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1791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揭阳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东省揭阳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广东省揭阳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广东省揭阳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广东省揭阳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揭阳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广东省揭阳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揭阳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揭阳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广东省揭阳一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揭阳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

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

一、本大题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划横线字的注音或释义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踯躅(zhízhú,缓慢不进)今日冥冥(míng,生命终结)否泰(pǐ,坏运气)

B、婀娜(énuó)赍钱(lài,赠送)娇逸(yì,文雅)

C、伶俜(pīng,孤单的样子)磐石(pán,磐石,厚而大的石头)

D、愆违(qiān,过错)令才(lìng,美好)明月珰(dāng,耳坠)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才过了六年时间,3.15这个金色标志已经不名一文了。

B.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忍心说我不重要吗?

C.房间经过修饰,窗明几净,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

D.关于这个问题,无论伊朗还是美国,其媒体报道都与美国官方、军方的表态自相矛盾。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⑥②③⑤④①B.⑥①④②③⑤C.⑤③④①⑥②D.③⑤④⑥①②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B.记者日前通过调查发现,中国人不爱喝牛奶的原因主要是由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改善所致。

C.只有我一个人,一个人站在记忆的法庭上,任难以成为“梧桐”的无奈与不甘心做“海桐”的抗争在心底拔河,注定我永久的挣扎与反抗。

D.央行负责人表示,可以通过保持存款利率不变而增加贷款利率的方法来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而带来的升值负担。

5.选出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句()(3分)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6.下列划横线的“相”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3分)

A、及时相遣归 B、会不相从许C、嬉戏莫相忘 D、仰头相向鸣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

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

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二、本大题9小题,共41分。

(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9~11题(9分):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

“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

“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9.下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时相遣归相:

互相B.终老不复取取:

取代

C.谢家来贵门谢:

感谢D.会不相从许会:

一定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时时为安慰  三岁为妇B.府吏得闻之  朝搴阰之木兰兮

C.何敢助妇语何以解忧D.吾今且报府洵美且异

11.下列语句中句式与其它各句不一样的是()(3分)

A.汝是大家子B.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C.为仲卿母所谴D.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小题。

 (16分)

①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

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②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③令尹子兰闻之,大怒。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顷襄王怒而迁之。

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欤?

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日: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⑤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12.下列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屈平既嫉之         嫉:

嫉妒 

B.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属:

连续 

C.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

诋毁,说坏话

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

效法 

1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内惑于郑袖         身客死于秦 

B.冀幸君之一悟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C.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D.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其后楚日以削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①②段表达了对怀王昏聩的痛惜,同时也赞颂了屈原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才能。

B.④⑤段采用了寓议于叙的手法,表现了屈原的高洁品质,也写出屈原之死的深远影响。

 

C.作者在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时,将屈原的遭际与楚国的处境结合起来,是为了突出强调造成屈原自沉汨罗的政治原因。

 

D.作者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坚持真理、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表达了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

 

15.翻译画线句子(7分) 

(1)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3分)

(2)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4分)

(三)阅读《诗经桃夭》,回答问题(6分)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①归:

女子出嫁。

②蕡(fen):

果实很多的样子。

③蓁蓁(zhen):

树叶茂盛的样子。

16.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的形式。

(2分)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4分)

(四)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①,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

②三岁为妇,。

,靡有朝矣。

③日月忽其不淹兮,。

惟草木之零落兮,。

④于嗟鸠兮,。

于嗟女兮,。

⑤,。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15分)

废除科举百年祭

周宁

①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政教一体化,其中文化与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政治,最终也是一种文化秩序。

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

中国的“知识阶级即‘哲人’对帝国的统治者有着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另一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

②科举制度并没有实现“理想国”,但却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

科举千年,以人文化天下,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社会长治久安,个人功名利禄,尽系于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

就社会政治而言,自上而下,面向整个社会的科举,为皇权统治下的官僚体系提供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自下而上,科举又是一个制度化的流动晋升的渠道,社会基层的优秀分子,由此可以进入社会精英统治阶层,参与管理国家的政治活动。

社会晋升机制,是社会结构的核心。

科举构成帝制中国的内在结构性动力,它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

③科举不仅是中国社会政治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主体,它包含着思想与制度两个层面的意义:

思想层面上的儒家经学化,使得它从一种普通的学说变成了圣典;制度层面上,儒家知识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

科举制使儒家彻底制度化、制度保证真理的权力化、思想保证制度的真理化,它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④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明传统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科举,而不是西方历史范畴中的封建或东方专制主义。

梁启超曾经从四个方面对科举的历史作用作过公正评价。

首先,科举使帝制政权充满活力,不断从社会精英中吸取统治人才;其次,促进社会中官民阶层的流动,使社会充满活力;再次,使儒家思想与价值或意识形态制度化一体化;最后,使个人有出路,社会稳定。

⑤传统的中华文明,是一种科举文明。

在前现代世界各国,中国社会结构最具开放性,官僚出身最具平民色彩,教育普及面最大,而所有这些,都是由科举制度造成的。

18.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科举保证了帝制政权的活力,从晋升机制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巩固了封建帝制的统治。

B.科举制度是当时“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的基础,使古代封建统治能够“人文化天下”,保证了社会长治久安。

C.科举制度始终自觉坚持传播儒家思想,保证了儒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