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工程常见问题处理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1460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道治理工程常见问题处理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河道治理工程常见问题处理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河道治理工程常见问题处理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河道治理工程常见问题处理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河道治理工程常见问题处理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道治理工程常见问题处理方案.docx

《河道治理工程常见问题处理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道治理工程常见问题处理方案.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道治理工程常见问题处理方案.docx

河道治理工程常见问题处理方案

一、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

********项目

建设单位:

********

设计单位:

********

勘探单位:

********

监理单位:

********

施工单位:

********

**渠为***南北方向的主要泄洪河道,起点**干渠、终点**路,全长约6.5km,其中**路至建设中路段约1.3km为暗渠;施工一标段范围**路至**路段约2.8km(含暗渠)

本工程通过截污、清淤等方式对河道进行整治,达到消除水体黑臭的目的。

结合老城区正在筹建的雨污分流项目,本设计将排入暗渠的污水全部就近疏导至市政污水管线,同时对**道(**路-**路)进行雨污分流改造;明渠段沿河道两侧敷设截污管道,将沿途污水截流后就近输送至五里铺泵站及市政污水管道;清除两岸垃圾并对河道进行彻底清淤的同时修整、护砌边坡并提升两岸绿化景观。

本工程施工内容:

暗渠改造工程、明渠截污工程、明渠清淤工程、***道雨污分流工程、渠道景观工程。

(1)暗渠改造工程

**道暗渠(**路至**路)全长约1243m,断面尺寸及结构无详细资料(本设计暂按8m(宽)×5.3m(高)考虑),暗渠上方盖有钢筋混凝土盖板,局部段落设有检查井。

其污水主要来自**路、***、**路、**道围合的区域。

该区域暗渠以西主要为***购物商城、居民胡同,暗渠以东为***道,排水均通过合流管道排入暗渠及**路、***、**路、**道管道。

本设计改造思路:

1)对暗渠进行彻底清淤的同时封堵两侧接入的污水管道。

2)在暗渠两侧民居胡同、商业门市、商业街内进新建污水管道,污水排入就近**路、***、**路、***污水管道;雨水采取地面漫流形式分别排入周围市政雨水管道及暗渠。

3)临近市政道路的零散用户、门市等排水就近接入市政污水管道。

(2)明渠截污工程

***渠明渠位于***老城区,***至***段长约1541m。

渠两侧原排污主要为沿线门市、厂房、**小区、**小区、**村、**胡同;本次工程在***渠两侧沿线修建DN400截污管道,收集沿线用户污水后分段就近接入市政污水管网,沿***渠两侧渠边及胡同布污水管道,根据地形高低分别向北排入***污水管道,向南排入***污水管道,向西排入会战道污水管道。

(3)明渠清淤工程

设计内容:

清除河底污泥、边坡整理、护坡及挡墙。

工程范围:

施工一标段北起***(k3+580)南至***(k5+212),长约1541m,***渠明渠清除河底污泥、边坡整理、护坡及挡墙等

(4)***道雨污分流工程

***道北起***,南至**路,道路全长1153m,道路红线40m,现状为一幅路形式:

14m行车道+两侧人行道铺至建筑物边。

现状人行道下敷设有钢筋砼合流管道,管径均为d300-d600,流向**路以北,由南北两侧排入殷边渠暗涵,**路以南,由南向北排入**路。

本工程对***道(***-**路)进行分流改造为***渠河道治理的一部分。

根据管线图该工程道路内除现状合流管线外还敷设有通信、给水、热力等管道及高压线杆。

本工程的设计改造思路:

1)***至**路段,现状合流管道清淤后保留利用为污水辅管道,排入新建污水主管道。

在东侧行车道内新建d800雨水管道,流向由南北两侧排入殷边渠暗涵。

在东侧行车道内新建DN600污水主管道,殷边渠以北段由南向北排入***拟建污水主管道,**渠以南段由北向南排入**路拟建污水主管道。

2)***路至***段,现状合流管道清淤后保留利用为污水辅管道,排入新建污水主管道。

在东侧行车道内新建d1000雨水管道,流向由南向北排入***路拟建雨水主管道。

在东侧行车道内新建DN600污水主管道,流向由南向北排入***路拟建污水主管道。

(5)渠道景观工程

渠道景观工程分为四部分,一部分是河道内边坡绿化,另一部分是河道外绿化种植,第三部分是外墙粉刷,第四部分是甬道。

工程地质特征

拟建场区在《***省工程地质分区》中属于内陆平原区。

本次勘察最大揭露深度20.0m,除表层是素填土(Q4ml)外,下部土层主要是第四系全新统陆相冲积(Q4al)、陆相冲积与沼泽相沉积(Q4h+al)及上更新统陆相冲积(Q3al)形成的粉土和粉质黏土层,按其成因、岩性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划分为8层,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①层素填土:

灰黄色,以粉质黏土为主,局部含碎砖块,土质不均匀,结构松散。

场区普遍分布。

②层粉土夹粉质黏土:

本层以粉土为主,局部夹较多粉质黏土。

粉土为灰黄色,湿,中密,含云母、氧化铁、贝壳,摇震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韧性低,干强度低,属中压缩性土。

粉质黏土为灰黄色~黄褐色,可塑状态,含姜石、氧化铁,偶见小螺壳、灰色斑纹,有虫孔,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属中压缩性土。

本层场区普遍分布。

③层粉质黏土:

灰黄色,局部灰褐色,可塑状态,局部为黏土,含氧化铁、小螺壳,有虫孔,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属中压缩性土。

场区普遍分布。

④层粉质黏土夹粉土:

粉质黏土为灰黄色~黄褐色,可塑,具中等压缩性,局部为黏土,含姜石、氧化铁,有虫孔,偶见腐植物,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粉土为灰黄色,湿,中密~密实,含云母、氧化铁,偶见姜石。

具中等压缩性,摇震反应中等~迅速,无光泽反应,韧性低,干强度低。

本层场区普遍分布。

⑤层粉质黏土:

灰黄色,局部灰褐色,可塑,含氧化铁,有虫孔,偶见小螺壳,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属中压缩性土。

场区普遍分布。

⑥层粉土:

灰黄色,湿,中密~密实,含云母、姜石、氧化铁,摇震反应中等~迅速,无光泽反应,韧性低,干强度低,属中压缩性土。

场区普遍分布。

⑦层粉质黏土:

灰黄色,局部灰褐色,可塑状态,含有机质、贝壳、氧化铁,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属中压缩性土。

场区普遍分布。

⑧层粉质黏土夹粉土:

粉质黏土为灰黄色~黄褐色,可塑状态,含螺壳、姜石、氧化铁,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属中压缩性土。

粉土为灰黄色~褐黄色,湿,中密~密实,含云母、氧化铁及灰色斑点,摇震反应中等~迅速,无光泽反应,韧性低,干强度低,属中压缩性土。

本次勘察未穿透该层。

以上各土层的厚度情况详见下表,空间分布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及钻孔柱状图。

场地地层厚度及层底标高统计表表2.3

层号

厚度(m)

层底深度(m)

层底标高(m)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①层素填土

0.30

1.70

0.95

0.30

1.70

0.95

4.57

7.45

5.94

②层粉土夹粉质黏土

0.80

3.60

2.09

1.70

4.00

3.04

2.68

4.85

3.85

③层粉质黏土

0.50

3.00

1.30

2.80

6.50

4.34

1.50

3.87

2.55

④层粉质黏土夹粉土

0.60

3.80

2.27

5.20

8.00

6.60

-1.91

1.33

0.29

⑤层粉质黏土

1.10

3.80

2.16

7.40

10.10

8.76

-3.43

-0.28

-1.87

⑥层粉土

0.40

3.10

1.49

8.20

12.00

10.25

-5.17

-1.72

-3.36

⑦层粉质黏土

2.10

5.50

3.98

12.70

15.60

14.23

-8.83

-6.18

-7.34

⑧层粉质黏土夹粉土

揭露最大厚度7.00m

揭露最深埋深20.00m

揭露最低标高-13.88m

地基土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及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表3.3

地层编号及名称

平均厚度(m)

黏聚力标准值(kPa)

内摩擦角标准值(°)

压缩系数(MPa-1)

压缩模量(MPa)

承载力基本容许(kPa)

C

Ф

α1-2

Es1-2

fak

②层粉土夹粉质黏土

2.09

14.0

20.1

0.27

6.5

110

③层粉质黏土

1.30

21.3

14.3

0.36

4.8

100

④层粉质黏土夹粉土

2.27

15.9

19.4

0.31

5.7

110

⑤层粉质黏土

2.16

25.1

14.7

0.42

4.2

100

⑥层粉土

1.49

9.9

25.4

0.24

7.3

120

⑦层粉质黏土

3.98

20.5

14.8

0.40

4.3

100

⑧层粉质黏土夹粉土

未揭穿

19.1

17.7

0.34

5.0

130

基坑支护设计参数建议值表5.3

地层编号及名称

垂直渗透系数k(cm/s)

水平渗透系数k(cm/s)

重(kN/m3)

黏聚力标准值C(kPa)

内摩擦角

标准值Ф(°)

②层粉土夹粉质黏土

2.7E-05

3.6E-05

18.40

14.0

20.1

③层粉质黏土

2.4E-06

2.5E-06

19.27

21.3

14.3

④层粉质黏土夹粉土

2.7E-05

3.6E-05

19.05

15.9

19.4

⑤层粉质黏土

2.5E-06

3.4E-06

19.28

25.1

14.7

⑥层粉土

2.7E-05

3.6E-05

18.78

9.9

25.4

⑦层粉质黏土

2.9E-06

3.5E-06

19.39

20.5

14.8

拟建场区场地基本稳定,较适宜修建拟建工程。

本场地揭露地层土①层素填土为软弱土,其余土层均为中软土。

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

场地抗震地段属建筑抗震一般地段。

拟建管道地基属均匀地基。

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5g,场区特征周期0.45s。

场地20米深度范围内没有液化的可能性。

本场区季节性冻土层标准冻结深度0.6m。

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2.40~6.00m,稳定水位标高3.77~1.46m。

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环境条件作用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在长期浸水环境条件作用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场地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各土层的地基承载力容许值采用表3.3所列数据。

二、编制依据

现行国家及***省的有关规范、规程和标准及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

《埋地排水用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CJ/T225-2011);

《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43-2010);

《埋地塑料排水管道施工》(06MS201-2);

《市政排水用塑料检查井》(CJ/T326-2010);

《塑料排水检查井应用技术规程》(CJJ/T209-2013);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268-2008);

《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09);

《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JTGF41-2008);

《混凝土路面砖》(GB28635-2012);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疏浚与吹填工程技术规范》(SL17-2014);

《疏浚与吹填工程施工规范》(JTS207-2012);

《城市道路--护坡》(07MR403);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144-2015);

《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2014);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GJ94-2008);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13476-2009);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建筑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2012);

《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地用植物材料木本苗》CJ/T24-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其他相关规范、法规及标准等。

 

三、道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道路工程质量通病是指在道路工程中经常发生、较为普遍的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对工程的使用品质与寿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严重的后果。

由于道路工程量大面广,因此其危害性更大,更应予以重视。

3.1沥青混凝土面层

3.1.1横向裂缝

⑴现象

裂缝与路中心线基本垂直,缝宽不一,缝长有贯穿整个路幅的,也有部分路幅的。

⑵原因分析

①施工缝末处理好,接缝不紧密,结合不良。

②沥青未达到适合于本地区气候条件和使用要求的质量标准,致使沥青面层温度收缩或温度疲劳应力(应变)大于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应变)。

⑶预防措施

①合理组织施工,摊铺作业连续进行,减少冷接缝。

冷接缝的处理,应先将已摊铺压实的摊铺带边缘切割整齐、清除碎料,然后用热混合料敷贴接缝处,使其预热软化;铲除敷贴料,对缝壁涂刷0.3~0.6kg/m2粘层沥青,再铺筑新混合料。

②充分压实横向接缝。

碾压时,压路机在已压实的横幅上,钢轮伸入新铺层15cm,每压一遍向新铺层移动15~20cm,直到压路机全部在新铺层为止,再改为纵向碾压。

③根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按本地区气候条件和道路等级选取适用的沥青类型,以减少或消除沥青面层温度收缩裂缝。

采用优质沥青更有效。

⑷治理方法

为防止雨水由裂缝渗透至路面结构,对大于5mm的粗裂缝,要用开缝机进行开缝处理,开出标准槽,使用空压机和钢丝刷等清除缝内、缝边碎粒料、垃圾,并使缝内干燥,使用专门灌缝设备进行灌缝处理。

3.1.2纵向裂缝

⑴现象

裂缝走向基本与行车方向平行,裂缝长度和宽度不一。

⑵原因分析

①前后摊铺幅相接处的冷接缝末按有关规范要求认真处理,结合不紧密而脱开。

②纵向沟槽回填土压实质量差而发生沉陷。

③拓宽路段的新老路面交界处沉降不一。

⑶预防措施

①采用全路幅一次摊铺,如分幅摊铺时,前后幅应紧跟,避免前摊铺幅混合料冷却后才摊铺后半幅,确保热接缝。

②如无条件全路幅摊铺时,上、下层的施工纵缝应错开15cm以上。

前后幅相接处为冷接缝时,应先将已施工压实完的边缘坍斜部分切除,切线须顺直,侧壁要垂直,清除碎料后,宜用热混合料敷贴接缝处,使之预热软化,然后铲除敷贴料,并对侧壁涂刷0.3~0.6kg/m2粘层沥青,再摊铺相邻路幅。

摊铺时控制好松铺系数,使压实后的接缝结合紧密、平整。

③沟槽回填土应分层填筑、压实,压实度必须达到要求。

④拓宽路段的基层厚度和材料须与老路面一致,或稍厚。

土路基应密实、稳定。

铺筑沥青面层前,老路面侧壁应涂刷0.3~0.6kg/m2粘层沥青。

沥青面层应充分压实。

新老路面接缝宜用热烙铁烫密。

4.治理方法

对大于5mm的粗裂缝,要用开缝机进行开缝处理,开出标准槽,使用空压机和钢丝刷等清除缝内、缝边碎粒料、垃圾,并使缝内干燥,使用专门灌缝设备进行灌缝处理。

3.1.3网状裂缝

⑴现象

裂缝纵横交错,缝宽lmm以上,缝距40cm以下,l㎡以上。

⑵原因分析

①路面结构中夹有软弱层或泥灰层,粒料层松动,水稳性差。

②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质量差,延度低,抗裂性差。

③沥青层厚度不足,层间粘结差,水分渗入,加速裂缝的形成。

⑶预防措施

①沥青面层摊铺前,对下卧层应认真检查,及时清除泥灰,处理好软弱层,保证下卧层稳定,并做好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

②原材料质量和混合料质量严格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选定、拌制和施工。

③沥青面层各层应满足最小施工厚度的要求,保证上下层的良好连结;并从设计施工养护上采取措施有效地排除雨后结构层内积水。

④路面结构设计应做好交通量调查和预测工作,使路面结构组合与总体强度满足设计使用期限内交通荷载要求。

上基层必须选用水稳定性良好的有粗粒料的石灰、水泥稳定类材料。

⑷治理方法

①如有软弱层或不稳定结构层时,应将其铲除;如因结构层积水引起网裂时,铲除面层后,需加设将路面渗透水排除至路外的排水设施,然后再铺筑新混合料。

②如强度满足要求,网状裂缝出自沥青面层厚度不足时,可采用铣削网裂的面层后加铺新料来处理。

加铺厚度按现行设计规范计算确定;如在路面上加罩,为减轻反射裂缝。

可采取各种“防反”措施进行处理。

③由于路基不稳定导致路面网裂时,可采用石灰或水泥处理路基,或注浆加固处理,深度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为20~40cm。

消石灰用量5%~10%,或水泥用量4%~6%。

待上路基处理稳定后,再重做基层、面层。

④由于基层软弱或厚度不足引起路面网裂时,可根据情况,分别采取加厚、调换或综合稳定的措施进行加强。

水稳定性好、收缩性小的半刚性材料是首选基层。

基层加强后,再铺筑沥青面层。

3.1.4反射裂缝

⑴现象

基层产生裂缝后,在温度和行车荷载作用下,裂缝将逐渐反射到沥青层表面,路表面裂缝的位置形状与基层裂缝基本相似。

对于半刚性基层以横向裂缝居多,对于在柔性路面上加罩的沥青结构层,裂缝形式不一,取决于下卧层。

⑵原因分析

①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的反射裂缝。

②在旧路面上加罩沥青面层后原路面上已有裂缝包括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接缝的反射。

⑶预防措施

①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

②在旧路面加罩沥青路面结构层前,可铣削原路面后再加罩,或采用铺设立工织物、玻纤网后再加罩,以延缓反射裂缝的形成。

⑷治理方法

①缝宽小于5mm时,可不作处理。

②缝宽大于5mm时,要用开缝机进行开缝处理,开出标准槽,使用空压机和钢丝刷等清除缝内、缝边碎粒料、垃圾,并使缝内干燥,使用专门灌缝设备进行灌缝处理。

3.1.5拥包

⑴现象

行车方向或横向出现局部隆起。

拥包较易发生在车辆经常起动、制动的地方,如停车站、交叉口等。

⑵原因分析

①沥青混合料的沥青用量偏高或细料偏多,热稳定性不好。

在夏季气温较高时,不足以抵抗行车引起的水平力。

②面层摊铺时,底层未清扫或本喷洒(涂刷)粘层沥青,致使路面上下层粘结不好;沥青混合料摊销不匀,局部细料集中。

③基层或下面层未经充分压实,强度不足,发生变形位移。

④在路面日常养护时,局部路段沥青用量过多,集料偏细或摊铺不均匀。

⑤陡坡或平整度较差路段,面层沥青混合料容易在行车作用下向低处积聚而形成拥包。

⑶预防措施

①在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要控制细集料的用量,细集料不可偏多。

选用针入度较低的沥青,并严格控制沥青的用量。

②在摊铺沥青混合料面层前,下层表面应清扫干净,均匀洒布粘层沥青,确保上下层粘结。

③人工摊铺时,由于料车卸料容易离析,应做到粗细料均匀分布,避免细料集中。

⑷治理方法

①凡由于沥青混合料本身级配偏细,沥青用量偏高,或者上下层粘结不好而形成的拥包,应将其完全铣削掉,并低于原路表,然后待开挖表面干燥后喷洒1.0~1.2kg/㎡粘层沥青,再铺筑热稳定性符合要求的沥青混合料至与路面平齐。

当拥包周边拌有路面下陷时,应将其一共处理。

②如基层已被推挤应将损坏部分挖除,重新铺筑。

③修补时应采用与原路面结构相同或强度较高的材料。

如受条件限制,则对于面积较小的修补,可采用现场冷拌的乳化沥青混合料,但应严格控制矿料的级配和沥青用量。

3.1.6松散

⑴现象

面层集料之间的粘结力丧失或基本丧失,路表面可观察到成片悬浮的集料或小块混合料,面层的部分区域明显不成整体。

干燥季节,在行车作用下可见轮后粉尘飞扬。

⑵原因分析

①沥青混凝土中的沥青针人度偏小,粘结性能不良;混合料的沥青用量偏少;矿料潮湿或不洁净,与沥青粘结不牢;拌和时温度偏高,沥青焦枯;沥青老化或与酸性石料间的粘附性能不良,造成路面松散。

②摊铺施工时,未充分压实,或摊铺时,沥青混凝土温度偏低;雨天摊铺,水膜降低了集料间的粘结力。

③基层强度不足,或呈湿软状态时摊铺沥青混凝土,在行车作用下可造成面层松散。

④在沥青路面使用过程中,溶解性油类的泄漏,雨雪水的渗入,降低了沥青的粘结性能。

⑶预防措施

①对使用酸性石料拌制沥青混合料时,须在沥青中掺入抗剥落剂或在填料中掺用适量的生石灰粉、干净消石灰、水泥。

以提高沥青与酸性石料的粘附性能。

②在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应选用标号合适的沥青和干净的集料,集料的含泥量不得超过规定的要求;集料在进人拌缸前应完全烘干并达到规定的温度;除按规定加入沥青外,还应在拌制过程中随时观察沥青混合料的外观,是否有因沥青含量偏少而呈暗淡无光泽的现象,拌制新的级配的沥青混合料时尤应加强观测;集料烘干加热时的温度一般控制不超过180℃,避免过高,否则会加快沥青中的轻质油份挥发,使沥青过早老化,影响沥青混凝土整体性。

③沥青混合料运到工地后应及时摊铺,及时碾压。

摊铺温度及碾压温度偏低会降低沥青混合料面层的压实质量。

摊铺后应及时按照有关施工技术规范要求碾压到规定的压实度,碾压结束时温度应不低于70℃;应避免在气温低于10℃或雨天施工。

④路面出现脱皮等轻微病害时,应及时修补。

⑷治理方法

将松散的面层清除,重铺沥青混凝土面层。

如涉及基层,则应先对基层进行处理。

3.1.7施工接缝明显

⑴现象

接缝歪斜不顺直;前后摊铺幅色差大、外观差;接缝不平整有高差,行车不舒适。

⑵原因分析

①在后铺筑沥青层时,未将前施工压实好的路幅边缘切除,或切线不顺直。

②前后施工的路幅材料有差别,如石料色泽深浅不一或级配不一致。

③后施工路幅的松铺系数本掌握好,偏大或偏小。

④接缝处碾压不密实。

⑶防治措施

①在同一个路段中,应采用同一料场的集料,避免色泽不一;上面层应采用同一种类型级配,混合料配合比要一致。

②纵横冷接缝必须按有关施工技术规范处理好。

在摊铺新料前,须将已压实的路面边缘塌斜部分用切削机切除,切线顺直,侧壁垂直,清扫碎粒料后,涂刷0.3~0.6kg/㎡粘层沥青,然后再摊铺新料,并掌握好松铺系数。

施工中及时用三米直尺检查接缝处平整度,如不符合要求,趁混合料未冷却时进行处理。

③纵横向接缝须采用合理的碾压工艺。

在碾压纵向接缝时,压路机应先在已压实路面上行走,碾压新铺层的10~15cm,然后压实新铺部分,再伸过已压实路面10~15cm。

接缝须得到充分压实,达到紧密、平顺要求。

3.2沥青混凝土面层

3.2.1混凝土混合料

1、和易性不好

(1)形成原因

①砂率选择不当。

砂率过大,则混合料粘聚性不够;过小则不易振捣密实。

②水灰比过小,则水泥浆较稠,拌和物和易性差;反之,水灰比过大,

则水泥浆较稀,拌和物的粘聚性和保水性随之变差。

当水灰比大于某一限度时,会产生离析、分层和泌水。

(2)防治措施

①正确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试验,水泥用量适当,并符合规范最小单位水泥用量和最大单位水泥用量的规定。

②砂率选择要适当。

砂粗时宜用较大砂率,砂细时宜用较小砂率。

碎石粗集料宜用较大砂率,卵石则宜有较大砂率。

③水灰比选择要适当。

④严格计量装置的标定与使用,加强原材料和混合料的质量检测与控制,保证混合料配合比准确,和易性良好。

2、外加剂使用不当

(1)形成原因

①缓凝型减水剂掺量过多。

②外加剂以干粉状掺入,其中未碾成粉的粒状颗粒遇水膨胀,使混凝土板表面起鼓包。

③超剂量使用缓凝剂,产生严重缓凝,使混凝土后期强度明显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