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3303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docx

《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docx

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

第一章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边陲。

北面和东面分别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与俄罗斯为界,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南部和吉林省毗邻。

西起东经121°13′,东到东经135°,北自北纬53°24′,南到北纬43°22′,东西跨越14个经度,南北纵距10个纬度。

总土地面积为45.46万平方公里。

第一节自然条件

一、地质、地貌

我省大体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

地貌基本轮廓是由三大山系和两大平原组成。

1、大兴安岭山地。

高耸于我省西北部,成为内蒙高原与我省西部屏障。

地势东侧陡峭,河流水势旺盛,相对高差在400米左右,自南向北逐渐升高,呈阶梯状地理景观,山体由火成岩构成,为我省深山密林区。

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地面坡度大体为5°—15°。

2、小兴安岭山地。

位于我省北部,北接大兴安岭,东至黑龙江,南至松花江,相对高差200米左右。

地貌成因为第三纪及第四纪的上升运动与玄武岩的喷发,在上升以前又具有准平原状态,玄武岩掩盖于平原,地势南部较比北部略高,整个山体外貌和缓,河谷宽阔,河流的侵蚀是构成地貌的最主要外力。

沟壑密度在0.1公里/平方公里左右,面积为8.43万平方公里,地面坡度多为5°─25°。

3、完达山、张广才岭、老爷岭山区。

位于我省东南部,地貌类型属于中山和低山,相对高差在400米左右,山脊平缓,山间盆地、宽谷、旱谷发育,山区和平原周围,有冰川作用的痕迹。

沟壑密度在0.4公里/平方公里左右,面积9.7万平方公里,地面坡度为5°—25°。

4、松嫩平原。

位于我省中西部,相对高差在60米左右,呈菱形的凹形盆地,西部较深,东部较浅,坡长坡缓,嫩江右岸冲积平原波状起伏,成土母质为洪积和冲积物,大部分开垦为耕地。

嫩江左岸为盆形闭流区,沼泽地、盐碱地多。

西部沙丘甚为发达,与盐碱地、沼泽地错综罗列,构成大片荒地为天然牧场。

沟壑密度在0.5公里/平方公里左右,地面坡度大部分为3°—5°,面积为13.33万平方公里。

5、三江平原。

位于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汇流的三角地带。

平原地区第四纪以来一直间歇性沉降,地势低平,坡降平缓,河道弯曲,有沼泽和沼泽化大片荒地分布,微地形复杂,相对高差在20米左右,孤山残丘零星分布,地表为亚粘土,排水不畅。

地面坡度以小于5°为主,面积为6万平方公里左右。

二、水系

我省河流众多,主要河流有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

主要湖泊有镜泊湖、兴凯湖等。

全省共有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918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8条。

各水系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大体是东多西少,北多南少。

全省径流总量为655.8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深为139.8毫米。

松花江流域面积为54.56万平方公里,其中在我省面积为26.9万平方公里,干流全长从嫩江源头计为2308公里,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000万吨,多年平均水量为733亿立方米。

其中嫩江流域面积为28.27万平方公里,干流长度为1369公里,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0万吨,多年平均水量为225亿立方米。

牡丹江是松花江的最大支流,长度为726公里,流域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量为84.3亿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约为60万吨。

三、降水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531毫米,小兴安岭东部和张广才岭降水600─650毫米。

全省降水分布不均,有60─80%集中在6─9月,以7月最大,一般可达100─150毫米。

春季降水约占全年的10─15%。

由于降水分配不均,容易产生春旱秋涝。

全省暴雨历时较短,持续1─3天,7—8月集中全年暴雨日的80%以上。

四、地面组成物质

我省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较丰富,土质肥沃。

土类大体分为:

山地土、白浆土、黑土、草甸土、沼泽土、盐碱土、风沙土等。

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高平原和三江平原,土层在30─40厘米,团粒结构差,抗蚀力低;盐碱土和风沙土主要分布在松嫩低平原,质地疏松,抗蚀力差;白浆土主要分布在东部低山丘陵农耕地和三江平原的坡岗地,土层在20厘米左右,透水性差;山地土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林区,土层在15厘米左右,底土为风化碎石,一旦破坏很难恢复;沼泽土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的低洼处。

我省耕地土壤的成土母质主要是岩石风化物、砂砾沉积物、粘土、风积和近代河流冲积物。

五、植被

我省的植被类型复杂多样。

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北段山体生长了大面积森林,随着山地向平原过渡,气候逐渐干旱,依次出现了森林草原和草原。

三江平原由于地形特殊和水文地质条件,发育成了大面积的沼泽植被。

最近统计,全省林地面积近1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41.9%,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完达山脉,覆盖率在65%以上。

西部森林很少,覆盖率为3.2%。

据调查,在林区由于采育失调,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严重,造成水土流失面积已高达1.0万平方公里左右。

全省草原面积达4.33万平方公里,大多分布于西部。

泰来、杜蒙、龙江、安达等14个市县,有草原240多万公顷,是我省牧业生产基地。

六、气候

全省气候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主要特征是:

冬季长,气温变幅大,雨热同季,雨量集中,无霜期短,春季风大,气候干旱。

全省平均气温在2.4℃。

由于地形复杂,温度垂直变化较大,年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48.2℃。

北部大兴安岭地区,有多年冻土分布,全省完全解冻时间,北部在6月中旬,南部在5月中旬,冻土深度在1.5─2.7米,从南向北加深。

全省无霜期平均120天,最短只有90天,北部每年9月初霜,5月中旬终霜,但有时早霜造成农作物减产。

全年平均风速为2─4米/秒,春季最大风速为20─30米/秒,夏季最大风速为20─40米/秒,尤其我省西部风旱灾害极为严重。

第二节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全省土地总面积45.46万平方公里,其中:

农地9.17万平方公里,占20.2%;林地19.0万平方公里,占41.9%;草地4.33万平方公里,占9.5%;荒地6.87万平方公里,占15.1%;其它用地1.60万平方公里,占3.5%;水域占地1.57万平方公里,占3.5%。

全省人均占有土地1.21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24公顷,其中农业人口人均占有土地2.47公顷,占有耕地0.50公顷。

农耕地坡度一般在15°以下,绝大部分小于10°,有效土层在15─40厘米之间,表土疏松,底土发粘,有一定的生产潜力。

二、水资源

全省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为139.8毫米,折合径流量为655.8亿立方米,按人口及耕地平均核算,我省人均水量为2180立方米,亩均水量为585立方米,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受季风气候影响,全省年降水年内、年际之间呈明显的丰、枯变化特点。

在年内之间分配十分不均,6─9月占全年降水60─80%,12─2月份仅占5%,其它月份占15─25%;在年际之间,年降水量的多少差别亦较明显。

例如,呼兰河上游圣浪站1956年降水量为1125毫米,是1967年年降水量554毫米的2倍以上。

全省年降水变差系数Cv值变化在0.2─0.25之间,年径流变差系数大体变化在0.4─1.0之间,明显大于年降水变差系数。

全省地表水资源总利用率10%左右,利用率低,因此地表水资源的开发潜力是很大的。

三、光热资源

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400─2900小时,大于或等于10℃的有效积温,北部大小兴安岭地区在2170℃,西部风沙区在2785℃,一般地区在2500℃左右。

太阳辐射热量多年平均值达110千卡/平方厘米。

四、矿藏资源

全省有大庆油田和鸡西、双鸭山、鹤岗、七台河等四大煤矿,总占有土地面积9171平方公里,总人口达779.4万人左右。

全省还有金、铜、铁、铝、锌、钨、萤石、水泥炭岩、石墨等多种矿藏,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我省东部山区。

第三节社会经济

一、行政区划

全省共分2个行署,11个省辖市,67个市县。

二、人口、劳力

全省总人口3751.0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42.9万人,全省农村劳力688.1万个,大部分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在人多地少工副业生产发达地区,有少部分农村劳力从事工副业生产。

三、农业生产

全省耕地总面积8.67万平方公里,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大豆、小麦、高粱、水稻等,其中旱田平均亩产在200公斤左右,水田平均亩产在410公斤左右。

全省人均粮食830公斤左右,农村人口人均粮食1680公斤左右。

憖拞

第二章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第一节水土流失现状及侵蚀类型、强度分级

一、水土流失现状及分布

1986年应用遥感技术解译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全省水土流失进行了普查,其结果为水土流失面积13.4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9.58%。

其中水蚀面积112559.79平方公里,风蚀面积7666.42平方公里,冻融侵蚀面积14267.82平方公里,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比例为83.69%、5.7%、10.61%。

水土流失面积分布在山区37206.06平方公里,分布在低山丘陵区41970.98平方公里,分布在漫川漫岗区36913.9平方公里,分布在平原区4402.9平方公里,分布在风沙区14000.19平方公里。

分别占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比例为27.66%、31.21%、27.44%、3.29%、10.40%。

二、水土流失侵蚀类型分布

我省水土流失侵蚀类型大体上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等三大类。

水力侵蚀类型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我省东部山地、北部林区和中部漫川漫岗地区。

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我省西部干旱、半干旱风沙区。

冻融侵蚀分布在我省大兴安岭地区。

三、水土流失强度分级及分布状况

全省按土壤侵蚀强度划分,轻度88802.2平方公里,占总侵蚀面积66.03%;中度40634.97平方公里,占总侵蚀面积的30.2%;强度4095.06平方公里,占总侵蚀面积的3.04%,极强度961.8平方公里,占总侵蚀面积的0.71%。

我省五大类型区的土壤侵蚀模数分别是:

山区1110吨/平方公里·年,低山丘陵区2600吨/平方公里·年,漫川漫岗区3500吨/平方公里·年,平原区1500吨/平方公里·年,风沙区3000吨/平方公里·年。

第二节水土流失危害

我省自然灾害主要有旱、涝、低温、早霜和水土流失。

但是,前四种灾害频率性的发生,都与水土流失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水土流失年年发生。

随着水土流失的不断发生和发展,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从我省来看,水土流失还处于扩大的趋势。

60年代全省水土流失面积500万公顷(5万平方公里),到了80年代中期,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345万公顷(13.45万平方公里),是6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的2.7倍。

水土流失的不断扩大,危害越来越重。

主要表现在:

一、土壤流失,土层变薄,地力减退,粮食产量下降。

据科研部门观测和水文部门推算,坡耕地每年亩流失水量约75立方米。

如以600万公顷坡耕地计算,每年流失水量约66亿立方米左右,这是造成岗地缺水干旱,洼地内涝的重要原因。

据克山、拜泉、尚志、宾县、阿城等市县调查,开垦六、七十年的坡耕地黑土层,一般都由原来的60—70厘米,减少到30厘米左右,土壤抗冲抗蚀性能降低。

据全省土壤普查资料统计,由于水土流失,坡耕地露出黑黄土、破皮黄、黄土蹶子和蒜瓣子黄土面积已达104.73万公顷。

据克山水土保持实验站多年观测资料分析,黑土坡耕地每年流失表土厚0.4—0.7厘米,有的地块达1厘米,折合土方2.7—4.7立方米。

全省每年因水蚀和风蚀流失掉的土壤,再加之重力侵蚀的跑土量,大约在2—3亿立方米。

随着表土的流失,养分逐渐减少。

据调查,开发40—50年的黑土地,有机质含量一般降低1/3—1/2。

又据克山水土保持实验站试验观测分析,3度坡耕地,每年每亩流失氮磷素12—16公斤,钾24—32公斤,相当于500—1000公斤农家肥的肥力。

以此推算,全省坡耕地每年流失氮磷7.2—9.6亿公斤,钾14.4—19.2亿公斤。

如果把这些流失的养分折合成化肥(标准吨)大约500—600万吨。

由于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严重地影响了粮食产量。

据调查分析,每年每亩可少收粮食25—40公斤,全省由于水土流失,每年少收22.5—25亿公斤粮食。

二、沟壑增多,蚕食良田,影响机耕作业。

全省已形成大型侵蚀沟16.11万多条,占地面积约9.33多万公顷。

据调查,在丘陵漫岗区,每1.67公顷地就有一条侵蚀沟。

在山区、半山区平均20公顷耕地就有一条侵蚀沟。

拜泉县新生乡永胜村,有侵蚀沟720条,耕地面积由40年前的1120公顷减少到600公顷,有40%的耕地被沟蚀切割而弃耕撩荒。

赵光农场十一分场,一块47.93公顷的地块,被7条大沟切割成八块,机耕作业由原来的48趟增加到163趟,机械效率降低了3倍多。

三、泥沙淤积江河、水库,抬高河床。

水土流失挟带着大量泥沙,输入河道和库塘,破坏水利工程。

据调查,松花江哈尔滨段的河床比50年代抬高30—50厘米。

特别是滨州桥下淤积的沙滩长达3400米,淤积量达490万立方米,沙滩高度比50年代抬高4米多,原来11孔铁路桥有8孔可以通航,现在只剩下2孔可以通航。

在1998年特大洪水中,这座桥出现了严惩的堵水现象,滔滔的高水位(120.89m)持续了30多个小时,才缓缓的回落,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洪水位持续的时间。

过去号称铜帮铁底的松花江,如今沙滩连片,河床抬高,50年代航程1500公里,如今缩短到580公里,过去千吨货轮可由哈尔滨直达黑河市,如今五六百吨的货轮只能通航到佳木斯市。

四、造成洪涝、干旱、风沙灾害,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据调查统计,全省风蚀面积有7666.42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的西部,危害十分严重。

据试验观测,每年风剥表土0.6厘米左右,每亩耕地流失土量4立方米。

据肇源县调查,年均八级以上大风20多次,刮走表土0.8—1.0cm,年刮走的表土量达1300万吨和有机质400万吨。

以据调查,我省西部干旱地区,每年春季因风害毁种补种面积13.33多万公顷,造成草原、耕地沙化面积不断增加。

西部地区草原面积从1956—1978年,共减少120万公顷,助长了风沙危害,加剧了草原沙化,使亩产草量下降50%。

穆棱市站北沟小流域1987年6月一次短历时暴雨造成山洪危害,冲毁房屋10间,淹死3人,使下游铁路中断交通6小时,造成经济损失上百万元。

呼兰县1988年7月13日,日降雨量达170毫米,汇流涌向太平沟小流域,使25华里太平沟被切深冲宽,流失土量达4万立方米。

全县共冲毁桥12座、涵闸69处、跌水3处,冲毁道路1140米,新增侵蚀沟711条,新增水土流失面积8700公顷。

在调查8700公顷耕地,平均冲走表土2厘米,共170多万立方米,林木被毁180公顷,造成经济损失达500多万元。

第三节水土流失成因

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发展,其成因十分复杂,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的基本条件,人为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

一、自然因素剖析

1、地形

全省山区、丘陵漫岗地区面积0.27亿公顷,山区坡陡,丘陵漫岗区地形复杂,坡缓坡长,这是水土流失产生的基本因素。

坡度: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径流量和土壤冲刷量,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坡度越大流失越重。

全省按坡度划分,3°—7°面积656.13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14%;8°—15°面积656.53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15%;16°—25°面积1263.77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28%;大于25°面积147.91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3%。

我省在3°—15°坡面上多开发为耕地,形成我省水土流失的基本坡面。

坡长: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坡长越长流失量越大。

我省漫川漫岗区坡度一般3°─8°之间,但坡面较长,多为1000─2000米,最长达4000米,汇水面积较大,径流冲刷严重,黑土层已被剥蚀1/2以上,大小侵蚀沟逐年增加,沟壑密度为1公里/平方公里左右,沟深一般都在2─5米,已成为我省侵蚀最为严重的区域。

2、气候

我省气候为冬季长,夏季短,降水量多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同时短历时暴雨集中。

多年平均24小时最大降雨量,山区为50.91毫米,低山丘陵区为56.43毫米,漫川漫岗区为59.00毫米,平原区为47.50毫米,风沙区为52.50毫米。

受气候影响,农作物一年一作,农田植被覆盖时间短,6月前正是我省春季干旱、多风季节,西部风沙区五级以上大风最多年份达185次,多发生在4─5月份,最大风速40米/秒,易造成严重风扒表土。

冬季结冻时间长,冬雪大,但春季回暖快,雪融化快,地解冻慢,融雪径流不下渗,造成土壤表层极易侵蚀,而且多形成侵蚀沟。

3、土壤

我省易受侵蚀的黑土、白浆土、山地土和风沙土比重大。

全省有黑土713.87万公顷,其中耕地有493.33万公顷,有效土层厚55厘米以下,大都分布在漫川漫岗地带,表土疏松,底土粘重,多年耕翻,形成了犁底层,造成透水性差,为我省主要受侵蚀土壤。

白浆土有324万公顷,其中耕地116.67万公顷,有效土层15─35厘米,土壤结构不好,土层薄,透水性差,质地粘重,通透性差,易引起土壤侵蚀。

山地土有2048.93万公顷,其中耕地122.93万公顷,多分布在陡坡上,有效土层15─40厘米,土壤质地较粗,接近母质层处有较多的砾石,表土疏松,团粒结构差,一旦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相当严重。

风沙土面积43.13万公顷,其中耕地14.8万公顷,有效土层15─40厘米,质地粗,结构差,土质疏松,土层薄,沙性大,不抗旱,保肥保水性差,易受风蚀。

4、植被

全省有林地面积为1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41.9%,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区,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

而农业区有林地面积少,松嫩平原只有4.7%,三江平原只有3.5%,全省农田防护林只有12.8万公顷,仅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48%。

全省现有牧草地433.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齐齐哈尔、绥化、黑河和佳木斯等地市,这四个地市的牧草地面积占全省牧草地面积的比重分别是35.8%、18.3%、17.7%和10.2%。

全省草地98%是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只占2%。

由于我省林草植被分布不均匀,特别是农业区,植被率很低,这是我省水土流失逐年加重的一条重要原因。

二、人为因素剖析

人为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造成水土流失不断发展的主导因素。

1、破坏森林

由于长期在林业生产建设中,只重视森林的利用,不重视造林育林,从而导致采育失调,林业资源逐年减少,自然环境逐渐恶化,新的水土流失不断发生。

据林业资源调查统计,平均每年森林面积以3.33万公顷、蓄积量以80万立方米速度递减。

全省森林面积由2000万公顷,下降到1600万公顷,蓄积量由19亿立方米,下降到14亿立方米。

伊春地区开发初期总蓄积量为4.1亿立方米,到1987年降到2.5亿立方米,减少40%,可采林木蓄积量已不足0.6亿立方米,按现有年消耗量,木材生产只能再维持6─7年。

全省哈、齐、绥、佳、牡、黑等六个地市,天然林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一般都减少11─20%。

据调查,全省陡坡开荒、毁林开荒面积66.67万公顷,乱砍滥伐、开矿采石、破土取沙面积达37.33万公顷。

这些都严重削弱了森林涵养水源能力,促使区域性小气候日益恶化。

2、破坏草原

由于人口增加,开荒种地、超载放牧等原因,大量破坏草原,造成大面积风蚀地。

全省牧草地面积从1949年以来逐年减少。

松嫩平原,60年代初调查,草原面积280万公顷,到80年代减少到223.3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87万公顷,亩产干草量也由过去的150─175公斤,下降到40─50公斤。

据调查,我省西部地区毁草开荒和开沙荒面积达64.67万公顷。

由于草原面积的不断减少,加之过度放牧,使草原沙化、退化、碱化严重,降低了牧地的生产力,造成了大面积风蚀地块。

3、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我省习惯于顺坡耕作,粗放经营,广种薄收。

截止到1990年,采取等高垄作措施的只有86.67万公顷,还有80%耕地处于顺坡耕作状态,加之多年耕翻,不采取深松措施,使犁底层上移,土壤透水性弱,加大了径流。

我省西部由于耕地沙化严重,轮耕弃耕地多,这都是造成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

4、开矿、建厂、乱挖滥采造成水土流失

据牡丹江市调查,近几年,全市未经水土保持部门审批,无计划采煤、采金、采石、挖沙和基本建设及多种经营等破坏水土保持的达250多处,乱采面积1070公顷,造成植被破坏,残渣尾矿堵塞河道,一遇大雨随着水流下泄,埋压农田,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据鸡西市调查,地下采空面积已达0.95万公顷,引起地面塌陷面积1.07万公顷,其中耕地塌陷630公顷,平均塌陷深度1.5米,最深6米。

全市矿区矸石堆放成山百余座,其中较大的33座,尾矿场4座,累计堆积量达9200万吨,占地0.76万亩,煤矸石年递增堆积量670万吨。

第四节水土流失治理

一、水土流失治理现状

按照水利部的统一要求,基础数据采用1991年国家公布的遥感数据为基准,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134494.0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9.58%。

治理面积采用1990年至1998年累计治理面积,我省从1990年至1998年,经过9年的治理,累计治理面积达106.93万公顷,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8%。

其中梯田14.20万公顷,营造水保林47.47万公顷,种草1.08万公顷,其它治理面积44.17万公顷。

二、水土保持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

1、水土保持是保护土地和防止地力衰退的重要手段

以克山县新安小流域为例,治理前被侵蚀沟切割破坏而减少的耕地达124公顷,占流域耕地总面积的11%,经过15年治理,不仅耕地未再减少,而且以前已弃耕地也全部恢复了生产。

坡耕地土壤肥力上升,理化性质有了显著改善。

经实测,土壤有机质含量由治理前的3.26%增至4.69%;全氮由0.1795%增至0.2273%;全磷由0.0395%增至0.0519%;总孔隙度由48.4%增至54.9%;田间持水量由32.1%增至38.5%;水稳性团粒含量由53.2%增至58.4%;物理性粘粒含量由62.8%减少到49.9%。

全流域农田土壤生态系统明显向良性循环转化。

2、水土保持有利于植被恢复、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抗灾能力提高

以海伦市东风镇为例,经18年治理(1970—1988),在116.7平方公里范围内,将森林覆被率由3.4%提高到33.3%。

据实测,年平均风速减小0.4─0.7米/秒,5─9月降雨量由474.2毫米增到550.6毫米,蒸发量由166.6毫米减至129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由69.3%增到72.5%,≥10℃积温由2450℃增至2508.9℃,无霜期由125天增至130天。

治理前和治理初期(1961年─1975年),平均2─3年发生一次雹灾,农田受风灾则年年发生。

平均受灾面积2700公顷左右。

治理后,特别是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后,各种自然灾害明显减少。

从1982年发生80天不下雨的特大干旱和1985年发生日降雨量180毫米的特大暴雨情况下,东风镇流域内没有受到大的影响,而邻近乡镇均受灾严重,粮食减产均在10%以上。

3、水土保持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加快水土流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

以拜泉县通双小流域为例,治理前水土流失面积1670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77.3%,耕地流失面积1070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75.5%,有大小侵蚀沟240条,侵吞土地53.27公顷,粮食亩产仅90公斤,人均收入不足80元,累计欠贷款16万元,农民生活十分贫困。

经过二十多年的综合治理,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14平方公里。

其中,营造水保林658公顷,修梯田713公顷,种草3公顷,塘坝3座,截流沟4500延长米,治理侵蚀沟220条。

山、坡、沟、川都得到了合理的整治和利用。

到目前为止,粮食亩产已由治理前的每公顷1455公斤增加到4305公斤,是治理前的3倍。

农业收入由治理前的51万元增加到547万元,林业收入由治理前的2万元增加到26.5万元,副业收入由治理前的3万元增加到455万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