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考题演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3733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考题演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考题演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考题演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考题演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考题演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考题演练.docx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考题演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考题演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考题演练.docx

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第1讲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考题演练

考题演练·跟踪检测区

【高考题组】

高频点1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和影响

考情统计

3年10考

儒家思想主张及影响(6)

道家、法家思想主张及影响(4)

考题汇总

2014·山东T13

2014·海南T2

2014·上海T12

2013·浙江T12

2013·江苏T21

2012·海南T2

2014·海南T1

2012·山东T9

2012·北京T37

2012·天津T12

命题分析

结合近三年的命题点,本高频点备考时注意:

1.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2.法家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3.道家思想产生的背景、主张及影响。

                      

1.(2014·上海单科·T1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  )

A.《孟子》B.《庄子》

C.《韩非子》D.《道德经》

【解析】选A。

材料文字是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故A正确;《庄子》是庄子的著作,属于道家,故B排除;《韩非子》是韩非子的著作,属于法家,故C排除;《道德经》属于道家著作,故D排除。

2.(2014·海南单科·T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

A.礼制观念淡化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解析】选B。

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故A错误;从礼、刑相为表里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正确;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错误;该思想促使儒学地位独尊,不是动摇,故D错误。

3.(2014·海南单科·T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

【解析】选D。

材料反映的是君主集权,不是君主无为而治,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血缘等级关系,故B错误;材料中“有难则用其死”说明君主不是推行“礼乐仁政”,故C错误;材料中“君上之于民也”说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统治的严苛,属于法家思想,故D正确。

4.(2013·浙江文综·T12)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

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  )

①孔子②韩非

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选C。

①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③朱熹的学说生前被官方诬为伪学,从而可知他不可能在“官学”培养人才。

朱熹曾在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等场所招徒讲学。

④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做过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晚年回到雅典后兴建了自己的讲习所——吕克昂学园。

②韩非是法家代表人物,主张实行法治、提倡耕战,因此他不推崇文化知识,对私学采取简单消灭的办法。

由此排除②。

5.(2013·江苏单科·T21)(节选)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解析】第

(1)题,结合材料一中“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信息及孔子、孟子主张概括回答。

答案:

(1)根本:

孝悌。

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高频点2董仲舒新儒学

考情统计

3年5考

董仲舒的新儒学(5)

考题汇总

2014·江苏T1,2014·上海T5,2013·重庆T1,2013·福建T14,2012·天津T12

命题分析

结合近三年的命题点,本高频点备考时注意:

1.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2.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和作用。

1.(2014·江苏单科·T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解析】选B。

题中“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含义是臣民要绝对服从君主,君主要绝对服从上天的意旨。

这一思想与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相背离。

因此A错误。

C、D与题意无关。

2.(2014·上海单科·T5)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 

(  )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解析】选C。

西汉时期,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形成新的思想体系,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逐渐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察标准。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孟子在战国时期发展儒家学说,此时儒学在社会上不受重视,故A、B不符合题意;朱熹是南宋时期儒学的集大成者,此时儒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3.(2013·福建文综·T14)《春秋繁露》曰: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解析】选A。

董仲舒阐述了社会因贫富不均会产生不利于统治的政治问题,并且由此提出了统治者应该有所作为,通过政策调剂而使“上下相安”、易于统治。

据此可见,董仲舒所持的治国理念只有A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为解决上述社会问题的政策措施,而非统治理念,故排除。

4.(2013·重庆文综·T1)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 

(  )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解析】选C。

董仲舒的思想吸收阴阳五行、法家等思想,其主张有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

【模拟题组】

1.(2014·衢州模拟)胡适说:

“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以下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是 (  )

A.有教无类B.诲人不倦

C.仁者爱人D.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解析】选A。

“有教无类”是指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体现了教育公平、平等的原则,故A正确。

2.(2014·河南三市模拟)孟子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从本质上看,二者的相同出发点是 (  )

A.实现社会和谐B.巩固统治者地位

C.强调民本思想D.促进儒学发展

【解析】选B。

两者都体现了重视民众的民本思想,本质上是为统治者考虑,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者地位,故B正确。

【拓展延伸】诸子百家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儒家的“仁政”——今天的“以德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

法家的法治思想——今天的“依法治国”。

墨家的兼爱、非攻——今天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3.(2014·江南十校联考)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有不少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下列墨家名言和当今政府反对奢靡之风的理念相符的是 (  )

A.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B.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C.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D.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解析】选C。

此题的解题关键是“墨家名言”和“反对奢靡之风”,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虽是墨家名言,但表达的意思为兼爱和尚贤,不符合题意。

【拓展延伸】战国时期墨家思想不受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墨家思想主要是兼爱、非攻、尚贤,主张节约,反对浪费,反映了劳动者追求平等、和平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体现了当时平民百姓的要求。

但在战国诸侯争霸、社会变革时期,其主张不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社会变革的愿望,也已超出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不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4.(2015·吉林摸底)西周社会的运转,所依靠的是两项权力原则:

刑和礼。

礼的应用范围只限于贵族,刑的应用范围是普通百姓。

针对这种现象,春秋战国时期,有学者认为社会没有阶层高下之分,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地位都一样,该学者所属的学派是 (  )

A.法家B.墨家C.儒家D.道家

【解析】选A。

从材料中“社会没有阶层高下之分,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地位都一样”可以看出是以法治国,符合法家的思想主张,故选A。

5.(2014·泉州质检)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表明他的思想 (  )

A.完全不同于先秦儒学B.融合道家、法家等思想

C.突出人伦道德观念D.顺应“三教合一”潮流

【解析】选B。

董仲舒的思想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故A错误;“道”“法度”表明董仲舒的思想融合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故B正确;题目主要突出的是“道之大原出于天”“教化”和“法度”,故C错误;“三教合一”出现于隋朝,故D错误。

6.(2014·南阳模拟)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

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

这一现象表明 (  )

A.皇权独尊观念受到儒学的冲击

B.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

C.孔子的思想对古代政治影响巨大

D.皇帝借尊崇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

【解析】选B。

从历代统治者不断尊崇孔子,得出儒家思想正统地位不断被强化,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皇权独尊受到儒学冲击,故A错误;材料所述为古代政治影响儒学,而非儒学影响政治,故C错误;材料未提及尊孔后皇帝个人声望提高的问题,故D错误。

(2014·大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人群)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礼义生而制法度。

法者,治之端也。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

隆一而治,二则乱。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国家有两种实力,一种是以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基础的“硬实力”,另一种是通过其文化和意识形态为吸引力的“软实力”。

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软实力”更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提倡对儒家思想的宣传,党的领导人宣称它是中国文化的“主流”。

李光耀把儒家思想看做是新加坡成功的原因,并积极地向世界的其他地方宣扬儒家思想的价值观。

——整理自塞缪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帝国文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软实力”的认识。

【解析】第

(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制礼义以分之”“礼义生而制法度”“制天命而用之”可得出荀子的主张;第二问结合荀子生活的时代(战国时期)及其在儒家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回答。

(2)题根据材料主要从三方面分析,其一,它适应时代需要;其二,它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其三,儒家思想自身的因素。

第(3)题概括材料三中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认识即可。

答案:

(1)观点:

人性本恶,通过学习而从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类生存的制度;隆礼贵义,礼法并用,君主集权;天自有规律,人可以认识它,并用它造福社会。

背景:

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期;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

(2)原因:

适应封建专制统治需要(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其内容本身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的特殊性(即自然经济占主导、商品经济薄弱);内涵中具有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容易被认同。

(3)观点:

“软实力”是指除经济、军事之外,以传统文化为吸引力的一种文化力量。

这一力量在当今世界更具有优越性。

原因:

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能提升民族自信心,有利于“软实力”提升;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需要用“软实力”提升国家的影响力。

认识:

把儒家思想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其转化为时代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