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2430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docx

《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docx

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

中考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声现象

三点展示

重点:

①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②乐音的特征。

③声有关的应用及防止噪声的途径。

难点:

①解释简单的声现象。

②决定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

③回声测距。

考点:

①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②乐音的三大特征。

③声速。

④噪声的控制措施。

基础知识要点归纳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

⑴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⑵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⑶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

⑴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⑵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声波。

⑶声速:

①定义:

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②影响声速的因素:

a.介质的种类。

b.温度。

c.气体中的声速还与压强有关。

记住: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3、声音的接收:

⑴耳朵:

耳朵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

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⑵骨传导: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骨传导来听声音。

⑶双耳效应:

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

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听到的声音是立体声。

4、人耳听到声音的前提条件:

发声体振动→介质→耳朵接收到声波,引起听觉。

二、声音的特性

1、音调:

⑴定义:

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⑵决定音调的因素:

频率。

音调高低跟发声体振动频率(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①频率(f):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②频率的单位:

赫兹(赫),符号Hz。

2、响度:

⑴定义:

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做响度。

⑵决定响度的因素:

振幅。

声音的响度一般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3、音色:

⑴音色又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⑵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三、乐音和噪音

1、乐音:

⑴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⑵悠扬、悦耳,听到时感觉非常舒服的声音。

2、噪声:

⑴噪声的来源:

①物理学角度看:

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②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⑵噪声的等级:

用分贝(dB)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0dB是人们刚能听到的最弱的声音。

⑶噪声的危害:

30dB~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⑷控制噪声的途径:

①声源处:

防止噪声产生。

②传播过程:

阻断噪声的传播。

③人耳处: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四、声音的分类和次声波

1、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到20000Hz。

2、超声波(超声):

⑴定义:

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⑵应用:

①信息方面:

a.声呐: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发明的声呐,超声导航、定位。

b.B超:

利用B超可准确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

②声波传递能量方面:

a.声波能传递能量,可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b.利用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3、次声波(次声):

⑴定义:

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⑵能量很高的次声波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五、回声

1、定义: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2、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的条件:

回声比原声晚0.1s传到人耳,否则回声加强原声。

第二章光现象

第一部分光的反射

三点展示

重点:

①光的反射(折射)规律及作图。

②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应用。

难点:

①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②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及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

③折射光路作图。

考点:

①光的反射定律及作图,光速、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②解释现象。

③平面镜成像特点。

④光的折射。

⑤光的色散。

基础知识要点归纳

一、光的发生和传播

1、光源:

⑴定义:

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⑵分类:

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注意:

月亮不是光源,它反射太阳光。

2、光的传播:

⑴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⑵光线:

在物理学中,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路径和方向,这条带箭头的直线叫做光线。

许多条光线在一起称之为光束。

注意:

光线不是本来就有的线。

⑶光速:

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108m/s.

⑷应用及现象:

a激光准直b影子的形成c日食月食的形成d小孔成像。

真空或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c=3×108m/s=3×105km/s。

光速远远大于声速(340m/s)。

二、光的反射

1、定义:

光射到物体表面被反射回去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我们能看见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2、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

在叙述定律的内容时反射应在前。

3、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反射的分类:

⑴镜面反射:

一束平行光投射到平滑的物体表面上,其反射光束仍然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⑵漫反射:

平行光入射到凹凸不平的粗糙表面后会向着不同的方向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

注意:

①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②漫反射使我们从不同方向都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三、反射元件

1、平面镜:

⑴平面镜成像:

①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定律。

②平面镜成像特点:

像、物大小相同;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⑵实像和虚像:

实像:

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

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⑶成像作图:

①反射定律作图法。

②像物对称法(平面镜成像特点)。

2、球面镜:

⑴凸面镜:

对光有发散作用。

⑵凹面镜:

对光有会聚作用。

四、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注意:

重点是“斜射”,若垂直入射就不会发生方向偏折。

2、折射规律:

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注意:

在叙述定律的内容时折射应在前。

3、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作图:

根据光的折射规律,要注意折射角比入射角大还是小。

五、光的色散

1、色散

白光的组成:

红、橙、黄、绿、蓝、靛、紫。

2、色光的混合

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

3、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六、看不见的光

把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1、红外线:

在光谱中靠近红光的位置。

2、紫外线:

在光谱中靠近红光的位置。

★我们能看见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了眼睛。

★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眼睛。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三点展示

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难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考点:

①透镜的应用。

②凸透镜成像规律。

基础知识要点归纳

一、透镜

1、分类:

凸透镜、凹透镜。

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

如:

老花镜,远视眼镜。

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

如:

近视镜。

2、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1)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2)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则折射光线过焦点;

(3)入射光线过焦点,则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4、几个重要的名词:

主光轴:

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

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常用O来表示。

焦点: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变得发散,发散光线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凹透镜的焦点,任何一个透镜在它的两侧都各有一个焦点,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常用F来表示。

焦距: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用f来表示。

物距:

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常用u来表示。

像距:

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常用v来表示。

实像:

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实像和物体分别位于透镜的两侧。

虚像:

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和物体位于透镜的同侧。

注:

实像与虚像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的交点,虚像是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应用: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应用

正倒

与物相比

虚实

u>2f

f

倒立

缩小

实像

照相机

u=2f

v=2f

倒立

等大

实像

f

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投影仪

幻灯机

u=f

不成像(平行光线)

u

v>u

正立

放大

虚象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情况总结:

①一倍焦距分虚实;

②二倍焦距分大小;

③实物倒立异侧分,物靠像离像变大;虚像正立同侧存,物靠像近像变小。

三、凹透镜成像特点:

无论物体距凹透镜多远,凹透镜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四、眼睛和眼镜

1、眼睛:

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近视眼及其矫正: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将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要戴凹透镜来矫正。

远视眼及其矫正: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将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

要戴凸透镜来矫正。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由两个凸透镜组成,一个称为物镜(靠近载物台),一个称为目镜(靠近眼睛),物镜的焦距很短,目镜的焦距很长。

通过物镜成放大的实像,后通过目镜成放大的虚像。

(像是倒立的)

2、望远镜

能使很远的物体成像在眼前,就像物体被“拉近”了。

开普勒望远镜:

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像是倒立的)

望远镜物镜的直径较大,可以会聚更多的光线,使所成的像更加明亮。

视角:

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物体对眼睛的视角越大,眼睛看到的物体就会越大。

第四章物态变化

三点展示

重点:

①温度计。

②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特点。

③蒸发和沸腾的区别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难点:

①有关温度的计算。

②物态变化现象的解释及应用。

考点:

①温度计。

②各种物态变化的判断及变化时吸、放热情况及应用。

③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

④蒸发和沸腾的区别,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及沸腾的条件。

基础知识要点归纳

一、温度和温度计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

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

①原理:

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②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

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量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3、温标:

⑴摄氏温标: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

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⑵热力学温标: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单位:

开(K)。

⑶热力学温度T摄氏温度的换算关系:

T=t+273K。

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⑴使用前:

观察量程,认清分度值。

⑵使用时: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物质的三态:

固态、液态、气态。

2、物态变化: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

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3、熔化和凝固:

熔化:

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4、熔点和凝固点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晶体物质:

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非晶体物质:

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熔点,不同晶体的熔点一般不同。

熔化图像。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凝固图像。

5、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但温度不变。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改变;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改变。

6、熔化和凝固图象

重点掌握晶体和非晶体图象的不同及晶体图象中各段的意义及物质所处的状态。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

⑴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

⑵汽化吸热

⑶汽化的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

①蒸发:

a.定义:

只发生在液体表面,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b.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a)液体的温度;b)液体的表面积;c)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c.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②沸腾:

a.定义: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b.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

水的沸点是100℃。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液体的沸点随气压增大而升高,随气压减小而降低。

d.沸腾条件:

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2、液化:

⑴定义:

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⑵液化放热。

⑶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①降低温度。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②压缩体积。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

⑴定义: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⑵升华吸热,有制冷作用。

2、凝华:

⑴定义: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⑵液化放热。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三点展示

重点:

①电路的组成和电路图的画法。

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识别、连接、设计及电流特点。

③电流表的正确使用。

难点:

①电路图的画法。

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识别、连接、设计。

③电流表的正确使用。

考点:

①电流的产生及方向。

②导体和绝缘体。

③电路的组成、识别、设计及电路图的画法。

④电流表的正确使用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

基础知识要点归纳

一、电荷

1、电荷

⑴带电(荷):

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⑵两种电荷:

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⑶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⑷验电器: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装置。

原理: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构造:

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⑸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

单位:

库仑(C)

2、原子的结构原电荷

⑴原子结构:

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所有核外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⑵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原电荷。

1e=1.6×10-19C,任何带电体带的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3、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

⑴导体:

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常见导体:

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等。

导体之所以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有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⑵绝缘体:

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常见绝缘体:

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是其中的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的范围之内,不能自由移动。

⑶导体和绝缘体之间不是绝对的,条件改变时,它们能够相互转变。

例如:

玻璃被加热到红炽状态时,可以由绝缘体变为导体。

⑷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但可以带电;导体容易导电,也能带电。

⑸半导体:

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常见的有硅、锗和砷化镓等。

用半导体材料可制成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和集成电路等多种半导体元件。

4、摩擦起电

⑴定义:

摩擦过的物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

⑵摩擦起电的实质: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不同的物体约束电子的能力不同,在摩擦起电过程中,约束电子能力弱的物体因为失去电子,有了多余的正电荷而带上了正电,约束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因为得到电子,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两个物体所带电荷是等量异种电荷,电荷总量没有发生改变。

二、电流和电路

1、电流

⑴电流的形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路中有电流的时候,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发生定向移动。

⑵电流的方向:

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按照这个规定,当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是从电源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⑶得到持续电流的条件:

一是有电源,二是电路必须是闭合的,二者缺一不可。

2、电路

⑴电路的组成:

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

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

①电源:

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它工作时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②用电器:

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它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③开关:

控制电路的通和断。

④导线:

输送电能。

3、三种电路:

①通路:

处处连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路):

在某处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

电流不经过用电器而形成的电流路径。

分为电源短路(对电源很危险)和用电器短路(局部短路)两种。

4、电路图:

⑴定义:

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做电路图。

⑵画电路图应注意的问题:

①电路元件的符号要用统一规定的符号,特别注意电源的极性,导线交叉时是否连接。

②元件的位置要安排适当,分布要均匀,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导线与元件间不能断开。

③整个电路图最好呈长方形,导线应画成横平竖直有棱有角,线路要画得简洁、美观、整齐。

5、电路设计

⑴在设计电路中必须搞清两件事:

第一,各种电路的实际效果,如串联、并联、短路等对用电器使用的影响;第二,各元件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如开关的控制对象,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等的使用要求。

⑵在具体设计电路中,一般有以下措施:

①开关与被控制的用电器或某段电路必须串联,要注意的是在少数情况下,两个或两个以上串联的用电器电路中,开关使某个用电器短路也能控制其工作,此时开关应与被控制用电器并联。

②两个或两个以上用电器工作时互不干扰,用电路应该并联。

但如果几个用电器被一个开关控制,同时工作或同时不工作时,不能判断用电器是串联还是并联,要区分其余条件才能判定。

③“暗箱”习题也是电路设计的一种类型,作图时应先不受“暗箱”限制,画出符合要求的电路,再与“暗箱”引接线进行对比,找出电路中的对应点,最后再填入“暗箱”。

三、串联和并联

1、串联和并联

⑴串联:

把元件首尾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

⑵并联:

把元件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

2、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

①电流分析法(电流流向法):

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

②断开法:

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

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定义法):

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⑤经验法:

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四、电流的强弱

1、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

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I表示,单位:

安培(A)、毫安(mA)、微安(μA)。

1A=1000mA、1mA=1000μA

2、电流表的使用

⑴使用前要做到:

a.调零。

b.确认量程。

c.确认分度值。

⑵使用规则:

①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②电流从电流表的正(红)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黑)流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注意:

不能把电流表直接接到电源的两极上。

3、电流表的读数

对于多量程的电流表,读数时要通过所接的接线柱确定量程,根据量程确定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所表示的电流值,然后再通过指针的位置计数。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⑴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

I=I1=I2=I3=……=In

⑵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

I=I1+I2+I3+……+I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