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煤矿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
《露天煤矿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露天煤矿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露天煤矿可行性实施报告
第一章矿区概况及煤田地质特征
第一节矿区概况
一、矿区地理位置、隶属关系及交通情况
新疆XXXX露天矿有限公司XX煤矿位于XX县西北边缘,行政区划属XX县管辖。
地理坐标:
;
。
煤矿向东有13km简易道路与乌鲁木齐至XX沟矿区的公路相接,外部交通尚属方便。
交通位置见插图1—1—1。
二、矿区工农业生产概况及劳动力
矿区地处戈壁荒漠山区,自然地理环境恶劣,矿区除煤炭生产经营以外,无其它工农业生产。
矿区无其它农副业,所需生活用品及煤矿生产资料均由乌鲁木齐市或XX沟矿区拉运。
主要工业产品为煤炭,主要供应吐鲁番地区、巴州地区、乌鲁木齐市及XX沟矿区。
三、矿区电源、水源及建筑材料来源
1.电源
由于矿区附近现尚无高压电源经过,矿山目前采用2×75KW、柴油发电机组作为该矿的供电电源。
2.水源
矿区现无供水水源,生活与工业用水均取自矿区以东3.5km处的阿其布拉克泉,用汽车拉运。
3.建筑材料来源
矿山建设所需钢材、水泥、砖、木材等均可由乌鲁木齐或XX县采购。
四、矿区开发历史及现状
矿区开采始于1987年,主要集中在4号煤层露头带。
1号沟以西原有XX煤矿,开采西山窑组4号煤层浅部及露头带的生产斜井一处,另有露天采场一处,均于1990年3月开工建设。
当年共生产原煤5万t。
生产斜井斜长78m,垂深29m,开采水平为+2592m。
露天采场剥离、采煤均系机械化作业。
另有废斜井一处,废立井一处,废平硐两处。
1号沟以东的小露天采煤场,1990年夏以前由新疆化肥厂自产自用,后由XX县XX乡经营,系人工加手推车剥采,时采时停。
五、矿区地形及水文地质
1.地形特征
矿区地处天山中段以北的山间谷地。
北依约喀坑艾代山,南临末日洛克山、XX。
东西较开阔,地势北高南低,西部略高于东部。
最低海拔+2570m,最高海拔+2760m,相对高差190m。
1号沟与4号沟呈北西——南东向汇入5号沟。
沟谷常年干涸,只在降暴雨时才出现短暂洪流。
2.区河流、湖泊分布
区水系不发育,无地表河流及泉水,只有降暴雨时出现短暂洪流。
六、气象及地震
1.气象属性及一般特征
矿区属大陆性干旱及高寒气候。
冬季少雪,但同时受地形垂直分带的制约,夏季多阵雨、冰雹。
2.气象变化情况
据XX沟气象站资料,最高气温39.5℃,最低气温-26.1℃。
3.降雨量及蒸发量
全年降雨量152.2mm,90%集中在6~9月,年蒸发量达2105.4mm,60%集中在5~9月。
4.主要风向及最大风速
全年以西风为主,次为西北风,一般风力小于3级,最大可达7~8级,多出现在冬春季。
具有干、寒、多变及多风之特点。
5.最大冻结深度及冻结和解冻日期、最大积雪厚度等
矿区每年十月份开始冰冻,次年五月份解冻,冻结期7个月,冻土深度1.5~2.0m。
最大积雪深度为0.64m(1979年9月26日)。
6.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s。
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第二节矿区地质构造及煤层产状特征
一、含煤地层程序及地质年代和成因
矿区出露地层有侏罗系水西沟群三工河组上段(J1s2)、西山窑组下段(J1s1)、第四系全新统坡积(Q4dl)、冲洪积物(Q4alp)。
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a、侏罗系水西沟群三工河组上段(J1s2)
分布于矿区北缘,地层可见厚度29m(未到底)。
其岩性为以深灰色细砂岩为主,夹粉砂岩及中砂岩。
b、侏罗系水西沟群西山窑组下段(J1s1)
全区分布,地层平均厚度310.64m(未到底),是区主要含煤地层。
与下伏地层三工河组上段(J1s2)呈整合接触。
岩性为一套山间盆地滨湖相沉积的碎屑岩。
(1)4号煤层底板以下
上部以灰白色粉砂岩为主,夹泥岩及砂砾岩薄层,顶部含一薄煤层(5号煤层)及炭质泥岩,下部以粗砂岩为主,底部含砾石。
地层平均厚度120.57m。
(2)4号煤层顶板以上
上部以灰色粗砂岩为主,含煤3层(1~3号),下部以细砂岩、中砂岩为主,不含煤。
地层平均厚度164.05m。
c、第四系全新统坡积物(Q4de)
全区均有分布,可见厚度0~9.40m,与下伏之西山窑组下段呈不整合接触。
主要由坡积碎石、砂土及基岩残积物组成。
d、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物(Q4alp)
分布于勘探区东南边缘及5号沟,可见厚度0~4m以上,与下伏之各时代地层均呈不整合接触。
主要由冲洪积砾石及砂土组成。
二、矿区褶区和断层等主要地质构造的性质、构造要素、分布情况及其对煤层产状的影响
1.构造
矿区位于天山纬向褶皱带中段之后峡断陷盆地东部,呈—南倾的单斜构造,地层走向95°左右,地层倾角14°~21°,一般为15°,个别地表点倾角较大,没有断层及岩浆分布,构造简单。
2.烧变岩
主要分布于4号煤层顶板露头线以南,自西面横贯全区,南北向水平宽度100~460m,垂深0~115m,真厚度0~50m,标高为+2602~+2717m,根据岩石烧变程度可细分为烧变岩带及烘烧岩带。
烧变岩带:
近4号煤层顶板露头展布,水平宽度100~300m,垂深0~102m,真厚度0~30m,标高为+2614~+2717m,呈鲜红及砖红色,裂隙发育,岩石风化差异明显,岩石破碎,原岩以中粒砂岩为主。
3.烘烤岩带
分布于烧变岩带以南,水平宽度100~200m,垂深0~28m,真厚0~20m,标高为+2602~+2630m。
呈淡红及杂色,表层风化剥蚀严重,以中粗粒砂岩为主,可见岩石层理,4号煤层底板的灰白色粉砂岩,在局部露头地段亦有轻微烘烧现象。
此外,在矿区北部一带的山岭上,见有零星散布的玻晶状及流纹状岩块,为原始煤层自燃后残留的熔融状顶板岩层。
其分布区亦称之为熔融岩带。
三、含煤系地层主要煤层数目及其产状特征
1.煤层
矿区位于后峡断陷盆地东部,含煤地层为侏罗系水西沟群西山窑组下段(J2X1),地层总厚310.64m(未到顶)。
含煤5层,自上而下编为1、2、3、4、5号煤层,煤层总厚40.81m,煤层有益厚度40m,含煤12.9%,1~4号煤层全区可采,煤层总厚40.43m,有益厚度39.62m,5号煤层不可采。
4号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总厚30.72m,有益厚度30.16m,其煤层总厚占全区煤层总厚的75.3%,该煤层结构简单,原始煤层厚度变化甚微,属稳定型煤层。
XX煤矿开采围共含煤4层,即2~5号;其中2、3号分布在矿区的西南边缘,特厚的4号煤层占煤矿区煤层总厚的81.8%。
各煤层特征见1-2-1表。
煤层特征表
表1-2-1
煤层
编号
煤层总厚(m)
有益厚度(m)
可采厚度(m)
层间距(m)
夹矸
层数
煤层
结构
煤层稳定性
两极值
—————
平均值
两极值
——————
平均值
两极值
————
点数(个)
两极值
—————
平均值
5
0.23~0.52
—————
0.38
0.23~0.52
—————
0.38
0
简单
不稳定
2.50~6.10
—————
4.30
4
24.82~34.16
—————
30.72
24.82~33.62
—————
30.16
30.16
————
6
0~3
简单
稳定
89.03~98.01
—————
93.52
3
3.69~4.00
—————
3.85
3.69~3.90
—————
3.80
3.80
————
2
0~1
简单
稳定
5.00~13.00
—————
9.00
2
2.21~3.0
—————
2.61
2.21~3.00
—————
2.61
2.61
————
2
0
简单
稳定
38.00
1
2.75~3.75
—————
3.25
2.35~3.75
—————
3.05
3.05
————
2
0~3
简单
较稳定
2.煤层死火区
矿区4号煤层有死火区,具体分布于4号煤层顶板露头线以南;由西向东横贯全区;其南北向水平宽度为0~460m,垂深为0~115m,火区深部标高为+2602~+2641m,一般深部标高为+2625m左右。
由于地层倾角缓,煤层厚度大,覆盖层较薄,因此煤层呈现表层状况,燃煤厚度自露头往深部明显变薄(34.16~0m),一般为10m左右;仅在4号沟北端以西见有煤层全厚燃尽,煤层顶、底板直接接触的现象;但自露头往深部,残留煤层急剧增厚,一般为25m左右。
死火区残留煤层顶部的风化带煤层分布围与死火区相伴,风化带煤层厚度为2m,全区稳定。
四、煤层顶、底板岩石性质及其与煤层的接触关系
详查勘探区地层平缓,4号煤层露头附近上覆岩层均已风化,裂隙发育,岩石破碎,该处煤层顶板虽极不稳定,但却利于露天开采之剥离工作。
其分布围与综合地形地质图所勾绘的火烧围一致。
根据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规程(部颁标准)规定的采样标准及设计要求,在西—1号孔采取4号煤层顶、底板岩样结果评价4号煤层顶、底板岩石工程地质特征。
该孔4号煤层顶板为中砂岩,厚度1.36m,性脆破碎,裂隙发育,其上部岩石为中、厚层状粉砂岩、细砂岩交替出现,裂隙发育。
粉砂岩天然状态单向抗压强度77.7MPa,细砂岩饱和状态单向抗压强度61.6MPa,煤层直接顶板为粉砂岩,厚度1.06m,裂隙发育。
岩芯破碎,老底为粗砂岩,厚度3.88m,具有裂隙,饱和状态单向抗压强度48.6MPa,从煤层顶板岩样试验结果分析,抗压强度指标较高,但岩层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可见4号煤层顶、底板,岩层稳定性均较差。
五、煤层结构、矸石夹层的产状、煤层埋藏深度和出露情况、上复第四纪松散岩层厚度分布和风化带及氧化带的变化情况
4号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总厚30.72m,有益厚度30.16m,其煤层总厚占全区煤层总厚的75.3%,该煤层结构简单,无夹矸,原始煤层厚度变化甚微,属稳定型煤层。
北起煤层底板死火区,风化带下限及采空区边缘,南到煤层底板+2450m水平,东、西至矿区边界(即1、4沟)+2680~2450m,煤层最大埋藏垂深为230m。
4号煤层全区出露。
第四系松散岩层分布于全区,可见厚度0~9.4m,与下伏之西山窑组呈不整合接触,主要岩性为坡积碎石、砂土及基岩残积物组成。
4号煤层风化带深度:
井田从地表向下垂深8.5m,在死火区当上覆基岩厚度大于6.5m时,均从残留煤层顶板向下垂深2m比较适宜。
六、剥离岩石种类和特征
剥离地层主要为侏罗系水西沟群西山窑组下段(J2X1)4号煤层顶板岩石、4号煤层顶板以上岩层及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物。
4号煤层顶板为中砂岩,厚度1.36m,性脆破碎,裂隙发育,其上部岩石为中、厚层状粉砂岩、细砂岩交替出现,裂隙发育。
粉砂岩天然状态单向抗压强度77.7MPa,细砂岩饱和状态单向抗压强度61.6MPa,煤层直接顶板为粉砂岩,厚度1.06m,裂隙发育。
4号煤层顶板以上岩石:
上部为灰色粗砂岩为主,含煤3层(1~3号煤层)。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物由冲洪积砾石及砂土组成。
六、其它有益矿物的赋存情况及其开采价值
出露于矿区外的西山窑组砂岩,是较好的建筑材料,矿区建筑物均以此作为墙基,分布于沟谷的砂砾岩及南倾坡地的细砂,亦是建筑用水泥砂浆之良好配料。
矿山开采对砂岩无影响,目前无开采价值。
第三节水文地质特征
一、矿区河流、地下水露头及地下水系动态观测资料一般情况,对露天开采的影响
该矿区位于天山纬向褶皱带中段之后峡断陷盆地东部,海拔高程为+2570~+2760m,地势北高南低,向东倾斜;北边为单面山,南部为丘陵,冲沟发育,矿区坡上与岩层倾向一致。
矿区南西约1500m处的未日洛克山,终年积雪,夏秋季冰雪融化。
汇成地表水体,向东流去,沿途渗入地表,成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而矿区距补给区较远,岩石渗透性较差,该水源对矿区地下水补给较小,对矿山开采无影响。
二、含水层及隔水层特征
矿区第四系地层主要有全新统的冲洪积砾石层和坡积砾石层,分布仅限于冲沟底部及山坡,岩层厚度不大,具有透水而不含水的特征。
火烧区之烧变岩虽然裂隙发育,但未见含水,主要含水层位于4号煤层顶、底板岩层中,分述如下:
1.4号煤层顶板含水层(H1)
该含水层位于4号煤层与3号煤层之间,由具裂隙的粗砂岩、中砂岩及细砂岩组成,含水层厚度39.27m,据西—1孔抽水试验结果,静止水位标高+2594.60m,当水位降深S=12.10m,涌水量Q=0.4029l/s,单位涌水量q=0.0333l/s·m,渗透系数K=0.0579m/d,是富水极弱的承压含水层。
矿化度0.9g/l,硬度35.8(德国),水化学类型HCO3—SO4—Mg—(K+Na),为开采4号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
2.4号煤层底板含水层(H2)
位于4号煤层与下伏隔水层(G)之间,岩性由具裂隙的粗砂岩、中砂岩及细砂岩组成,含水层厚度10.41m,与4号煤层间虽有0.23m至5.72m粉砂岩,但其厚度变化大,阻水性能差,不能完全起到隔水作用,是4号煤层开采时的直接充水含水层。
由于本含水层与H1含水层的岩性组合等水文地质条件相似,勘探施工时上述两个含水层合并进行混合抽水、取样,其它水文地质特征及水化学特征同H1含水层。
3.隔水层(G)
位于H2含水层之下,由深灰色粉砂岩构成,岩性致密,块状,岩芯较完整,厚度7.05m(东—1孔),简易水文观测之冲洗液消耗量为0.04~0.12m3/h,可视为相对隔水层。
详查区东部边界岩层露头处,该隔水层逐渐变薄,厚度仅2m,致使H2含水层与下部的H3含水层合并。
4.砂砾岩含水层(H3)
位于隔水层(G)与西山窑组底界之间,岩性主要由砂砾岩与粗砂岩构成,沿走向岩性变化较大,自东向西岩层颗粒变细。
含水层平均厚度63.40m。
静止水位标高+2566.70m(东—1孔)为承压水。
是4号煤层开采时的间接充水含水层。
矿区矿床直接充水含水层H1、H2距补给边界较远,水头压力不高,渗透能力差,涌水量q=0.0333l/s.m,因此,本区水文地质型为裂隙类,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
三、断层裂隙充水条件,裂隙的发育程度和规律,以及对露天开采的影响
矿区位于天山纬向褶皱带中段之后峡断陷盆地东部,呈—南倾的单斜构造,地层走向95°左右,地层倾角14°~21°,一般为15°,个别地表点倾角较大,没有断层及裂隙构造,构造简单,对露天开采无影响。
四、矿区或邻近矿井涌水及老巷积水情况
根据地质报告提供的资料,矿区地下水最高水位标高为+2601.42m(西——3孔),而生产矿井在标高+2593.17m时仍未见地下水,因此+2600m以上开采过程中矿坑无水,依据有关勘探规,地质报告无须作矿坑涌水量计算。
在开采+2600m水平以上煤层时,仍应注意地面防洪工作。
第四节煤质
一、煤的工业分析
4号煤层为低变质烟煤,煤类为长焰煤——不粘煤,主要煤质指标(原煤):
水分(Mad)2.12%~2.18%,平均2.38%;灰分(Ad)3.52%~5.35%,平均4.46%;挥发分(Vdaf)21.59%~38.43%,平均34.36%;发热量(Qb.d)31.49~32.24MJ/kg,平均31.95MJ/kg,(Qb.daf)33.11~33.63MJ/kg,平均33.41MJ/kg;全硫(St.d)0.26%~0.54%,平均0.43%;磷(Pd)0.001%~0.002%,平均0.001%;粘结指数0.21~6.81,平均4.33。
4号煤层的煤灰中,主要成分的平均含量为二氧化硅(SiO2)24.92%,三氧化铁(Fe2O3)15.73%,三氧化铝(Al2O3)13.29%,氧化钙(CaO)24.22%,氧化镁(MgO)6.18%,灰熔融性(ST)1182~1294°C,为低~高熔灰份。
二、煤的牌号、物理特性及在煤层中的分布规律
4号煤层为为长焰煤——不粘煤。
4号煤层为黑色,条痕深棕色,沥青光泽,壳状及参差状断口,条带状结构,以半亮型为主,光亮型煤次之。
4号煤层均由有机质和无机质构成;有机质占总量的97.39%,无机质占总量的2.61%。
有机质以凝胶化组分为主,含量为59.65%,基本为凝胶基质体,其次为丝炭化组分,含量为27.78%,为结构丝质体和基质丝质体,再次为半凝胶化组分,含量为8.08%,均为半凝胶化基质体,稳定组分含量较少为1.88%,由树脂体、角质体及孢子组成。
在无机质中,粘土类呈单独片状,而在有机质中呈浸染状或不规则形状,硫化物类多和粘土混杂在一起,碳酸盐类有的沿裂隙充填,有的和煤掺杂在一起,氧化硅类多被胶结在有机质中。
煤的反射率为0.62%,显微煤岩类型以暗煤为主,亮煤类次之,变质程度为(I)变质阶段。
三、煤的用途
4号煤层为低变质烟煤,变质程度相当于(I)变质阶段,煤的类别为长焰煤~不粘煤,煤质属特低灰、特低硫、特低磷、富油~高油、低熔灰分~高熔灰分的煤,其有害元素含量均不超限。
可以作为火力发电厂、燃煤锅炉动力用煤,酿造和食品加工业燃料用煤。
也可作为炼焦配煤、气化及低温干馏炼油原料,另还可作为化工原料,用于生产活性炭等。
第五节煤田勘探程度评价
1.勘探类型为I类I型。
生产地质报告基本达到勘探规详查阶段的各项要求,其勘探程度为详查。
水文地质类型为裂隙类,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型。
2.勘探程度可以满足编制30万t/a小型露天煤矿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要求。
3.对今后的工作的建议:
a、后峡断陷盆地含煤面积较为广阔,XX露天采场位居其中。
煤层沿走向和倾向即东西方向和南部储量丰富,建议扩大勘探围。
b、根据露天开采的特点,下一步勘探工作应加强对煤层露头、风化带及火烧区围的控制。
c、补做水文地质勘探工作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工作。
d、详查区西南边缘1号泉水水质较差,不宜直接饮用。
区又无可利用的供水水源。
建议对矿区东部3.5km处的阿其布拉克泉水做进一步的水文地质勘探工作,作为XX煤矿的供水水源地。
f、建议根据露天煤矿勘探工作的要求,进行露天煤矿精查勘探工作,以便作为露天煤矿初步设计的依据。
第二章 井田开拓与开采
第一节 井田境界及可采储量
一、井田境界
根据新疆煤田地质公司156队编制的《新疆XX县托艾XX煤矿生产地质(详查)报告》,该报告提供的详查区围的拐点坐标如下:
拐点X(m)Y(m)
S1478983329541327
S2478959829542698
S3478830029542698
S4478830029541322
井田详查区围东西走向长1.42km,南北宽度1.38km,井田面积1.96km2。
二、储量
储量计算原则:
能利用储量煤层最小可采厚度0.8m,最高可采灰分不大于40%。
煤层中夹矸单层厚度不大于0.05m与煤层合并计算,夹矸单层厚度小于所规定的煤层最低可采厚度,煤分层厚度等于或大于夹矸厚度时,上、下煤分层加在一起,作为煤层采用厚度。
井田含可采煤层1层,即4号煤层,厚度24.82~33.62m,平均厚度30.16m,煤层倾角14°~15°。
根据《新疆XX县托艾XX煤矿生产地质(详查)报告》,经计算井田地质储量为2566.0万t,其中332(B)级储量1026.0万t,占总储量的40.0%,333(C)级储量1178.0万t,334(D)级储量362.0万t。
332+333(B+C)级储量为2204.0万t,占总储量的85.9%。
能利用储量为(B+C+D×50%)2385.0万t,扣除井田边界煤柱、三角煤柱等煤柱及开采损失后,可采储量1649.2万t。
矿井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见表2—1—1、表2—1—2。
矿井地质储量汇总表
表2—1—1单位:
万t
开采
水平
煤层
编号
地质储量
工业储量
B+C
D
合计
+2555m水平以上
4
895.07
895.07
895.07
+2555m~2450水平
4
1308.93
362.0
1670.93
1489.93
合计
2204.0
362.0
2566.0
2385.0
矿井可采储量汇总表
表2—1—2单位万t
开采水平
煤层编号
工业储量
永久煤柱
开采损失
可采储量
备注
+2555m水平以上
4
895.07
100.64
198.62
595.81
+2555m~2450水平
4
1489.93
85.41
351.13
1053.39
小计
2385.0
.05
549.75
1649.2
采区回采率为75%。
第二节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一、矿井工作制度
矿井年工作日为330d,每天三班作业,其中两班生产,一班准备,日净提升时间14h。
二、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是反映矿井面貌的综合性指标,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1.地质勘探程度
矿井地质报告为生产地质报告(详查),该地质报告只能满足编制30万t/a及以下矿井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要求。
2.储量
井田地质构造简单,为单斜构造,煤层属于倾斜特厚煤层,井田设计能利用地质储量为2385.0万t,可采储量1649.2万t,井田地质储量较为丰富,煤层赋存较稳定,开采技术条件简单,具备建设30万t/a矿井的资源条件。
3.运输条件
XX煤矿位于XX县西北边缘,向东有13km简易道路与乌鲁木齐至XX沟的公路相接,由此往北与乌鲁木齐市相接,距离约70km;东去与兰新铁路盐湖东站公路相接,运输距离约50km;南去与XX沟煤矿及南疆铁路鱼尔沟车站公路
4、市场需求
XX煤矿的煤炭主要销售对象是在建的XX4×125MW的火电厂,根据自治区“十五”电力发展规划,2004~2007年间,XX县火电厂机组将净增装机容量4×125MW,净增耗煤量120万t/a。
针对XX煤矿煤质特点,在认真分析国活性炭系列产品及煤炭深加工市场供求关系的基础上,将XX煤矿项目市场定位为:
每年为1万t/a生产规模的新疆昌吉炭素厂提供12万t/a优质活性炭生产原料煤,对不满足炭素生产的原煤,经选煤加工后,提供给动力、热力和居民用户。
综上所述,XX煤矿项目市场前景良好,市场定位准确,供需关系平衡,符合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和新疆优势资源转化的发展战略,更有利于XX矿区特色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设计将XX煤矿开发项目生产规模确定为30万t/a是合理的、经济的。
三、矿井服务年限
根据矿井的可采储量,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30万t/a,储量备用系数取1.3。
矿井服务年限按下式计算:
矿井服务年限=可采储量/(设计生产能力×储量备用系数)
矿井服务年限=1649.2/(30×1.3)=42.3a
其中+2555m水平以上服务年限:
T1=595.81/30×1.3=15.7a;
+2555m水平以下服务年限:
T2=1053.39/30×1.3=26.6a。
第三节井田开拓
一、影响矿井开拓的因素
井田地层为一单斜构造,倾角14°~15°,井田开采围无较大断裂和褶皱;井田煤层赋存条件较稳定;井田內无地表水体。
二、开拓方案的确定
根据井田煤层赋存状况及开采技术条件,结合地面地质地形条件,矿井设计生产规模等因素综合考虑,设计提出以下三个开拓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方案一:
混合提升斜井(机轨合一)开拓方案
在井田东北部沿5号煤层布置混合提升斜井,井口标高为+2659m,投产水平标高为+2555m,最终水平标高为+2450m;井筒投产水平的斜长为420m,最终水平的的斜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