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贺词.docx
《新年贺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年贺词.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年贺词
新年贺词
尊敬的各位海内外校友:
大家好!
圣诞、新年佳节将至,我谨代表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和同学们,向海内外校友遥寄热忱的祝福,致以节日的祝贺!
愿一切平安!
2008年我们和全国人民一道经历了汶川地震的大悲和北京奥运的大喜,同时,我们立足本职,踏踏实实并富有创造地完成了今年的工作任务。
首先,向校友们报告学生的毕业和招生情况。
2008届275名本科毕业生的毕业率和学士学位获得率均为96.73%。
全校排名第5(校平均88%)。
27位毕业生保送和考上研究生,17位同学申请出国深造,读研率达16%。
学院第二届10位研究生全部获得硕士学位,其中6人被评为校优秀毕业研究生。
2008年的招生情况也很喜人,录取的215名学生是全省前50万名考生中前5%的优秀学生。
其中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两个专业的生源尤其出色,是全省前3%的优秀生。
优秀的生源,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同学们在全国、省、市以及学校获得许多殊荣。
如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突出贡献奖”;凌波同学获省“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乐烨华获省"三好学生”称号;2005(4)班被评为省级先进班;英语系的许惠群和财务管理专业的隋姗姗同学入选南京师范大学“十大杰出青年”,让我们倍感骄傲!
我院成功主办了的“卫岗杯”第五届南京高校学生食品科技论坛;16个项目获得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其中一项还获得省级立项……
老师们也有许多新的收获。
学院获江苏省三八红旗标兵单位;潘道东教授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学技术)二等奖;郭爱妹教授的《女性主义心理学》获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金邦荃教授的营养学课程和教学团队、陈文军教授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赵自强等老师的教改项目获得学校资助;刘慧君教授等主编的专业英语教材由高教出版社出版;女性素质教育系列教材已经出版了3册;申报国家农产品加工工程中心乳品加工分中心获得成功;今年学院又成立了乳品研究所和营养学研究所,营养师的培训已经开始……
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十分活跃。
亚联董中国项目部新任主任AvronBorete博士来学院访问,与曾参与亚联董项目的教师,以及有意在今年申请亚联董资助项目的教师进行座谈。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DanielW.L.Lai教授、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员芮怀川博士与我院在老年学、管理、金融等方面的研究已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美国蒂芬大学商学院院长PerryHaan博士、美国AnneDonohue和JenniferRuth教授分别来学院开设讲座。
美国田纳西大学诺克斯韦尔分校传播研究学院院长、英国德蒙福特大学国际部官员,美国瓦尔帕莱索大学(ValparaisoUniversity)招生处主任斯考特·亨尼先生、日本圣学院综合研究所松谷好明博士等来访,就留学项目、传媒专业、英语教学、会计学等专业的合作可能性,与我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金一虹教授等十多位老师分别参加了国内外高层次学术会议。
王海波、卢婧洁等老师参加了亚联董领导人培训、教师进修等项目,赴菲律宾雅典耀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修。
美国俄亥俄州蒂芬大学本科合作教学项目已经启动,第一批4名学生已赴美学习。
学院与加拿大圣文森特大学交换生项目继续推进,为圣文森特大学学生举办的为期三周的中国文化暑期班课程,十分圆满。
短期中国文化班已做成宣传品,通过各种途径,对五十多个国外学校进行了宣传,对方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社会服务工作又有了新内容。
如为进入城市的女性打工群体提供服务的“南京新市民之家”在红山曹后街社区开幕。
与南京市妇联联合举办的“绿色健康母亲学校”为期一年的大型公益讲座活动于5月结束,《走进母亲学堂》普及读物已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并将推进“母亲学堂走进社区”活动,将有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这一社会服务活动。
各位校友:
目前学校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推进现代大学教学制度。
现代大学教学制度的实施的目的,说到底就是促进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科学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现代大学教学制度,对金女院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915年金女大创办时,所采用的基本上就是西方的现代大学教学制度。
这一宝贵的历史资源,我们要好好学习。
亲爱的校友们:
至2008,我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
30年来,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金女院的建立也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时代。
学院从1987年只有一个专科的实用英语方向,到今天已拥有实用英语、传媒英语、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劳动与社会保障、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本科专业;拥有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社会性别研究、女性教育学、财务工程、教育财务管理等硕士点和方向;拥有吴贻芳研究中心、老年学研究中心、金陵妇女发展研究中心、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江苏省老年学研究基地、家政教育与社区发展研究中心、金陵食品烘焙技术研究与培训中心、乳品生物技术研究所、营养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金女院的学科门类已涉及文学、工学、工商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等多种学科,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已成为全国办学层次最高的女子学院。
学院从原先挂靠在南师大其他系科的第一届只有16名学生的办学单位发展成为在校本、硕士生1200多人,成人教育学生500多人,教职工70多人的办学实体;学院一流的语音教学室,先进的食品试验及加工实验室,模拟现代企业、融财会、管理为一体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仿真教学实验室,为我院的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回顾金女院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尤其感恩于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金女院建设和发展的海内外新老校友,值此2009新年之际,恭祝校友们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事业发达、家庭幸福!
金陵女子学院院长钱焕琦
2008年12月
世纪老人———卢宝媛
金女院劳保0601班夏琳
她,见证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她,历经了沧桑岁月的洗礼;她,用行动实践着伟大的“厚生”精神……她,就是我们的金陵女子学院的老校友———卢宝媛。
1917年,卢宝媛出生于湖北武汉的一个富裕的家庭,父母视之如掌上明珠。
知书达理的父母让卢宝媛四岁开始就学习钢琴,想通过音乐来陶冶她的情操。
以后又是他们告诫卢宝媛,音乐只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却不能代替生活的全部,更不可以用它来谋生。
对于这样的告诫,卢宝媛至今还记在心底,她明白对于活在那个封建制度刚退出历史舞台的父母,很多的观念在束缚他们,但是她依然感谢父母给了她接触钢琴的机会。
对于她,童年在钢琴前是最快乐的。
钢琴成了她一生的伴侣,
1935年,卢宝媛考取了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从小没有离开过家门的她很是快乐。
在开往南京的船上,卢宝媛高兴得难以入睡,对于未来的期许使得离家的忧愁一扫而光。
老人感觉那是命运之手在召唤她,那座在她记忆中毫无概念的城市是如此的让她期待。
几天的行程之后,卢宝媛顺利地来到了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校址———随园。
至今,卢宝媛还记得,200号楼是理学楼,300号楼是文学楼,400号是学生宿舍,而500号楼当时是老师宿舍。
在整理完宿舍后,卢宝媛顾不得上休息,就跑到校园里玩。
她不知道她即将遇到影响她一生的人。
校园很大,卢宝媛一个人走着走着就迷路了。
在400号楼的靠楼梯口的地方徘徊时,突然一句很亲切的乡音就在耳边响起:
“卢宝媛,你怎么在这儿?
你不是刚下船吗?
”卢宝媛抬头一看,竟然是当时的校长吴贻芳。
卢宝媛呆住了,首先惊讶于吴校长怎么会讲自己的家乡话,还有校长怎么会在这样短的时间叫出了她的名字。
她没有接话,对吴校长的佩服油然而生。
这一个小小的细节,给了她永远美好的回忆。
卢宝媛的专业是社会学,并且辅修音乐。
在一年级的时候是普通的必修课,二年级的时候开始有了四个学分的专业课。
当时的学校很重视体育教学。
那时,教学条件远没有今天的好,当时的图书馆里的书都是英文版的,学生学起来很困难,但是同学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却没有退缩,她们一有空就会到图书馆去看那些英文书,长久以来不仅仅使得自己的专业成绩有所提高,同时也提高了英语的水平。
两年平静的大学生活,卢宝媛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但是第三年,南京沦陷了。
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决定了分三路撤退到成都。
1937年的夏天,卢宝媛随着学校的大部队来到了成都的华西坝。
当时那里有华西医科大学,还有来自山东的齐鲁大学、来自北京的燕京大学和来自南京的金陵大学。
高校云集,人才辈出。
卢宝媛的脑海中,那时的校园气氛很轻松,学术交流很频繁,她记得那时还可以选修其他院校的课程,这样的环境给了她很大的发展空间。
不仅可以在其他的院校学到很多的新知识,同时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但是身在成都的他们并没有忘记国家的兴亡,1939年6月,五个大学组成了合唱团,他们演唱了《黄河大合唱》(几乎同时在延安也举行了大合唱);但是为了不让当时的国民党疑心,接着就唱了《多瑙河之歌》,以此来保护自己。
最后两年的大学时光,对于卢宝媛来说是很难忘的。
特别是那种开放的学习氛围给了她更好的发展。
毕业的时候,卢宝媛很重视自己的毕业论文,为了更好的研究青少年犯罪。
她就自己亲身到监狱去和少年犯进行交谈,深入了解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等。
当时的系主任是龙冠海,他很欣赏卢宝媛的毕业论文,把它推介发表,最后,卢宝媛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多年后,卢宝媛还清晰地记起在校的事情,特别是“厚生”精神成了她工作的方向标,将她自己对于“厚生”最好的理解融入到了行动中。
毕业后,卢宝媛来到江津私立中学,由于当时的师资很紧张,卢宝媛就一个人带了全校的音乐课和英语课,这对于卢宝媛并不觉得累,她喜欢和学生在一起,时常对她的学生说起“厚生”精神,把做人放在最先。
但是,不久,她就发现当时的校长教学理念太死板,而校长却觉得卢宝媛逾越了做教师的本分。
卢宝媛几次和校长沟通都没有得到改善,最后,矛盾终于爆发,卢宝媛就离开了那所中学,但她并不后悔,她觉得自己的坚持是对的。
离开江津中学是在1942年,之后卢宝媛来到了华西大学医学院医疗社会服务部,这里主要是筹资给穷人,帮助他们看病。
在这里,卢宝媛一呆就是三年,在这期间,她完全投入到工作中,用极大的热情去帮助这边的穷人。
就是在这里,她结识了她的人生伴侣———吴桢。
吴桢本来是在金陵女子大学任教的,当时,联合国的赈后救济总署(UNRRA)捐赠了大批的救济物资,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了卫生署地医院,派了大量的医生和护理人员到重庆。
但是当时最缺的还是专业的社会服务人员。
在这样的情况下,吴桢就离开了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来到重庆。
当时的百姓缺乏营养,很多人出现全身浮肿的现象。
卢宝媛和他们一样都不停给当地的人民发放营养品。
工作内容繁琐但是确实很重要。
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两颗年轻的心靠在了一起,一起诉说着漂泊在外的孤独。
这期间,吴桢的母亲在上海逝世。
而吴桢却还是在这边奉献着。
卢宝媛觉得吴桢身上有一种和她很相似的理想气质。
或许是因为他们都共同秉承着“厚生”精神吧!
在辛苦的战乱岁月里,他们走在了一起。
之后蒋介石在这里成立了行政院3号救济政府,那里贪污腐败严重,吴桢就毅然离开了重庆,离开了高工资,回到了金陵大学社会学系继续自己的教学工作。
这也秉承了吴桢的父亲吴振南的气质。
吴振南是满清有名的海军上将,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代表团主席参加了巴黎和会。
民国时期参加了孙中山的同盟会,在满清的海军中策动了反满清的活动。
孙中山在任临时大总统的时候,提名他做海军部部长。
但是,吴振南不满当时官场的黑暗腐败,毅然拒绝了。
他为人清廉,刚正不阿,最后只是在海军寻访处,有名无权地呆着。
直到解放后,上海市成立后,陈毅市长亲自拜访了他,并且邀请他做了上海市政府参事。
吴振南对于卢宝媛影响极大,他的清廉品质和高尚人格是卢宝媛最欣赏也是最佩服的,卢宝媛每谈到吴振南总是抑制不住最真诚的赞美。
抗战胜利后吴桢回到南京,卢宝媛则回到上海待产。
产后返回南京,在文宣部任英文秘书。
颠簸了十几年。
此时她不再是当时那个小女孩了,经历了生活的磨砺,她更加地坚强了。
这次回来。
之后她就没有离开南京,一直到现在。
解放后,卢宝媛开始从事妇女工作,1950年,进入了基督教女青年会。
这里的工作很多也很繁琐,在这里开设了缝纫班、中英文打字班、识字班等,教当地的妇女一些实际的技能,使得她们能够走上社会岗位。
当时的人们都很踊跃地报名。
卢宝媛工作担子重了却任劳任怨。
第二年,在三八节即将来临的时候,她们就和妇联联系,共同组织策划了南京妇女大游行,那时卢宝媛有孕在身,而且预产期就在3月6号。
但是她坚持在前线,做组织工作。
当时,参加游行的妇女一共有18万。
巨大的成功应该是对于卢宝媛最好的回馈吧!
在这之后,卢宝媛担任了妇联常委,继续做妇女工作,之后就又调进民主党派中国民主同盟。
一直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要求提前退休。
在文革的时候,工资很低,为了维持生计,卢宝媛自己想办法找了英语教学工作,为一些科学院研究所由副研究员升研究员的人补习英文,兼任了南京公安院校的一年级新生的新概念英语教学。
同时,他的爱人也担任了九三学社的主委。
这样在1980年,他们住到了统战部为民主党派建立的一栋居民楼里。
那是一个安静的小区,在这里,老人颠簸了半生,终于享受着晚年的安宁。
之前的几年,爱人吴桢离开了人世。
卢宝媛老人现在也92岁了。
身体还算硬朗,已不能出门。
去当年的大学校园看看,一直是老人的心愿。
她所惦念着的那些昔日的同窗也渐渐开始离开人世,与她同届的在南京也只有三个了。
除了卢宝媛,一个是朱琦,身体不好,整日卧床;另一个是方非,住在医院里靠药物维持着生命。
92个春秋,一个多么漫长的时间,卢宝媛的一生在时代的恢宏背景下展现了金陵女儿的风采。
“厚生”这两个字渗透了老人半生的付出,当她在年老时用最深沉的词去解读她对于这两个字的理解时,她说“深刻”。
斜阳起时,晚霞伴,一缕阳光下,四本《金陵女儿》静卧在老人的客厅里。
它们是历史的浓缩。
感恩的心
———访金女大校友鲜于明义
采访时间:
2008年8月11日上午
采访者:
南京师范大学金女院05级实用英语系杨泽琳
06级会计系陈岩
采访地点:
鲜于明义家(成都)
越是受惠于金女院的教育,感动于“厚生”精神的影响,我们就越发渴望更深入地了解吴贻芳老校长其人其事,她的教育思想,金女大人的故事,以及金女大“厚生”实践的史实,因此,带着崇敬与好奇的心情,我们参加到“假期寻访校友实践活动”中来。
尽管采访之前做了详尽的准备,对她的人生经历和近况都已经比较熟悉,亲眼见到鲜于明义老校友时,我们仍不免感到惊讶。
92岁的老人身材娇小,面容慈祥,行动利索,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还细心准备了丰富的点心和水果招待我们。
待我们坐下,聊起天来,我们更是心生崇敬和欣慰。
老校友活泼热情,思维敏捷,讲话幽默风趣,对自己的平淡却精彩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
强烈的求学愿望
鲜于明义校友于1916年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大她两岁的哥哥更是给予了她许多照顾。
但是,在她高中二年级的时候,父亲就不幸去世了,家里的经济条件已不允许她再继续学业,无奈之下,她就留在中学教书。
但是她仍想读书,不想无所作为。
两年以后她考上了位于湖北恩施的湖北农业专科学校。
这所农专是国民党办的,考试的时候,学生抄书,老师却是“视而不见,知而不管”。
从小养成的诚实的价值观让鲜于明义校友对考试作弊蔚然成风很看不惯,总想另找个能认真学习的环境。
1939年秋天,鲜于明义在恩施的女青年会,结识了金女大校友王应安大姐。
在王应安校友热情的帮助下,鲜于明义和其他五个女学生得到了金女大从成都寄来的考卷。
参加了“诚信考试”。
没多久,金女大给鲜于明义一人寄来了录取通知。
欣喜若狂的她立刻收拾好东西赶回家中。
由于当时父母都已去世,家里由哥哥做主,一方面是家里经济状况确实不好,另一方面也是对妹妹一个人去成都念书不放心,鲜于明义的哥哥并不同意她的决定。
但是,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使鲜于明义对继续求学十分坚定,毅然决定将教书期间存钱买下的戒指卖掉,凑得路费。
到了宜昌,仿佛老天爷也被她的诚心所打动,鲜于明义遇到有人运送烂铜到成都去卖,于是,靠着帮他们护送烂铜,她幸运地节省了从宜昌到重庆的车票。
等她到了重庆,家里人看她那么不容易,却从未动摇求学的决心,终于不忍心,派人给她送了两百块钱,解决了重庆到成都的车票钱。
就这样,鲜于明义靠着决心和毅力,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9月18日到10月20日)终于赶到了学校。
到了学校,鲜于明义才发现一个巨大的考验正等待着她———没几天学校就要举行月考。
由于缺课甚多,鲜于明义的月考成绩很不理想,考试科目都不及格。
要求严格的学校发出警告,若是期中考试再不及格就会要求她退学。
想到自己费了那么多精力和财力才到达学校,她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追赶上其他同学,不能让自己的求学之路半途而废。
那时侯,学校规矩很严格,学校寝室要求学生十点钟必须关灯睡觉。
为了抓紧时间,鲜于明义便每天晚上跑到厕所旁的路灯下赶学。
在“姊妹班”的姐姐们的帮助下,通过一个多月的发奋学习,她的期中考试终于都及格了,终于可以安心在金女大念书了。
吴贻芳校长一贯提倡“学生努力读书,便是抗日后援。
”当时在金女大,老师严谨教学,学生努力学习,蔚然成风。
鲜于明义也将绝大多数时间花在了学习知识上,课余时间多是在图书馆度过。
为了扩大视野,培养兴趣,她还挤出时间选修了园艺系的部分课程。
不久,家乡沦陷,经济更加困难了。
鲜于明义便设法利用机会勤工助学。
到教务处帮忙抄写材料,替毕业班的姐姐们抄写论文,寒暑假到汶川支教,给小学生教授风琴等等,都是她凑学费和生活费用的门路。
就这样半工半读,鲜于明义终于完成了学业。
尽管求学过程非常艰苦,她却从来不觉得苦闷,因为她知道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能继续念书,只要能学习知识,她就始终是愉快而充实的。
勤奋的职业生涯
鲜于明义从金女大毕业后留校工作两年,期间,她同金大校友———园艺系毕业的苏先生结婚。
随后,学校迁回南京,为了照顾家庭,她选择留在了成都,做过中学教师和华西大学家政系助教,解放后被派去创办华西大学工会托儿所,后来调入四川省建设厅职工医院担任营养师至退休。
退休以后,她还担任华西音乐学校名誉校长,但是更多的精力则是给予了和校友崔亚汉一同创办的“宝宝家”幼儿园。
由于崔校友在成都金女大校友中年龄最长,“宝宝家”的日常管理便由鲜于明义校友负责。
开始时“宝宝家”仅有几个小朋友,为的是尽量满足双职工家庭的需要。
以后随着房舍和设备的扩展,招生人数逐渐扩大,“宝宝家”发展成为家长信得过的卫生保健红旗幼儿园,还获得市政府颁发的“优秀幼儿园”称号。
鲜于明义校友坚毅而勤奋地工作了四十多个春秋。
不论在哪儿工作,也不论职务高低,她都是认真负责,细致踏实,热情待人。
除了事业上的成就,另外一个让鲜于明义校友引以为豪的就是她那充满了爱和欢乐的家庭。
鲜于明义校友的爱人苏先生在机关工作,十分繁忙。
为了支持爱人的工作,她常常在学校忙了一整天之后,回到家里还要干一大堆家务活,一直要累到深夜。
在十年动乱期间,爱人被列为资产阶级技术权威,批判不停。
后来又打进牛棚,被勒令写检查。
当时园林局不过30余人,竟有两人不堪重负和压力,对生活失去勇气先后自杀。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鲜于明义自己也是提心吊胆,惶恐不安,但想到爱人的压力,每一次见到他,总是给予安慰和鼓励,说总有一天会将事实搞清楚,一家人的生活将重回正轨。
鲜于明义校友一共有五个子女,每一个孩子的教育她都倾注了很多心血。
几个孩子从小便学习帮母亲做家务,照顾弟弟妹妹。
为了激起小孩的好胜心,她还想出法子让他们竞赛———学习,礼貌,卫生等都是比赛的项目。
每周家里还会举行评比,给表现优秀的孩子发奖。
正是在她的细心照顾和精心培养下,她的五个子女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骨干或专家,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愉快的晚年生活
在“宝宝家”工作了五年多之后,由于年龄的关系,鲜于明义校友决定回到家中安享晚年。
虽然辞去了社会职务,性格外向活泼,为人热情的她仍然积极组织和参与教会和校友会的活动。
她曾于90年代和一些朋友一道回到母校———现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看到年轻一代的学习生活不禁感慨万千。
鲜于明义校友十分擅长装饰,尤其是圣诞节期间,她都会提前将家里用彩灯等材料装饰得精致温馨。
因此,每年的圣诞节成都校友会的老朋友们都会聚到她家,分享她家浓郁的节日气氛。
近几年来,儿女们出于安全考虑,劝说鲜于明义老校友放弃单独出门的活动。
90余岁的老人仍然将生活安排得很有规律,很有情趣,也很充实。
她和苏老先生早上5点左右便起床,用芝麻,花生,大豆磨成的粉,煮粥喝,再喝点牛奶。
然后她上午在家里弹一会儿钢琴,中午简单吃点小菜,午睡一个小时左右,下午在家看一会儿书和报纸。
晚上,每天有一个孩子下班以后赶来为他们准备晚饭,晚饭后,再陪伴着他们夫妇俩下楼在小区里散散步。
每天晚上九点半左右,他们夫妇便洗漱完毕,上床睡觉。
她常说:
“儿女们已经不要我独自出门了。
以前他们小时侯是我管他们,现在是他们管我了。
”语气里却明显带着欣慰和自豪。
后记
由于我们是代表母校而来的,鲜于明义老校友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在采访过程中她也反复说道:
“母校让你们年轻一代来看望我,真是让我高兴啊!
和你们聊聊我的读书时代,聊聊金女大,聊聊吴校长,让我整个人都年轻了好多啊!
谢谢母校,谢谢你们……”
采访过程中,鲜于明义老校友始终坦诚以待,和我们分享她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还不断提醒我们喝茶,尝尝成都的特产,这些都让我们几个晚辈感动不已。
采访结束后,我们和鲜于明义老校友夫妇合影留念,互留联络方式,场面甚是温馨动人。
为了不打断夫妇俩的午睡习惯,我们与他们依依惜别,没想到很久没有独自出门的鲜于明义老校友却执意要送我们下楼,虽然被我们劝阻了,但那份热情和亲密却久久留在我们心中。
临走前,她紧握着我们的手,反复说道:
“欢迎你们常来做客。
家里有客房,你们寒暑假来住上几天多好啊!
”……
坚强,热情,坦率,乐观……这就是鲜于明义老校友的气质,也是每个金陵女儿的本色。
沐浴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相信,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金陵精神都会因为每个金陵女儿的不懈努力而发扬光大!
悄然绽放的金陵玫瑰—朱文曼
丁冬
采访时间:
2008年8月2日
采访者: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06级丁冬俞璐
8月2日上午,怀着些许忐忑和紧张,我们从所在的上海南汇区乘车前往远在上海西北角的嘉定,采访朱文曼校友。
途中,我的脑海里一直在描绘这位八旬老人的模样,七月底打电话预约的时候就已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了,朱老师声音清晰洪亮,丝毫听不出她已经八十岁。
采访前一天晚上,她又特地打电话给我,告诉我们详细的路线,并再三嘱咐要注意安全。
我不禁想,她该是位怎样精神矍铄,心思缜密的老人啊。
两个小时的车程随着窗外景致的移换很快就过去了,按着朱老师给我们的路线,我们顺利找到了她家。
推开门,站在眼前的便是朱老师了,她个子很高,一头银发,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镜片后面是一双虽不是很大却目光深邃的眼睛,看起来神采奕奕。
朱老师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我注意到门口已经放好的两双拖鞋,进了客厅一看,原来朱老师早已布置好了,茶几上放着水果,点心,还有茶水,随后,她突然高兴地说:
“我想起来了,我有东西给你们吃。
”原来是冰淇淋,一定是知道孩子喜欢吃。
朱老师也和我们一起吃起来,这让我们一下子觉得很放松,刚来时的那点拘谨也随之消失。
我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感动,知道我们要来,她细心周到地准备了那么多,却并不觉客套,相反,这一切倒拉近了我们老少两代人的距离,让我们一下子亲切起来。
待坐定后,我们的访谈便正式开始了。
在朱老师的娓娓道来中,我们开始走进这位老人的人生,走进当年的那段岁月。
朱老师是上海人,因为当年父亲在南京工作,才与金女大结下了这段缘分。
刚进校时,她在外文系。
她回忆说当时压力最大的就是英文课。
每周4次课,每次一小时;但每次上课都会留几十页书,让学生课后自己去看。
下次上课老师就提问。
回答的情况就是平时成绩。
学生不敢不看完,至少大致看完。
还有英文的作文课,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
一周交一次,一个学生7篇,一个班的学生就是几百篇。
“老师怎么看得过来?
我想老师只是过目,确认学生写了,并不修改。
但学生不敢不写,因为老师是要看的。
就这样锻炼了用英文写作的能力。
”朱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