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10万瓶工厂化金针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2856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4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10万瓶工厂化金针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精编10万瓶工厂化金针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精编10万瓶工厂化金针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精编10万瓶工厂化金针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精编10万瓶工厂化金针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编10万瓶工厂化金针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精编10万瓶工厂化金针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10万瓶工厂化金针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编10万瓶工厂化金针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精编10万瓶工厂化金针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0万瓶工厂化金针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附图

附图1:

工厂化10万瓶金针菇项目区位分析图

附图2:

工厂化10万瓶金针菇项目设计平面图

附图3:

液体菌种生产流程意向图

附图4:

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流程意向图

第一章概论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工厂化10万瓶金针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1.2项目建设单位及法人代表(负责人)

项目建设单位:

陕西天宏生物科技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1.1.3项目建设地点

1.1.4项目总体目标

到2014年,通过采用国际先进的食用菌周年高效工厂化种植技术和液体菌种培养与生产技术,建设完成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示范项目,推进以金针菇为重点的珍稀食用菌的高效生产,为发展现代化、设施化、标准化食用菌高效生产模式提供示范样板;通过提供菌种、开展培训、订单农业、龙头引领,在西安、陕西、河南及周边地区推广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进行食用菌产业的综合开发,实现陕西食用菌产业的品种结构优化调整和栽培技术的更新换代;按照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以龙头企业为支撑,通过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整体开发,探索政府政策引导支持为主导、农民参与合作为主体、企业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建设经营的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成为安徽省乃至全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更新换代的典范工程。

1.1.5项目总体布局及规模

工厂化10万瓶金针菇建设项目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工业区内,规划占地面积1000亩。

1.1.6项目总投资与资金筹措

本项目预计总投资21343.8万元,项目投资建设内容包括配套基础设施投入万元3900万元,设备的购置及安装需投资14603.8万元,其他(设计规划费和各种建设规划费)185万元。

铺底流动资金900万元。

项目建设期限为2014-2015年。

2014年年度主要进行项目选址、征地和规划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2014年年度完成园区道路、绿化、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工厂化生产区的设备安装及调试,项目验收。

项目建设总投资21343.8万元。

在投入和运行机制上采取“政府扶持,业主开发,市场运作,辐射带动”的运作方式。

1.1.7项目主要经济指标

项目建成投产后,正常年份销售收入13300万元;总生产成本7980万元,年税后利润5320万元;投资利润率24.93%;投资回收期4.18年。

1.1.8项目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社会效益:

目前,我国栽培食用菌品种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常见的香菇、木耳、双孢蘑菇、平菇等,栽培季节也主要集中在秋、冬季,高温季节栽培的品种更加少,难以做到常年均衡供应。

工厂化周年栽培食用菌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化食用菌生产技术,其特点为工厂化周年生产,实行环境控制智能化,生产操作自动化,产品质量标准化。

周年生产使周年供应成为可能,尤其是反季节生产,使人们在一年四季都可吃到新鲜菇类食品,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项目完成后,将改变我国食用菌生产夏季品种单一的局面,并且充分利用农作物的副产品,投入少,效益显著。

通过周年产业化生产鲜菇,可满足人们的菜蓝子需求,对增加农民和下岗工人的就业机会和地方财政收入,发展地方经济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资本引入,企业模式,探索一条政府宏观扶持调控,企业投资建设开发,农民参与受益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工业反哺农业,补充政府支农资金的短缺,寻求有效破解“三农”问题的新方法。

通过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使项目区成为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产学研”基地。

通过技术培训、生产观摩、提供菌种、订单农业和龙头引导,在陕西推广应用,实现安徽食用菌产业的全面升级换代,实现食用菌产业的现代化、设施化和标准化,实现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引进新品种,使用新材料,探索新模式,采用新工艺,试用新技术,开创现代农业、设施农业、标准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新路,使陕西的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迈进。

(2)生态效益

食用菌的开发是农业物质循环链重要组成部分,是减少废弃物排放有效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食用菌生产主要是利用环境的污染源——农林各种废弃物和工业、生活垃圾(酒糟、醋渣、废纸、废棉、蔬菜垃圾等),净化环境,生产过程中无有害物质产出,副产品菇根、菇脚可以制药品,菇渣可作为饲料和有机肥,节约饲料成本,改良土壤,缓解土壤板结和沙化,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农业环境特别是土壤的化肥污染,提高农作物品质。

日本曾经做过试验,用出过菇的香菇菌渣浸水,作根外喷肥,可使黄瓜和番茄增产15%-20%。

不管是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或可持续发展农业,都离不开食用菌产业。

农作物经光合作用产生的碳水化合物,被人类食用的只有20%~45%,其余55%~80%是不能被人类直接食用的,大约55亿吨,而这一部分仍含有大量的营养和能源;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每年产生近15亿吨农作物秸秆和其他废渣,既是浪费又对环境、生态造成不良影响。

而食用菌能产生多种降解酶,特别对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大分子化合物有较强的分解能力,能将农业生产的有机残体(秸秆等)资源化,使资源得到反复利用,延长农业系统中的食物链,形成良性循环,所以,食用菌可作为连接环连着资源、生产者(绿色植物)和消费者。

实践证明,食用菌产业是一项投资少、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市场广阔的农业产业项目,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持续农业的实质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寻求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最适关系。

利用食用菌与作物的生态互补关系,可望达到农业生物与自然资源的协调统一。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3)《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62号)》(2006年3月16日经农业部第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4)《陕西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12年)

(5)《陕西省特色农业区域布局规划》(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6)《都市型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

(7)《陕西天宏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究开发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

(8)《陕西天宏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究开发中心一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9)工程取费标准:

土建部分按2000年版《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安徽省统一基价表》执行,取费标准国营二级二类;安装部分按2000年版《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安徽省单位估价表》执行,取费标准国营二级二类。

第二章项目背景

2.1项目依据

食用菌富含天然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多种矿物质,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对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等疾病有特殊的疗效,深受人们喜爱,被誉为“山中之珍”、“素中之荤”的“健康食品”。

随着人们食品消费需求由优质营养型向安全保健型的转变,食用菌以其营养丰富、保健功能强的特点,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作物秸杆年积累量约3.7亿吨,林副产品量上亿吨。

丰富的农林废料为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为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食用菌产业现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新兴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类产品。

中国是食用菌栽培最早的国家,食用菌的种植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我国食用菌生产发展很快,近些来,我国食用菌出口量一跃居世界第一位。

2008年我国食用菌产量达到1600多万吨,产值约600亿元,出口创汇约15亿美元。

食用菌是陕西省的特色、优势产业。

陕西省食用菌产品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2011年出口数量22.51万吨(干、鲜、罐头混计),出口额1.63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的5.61%,占全国食用菌出口额的7.92%,名列全国前茅。

全省从事食用菌生产及相关行业的人员逾20万,菇农人均收入超过2500元,食用菌产业正成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受到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陕西天宏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看准陕西蓬勃发展的食用菌产业,拟在西安市工业区投资建设工厂化金针菇建设项目,建成以金针菇工厂化生产为龙头的,以“市场+工厂+基地+订单+农户”为主体经营模式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集食用菌科研开发、中试示范、技术培训、产业孵化、保鲜包装、品牌建设、出口创汇于一体的高科技研究开发平台,带动陕西食用菌产业的现代化、集约化、标准化建设。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2.2.1项目建设是陕西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010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203.6万吨(鲜重),产值102.67亿元,出口创汇总额近4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10%以上,是农产品出口的主打产品之一。

目前,食用菌产业已形成长三角以粪草生为主的优势食用菌生产区、闽西北以木生菌为主的优势食用菌生产区,以及附属于两大优势食用菌生产区的珍稀种类和药用菌种类生产区。

食用菌生产从分散栽培逐步向集约化、工厂化规模栽培发展,呈现生产、加工和市场的区域化、专业化格局。

但是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缺少国家级知名品牌,制约着食用菌的可持续发展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通过陕西天宏生物科技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工厂化金针菇项目的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档次、扩大市场份额、增加经济效益。

带动陕西广大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民改变目前零星、松散、粗放、随意的栽培方式,逐步向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专业化的栽培方式转变,实现陕西食用菌产业的抱团发力和可持续发展。

2.2.2项目建设是陕西食用菌产业品种结构优化调整的需要

通过陕西天宏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工厂化金针菇项目的建设,发展市场潜力大的珍稀食用菌多元化品种,培植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通过龙头带动,使安徽食用菌产业在适度发展香菇、木耳、平菇、双孢蘑菇等大宗品种的同时,积极发展金针菇、杏鲍菇、蟹味菇等珍稀品种,以市场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逐步减少木腐菌的生产规模,扩大草腐菌的生产规模,及时实现全省食用菌品种结构的优化调整。

2.2.3项目建设是实现我国食用菌生产技术和装备现代化的需要

荷兰、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食用菌生产已经实现机械化、工厂化。

目前,我国食用菌生产仍以作坊式、小规模手工生产方式为主,这种原始的生产方式,限制了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

食用菌机械化、工厂化生产,将是必然趋势。

草腐菌的工厂化生产以双孢蘑菇历史最长、技术最为成熟。

1947年,荷兰的Bels等首先使用在控制湿度、温度和通风的条件下种植双孢蘑菇,使双孢蘑菇的栽培发展到了工业化生产。

之后,美国、荷兰、德国、意大利等相继实现了双孢蘑菇的机械化、工业化生产。

发展至今,欧美的双孢蘑菇从菌种制作、培养料发酵、覆土材料制备等已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工业化生产。

工业化生产带来了高产、高效,每平方米蘑菇产量达30公斤~35公斤,而且一年可种植6茬。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就成功地建立了木腐菌瓶栽工厂化生产模式,食用菌生产的装瓶、接种、搔菌、挖瓶等操作均采用了机械化手段。

八十年代末,韩国、我国台湾等相继引进了日本食用菌生产模式进行工厂化生产。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规模由最初的日产几百公斤发展到日产20多吨,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种类也由金针菇、滑菇发展到了真姬菇、杏鲍菇、姬菇、灰树花、柳松菇等多品种生产。

随着科技和经济不断进步,发达国家食用菌生产也在不断进步与发展。

从拌料、堆肥、装袋到发酵、接种、覆土、喷水、采菇及清床等生产环节均已实现机械化,同时,采用空调设备、各种测量仪器以及自动化调节控制温度、湿度、水分、通风、光照等设备与设施,创造最适合食用菌生长发育环境,实现了金针菇等食用菌周年化均衡生产和市场供给。

陕西天宏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瞄准国际食用菌生产的最高水平,拟通过引进日本、韩国成套先进设备,进行金针菇等的工厂化周年栽培,为实现我国食用菌生产技术和装备的现代化奠定基础。

2.2.4项目建设是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的需要

由于我国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体系不完善,食用菌菌种生产和经营管理不规范,加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导致我国食用菌菌种和食用菌产品良莠难辨,以次充好、以假冒真事件时有发生,给食用菌的国内外市场的开拓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品种、技术、高效安全的生产模式日新月异,也使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广大农民和科技工作者无所适从,他们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食用菌高科技研究开发平台来进行品种的比较试验、区域试验、适应性试验,配套安全高效生产技术试验、周年高效栽培模式试验等,以确保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促进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从而减少广大农民应用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风险。

2.2.5项目建设是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有益尝试

我国农业发展的模式以前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和行政推动,“等、靠、要”的思想根深蒂固。

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两个趋向”重要论断,指出我国从总体上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

陕西天宏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工厂化金针菇项目建设正是对总书记讲话的最好贯彻。

通过龙头企业的参与,加强企业自身的建设和管理,改进经营服务,树立企业形象,建立企业信誉,形成并建立我国食用菌行业的知名企业和产品品牌,通过龙头带动和订单农业,积极推动广大菇农采用ISO9001体系,严格实施HACCP,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通过食用菌行业协会的建立,制订行规行约,增强企业自律,规范经营秩序,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及时掌握国际市场信息,建立产品出口的预警机制,及时应对进口国可能实施的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措施,以保持我国产品出口的主动地位,促进食用菌产业的稳步发展。

2.3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陕西天宏生物科技投资开发有限公司预申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主要拟从事果蔬种植及加工、蔬菜种苗的工厂化育苗、食用菌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形成了“从田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

主要产品包括蔬菜、食用菌及种苗三大类六十余个品种,作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之一,公司致力于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产品种植,将先进的蔬菜种植保鲜加工技术、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工厂化育苗技术等应用于蔬菜、食用菌等方面。

食用菌业务是公司增长最快的业务,凭借多年来积累技术和经营经验,2014年下半年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项目拟投产。

公司投产后将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工厂化生产金针菇的企业之一。

公司以健康、亲情理念为企业文化和产品文化的内核,在原料采购、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整个经营过程中始终贯彻安全健康的经营理念;以高科技、工厂化、规模农业产业化为先导,以绿色无公害蔬菜食品为纽带,以市场带基地、基地连农户,走产销结合、农科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公司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相联系,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使蔬菜的种植、加工、销售有机结合,有利于推进农作物产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有利于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优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陕西天宏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一年来的筹备,该项目已攻克了液体菌种生产、培菌、生育管理多项技术难题,在引进设备的消化吸收方面也进展迅速,目前可以完全掌握引进设备的使用、日常维护保养及故障排除,并对有些设备还进行了技术改造,使之更加符合工艺的使用要求。

在2014年动工建设的一期工程改进了原来的设计方案,引进了一些国内最先进的环保节能设备,研究新的原料配方,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为生产原辅料,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大大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

目前项目各项指标均已达到设计要求,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初步得以显现。

在前期一期、二期工程基础上再进行工厂化金针菇建设项目将会驾轻就熟,水到渠成。

第三章项目区概况及条件优势

3.1项目区概况

3.1.1地理位置

拟建的陕西天宏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工厂化金针菇建设项目位于西安市经济开发区内,总面积1000亩。

为了更好地融入省委建设发展大局,与“两个先行区”建设相接轨,推进西安更好更快发展,西安市政府对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及宏观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调研,在作为西安城市副中心的远期总体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台交流交往基地、高级技术人才教育基地、高优农业发展基地和现代化生态科技园的发展目标。

3.1.2自然条件

属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至8月份雨量最多,风力一般3至4级,常向主导风力为东北风。

植物资源丰富,各类主要植物共190科732属1306种。

主要优良树种有属用材树种的杉木、马尾松、柳杉、栲树、木荷、桉树、麻楝、银桦、相思树等;经济树种:

油茶、油桐、板栗、乌桕等。

此外还有5种纤维类、10种油科类、7种淀粉类的野生植物。

境内水果种类50多个,温带水果有桃、李、柿、葡萄、板栗等;还有余甘、枳壳、杨梅、草莓、石榴、桃金娘等野生半野生果树。

种植药材主要品种有姜黄、泽舍、一见喜、白菊花、生地、玫瑰茄、川芎、紫苏、排草、肉桂、枳壳)水枝子等。

山河俱备,陆地面积开阔,气候环境适宜,动物资源丰富。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高岭土、花岗岩、砂石分布广,面积大,品味高,储量丰富,具有较大的经济开采价值。

其原材料加工产品销往日本、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3.1.3基础设施

经济开发区成立后,为适应新区全面开发建设的需要,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新城区、文教区、工业园区等的开发建设,大力开展旧村和新区的道路、路灯、供水、污水处理、环境卫生、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新城区、文教区、火炬产业园区、工业园等开发区的市政配套设施,以及排水、环卫、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现今已初显出新区跨越式发展的端倪。

便捷的交通路网;在供水方面,村村普遍通自来水、所有自然村自来水入户率已达94.7%。

 

3.2项目施工条件分析

3.2.1施工条件

(1)对外交通

本工程紧邻大道,对外交通十分便利,施工所需各种建筑材料可由大道运达现场。

(2)供水供电

施工期间的生产生活用水、施工用电可在陕西天宏生物科技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就近引入。

(3)材料供应

本工程所需的各种建筑材料,如钢筋、水泥、木材、钢材、砂石料、碎石、块石等均可就近购买,货源充足,且能满足质量要求。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的设备均为装配式,可现场组装。

3.2.2施工导流

大多为地面工程,不存在施工导流问题。

在施工过程中注意做好施工排水。

3.2.3主体工程施工

本工程主要施工项目有土方开挖、土方回填、砼施工、温室安装等。

(1)土方开挖

一般土方开挖采用1m3挖掘机配5t自卸汽车施工,对可重新利用的土方,于堤后选择合适位置作为临时堆料场堆放,不可利用土方直接运至弃渣场处理。

(2)土方回填

土方回填采用1m3挖掘机配5t自卸车运输至施工现场,运距暂按5km考虑,分层厚度不应大于30cm。

(3)混凝土施工

混凝土采用现场搅拌混凝土,模板及钢筋在工地加工厂现场制作。

采用搅拌机拌和、人工手推车运输的施工方法。

(4)食用菌栽培区工程

食用菌栽培区钢结构主体及附属设备为装配式组件,采用现场安(组)装的施工方法。

3.2.4施工总布置

(1)施工总布置原则

施工总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置方式,做到既便于施工、又不影响现有设施,在保证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尽量减小临建工程规模和施工占地面积。

布置要有利于施工现场的平行交叉及流水作业,有利于施工现场的交通畅通,有利于各种临时设施的合理布置,以确保在要求的总工期内顺利完成施工任务。

施工总布置方案应因地制宜、方便施工、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易于管理。

(2)施工交通运输

本工程有大道与外界相连,对外交通便利,完全能满足施工交通运输要求。

(3)施工总布置

①场地布置

本工程施工用地m2,临建面积m2,附近农户住房可以租用,解决生活设施及施工仓库、预制厂等临时用地问题。

②施工供水系统

本工程施工期间的生产生活用水可就近引水。

③施工供电系统

本工程施工用电可从公司食品企业加工厂就近引入。

④施工材料供应

本工程所需的各种建筑材料,如钢筋、水泥、木材、钢材、砂石料、碎石、块石等均可就近购买,货源充足,且能满足质量要求。

⑤临建工程量

施工临建工程房屋总面积350m2,包括综合仓库以及各种主要设施的房屋建筑面积,其中临时房屋100m2,施工仓库250m2。

3.2.5施工总进度

(1)确定施工总进度的依据及原则

施工总进度的确定遵循以下依据及原则:

①设计方案及相应的工程量;

②工程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工程条件以及资源情况;

③施工手段以中小型机械为主,人工为辅;

(2)施工总进度

本工程按照设计方案及相应的工程量、工程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工程条件以及资源情况编制施工总进度。

本工程施工总工期为1年。

第四章市场分析和产品方案设计

4.1市场分析

4.1.1产品市场供需现状

食用菌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是与“绿色农业”(种植业)、“蓝色农业”(湖水养殖)并驾齐驱的“白色农业”(食用菌为主的产业)。

食用菌味道鲜美且具有独特的食疗保健作用,自古被称为“山珍”,现在则被誉为“保健食品”、“功能食品”、“天然绿色食品”等,在西方国家被称为“植物性食品的顶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食物结构的变化,心血管、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大大增加,食用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国际贸易需求渐旺,出口市场潜力看好。

我国食用菌年产量也已由1978年的5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202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总产值达1103亿元,在农业产值中仅次于粮、菜、果、棉、油,排名第六,成为我国农产品的支柱产业之一。

食用菌的投入产出比为1:

4-1:

8,大大高于粮食、蔬菜和花生等经济作物,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

面对入世后的挑战,我国95%的农业属弱势产业,而食用菌却是其中的优势产业,我国食用菌不仅远涉重洋达2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出口需求量在不断增加,2009年我国食用菌出口出口53万吨,出口创汇13亿美元。

我国是大多数食用菌栽培的发祥地,目前食用菌年出口量已近13亿美元,但目前我国食用菌出口还有待破解“市场窄,壁垒强,技术低,加工弱,竞争烈,管理难,标准缺”等七大难题。

——市场窄。

我国食用菌主要出口至日本、欧盟和美国,然而近年来遇到的农产品绿色壁垒层出不穷,出口市场的集中也导致了较高的市场风险。

——壁垒强。

欧盟于2006年1月开始实施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新法规,特别是日本肯定列表的实施,大大提高了食用菌出口的技术门槛。

根据陕西检验检疫部门对辖区种植户种植过程用药情况和农药市场进行的摸底调查结果显示,食用菌药残状况不容乐观,加强源头管理势在必行。

——技术低。

目前我国食用菌多是农户零散生产,生产者的素质和栽培条件不一,栽培规范和标准难以实施,特别是无公害绿色食品和病虫害防治科学用药要求难以把握控制,产品质量差异大。

生产规模或高或低,容易导致菇贱伤农。

——加工弱。

国内相当部分加工企业还停留在保鲜、烘干、盐渍等粗加工的层次,深加工能力普遍较弱。

目前的栽培模式无法做到均衡生产,必然出现菇量大起大落,每年有大量鲜菇需要通过加工罐头等来调节,加工瓶颈问题突出。

——竞争烈。

近年来,不少省份充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