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兵法.docx
《新教师兵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师兵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师兵法
新教师兵法
一、引言
当教师,就免不了与学生打交道。
学生工作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
一个教师,如果连学生都搞不定,这个教师基本不能算是成功的。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学生,的确是越来越难搞定了。
新教师接一个新班的时候,由于大家都不熟悉,所以最初的一段时间基本是相安无事的。
通常情况之下,双方都会相互地试探一下。
学生有时会有两三个人率先发难,出一些难题让教师解决,如果教师显示出强大实力的话,学生们自然收敛起虚浮,认真对待教师;若是教师被试探出来“营寨空虚”,那么学生不久便会大举进攻,教师很可能一时抵挡不住,迅速败下阵来。
有些教师会选择先下手为强,所谓“两强相遇勇者胜”,如果接手的新班调皮捣蛋的学生比较多,他们会在遭遇战中,振作精神,给学生一个下马威。
一些临时代课的教师,通常会做这种选择。
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劈上三板斧再说,等到学生探明虚实,早已得胜回营,圆满完成代课任务了。
还有一些老师则根本不给学生接近的机会,冷若冰霜,从不跟学生拉家常,上完课就走,若有学生溺战,高悬免战牌,不与学生正面接触,不找学生谈心,不暴露自己真实想法,总之,不跟你战斗。
你若不守纪律,我不与你交锋,回马便走,你若追上来,旁边自有班主任出来接住与你厮杀。
对于一些副科老师来说,这是一种常用策略。
一个班级教的时间长了,师生双方知根知底了,便进入了持久战。
有时候教师运气好,会碰到一个比较“弱”一些的班级,学生天生老实的居多,战斗力太差,教师不费什么力气便全部拿下。
学生被拿下之后也没有“造反”的念头,学习成绩不一定好,班级工作也不一定突出,然而很稳定,不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教师很省力。
遗憾的是,从目前的趋势看,这样的班级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可能有人会问了,在你眼里,师生就是对立面,动不动就交战,你的教育观有问题。
我说你错了,教师与学生天生就不是同一战壕里的人。
教师与学生之间永远存在着控制与反控制、斗争与反斗争的问题。
其实本文探讨的就是教师如何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做得更高明的问题。
学生不是教师,教师也不是学生,把学生看作是对手,其实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表现。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那些不重视学生而载在学生手里的教师可太多了!
禅里面有一个经典的公案叫做《他不是我》,故事是这样的:
宋朝时,两位日本僧人道元与明全结伴,渡海来中国留学。
他们落脚在天童山景德寺参禅修行,孜孜不倦地求悟禅法。
一个大热天,午饭后,道元前往延寿堂探望因病静养的明全。
当他经过东廊来到佛殿之前时,看见一位老和尚,背驼如弓,眉白如雪,一手撑着拐杖,一手将香菇一颗颗地排在地砖上。
僧人们都知道,寺院里需要食用大量香菇,必须趁着暑天烈日晒干,以便储存备用。
道元禅师认识这位老和尚,他是寺院里负责膳食炊事的“典座”。
道元看到尽管骄阳当空,老和尚却没带斗笠,全身汗水淋淋的专心工作着,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赤日炎炎,热浪逼人,连廊荫下的道元都受不了,何况酷日下的古稀老人呢?
年轻的留学僧顿生怜悯之心,于是趋前探问:
“请问老师父今年贵庚?
”
老和尚稍微直直腰,答道:
“老衲今年68岁。
”
道元关切地说:
“老师父年岁已高,这种工作就让院里其他僧人来做吧。
”
哪知典座头也不抬,严肃地回答:
“他不是我。
”
“他”当然是“他人”,而不是我,此话的意思显然是指他人的修业并不能代替自己的修业,他人的体验代替不了自己的体验。
原来老和尚把“晒香菇”也看作是参禅的功课呢。
道元在那电光火石之间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苦苦思索多年的禅法一下子明了了。
他不是我,绝妙的禅机。
所以说,你不是学生,学生也不是你,学生永远不能了解教师们的真实的生活,教师也永远无法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
除非我们可以互换角色,亲自去对方的世界体验一番。
而这个要等新的科学技术发展了再说。
教师和学生永远是属于两大阵营。
教师如果对这一点没有清醒的认识,是一定要吃亏的。
只不过高明的老师会尽量缩短这两个阵营的距离,求同存异,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共同奋斗;不高明的老师会使这两个阵营完全对立,极端者甚至势同水火,互不相容。
了解了教师和学生永远属于两大阵营,我相信我们的教师就不会犯以下两大错误。
第一个错误,让学生来做师生冲突的评判者。
有一些不高明的教师,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与学生当众发生冲突,事情搞得很大。
事情的起因肯定是学生先不好,但是教师在情绪失控时也有不当言辞,若这名教师幻想在场的其他学生支持你共同讨伐那名犯错的学生,我劝他还是趁早收起这个念头。
因为无数的事实表明:
学生总是帮学生的。
即使犯错的学生再不好,教师只要有一丁点儿不好的地方,他也会受攻击。
因此,切记不要与学生当众发生冲突,冲突一旦发生,教师肯定陷入被动。
此外,也最好不要当众骂个别学生,当众罚个别学生,原理同上。
至于杀鸡儆猴的事情,做的时候也要尤其谨慎,不要自己有什么把柄让学生捉住。
第二个错误,在师生冲突中帮助学生。
校园里常常会有意外的事情发生,有时候你教的学生与别的教师发生冲突了,学生拉你去帮忙,或者在你面前哭诉。
通常这种情形中的教师都是不对的,或者教师在事情的过程中有过分的言行。
此时,你一定要头脑冷静,可不能帮学生去出头,否则,你就是丧失了立场。
几个月之后,人家师生言归于好了,你算什么?
就算没有言归于好,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毕业之后,你和人家教师抬头不见低头见,到那时,就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了!
你说你算怎么回事?
还有一些教师,和其他教师有矛盾,竟然发动学生或者家长去告那位教师的状,这是典型的采取了下下之策还自以为得计的行为,这样的教师,基本上都是要自吞苦果的。
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站错立场。
各位,如果还有哪位认为教师与学生不是两大阵营,竟可以私下与我探讨,鄙人十分愿意与您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孔子教导我们: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嘛。
呵呵。
闲话休说。
现在无论哪位老师去接哪个班级,没有两把刷子通常是应付不下来的。
运气不好者碰到一个棘手的班级,三下五除二便败下阵来。
前几年,有关学校生活的日剧与港片很多,大都是讲学生怎么戏弄教师的,教师形象被极度丑化。
学生最后通常是被一个临时教师或代课教师摆平的,而这个临时教师一般都没有教师资格,甚至还有可能是流氓出身,经过一番惊涛骇浪,也就是教师与学生斗智斗勇,教师智勇双全,将所有调皮学生一一收入账下,最终大功告成!
这种片子极受学生欢迎,但是,不幸的是,剧中大多数的教师,都是以一种很愚蠢的形象出现的,不管是对学生严格的教师,还是对学生宽松的教师。
尤其是教导,教导最坏了,好像所有的学生都非常恨教导。
我有时在想,教师是教学生知识的,怎么说也是知识的化身吧,怎么就成了“蠢”的代言人了?
归根结底,是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并没有展示出自己“智”的那一面。
学生最佩服的教师是什么类型的?
让学生服气可以依靠做事公正,让学生佩服只能依靠教师的智慧了。
师生是分属不同阵营的,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战”之中,如果能够智胜一筹,以智取胜,学生会甘愿做你的“手下败将”的!
既然要以智取胜,我们就不能不依靠军事思想,军事思想中有大智慧啊!
二、自保第一
一切军事思想的最基本原则是:
尽可能多地消灭敌人,尽可能多地保存自己。
诸位别笑,道理虽然简单,未必人人都懂。
以此类推,一切学生工作的最基本原则就是:
学会自保。
教师在做学生工作时,在尽量多地转化学生的同时,首先得学会自保。
说起这自保,真是太重要了。
有一些老师因为不懂这个道理,而丢了饭碗。
举个例子,诸位身边有没有被学生或者家长联名投诉赶下讲台的教师,好像这并不是很罕见吧。
说起来,虽然教师与学生是冤家对头,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关系处理得很好啊。
可见,教师要自保还是能够做到的,但是,真正要自保得很好,也不是那么容易。
对一名新教师而言,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是自保的一条途径。
因为新教师还不太懂教育的规律,与学生太近,很容易为学生所伤。
这就好像与敌人作战,如果敌强我弱,那还是与敌人离得远一点比较好。
与学生保持距离,可以弥补新教师经验的不足,因为离学生太近,被学生一眼就看出虚实,从此对你没大没小,甚至称兄道弟,这教师的威信可就一点都没有了。
很多有经验的老教师,是绝对不会让学生靠得很近的。
学生对他们可谓既敬且怕,一些平日里不苟言笑对学生冷若冰霜的教师偶尔露出一点笑脸,学生会觉得特别温暖,作文里都会写上。
而新教师即使对学生笑得再灿烂,学生可能还不一定买账。
那么是不是教师就必须与学生保持距离呢?
非也。
譬如像李镇西博士这样的教育家,他与学生的关系就很近,但是学生也很尊重他。
为什么呢?
因为李镇西有个人魅力。
关羽关云长可以单刀赴宴,全身而退,我们这等虾兵蟹将就别逞这个能了,否则便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师生之间的距离相当于战壕,教师可籍以藏身,一旦消除这个距离,那就是与学生短兵相接了,这个时候其他武器就没有用了,就得靠教师的真功夫了。
当然有时为了教育的需要,教师可能必须与学生“亲密接触”。
遇到一些特殊的学生个案,离得远远地教育可能就像隔靴搔痒一般没什么效果,这时候就需要“近身战斗”----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走进学生内心教师首先得敞开自己的心灵,需要老师有很高的技巧。
以后我们会谈到这种方法,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战法”了,但是在敞开心扉的过程中自保的原则是不会变的。
学生思想工作能做则做,不能做就罢手,千万不能硬来,最终把自己搭进去。
接下来不能不提身教,身教也是自保的重要途径。
现在的学生和家长,可不像我们小的时候那么普遍的和蔼可亲了,他们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很强,对于教师和学校的一些不好的做法,一些家长会选择投诉。
一些平时言谈举止比较随便的教师,可能他觉得自己也就是不拘小节,但实际容易被别人抓住小辫子,真要被投诉了,也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没啥说的。
这个问题不展开谈了,实际上大伙儿都很明白,古人就讲为人师表,这也是教师这门职业的特殊性,既然选择了做老师,又想继续做下去,就得注意自己的言行。
你要真是放荡不羁,那么还是去做艺术家吧,做教师真不合适。
只有先保存自己才能消灭敌人,只有你自己先做好了才能教育学生去做。
比如说,我们教育学生读书先做人,我们自己得会做人,而且得做给学生看;再比如,要是你自己整天带着耳机改作业看书,那么就别去勒令学生写作业不准听音乐,否则,你要是强制执行下去,你自己会被这个规定所伤。
自保得比较好的老师通常都是有一些“绝活”的。
教师如果学识比较渊博,学生总是很崇拜的。
一个数学教师如果总是算错或者做不出学生问的问题的话,赶紧回家买几本习题集狂做,事实上,数学教师之所以不太爱写文章其原因就在于数学老师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都花在做题上了!
语文教师如果自己觉得写作水平尚可,大可以“下水”与学生同游,如果能够有文章发表在报刊杂志上最好,这样学生跟你学也更有信心。
英语教师如果说一口流利标准的美语,那基本就高枕无忧了,学生会跟别的班的学生吹,我们英语老师,那英语说的,比美国人还标准!
除了在专业上能镇住学生之外,教师的幽默感也是学生很看重的。
幽默的教师通常都很受学生的欢迎。
其实,不仅学生欢迎,人民群众都喜欢幽默的人。
学生每天读书也挺累的,碰到一个上课乏味的教师确实没劲,如果这教师还经常骂人,不逆反才怪。
所以,既然学生喜欢有幽默感的教师,我们就努力培养一下自己的幽默细胞吧。
如果你幽默感实在太差,还有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很好,简单易行,就是多参加体育活动。
要知道,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喜欢体育的,爱屋及乌,他们对于喜欢体育的教师也是特别有好感的。
所以,如果你乒乓球打得好,不妨露两手,绝对能让学生崇拜你!
经常参加学生的体育活动是教师自保的一个良方。
真正懂得自保的教师是不会做体罚学生这样的傻事的,咱首先得懂法,青少年保护法也好,教育法也好,都写得明明白白的,如果不明白最好回去研究研究先。
你说你一腔热血为教育,你说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可是最后人家给你告上法庭,你这教师也未免做得太失败了,不能怪别人,只能怪自己,要是真在战场上,最先被消灭的,不是像你这样有勇无谋的人又会是谁呢?
真正懂得自保的老师,会非常重视师生关系。
这是一切学生工作的根本。
有时为了解决一件事情,而把师生关系破坏了,是非常的得不偿失的。
为了师生关系,改忍的要忍一忍,该让的要让一让,这是自保的需要,也是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的需要。
学生当面与你顶撞怎么办?
你感觉到全班学生内心反抗情绪很激烈怎么办?
这个时候千万要记住这个原则:
自保是第一位的。
先估量估量,实在不行,先避其锋芒,日后再慢慢图之。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走为什么是上计呢?
原来这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保存实力的最好办法。
现在的撤退是为了将来大踏步的前进,现在的自保是为了将来更大的发力。
有诗为证:
胆大心细好,足智多谋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三、攻心为上
孙子兵法说: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这是一条至高无上的原则。
也是一切兵法的核心思想,鄙人认为,这也是一切学生工作的核心思想。
那么,何谓攻城,何谓攻心呢?
攻城,乃是以武力去征服之,比如:
我们碰到学生做错了事,抓到办公室里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如果学生不服气,接着骂,必要让其服帖为止;我们要让学生学习,以强力胁迫之,对于不认真学习或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施以高压政策,必要让其崩溃;教师以自己的理解去要求学生,规定学生必须要做的事情,全然不顾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对于不同意见,千方百计打压之,必要时祭出校纪校规或请家长来校等法宝,定要让学生就范。
由于教师是强者,学生是弱者,攻城之术乃是以强击弱,教师很容易就取得胜利,因此,广大人民教师甚好之。
可是,攻城是有副作用的,而且副作用极大。
首先,学生总是要反抗,有些是表面反抗,更多的是默默地反抗。
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相当严重,教师若采用强攻的办法,学生即使最后就范了,心里必不服气,由此会造成学生的心灵扭曲,从长远看,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与健康发展不利。
其次,攻城的过程中,教师也会有损伤。
由于是硬攻,教师难免发火,怒火伤身,急火攻心,加之学生再有反抗,急切之下,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于是,身不由己,口不择言,一片爱生之心付之东流。
教师一旦控制不住自己,有了不当言行,最终反而伤及自己。
攻心就不同了,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一定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思索学生的动机,站在学生角度体会学生的感受,然后对症下药,采取措施。
使用的办法通常都比较缓和,但是正好击中学生要害,犯了错误的学生,不但乖乖认错而且心服口服,教师的任务通常也能很好地贯彻下去。
学生的行为表现完全出自自愿,并非老师强迫,但却是老师的目的。
因此,我们主张,学生工作,只可智取,不能硬攻。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攻心,首先要能控制自己的心灵。
有一些老师,自己情绪失去控制,当众与学生发生冲突。
为师者决不可如此,否则必败无疑。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使自己的心灵象天空一样开阔。
攻心,还得了解学生心理。
不了解学生心理,你如何去攻呢?
所以教师要研究学生,要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切忌想当然,以及之心,度人之腹,目标不明,方向不清,就开火进攻,到头来,一无所获还是好的,学生离心离德害莫大焉。
攻心,一定要善于随机应变。
学生的心理是千变万化的,在一些具体场景中,常会有突发情况发生,当学生的心理发生变化时,教师一定要随机应变,及时调整策略,方可牢牢锁定目标。
青少年的心灵是敏感而脆弱的,同时,也十分地多变。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
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因素也有很多。
教师不是圣人,也不一定能够洞悉一切,计划没有变化快,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就更加显得重要了。
要知道,我们教师所试图改变的,不是学生的身体,而是学生的心灵。
所以,攻心乃是第一要务,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
有些教师,运用了错误的方法,比如说体罚。
有些体罚,确实有震撼学生心灵之功效,但是更多的体罚,只能使学生情绪更加对抗,心理更加逆反,这与我们的攻心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体罚就如同攻城一般,学生即使被征服,教师也会付出一定代价。
本着保护自己的的原则,我们反对使用体罚,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
十、势篇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这是《孙子兵法》第五篇《势篇》中的观点。
意思是,凡是作战的人,都是用正面交锋,用奇兵制胜。
十三、掌握时机
作战是要讲究时机的。
一名好的指战员在战场上要不断地审时度势,势指形势,时也就是时机。
在双方力量相等的情况之下,战争的胜负往往可能在一刹那间决定。
而一旦错失战机,等待的可能就是失败的苦果。
我们知道,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强弱也是相对的。
任何事物,单个来看,都有发生发展的过程,个人也是如此,人有生物钟,有智力、情感、体力的生理周期。
我们有时做一件事没做好,或失败了,不是因为这件事本身是错的,而是时机没有掌握好。
金鸡报晓本来挺好的,可是如果总是半夜鸡叫,结果反而不美。
时机和处理事情的度一样,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是很难掌握但是又必须修炼的两项本领。
掌握时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争取时机。
有些时机是争取来的,特别是在和别人竞争时。
在战场上,兵贵神速,大家抢的就是时机。
拿破仑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如同物体的动量是质量与速度的乘积一样,军队的战斗力是兵力与速度的乘积。
红军长征时,飞夺泸定桥一役,就是和敌人赛跑,和时间赛跑,沿着大渡河的两岸,双方士兵在比赛,最终红军抢在敌援兵之前赶到泸定桥并立刻进行强攻。
这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关键一役,而红军的速度更胜一筹。
教师的教育工作有时也是要抢时机的。
比如说,初中学生常常有这样的特点,初一初二比较糊涂,乱七八糟事情也挺多,但到了初三,会一下子开始懂事了,学习也比以前认真很多。
但是当有些学生明白过来的时候,发现已经来不及了,他以前的基础太差,而马上就要面临中考,再想努力但时间已经不够了。
教师如果能够充分认识到这个规律,便会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在没有幡然悔悟之前在学习上尽量能够跟上,不要拉下太多。
并且在初三来临之前很注意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得学生在醒悟之后仍然有充足的时间把功课赶上。
二、等待时机。
在战场上有时也是需要等待战机的,敌人来攻,敲第一遍鼓时,士气正盛,不能出战,等到再而衰,三而竭之时,敌人士气衰弱了,便是出战的好机会,可一战而胜。
这是《战国策·曹刿论战》一篇中的著名作战思想。
在伏击战中,时机也是很重要的,布好了一个口袋阵,等敌人来钻,前面的要先放过去,等到主力全部进了我方包围圈,再突然发动进攻,把口袋扎紧,毕其功于一役。
《烈火中永生》中的邱少云就是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敌人的燃烧弹点着了他埋伏的草丛,为了不暴露目标而被活活烧死。
等待时机是需要耐心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为了等待一个机会的到来,可能要花上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时机不成熟时只能等待。
在学生工作中,等待时机的例子太多了。
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话语,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说效果是不一样的。
教师苦口婆心地劝告不及学生自己去碰了一次壁,“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到学生自己吃到苦头之后,你再去劝告他便会听进去了,他知道你讲的是有道理的,是为他好并且是对他很重要的东西。
因此,教师要等待这样的机会出现,一旦有了这样的机会,便不要放过。
表扬学生也好,批评学生也好,也是有一个最佳时机的。
学生正骄傲的时候,不要表扬他,等到他信心失落对自己产生怀疑的时候,教师的表扬就显得珍贵了;学生有情绪的时候,不要批评他,等到他冷静下来,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时候,再严厉的批评学生也能听进去。
在做后进生工作时,教师尤其要有耐心,学生的成长过程不是均衡的,平稳的,而是跳跃式的,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师要等待的就是量变到了一定程度,及时地使学生产生质的提高。
三、利用时机。
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有时候会突然产生一些本来不是机会的机会,高明的将领会随机应变,及时利用这些机会,创立战功。
三国时,曹操进犯赤壁,刘备与孙权联合起来抗击魏兵。
周瑜作为东吴的大都督,在善于利用时机上有独到之处。
比如,他少年时代的好友蒋干从江北来,本来是想当说客的,不想反被周瑜利用,成了他反间计的重要棋子,最终使曹操杀了蔡瑁张玧,去除了魏军善于水战的最重要的两位将领。
在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中,每天也会有大量的事情发生,其中有些事情教师如果好好利用,便是非常好的教育的时机。
比如说运动会的比赛,全班都参与了,这便是一个很好的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时机,教师可以给运动员打气,组织女生拉拉队加油鼓劲,组织没有比赛任务的学生端茶送水,让他们也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
比赛完了之后要及时总结,及时鼓励和表彰,总之,教师如果充分动脑筋,把一些大家看似平常的事情做足文章,是会产生非常好的教育效果的。
四、创造时机。
当有些工作很紧迫不能等待必须要解决,而又没有合适的时机时,只能创造时机了。
狼要吃羊,便找借口硬说处在下游的羊把上游的水弄脏了,这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比较原始的创造时机。
在古代战场中,双方主将在运动战中,经常会用一些计策来创造战机,比如说孙膑的“围魏救赵”之计,使得庞涓不得不回兵来救,魏国军队一旦被调动,便为齐军创造了战机,齐军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一带步下了埋伏,最终魏军全军覆没,庞涓饮恨身亡。
中国人在创造时机上是很有特点的。
比如说中国人求人办事,很少像洋人“此来为某事”那样直截了当开题。
而是讲究迂回战术,有一种起承转伏的特点。
林语堂先生总结这类创造时机的谈话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是寒暄、评气候,双方极容易找共同点,可联络感情,不至于遭到抗拒;第二段是叙往事、追旧谊,这是一个深入的过程,做得好,双方感情可能会有真真的融洽;第三段是谈时事、发感慨,这一段做得好,感情更为融洽,声势又壮,甚而到了相见恨晚、两肋插刀的程度,于是,便可以陡然下笔,相机言事了;第四段,可客气起立,言有一小事奉烦,先生不是认识某某吗?
可否请写一封介绍信云云,要做得自然随意,不给对方造成很大压力或使对方觉得自己该欠他多大之情,而是要利用前叙铺垫,陡然收笔,总结全文。
学生工作中的创造时机与之类似。
其中的重要思想就是在实施自己的目的之前要尽量创设对完成目标有利的条件。
教师在与学生的谈话中是常常要用到这样的方法的,尤其是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而学生思想有顾虑或因其他种种原因不愿配合之时,教师不宜开门见山,而要闲聊一些别的话题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等到学生的戒备消除了,情绪缓和了,师生感情融洽了,再慢慢进入主题,或许会有好的效果。
在教学法中有一类叫做情境教学,其原理是努力创设适合教学目的的情境,学生在适当的情境中会很轻易的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时机紧迫要争取时机,时机未到要等待机会,有机会要利用机会,没有机会要创造机会。
这便是我们对待时机的态度。
学生工作由于其特殊性,有一些时机是我们必须特别关注的。
教师的教育相当于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这个内因就是学生的思想认识。
外因要想起到作用,就必须抓住内因出现变化的机会。
当学生的思想一直处在闭合的状态,对外界的作用便不会有什么响应,这时候的教育工作就会很困难,教师既吃力又没有效果;反之,在学生的思想处于开启状态时,外部的影响很容易产生作用,这就是教育的时机。
学生换了一个新的环境是好的教育的时机。
比如说学生进入起始年级的时候,面对的是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陌生的环境。
以初中预备班为例,学生从小学毕业进入中学,从外部环境来说,是全新的,从内心来说,经历着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