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荷塘月色》教案.docx
《最新《荷塘月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荷塘月色》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汇编6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创作成就。
2、理解识记生字生词的形、音、义。
技能目标:
1、欣赏本文所展示的优美意境,提高对情景交融类散文的鉴赏能力。
2、学习运用联想、朗读、比较等方法品味本文语言的精美。
情感目标:
1、能理清文章感情脉络,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态。
2、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教学设想:
1、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欣赏课文所展示的优美的意境上,注意赏析本文的语言魅力。
2、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勿包办代替,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涵泳玩味,从而领悟文章意蕴之深刻,语言之精美。
教师注意随机点拨,把握课堂进程。
3、第一课时侧重于整体把握全文的结构和脉络,第二课时重心落在4-6的细读赏析上。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往今来赞美荷花的诗歌文章很多,如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他写的是艳阳照耀下的荷花,月色朦胧下的荷花该是别有一番情致吧?
让我们走进散文大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慢慢行走,细细欣赏!
活动一:
检查预习情况
小煤屑路蓊蓊郁郁独处的妙处弥望袅娜霎时脉脉的流水梵婀玲
妖童媛女鹢首徐回纤腰束素敛裾
活动二:
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感情脉络。
听录音,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散步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作者的行踪
家——小路——荷塘——家。
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3、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
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4、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寻找宁静
5、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齐答。
(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
指名朗读。
教师点拨朗读要点,注意重读“也爱独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等词句,表现作者摆脱尘俗的喜悦之情。
6、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学生明确:
作者在这幽僻的环境之中,在朦胧的月色中,一人独处,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暂时超脱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
7、课文4、5小节是最能表现作者艺术风格的写景名段,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和朦胧柔和的月色、沁人心脾的荷香融合在一起,形成幽雅宁静、素淡朦胧意境。
我们下一节课再作细致的赏析。
作者独处之妙超脱之乐能不能永久呢?
美梦会不会醒来呢?
作者现在大家先看看第六小节,说说作者的心境有何变化。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并注意抓重点语句。
生: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流露出失落之意,宁静的环境并未能排遣心中的哀愁与苦闷,依然摆脱不了那绵绵的愁绪。
可以指导学生朗读这一句,注意“我什么也没有”读出感情。
8、师:
作者的愁绪可谓“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借美景来忘却以告失败,朱自清又尝试用什么办法来超脱现实,摆脱种种烦恼呢?
这种方法最终有没有奏效呢?
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剩下的部分,在讨论后回答。
生:
作者通过想像江南采莲的习俗,想像采莲中热闹风流,想像采莲中情感的纯洁美好,借此把自己从现实中解脱出来。
但现实终究是不能超脱的,人终究不可能长久生活在梦中,不管这个梦是让人心旷神怡的景物还是令人神往不已的习俗,“推门进去”说明作者又回到现实中,种种苦闷、无奈甚至是痛苦还是要缠着他,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借景消愁愁更愁。
”
活动三:
小节本课,预习单检查
1、明确结构,归纳大意: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
(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
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体)
第三部分(7—8):
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发对江南的惦记。
(偏重抒情)
2、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
感情变化是:
“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渐渐超脱→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
这也就是本文的感情基调。
结语
李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
李白是直抒胸臆,而朱自清是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
虽然他没有高呼“我很痛苦”,但我们在荷塘月色中能够深深感受到:
人生忧伤虽轻犹重,孤独苦闷似淡还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3、4小节,欣赏本文所展示的优美意境,提高对情景交融类散文的鉴赏能力。
学习运用联想、朗读、比较等方法品味本文语言的精美。
导入:
品读《荷》文最为重要的不在于索解郁闷、孤独的原因,而在于其消解方式,以及在消解中表露出来的作者性格素养、人生追求甚至是人生矛盾。
以此来培养我们对生活与自然细腻而优雅的体味,对生命过程深刻而复杂的感悟。
就让我们进入文章的核心――3、4小节。
活动一:
研习课文第4小节
1、指名朗读或听录音,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本文题目是“荷塘月色”,这一段偏重于“荷塘”还是“月色”?
这一段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写景的层次极为清晰。
这一段主要是写月下的荷塘,虽没有直接写月色,但所有景物都在月色的笼罩之下。
2、文学的精彩之处不在于写了什么,更在于怎样写的。
我们现在从修辞手法角度来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叶、荷花、荷香的,说说这些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什么特点,另外有哪些词语用得非常准确,品味其妙处。
学生涵泳体味,并小组交流。
随后教师点拨:
荷叶
比喻: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写出了荷叶高圆而舒展的风姿。
田田,用叠词,突出荷叶的茂密连绵。
荷花
博喻: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
明珠——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
星星——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
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冰清玉洁
袅娜——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这写出了荷花柔软妩媚饱满的荷花柔美姿态,用来修饰盛开的荷花是恰如其分。
羞涩——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的少女的娇羞,正好传神地表现了含苞未放的荷花的情态。
可以要同学们尝试着将“袅娜”“羞涩”互换一下位置,看好不好。
荷香
通感: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
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
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
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沁人心脾。
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活动二:
研习课文第五小节
1、第四段写的是月下的荷塘,这一段写的是――
明确:
荷塘上的月色。
2、月色无形,很难摹写,朱自清怎样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呢?
中国传统绘画理论认为画山精神画不出,以云岚衬之。
如果把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结合起来,既正面描写月色,又描写月光下的景物,或者展开联想,用贴切的比喻形容,无疑会大大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
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月光下的景物,又有哪些精彩的比喻。
哪些词语特别有表现力?
明确:
写了叶子和花,灌木、杨柳的倩影,比喻句有“流水”、“酣眠小睡”“如鬼”“名曲”等句。
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有“泻”“浮”“画”等。
3、一二两句中,“泻”“浮”二字能否换成“照”“升”?
叶子和花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
请在心中细心的体味,然后跟同学交流,准备发言。
明确:
“泻”字,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
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
(“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
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
(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
叶子和花的特点是娇嫩柔润,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的皎洁朦胧特点
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酣眠”“小睡”分别比喻什么?
为什么作者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明确:
分别比喻月光朗照和月色朦胧,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淡淡的喜悦,心灵获得慰藉,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5、“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联系上文,并不均匀是指什么?
这一句通感手法的运用有何妙处?
明确:
是指灌木的树影浓密巨大,杨柳树影的稀疏修长。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由视觉向听觉转移。
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入一种幻境。
6、听录音品味感受
总结本课
这两段写景层次分明而特征鲜明,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之情交融在一起。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
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诚如罗丹所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却缺少发现的眼睛”,同学们,春有莺飞草长,夏有蝉鸣树林,秋有枫叶如火,冬有白雪皑皑,用敏感的头脑,带上一双敏锐的双眼,慢慢行走,细细欣赏啊!
1、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把荷塘和月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多角度描写,以及寓情于景的写法。
3、掌握散文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叠字、比喻、拟人、通感等)
【重点】
第4、5自然段寓情于景的写法。
【难点】
作品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问题。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手段、方法】
情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反刍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山──(学生读),水──,太阳的脸──这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很美。
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名作──《荷塘月色》
二、作家作品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
名作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
三、请找出本文最美的段落这是根据学生的思维走势而定
四、多媒体显示第四段部分文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在划线处设置热字,边讲边打开画面。
)
1、问写了什么景?
怎么写的?
2、重点让学生体会田田舞女的裙明珠星星的意境。
多媒体板书本段写景的顺序:
荷叶:
荷叶田田似舞裙上静此处用情
整体、特写荷花:
荷花袅娜犹含羞境法,精
荷香:
荷香微微令人醉选画面让
荷波:
涌动荷波脉脉情下动生沉浸其
3、小结:
本段既有全景又有特写,多角度描绘较全面、具体的体会。
4、品味此处用反刍法,像牛吃草后倒嚼一样回过头来细细体会。
⑴品其形,形中有韵:
舞女的裙(舒展生动)田田(平面状)。
(个体)袅娜地开(优美传情)。
(群体)层层(立体状)。
羞涩地朵(含蓄出韵)肩并肩(精神状)。
⑵品其色,色中显雅──视觉美
色彩美:
凝碧、白(素淡、雅致)。
光泽美:
明珠、星星(闪烁、光亮)。
⑶品其文,文中抒情──听觉美:
叠音词的广泛使用:
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粒粒星星缕缕密密脉脉。
这样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
选取不同风格音乐各一段,让学生判断哪段最适合配本段文字。
(此为开放式教学,根据文学作品的特点联系其它艺术,立体感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
五、讲析第五段
1、齐读本段。
2、问这段写了什么?
明确:
是通过荷叶荷花等来写月光、月影、月色。
3、问:
这段怎么写的?
⑴也用比喻、通感:
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②叶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③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⑵更多地使用了形象、准确、生动的动词。
泻:
流动美此处用对比法激发
浮:
轻柔美学生求知欲,训练
笼:
朦胧美其比较思维的能力
画:
静态美检验理解的准确度
4、问:
这里写的是什么样的月光,与唐诗《春江花月夜》中表现的月光是否一致?
(多媒体显示《春江花月夜》中有关的诗句)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流曲折地绕过长满花草的原野,月光照在鲜花树木上,好像落了一层霜霰一样发的,这如霜的月光从空中流下来,人们却感觉不到它的飘飞,落在江中洲上的白沙上,只是使沙更白,而看不见沙的踪影,江天一色,净得连一丝尘埃都没有,空旷的天宇只有一轮明月喷洒着清辉。
)
明确:
这里的月光是朦胧的。
《春江花月夜》的月光是皎洁、明亮的。
六、小结第四、五两段
这两段描写的是素淡、朦胧、幽静的荷塘上的月色,月光下的荷塘。
这里已完全体现了本课中间开花带动两头的设计思路,也由赏文深入到
七、引出对前三段和后两段的讲析体情
1、问:
作者为什么要到这样一个地方来?
明确:
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关连作者想排遣这不宁静就想起了幽美的荷塘。
(板书作者行踪:
家──散步──荷塘)
2、问:
在如此幽静美妙之处,作者心情是否有所改变?
明确:
⑴有:
心不宁静──淡喜反映对现实的不满。
⑵无:
境太宁静──衬托淡忧不能逃避现实。
3、采莲的事体现作者什么愿望?
明确:
体现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板书总结全文脉络
荷塘月色
(素淡、朦胧、幽静)
淡喜:
散步(暂时摆脱)忆江南(向往美好生活)
九、练习
多媒体显示:
浓化学习的鉴赏性
鉴赏月下的荷塘一段的比喻句,做对联练习:
1、荷叶如碧玉铺满塘青翠,月光。
2、微风送荷香,若有若无,时断时续。
3、月下观花,似星缀碧空别有一种情;雾中赏叶。
4、似睡灯光林间现,现出胸间之忧愁,忧愁是我心。
十、欣赏多媒体播放的配乐朗诵《荷塘月色》,进一步体会本文的意境
一、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三、教学程序
课前:
①学生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
②学生仔细阅读文章,认真思考教师布置的阅读训练题。
课堂:
①分小组讨论阅读训练题(一课时)
②以文章的写作顺序,结合阅读训练题(二课时)
课后:
①整理课堂笔记
②限时做《创新思维训练》中有关题目
③仿写:
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四、教学过程
阅读训练资料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
析: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如果省略了渐渐一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析:
渐渐写出了时间流动和空间转移的缓慢,与环境的宁静和心境的颇不宁静相适应,如果省略了,则不能描摹出时空变换的流动性,也不能体现出缓慢中的宁静与宁静中的颇不宁静)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若将带字换成掩或关有何不同?
析:
掩出门/转身/拉掩,动作烦琐,有一定的目的性;关动作过程与掩相类似,目的性强,语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苍白,缺乏表现力;带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随意,保持环境的宁静,也与心境相符)上门出去。
(1、在本自然段中,作者所处的环境是由哪几个空间立体地构成的?
析:
院子、夜空、墙外、屋里、门外)
(2、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叠词?
有何作用?
析:
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
叠词一般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
)
沿着(为什么不用通往?
析:
沿着是围绕,才可见荷塘四面的景色,而通往则表示还走在往荷塘的路上,无以得见荷塘四面。
)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曲折、幽僻、寂寞三种情景前后有何联系?
析:
曲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用了哪些叠词?
析:
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景物的色调是怎样的?
析:
淡淡;流露了怎样的心情?
析:
淡淡的哀愁。
)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若换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析:
踱:
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却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闲、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隐若现。
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联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
现在的自己又是怎样的?
析:
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自由的人)到了别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妙处和受用两个词,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
析:
从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悦)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本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在上下文的联系中有何作用?
析:
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弥望何解?
析:
充满视野,满眼,如春色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亭亭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它修饰的是舞女还是裙?
析:
与高相呼应,修饰舞女)的舞女的裙。
(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
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析:
本体叶子;喻体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
)层层的叶子中间,(田田与层层是对前面哪个词的具体解释?
为什么?
析:
曲曲折折;田田描其连绵不绝,层层描其高低有序),零星地点缀(点缀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
析:
零星)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若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好不好?
为什么?
析:
拟人;不能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因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同样千姿百态,楚楚动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
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析:
本体白花;喻体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
1、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2、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3、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此处运用了通感的写景方法,试述什么是通感?
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有何相似?
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析: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
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
相似处:
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
作用:
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
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颤动的原因是什么?
析:
微风)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为什么只有一道而不是几道?
析:
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凝碧的波痕。
(波痕为什么是凝碧的?
析:
田田、层层、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叶子底下是脉脉(写出的流水的什么特点?
析:
无声、含蓄)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一段所写的景物的顺序能不能调动?
析:
不能。
因为叶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叶子;因为白花是点缀其间的,而且白而发亮,所以接着写花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花是零星的,所以微风过处有清香;因为有微风,就有了波痕;因为有了波痕,便看见了底下的流水;因为有流水,所以叶子更见风致。
作者的目光又回到叶子与花上,从而顺理成章,从容不迫地引出下文对静静地泻在叶子与花上的月光的描写。
景物出现的顺序是有着极强的前后关联的,极富层次感,绝不能调动)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析:
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析:
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
)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什么?
梦的本体又是什么?
析:
薄薄的青雾;叶子和花)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本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