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建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2195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北京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北京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北京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北京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建设.docx

《北京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建设.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建设.docx

北京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建设

 

北京市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建设

技术导则

(试用)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二〇一八年三月

前言

为规范北京市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建设,确保工程质量,根据国家相关行业标准、北京市相关技术规定,结合北京园林绿化建设实际制定本技术导则。

本导则规定了北京市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的规划设计、苗木质量、造林技术和抚育管理等环节应遵循的相关技术和要求。

本导则为指导性文件。

本导则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制定。

 

北京市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建设技术导则

1总则

1.1本工程以建设大尺度森林、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为理念,以满足市民绿色福祉需求为宗旨,通过恢复自然景观、完善生态廊道、丰富生物多样性、营建近自然地带性植被群落,重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实现城市发展、绿化美化和民生福祉的和谐统一。

1.2工程建设规划涵盖建成区、平原区和浅山区三个区域,分为生态涵养主导型、景观游憩主导型、森林湿地复合型和生态廊道型四个功能类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北京城市森林建设指导书》

《北京市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行动计划》

《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

《园林设计文件内容及深度》(DB11/T335-2006)

《城市附属绿地设计规范》(DB11/T1100-2014)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DB11/T212-2017)

《园林绿化种植土壤》(DB11/T864-2012)

《北京市级湿地公园建设规范》(DB11/T768-2010)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标准》(DB11/T213-2016)

《北京市平原造林工程技术实施细则(修订版)》(京绿造发〔2013〕21号)

3规划设计

3.1设计原则

以乡土植物应用为主,构建“复层、异龄、混交、多功能”的近自然地带性植物群落,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恢复,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食源和栖息场所;充分考虑城市森林功能的发挥,为市民休闲游憩、健身疗养、体验教育等创造条件。

具体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1)新旧相融

将新造林地块与原有林地充分连接,将相邻生境孤岛有机连接,打造形成环状、放射状、相嵌状的林地绿地结构,形成大规模、连片、完整的生态空间。

(2)廊道相通

依托河流、道路等通道构建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生态廊道,利用通道边缘的渐次变化,营造多样生境,形成不同适应型的生物栖息地和迁徙通道。

(3)结构自然

依据原有地形或在平原地区适当营造微起伏地形,创造多样化的近自然微小生境。

保留原有当地乔木植被的基础上,以乡土植物为主,采用“复层、异龄、混交”的造林模式,构建物种多样丰富的近自然地带性植被群落结构。

(4)系统稳定

植物配置除考虑景观和生态效益外,还应考虑动物、鸟类取食、栖息环境的营造。

在一定面积范围内种植食源、蜜源植物,为动物、鸟类提供取食、栖息场所。

充分利用物种间的竞争、捕食、共生等关系,打造对病虫害、自然灾害具有抵抗力和自我恢复能力的森林生态系统,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的问题。

3.2前期勘查

3.2.1地块勘查

地块设计前须进行实地勘察,收集地块基础资料。

资料包括:

自然地理条件、交通状况、水资源、经济状况等,尤其是原生植被、野生动物、土地利用现状和居民需求等基础信息。

3.2.2土壤调查

对造林地块土壤进行本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土壤类型、土壤肥力、土壤酸碱性、土壤污染状况等。

对可能存在问题的土壤进行取样化验分析,结合土壤本底调查评估结果,按照《园林绿化种植土壤》(DB11/T864-2012)规定的土壤质量要求,遵循“土壤肥力低要改、土壤偏酸偏碱要改、砂砾含量高要改、建筑垃圾多要改、土层厚度浅要改、土壤有污染要改”的原则,制定土壤改良方案。

3.3功能导向设计

根据地块勘察因子分析结果,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绿化规划,确定造林地块的主导功能。

分为以下四个类型进行地块设计:

3.3.1生态涵养主导型地块设计

通过采用乡土、抗逆性强的树种,营造稳定的地带性植被群落,从而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防风固沙、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滞尘抗霾等重要生态功能。

3.3.2景观游憩主导型地块设计

通过营造重点景观区、打造精品观赏绿地,辅以建设森林步道、休息驿站、指示标牌等附属设施,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体验教育、健身疗养等服务。

3.3.3森林湿地复合型地块设计

在废弃坑塘等水域周围,通过地形改造,打造浅滩、零星水面、开敞水面、生境岛等多种地形,营建由乔木、灌木、多年生地被和水生植物组成的森林湿地复合系统,在提供动物栖息和迁徙地生境、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同时,发挥景观美化和雨洪利用等多重作用。

3.3.4生态廊道型地块设计

对道路、河流两侧绿化区域进行加宽、加厚,并注重连通生境孤岛,为鸟类、水生动物、两栖动物、小动物创造生境和迁徙条件。

3.4鸟类等动物食源筑巢场所设计

在生态涵养主导型、森林湿地复合型和生态廊道型等三种主导功能类型中,保留原有树木上的巢穴,同时要设计鸟类和小动物的食源和栖息场所。

重视浆果、坚果、荚果等食源乔灌木和具有一定高度的结籽草本植物的应用,为鸟类和小动物提供充足的取食和筑巢场所。

3.5提交设计材料要求

需提交的地块设计材料包括:

造林作业区现状调查表、造林地位置图、施工设计说明书、施工设计图、施工设计预算书和电子版GIS设计图(需包括地块、辅助设施和树种栽植3个图层)。

施工设计坐标系统需使用北京城市坐标,施工设计说明书由施工设计总体说明(含设计汇总表)和施工设计各地块设计说明组成。

设计图应包括:

封面、图纸目录、设计说明、项目总平面图、地块索引图、各地块现状勘察图、地块竖向图、种植设计图、配套设施图、施工放线图、设计效果图、材料表及材料附图。

4苗木质量

4.1苗木来源

原则上使用北京本地苗木,实生苗优先,禁止使用山地苗。

如确实需要从外地调运苗木,苗源距离造林地不得超过300公里,在苗圃培育3年以上。

4.2苗木检疫

本地苗木应具有“二证一签”,即生产经营许可证、产地检疫合格证和苗木标签;外埠苗木应具有生产经营许可证、植物检疫证书和苗木标签。

苗木不得带有国家及本市植物检疫名录规定的植物检疫对象。

4.3苗木形态

苗木要生长健壮、色泽正常、根系发达、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无冻害。

苗木应带冠栽植,禁止使用截干苗,详细树冠形态要求见附表1。

裸根苗根冠直径需达到地径的8倍以上,根系不劈裂、截口平齐,长度大于10cm的Ⅰ级侧根数不少于10条,必须保留护心土。

土坨苗土坨直径为地径的8-10倍,土坨不散、包装材料完整。

4.4苗木修剪

容器苗原则上不需修剪。

土坨苗出圃前(或萌芽前)在保证原有枝条完整的基础上,剪去病虫枝、伤残枝、重叠枝等,保证枝条均匀分布。

栽植前剔除严重劈裂和病虫害感染的根系。

4.5苗木运输和保护

在装卸车时不得造成苗木损伤和土坨松散。

土坨苗装车时,土坨朝向车头方向,树冠朝向车尾方向码放整齐,并固定牢靠。

苗木装车后应覆盖遮盖物,防止在运输途中风干、脱水。

裸根苗从起苗到栽植不应超过24小时,确定不能及时栽植的,则需在假植场进行假植。

4.6苗木假植

裸根苗假植地应选择背风、避荫、土质良好、有水源的地块,将苗根培严培实,防止透风影响苗木活力。

假植苗木根系及苗茎基部15-20cm应用湿土覆盖,覆土厚度不宜超过20cm,假植后浇足水,盖好遮盖物,作业人员取苗后须进行复原整理,防止取苗造成培土松动、透风,影响苗木活力。

土坨苗木应用草帘覆盖,保持土坨湿润。

5造林技术

5.1生态涵养主导型

5.1.1工程区域

造林地块主要位于浅山区和远郊平原区(交通不便到达或者远离城市、村庄的平原地区),具体包括浅山区台地、坡耕地、山前平缓地等区域的退耕还林,以及宜林荒山造林和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造林区域。

5.1.2地块整理和土壤改良

(1)地形营造

位于道路两侧等景观要求较高区域的远郊平原区地块,对基础地形进行自然起伏的微地形营造,提升微环境多样性,满足植被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提升需求。

(2)地块整理

a、废弃矿山、大型砂石坑和坡度大于1:

5的造林地块需进行拉坡处理,原则上拉坡后坡度不大于1:

5。

要根据坡度和坡面长度,设计水平导流渠和纵向排水沟,防止滑坡和雨水冲刷,并在沟底设计集水区,种植地被植物,避免地表裸露、雨水冲毁坡面。

b、拆迁腾退地、撂荒地等地块要复垦,严禁在现有地块上直接覆土栽植,地块内建筑和生活垃圾等杂物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3)土壤改良

a、土壤施肥。

乔木栽植前都应穴施方式施有机底肥。

肥料首选园林绿化剩余物腐熟肥或者有机肥,严禁使用抗生素、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有机肥。

施肥量根据土壤肥力状况确定,一般每穴施用园林绿化剩余物腐熟肥8-12kg或有机肥4-6kg。

针叶树须加施菌根肥,每穴施用0.8-1.0kg。

b、客土改良。

若土壤土层特别瘠薄,或者含大量垃圾杂质,需对土壤进行客土改良。

客土改良所置换的新土应为理化性状良好、无污染的自然壤质土。

为避免沉降影响,应适当进行压实。

客土后仍需按照土壤施肥要求进行施肥。

5.1.3树种选择

树种选择在以乡土、长寿、抗逆、食源为选择原则前提下兼顾景观,如:

油松、华山松、侧柏、栓皮栎、槲树、栾树、雄性杨树、雄性柳树、榆树、槐树、臭椿、皂角、椴树、构树、核桃楸、黄栌、山杏、山桃、君迁子、山楂、紫穗槐等。

详见附表2。

5.1.4配置方式

(1)浅山区

a、混交方式

采用株间、行间、带状或块状混交模式。

原则上同一植模式连续面积不超过30亩,每100亩范围内,栽植乔木树种不低于8种。

如营造针阔混交林,要求针叶树比例不低于30%。

b、苗木规格

荒山造林地块:

要求阔叶乔木苗木地径不低于3cm,针叶乔木苗高不低于1.0m。

台地、坡耕地造林地块:

要求阔叶乔木苗木胸径不低于4cm,针叶乔木苗高不低于1m。

容器苗:

要求苗高0.8-1.0m,容器直径和高度均不小于20cm。

c、造林密度

荒山造林地块:

包括保留的原生乔木,要求总体密度达到每亩56-74株。

台地、坡耕地造林地块:

包括保留的原生乔木,要求总体密度达到每亩40-50株。

(2)远郊平原区(包括山前平缓地)

a、混交方式

采用“乔木+灌木+地被”的混交方式,营造近自然森林群落结构。

即:

采用大规格乔木作为上层乔木、小规格乔木或亚乔木作为下层乔木的混交方式进行异龄混交,下层乔木可以是同一树种,也可以不同树种。

上层乔木和下层乔木之间搭配栽植丛生灌木,丛生灌木可选择一种或多种进行混交。

对有需要的区域,适当栽植地被植物,否则依靠自然恢复地被。

每个混交单元面积不能超过30亩,每100亩范围内,栽植乔木树种不低于8种。

如营造针阔混交林,要求针叶树比例不低于30%。

优势乔木应选择喜光树种,伴生乔木选择耐阴树种或者喜光稍耐阴树种。

树种光照习性参考附表7。

b、乔木层混交比例

如果采用同一树种乔木进行异龄混交,要求大规格乔木与小规格乔木混交比例为2:

3,而且大规格乔木应均匀栽植。

如果采用不同树种进行种间混交,要求上层乔木与下层乔木(亚乔木)混交比例为2:

3。

c、苗木规格

上层阔叶乔木苗木胸径8cm以上,下层阔叶乔木(亚乔木)要求胸径4cm以上;上层针叶乔木苗高不低于2.5m,下层针叶乔木苗高不低于1m。

丛生灌木要求修剪后分枝5个以上、高度1.5m以上。

如果有重点提升区域造林,苗木规格可适当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提高。

d、造林密度

上层乔木栽植密度每亩12株,下层乔木(亚乔木)栽植密度每亩18株,丛生灌木栽植密度每亩24丛。

5.1.5鸟类等动物食源筑巢场所设置

a、场所数量和面积要求

地块或与原有林连接后面积超过300亩以上的区域,每100亩应设置1处食源、筑巢场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