐洪亮,进止有仪,帝目属之。

会刑部缺尚书,手诏用化。

化言:

“陛下仁心出天性。

请饬大小臣僚各遵律例,毋淫刑。

《大明律》一书,高皇帝揭之两庑,手加更定。

今未经详断者或命从重拟议,已经定议者又诏加等处斩,是谓律不足用也。

去冬雨雪不时,灾异频见,咎当在此。

”帝优诏答之。

十四年,应诏陈言。

请信诏令,清狱讼,速讯谳,严检验,禁冤滥,而以格天安民归本圣心。

帝嘉纳焉。

帝虑群下欺罔,间有讦发,辄遣官逮捕,牵引证佐,文案累积。

化言:

“主术贵执要,不当侵有司;徒使人归过于上,而下得缘以饰非。

”遂三疏乞归。

帝不许。

寻称病笃,乃听归。

卒,赠太子少保,谥庄僖。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零八》)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反信若属耶

B.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反信若属耶

C.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反信若属耶

D.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反信若属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冬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气,在古代,有在冬至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的习俗,谓之“冬至郊天”。

B.辇,秦以后特指天子所乘车辆;辇下,常常成为天子所居的宫廷、京师等的代称。

C.赠,指在官员生前或死后赐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以表彰其对朝廷的贡献。

D.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明清两代,刑部是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舒化坚持原则,敢于据理力争。

皇帝信任宦官与厂卫,处理罪犯、纠察百官等重要事务要跳过相关部门交付其直接办理,舒化等表示反对,皇帝并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

B.舒化刚正不阿。

执掌大权的高拱想为路楷开脱罪责,而后又想加罪于王金,舒化都进言反驳并出示相关证据,由此得罪高拱,被外放任陕西参政。

C.舒化崇尚法治。

他任刑部尚书,向皇帝进言,建议皇帝命令大臣各自遵从法律,不滥用刑法,得到了皇帝的首肯。

D.舒化正直敢言,得到皇帝信任。

他应皇帝要求陈列多项刑律措施,以感动上天,安定百姓为宗旨,皇帝都高兴地采纳了,他多次请求退休,皇帝都极力挽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法者天下之公,大小罪犯宜悉付法司。

不当,则臣等论劾。

(2)去冬雨雪不时,灾异频见,咎当在此。

帝优诏答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小题。

月①

杜甫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②。

【注】①该诗写于安史之乱中,此时诗人身陷贼中,与家人远隔。

②国西营:

长安西部的兵营,是抗击安史叛军的军队。

8.诗歌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有何作用?

(5分)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是怎样抒发这种情感的?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山势高危,行人步履维艰、神情无奈的句子是:

,”。

(2)庄子《逍遥游》中认为“,”的人才能够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需有所待。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典故,表达对老友的怀念,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的句子是: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湖桥绝唱

李培俊

天成支书不该再唱这出戏的。

大年二十九上午,天成刚从南方收了一笔货款回来,到家后就觉得身体有些不适,心脏时而擂鼓一样嘣嘣跳得一下比一下快,时而又扑腾扑腾慢了下来。

老伴儿铺好床,让他躺下,又在他背后垫上枕头。

天成就要睡着的时候,村里唱戏的锣鼓家伙敲响了,天成一翻身就爬了起来,穿上鞋就往外走。

老伴儿说:

“你就不能在家消消停停地歇一会儿?

唱了几十年了还没唱够?

”“天成唱戏会有唱够的时候?

”天成说,“你不知道,那个演秦琼的角儿把秦二哥唱成四不像了。

天成是远近有名的戏迷,不敢听见锣鼓家伙响,不敢听见板胡、二胡吱扭,一听见人就没了魂儿。

正在地里锄庄稼,锣鼓家伙一敲,锄头往庄稼地里一扔,就往戏台上跑;正吃饭哩,听见弦子拉过门儿,把饭碗往桌上一放拔腿就走。

土地承包那年,生产队分割财物,那些唱戏的行头分不下去,给谁谁不要。

天成就和队长商量,拿一头壮牛换回了唱戏的行头。

为此爹娘和他怄了半月闲气:

“你就守着那中看不中吃的玩意儿过日子吧!

让它们给你拉犁拉耙吧!

天成生就唱花脸的料,他演的秦琼秦叔宝十里八村都很有名气。

扮相好,唱腔好,做功也近乎专业水平,叫板上场,往往都是碰头彩,掌声叫好声压过了锣鼓大钹。

可是近二年,天成已经风光不再。

村里人都觉得,生活中天成和戏里的天成不一样了,现在的天成和过去的天成也不一样了。

以前的天成,戏里戏外都是肯为乡亲们两肋插刀的英雄好汉:

刚当支书没多久,就领人修通了通往县城的公路,开山凿石,脚面砸肿也不离开施工现场。

接着,他又组织村民在东岗山平整出一个千亩果园,栽种苹果、梨枣、山楂,分给各家经营管理。

嘟噜成串的果子,把大家的腰包撑得满满当当。

坏就坏在天成建了自家的果品加工厂。

那一年,水果不好卖了,各家的水果都是卖一半扔一半,入了冬天,湖桥村还弥漫在水果腐烂的酸甜之中。

大家就埋怨天成没把项目看准,坑了一村的老少爷们儿。

起初,还有人为天成说话,劝那些怨天尤人的人家:

支书也没长前后眼,能前算八百年后算八百年?

毕竟,他让湖桥富了这些年了。

也就是这时候,天成建了自己的果品加工厂,把大家卖不掉的苹果、梨枣、山楂加工成果脯果醋,卖往天南地北,赚了一笔又一笔。

于是,人们便怀疑天成,领人修公路也好,建这个千亩园也罢,其实是为他自家的果品加工厂铺垫,是为自家挣钱夯基础。

人们再见天成,便没有多少好气,连面子上那点招呼也敷衍不出来。

村里唱戏,招呼也不给天成打,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天成却不请自到。

他去的时候正是半下午,冬天的阳光软绵绵的,天成的脸上便像镀了一层金子,黄黄的。

有义就说:

“支书,你还来唱戏?

你的戏已经唱得很有水平了,跟真的一样,我看就算了吧。

天成岂没听出话里的另一层意思?

也知道船在哪湾着。

但他不在乎,浅浅一笑,把正上妆的“秦琼”拨拉到一边,说:

“还是我来吧。

天成到底没能把这出戏唱完。

虽然,天成扮相依然利利索索,虽然,天成唱得字正腔圆,可就是没人喝彩,锣鼓家伙敲得少气无力。

梆子专往牙上敲,老也跟不上趟。

对打的时候,演敬

德的有义使的双鞭,劈头盖脸便往头上罩。

虽不至于伤了天成,但那份重量,要挡开它们却也颇费气力。

就是这时,天成一头栽在戏台上。

天成的丧事办得冷冷清清,大部分人家躲得远远的,实在碍不过平时情面的几户人家,在灵堂草草焚上几张纸,掉头走了。

打墓时,村主任福海出了东家进西家,求爷爷告奶奶,就是把人叫不到地里。

这个说要去丈人家走亲戚,那个说要约朋友喝酒。

福海火了,颤抖着敲响了那口弃置多年的铜钟。

人到齐后,福海扯起嗓子就骂:

“你们这些人,良心都叫狗给吃了,嗯?

天成支书可是为咱湖桥累死的呀!

“说他是为挣钱累死的还差不多!

”有义嘟囔一句。

“你说啥?

”福海伸手给了有义一巴掌,“放你娘的屁!

你知不知道?

天成支书这个果品加工厂是给咱村里办的!

他怕看不准,办瞎了,带累乡亲,用自家房产作抵押贷款……现在销路打开了,赚钱了,年前把厂子转到了村委名下,这两年赚的二百多万元,一分不少都在村里账上存着……”

人们如梦初醒,知道冤枉了他们的支书,便哭着,在天成灵前跪出黑压压一片。

正月十五,湖桥村又唱了一出戏,是铁妮主演的《大破天门阵》。

他们是专门唱给天成支书看的。

一大早,福海让人把罗圈儿椅绑上两根抬杆,垫上棉垫,又在上面铺了一块红绸布,然后,把写有天成名字的牌位恭恭敬敬安放妥当,抬到戏台下正中间。

左边是村主任福海,右边是天成支书的老伴儿,后面是湖桥村三千口的村民。

铁妮虽已有七个月的身孕,用生布缠了腰身,扮相依然娇俏可人,一招一式,把那个穆家大小姐演得惟妙惟肖。

戏演过半,铁妮的眉头突然皱成疙瘩,接着蹲下身捂住肚子,再接着,戏台响起一阵婴儿的啼哭。

声音高亢、洪亮,搅得戏台上下骚动不安。

村里人都说:

这孩子是天成支书托生的,他不想离开湖桥的老少爷们儿呀!

于是,铁妮生下的孩子就取名叫天成。

这名字是全村人起的。

但不知道这个天成长大了会不会也像天成支书那样喜欢唱戏。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天成支书为村里人做了很多事,却无人理解他;他去唱戏,村人也对他冷嘲热讽,最

终他倒在了戏台上,这场戏成了他的绝唱。

B.文章一开始就用一句话独立成段,颇具匠心。

不仅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而且为下文天成死在舞台上做了铺垫。

C.天成是个铁杆戏迷,以致他玩物丧志,在生产队分割财物时,拿一头壮牛换回了唱戏

的行头。

为此爹娘和他怄了半月闲气。

D.市场萧条的时候,村民看着自己辛苦培育的水果卖一半扔一半,对天成有些猜疑,等

到天成建成果品加工场后,猜疑便变成了深深的埋怨。

E.这篇小说构思精巧,寓意深远,既讴歌了天成这一类人的崇高精神,也警醒像村民一

样的人看问题不要浮于表面,对人不要一味猜忌。

(2)小说在刻画天成支书这一人物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有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分别是什么?

这样的处理有何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4)有人说小说的最后一段可以删去,你是否赞同这样的看法?

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钱穆:

凤鸣高冈

1931年,钱伟长投考清华大学,中文科目的试题是《梦游清华园》,他用这个题目做了一篇赋,得了满分,阅卷老师不能改动一个字。

同时他也考了历史,试题的要求是:

写出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

应考者中,只有他得了满分。

钱伟长能有远超同侪的文史功力,归功于四叔钱穆对他的熏陶。

1938年,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在此落脚。

日本并吞中国的野心,令战争席卷中华大地。

敌我力量悬殊这一现实,使一群当时处于中国最顶层的知识人,感觉到中国可能有亡国之虞。

他们在困窘与恐惧中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

钱穆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好友陈梦家的鼓励和一再要求下,钱穆答应撰写一本通史。

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国史大纲》。

钱穆的弟子严耕望曾说:

“近六十年来,中国史坛甚为兴盛,名家大师辈出。

论根底深厚,著作宏富,不只先生一人。

但先生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几无可伦比。

《国史大纲》出版后,钱穆在重庆等地进行了多场演讲,阐扬传统文化,激励军民抗战士气,声誉日高。

严耕望感叹,“国家多难,书生报国,此为典范,更非一般史家所能并论。

1929年,顾颉刚回到家乡苏州,拜访了当时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的钱穆,借去了钱穆正在撰写的《先秦诸子系年》手稿。

回家读了之后,顾颉刚认为,钱穆已经不适合再在中学教书了,便推荐他到中山大学任教,可惜未能成行。

1930年,钱穆到燕京大学任国文讲师,刚进学校,他就展现出了强烈的“中国意识”。

有一次,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同事,钱穆以初来乍到的身份,向校长进言:

“我一向听说,燕京大学是教会大学里中国文化程度最高的,现在看来是徒有其名,因为我一进校门就看到M楼,S楼,所谓的中国文化在哪里呢?

建议改用中国名字。

满座为之默然。

后来,燕京大学召开会议讨论,最后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把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其他建筑以此类推。

至于校园里那个景色秀丽的湖该用哪个名字,大家争论不休,最后钱穆定为“未名湖”——1949年后,燕京大学被撤销,北京大学迁到燕大,自那以后,未名湖成为北大的代称。

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确切来说,是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

在北大,钱穆和胡适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吸引点就是两人的观点往往相反。

胡适批判传统文化,钱穆则推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钱穆毫不客气地表达对胡适的不认同。

一次,商务印书馆约请胡适编写一本中学国文教材,胡适邀请钱穆合写。

钱穆拒绝了,明确告诉胡适:

“你我关于中国文学的意见迥异,如果各写一本书让读者比对着来读,那样会对读者有益,但合写一本则不行。

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

日本人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

对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

在20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第二个人,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要做一个中国人。

这也成了他身上一大争议点所在。

1986年6月,钱穆在素书楼结束了一生的教学生涯,媒体蜂拥而至,关注这位耆宿的告别杏坛之作。

钱穆对在场的学生说:

“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的姓名都被人遗忘了。

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

……照这样子,将无历史可讲。

……求新求变,那真是值得惊心动魄的。

争议声中,这位老人的温厚与深忧,往往被低估。

抗战前,李埏入读北京师范大学,恰逢在北大任教的钱穆过来兼课。

在上大学前,李埏已经读过《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背过不少秦汉文章。

当时他认为自己还有些基础,不料听了钱穆几节课下来,不禁怅然若失,“我简直是一张白纸啊!

过去的读书,那算是什么读书呢?

过去知道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小堆杂乱无章的故事而已。

世人尝道钱穆读书之勤、著述之丰,然而他的天分同样不容忽略。

龚鹏程认为,钱穆先生天资过人,“他注《公孙龙子》只花了7天,写《庄子纂笺》也只费了两个月,这都不是普通人能办到的事。

钱先生给人的印象是苦学成名,他也从不炫耀,其实如此捷才,可谓并世无两。

【相关链接】

①如果只看钱穆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人。

事实上,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思想潮流,自言逐月阅读《新青年》。

他的弟子余英时说:

“钱先生对于新知识的态度,与中外一切现代史学家比,都毫不逊色。

‘五四’时人所看重的一些精神,如怀疑、批判、分析之类,他无一不具备。

②思想峻厉、处世温煦,并存于钱穆身上。

在叶龙的记忆中,钱穆很能克制自己的情绪,评议他人时,口不出恶言。

在西南联大时,每逢周末,学生成群结队地去钱穆宿舍问学,钱穆一一耐心作答,没有丝毫厌倦的神态。

他告诉学生李埏:

“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我宁愿失言,也不肯失人。

(选自2015年《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钱穆在抗战时期弘扬民族精神,是知识分子的典范。

学生严耕望认为在这一点上,其他的史学家都比不上他的老师。

B.钱穆刚刚到燕大任教,就建议更改学校大楼的名字,他为燕京大学命名的“未名湖”,后来成为了北大的名胜。

C.在看了钱穆的手稿后,顾颉刚曾经推荐钱穆去中山大学任教,主要原因是他认为钱穆不能胜任中学的要求。

D.钱穆虽然一直要求自己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但因他温煦的处世态度,所以一直和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态度。

E.除了苦学的态度之外,龚鹏程认为,钱穆的天分也不容忽视,这一点从他为《公孙龙子》作注等能看出来。

(2)文章开篇为什么不直接记述传主的事迹,却写钱伟长的故事?

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钱穆身上体现出哪些人格魅力?

请概括分析。

(6分)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对待传统文化和新文化的问题上,有人认为钱穆的做法是充满矛盾的,你如何看待这种矛盾?

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大批中东难民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