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新人教版必修4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3703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06 大小:5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 新人教版必修4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高中政治 新人教版必修4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高中政治 新人教版必修4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高中政治 新人教版必修4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高中政治 新人教版必修4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 新人教版必修4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

《高中政治 新人教版必修4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 新人教版必修4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政治 新人教版必修4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

高中政治新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

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教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备课组教学计划

高二政治(必修四)

2017、09、01

一、指导思想:

本备课组在学科组的领导下开展教学工作,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依据积极学习课改相关精神和新课程标准,以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小高考为目标,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充分发挥政治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探索能力、合作能力,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期工作重点:

高二第一学期,教学任务也比较繁重。

在本学期的有限课堂教学时间之内,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学业水平测试能够人人过关。

三、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通过灵活有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认同正确的政治观点。

2.加强学生课后辅导,及时解决学生不明白的问题,避免因问题累积而厌学。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按小高考考纲组织教学。

四、教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主备人

1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1

2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2

3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2

4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2

5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2

6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2

7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过程

2

8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2

9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2

10

期中考试

2

11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

12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

13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及训练

2

14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2

15

综合复习哲学生活

2

16

综合训练哲学生活

2

17

复习经济生活第一单元

2

18

复习经济生活第二单元

2

19

复习经济生活第三单元

2

20

复习经济生活第四单元

2

21

期末考试

五、教学课时每周2课时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课时)

全章概述

本课从学生熟悉的寓言典故、生活故事、名人名言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有密切关系,学习和领会什么是哲学,哲学是怎么产生的,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引导学生消除哲学的神秘感,激发学习哲学知识的热情。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新课程学习

1.1生活处处有哲学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实践活动、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2、联系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理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人生的变化发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哲学和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实践活动、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人的生活应该是经过思考,有明确的目标和意义的生活,对世界和生活的审视、思考,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需要以哲学知识作指导。

哲学是什么?

研究什么问题?

本课将初步揭开哲学的神秘面纱。

(二)进行新课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学好哲学,终生受益。

“我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我是什么样的人?

我由什么原因获得我的存在?

世界是否因为我而存在?

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哲学就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和思想智慧,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二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三个思考题。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由于人们的观点不同,对排名问题的认识也不同,类似的生活问题很多,正确解决它哲学的理性、辩证思考。

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

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

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

然而,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句话,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3、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三页“专家点评”“探究框题”内容,同时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

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因此,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主要是各自的世界观不同,思维方式不同造成的。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自然界变化万千,社会错综复杂,有时会使人们感到像走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之中,浮云遮望眼,云深不知处,正确的前行的路在何方?

这时我们需要照亮前进方向的理性和智慧的明灯。

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

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说明哲学对人类生活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课堂总结、点评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学好哲学,终生受益。

 

新课程学习

1.2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哲学、世界观的涵义。

2、理解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科学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增强学生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角度,认识哲学指导作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哲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哲学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知道了哲学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人的生活有重大指导作用。

那么,哲学是什么?

如何产生?

研究什么?

本课将进一步探究这些问题。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五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

世界观不等于哲学,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什么是世界观?

每个人都要接触周围的事物,都会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对世界的认识,这种认识积累多了,就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一定看法。

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教师活动:

哲学与世界观是不是一回事?

学生活动:

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

教师总结:

不是。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它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因此,我们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

世界观不同,想问题,做事情采取的方法也不同。

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问,又给人们方法指导。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教师活动:

下面大家总结一下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学生活动:

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

4、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二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2)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

哲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社会的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有密切关系。

1、哲学是对具体科学进行概括、总结的结果

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具体的知识,这些知识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类:

一类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还有一类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即社会科学知识,如文艺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还有一类是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即思维科学知识,如心理学、逻辑学等。

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专家点评”和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

哲学与具体科学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之所以富有生机和活力,能够存在和发展,就在于它以不断丰富的具体科学知识为基础,从中概括出最一般的结论。

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酒和枯萎。

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失去正确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因此,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哲学的涵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等有关知识。

深刻理解这些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理解生活与哲学关系的基础。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课时)

全章概述

本课在学生了解了什么是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哲学的具体存在形态和发展过程的角度介绍哲学,让学生对哲学有一个历史的和感性的认识。

主要任务是,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介绍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分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新课程学习

2.1哲学的基本问题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教学重点、难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人类哲学史上,各种哲学派别相互争辩,共同发展,哲学思想在曲折中前行。

哲学争辩的焦点是什么?

贯串哲学发展发展始终的是一个什么问题?

这就是本课将学习的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进行新课

二、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内容,并思考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下划分的。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3、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内容,并思考什么是不可知论?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在“思维和存有无统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下划分的。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是划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

也有一些哲学家,如英国的休漠和德国的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他们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0页“专家点评”“名言”内容,同时讨论、思考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略。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要面对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主观出发的问题,说到底都要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

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课堂总结、点评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新课程学习

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涵义。

2、理解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教学重点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哲学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知道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派别。

本课将进一步探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派别区分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唯物主义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

他们的理解不正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下划分的。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

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但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探究框题以及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3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3“专家点评”以及“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

略。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阵营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4页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

哲学史上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还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1、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对子

在哲学史上,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还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这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对子。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

因为,各种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与唯心主义结合。

因此。

从哲学的基本派别来看,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4页“专家点评”内容,并了解二元论的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

略。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具体表现,知道了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哲学史上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还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深刻理解这些问题,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课时)

全章概述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如此。

本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本特征以及在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成果。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二、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新课程学习

3.1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哲学理论观察、分析、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时代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让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是对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它来源于社会实践、反映人们的实践,也必然对社会实践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下面我们就探究哲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三、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5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与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现状是分不开的,是当时的政治、经济现状的反映和体现。

1、哲学与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

(1)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3)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4)任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