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湖北省荆门市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99838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4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湖北省荆门市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最新湖北省荆门市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最新湖北省荆门市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最新湖北省荆门市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最新湖北省荆门市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湖北省荆门市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最新湖北省荆门市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湖北省荆门市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湖北省荆门市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最新湖北省荆门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荆门市2015~2016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祝考试顺利★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如艾青所言,“生活是艺术所以生长的最肥沃的土壤,思想与情感必须在它的底层蔓延自己

的根须”。

生活是艺术的基础,作为人类最久远的语言艺术形式,诗歌早就从人类先民的生活中

开始。

《淮南子》日: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从中国古代的文献记载来看,诗歌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就和人们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

步入

现代社会,这一传统得到了新的发扬。

诗歌深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将生活日益审美化、哲理

化、寓言化、亲切化,并在现实中扮演愈来愈多的角色。

上个世纪初,田汉曾对西方的“Poetry”进行过语源学分析,得出“诗”即“创造”,诗人即。

造者”。

这是现代人对于诗歌艺术特质的更深一层的认识。

这意味着人们不仅“在平淡的日常

生活里发现了诗”(朱自清),还应该发现高于生活的诗意,进而审视、省思生活的内涵。

诗歌不止于纯粹的艺术,还兼具社会责任,孔子日: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希尼在《诗歌的纠正》一文中承认“诗歌的功效等于

零”,随之又中肯地指出:

诗歌“在另一种意义上它是无限的”。

确然,诗歌不会直接干预和改变人的现实命运,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

尤其在当下,诗

歌的创作平台和传播、接受途径愈加多元。

诗歌文体特性决定了它可以协调公众的注意力,用

轻灵的文字表达沉重的主题,传递正能量,触及社会热点问题,凝聚、感化、激发民心,甚至可以

改变读者在社会中的存在方式、意识观念等。

诗歌对社会的担当是广义层面的。

首先,诗人应该秉持社会责任感。

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是

时代的先驱者,是担负社会责任的“道义”者。

其次,诗歌对社会的担当深而又广,它决不局限于

哪一个具体的方面。

诗歌可以怨刺上政,批评时弊,关注民生

;可以培养民众的审美品位,陶冶

心性涵养;也可以起到交际、传承或延续文化的功能。

诗歌是社会的缩影,回归社会,去感受、描

写社会的疼痛,关怀一切可以关怀的对象是诗歌的社会使命。

诗歌通过对生活的表现与创造,给予我们的感染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这种精神力量是任

何物质无法提供的,它直指人的心灵。

诗歌隐藏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是心灵的表现,是窃取

灵魂秘密的钥匙,是生命精微的呈现,是灵魂坦诚的剖白。

历代好诗都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

灵的功能,所以我们常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诗歌的声音,这个民族的未来必然缺少希望;一个

抱持诗性情怀的人,他的精神不会委顿。

诗人仅拥有现实生活、肩负社会责任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终极的关怀、灵魂的归属。

从艺术

本源来看,诗歌首先是个人化的精神感受,它不受时空的阻隔,浓缩了“我”、“你”、“他”、世界的

关系;诗歌是未来时间里最美的存在方式,是逍遥的自在,是灵性之光。

那些震烁古今的诗作均

浸润着作者心灵的雨露,蕴藏着人类丰富的情感。

诗歌源自广义的生活,担当着特殊的社会使命,是心灵酣畅的舞蹈,是肉体与精神的隐秘汇

合体。

这一切之所以成为可能,关键是它以语言艺术的形式,表达了人类永恒不变的爱、真诚、

自由与敬畏。

(摘编自孙晓

娅《诗歌的三个维度》,有局部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是艺术生长的最肥沃的土壤,诗歌的出现和人们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这一传统在现

代社会得到了新的发扬。

B.诗歌不是纯粹的艺术,它具有社会责任,孔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观

点,是对诗歌社会责任的经典阐述。

C.诗歌通过对生活的表现与创造,给予我们的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无法提供的,因为它直指

人的心灵,给予我们感染力、想象力、创造力。

D.诗歌首先是个人化的精神感受,同时它拥有诗人的终极的关怀、灵魂的归属,它可以超越

时空,浓缩“我”、“你”、“他”、世界的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歌能将生活审美化、哲理化、寓言化、亲切化,也能促使人们发现高于生活的诗意,进而

去审视、省思生活的内涵。

B.当下诗歌的创作平台和传播、接受途径愈加多元,更有利于其传递正能量,触及社会热点

问题,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

C.希尼在《诗歌的纠正》中先否定“诗歌的功效等于零”,又肯定诗歌“在另一种意义上它是无

限的”,这无疑是自相矛盾。

D.作为人类最久远语言艺术形式的诗歌,可以怨刺上政,批评时弊,关注民生,对社会起着深

广的担当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南子》“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生动具体地说明生活

是艺术的基础。

B.“诗”即“创造”,它应是社会的缩影,回归社会,它的社会使命是去感受、描写社会的疼痛,

关怀一切可以关怀的对象。

C.诗歌隐藏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它是心灵酣畅的舞蹈,是生命精微的呈现,是灵魂坦诚

的剖白;它表达的是爱、真诚、自由与敬畏。

D.诗歌都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功能,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诗歌;一个有昂扬精神的人,

源于他的诗性情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艮传

王艮,字敬止,吉水人。

建文二年进士。

对策第一。

貌寝,易以胡靖,即胡广也。

艮次之,又

次李贯。

三人皆同里,并授修撰,如洪武中故事,设文史馆居之。

预修《太祖实录》及《类要>《时

政记》诸书。

一时大著作皆综理之。

数上书言时务。

燕兵薄京城,艮与妻子诀日:

“食人之禄者,

死人之事。

吾不可复生矣。

”解缙、吴溥与艮、靖比舍居。

城陷前一夕,皆集溥舍。

缙陈说大义,

靖亦奋激慷慨,艮独流涕不言。

三人去,溥子与弼尚幼,叹日:

“胡叔能死,是大佳事。

”溥日:

“不

然,独王叔死耳。

”语未毕,隔墙闻靖呼:

“外喧甚,谨视豚。

”溥顾与弼日:

“一豚尚不能舍,肯舍生

乎?

”须臾艮舍哭,饮鸩死矣。

缙驰谒,成祖甚喜。

明日荐靖,召至,叩头谢。

贯亦迎附。

后成祖

出建文时群臣封事千余通,令缙等编阅。

事涉兵农、钱谷者留之,诸言语干犯及他,一切皆焚毁。

耳。

”后贯迁中允坐累死狱中临卒叹日吾愧王敬止矣。

(节选自《明史·列传·卷三十-》)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贯迁中允坐/累死狱中/临卒叹日/吾愧/王敬止矣

B.后贯迁中允/坐累/死狱中/临卒叹日/吾愧王敬止矣

C.后贯迁中允坐/累/死狱中/临卒叹日/吾愧王敬止矣

D.后贯迁中允/坐累/死狱中临卒/叹日/吾愧王敬止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被录取者的通称。

B.“上书”是指用书面形式向君主陈述意见。

C.“顿首”是古时一种拜礼,俗称叩头;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

D.“朕”是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是中国古代君王专用的自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广、王艮、李贯三人是同乡,过去曾一同教别人写文章,中进士后,朝廷按照洪武年间成

例,设文史馆让他们居住。

B.国家危难之际,解缙、胡厂、王艮汇聚到吴溥家商议对策,众人慷慨陈词,王艮却独自落泪,

一言不发,后饮鸩自杀,以殉国难。

C.胡靖语言上慷慨激昂,行动上却贪生怕死,国难当头,他却连一头猪都担心丢失,后来解缙

把胡靖推荐给明成祖,胡靖应诏而至,叩头谢恩。

D.李贯回答说没有呈奏言语冒犯的密封奏章后,受到了明成祖的严厉批评,认为他尸位素

餐,是建文年间引诱皇帝破坏祖

法、扰乱国政的人之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王艮)貌寝,易以胡靖,即胡广也。

艮次之,又次李贯。

(2)艮与妻子诀日:

“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

不可复生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寒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

北风中。

[注]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

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

8.这首诗突出地运用对比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一手法的。

(6分)

9.诗中菊花有什么特点?

诗人借“菊花”表达了什么情怀?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在《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登高而望、急于见到心上入而不得而着急泪流的诗句是

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诉说自己因用香蕙作佩带而遭到贬逐、曾因为采集白芷而加给罪名后,

用“”来表

达他的心志。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

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巾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

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

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

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斑斓的匍匐

汤世杰

友人约聚,说专意约了一个朋友来,是位二胡演奏家,年少成名,“鸣琴流水,疑鲂鲔之来

听”。

友人说,就不妨来聊聊天,听听琴。

如此,便该是一次雅聚了。

演奏前,主人先请那位名字中带有一个“红”字的演奏家讲讲她

的故事,她便拉家常般、三言两语讲了,方款款落座,正身,收膝,尔后起琴,旋轴,运弓,试弦,调

音,随意拉响了几下胡琴,准备演奏……屋里其时静极了,我却仍沉浸在她轻描淡写的故事之

中,浮现在我眼前的,竟是一次重返深山旧地的所见。

那是一片我熟悉的原始森林。

早年我在意的,都是那些高大挺拔、魁梧伟岸甚至耸入云天

的巨大乔木,从没注意过森林里还有别的什么。

那天因走累了,找了个地方坐下歇息,就在我脚

边方寸之处,竟还生有各种地衣苔藓类植物,形色独异,姿态可爱,各自构成的图案亦巧致,安详

柔弱得让我慌忙把脚提起,不敢轻易触碰。

久久凝视间,心生爱怜。

在那样的大森林里,相比那

些大树,它们的存在实在有些不堪。

原来这世上,并非每一种生命都须奋不顾身地昂首向天,也

可安详舒展地匍匐于地。

真正的原始森林,也是一个天然、和谐、多元的生态系统,每种生物互

依共存于同一婆娑世界。

再一想,较之自然万物,人也无非是那样柔软的一员吧,至多也就是一

叶会思想的芦苇。

那样一个天然的多元系统,对于一个个都像乌眼鸡似的人类社会,难道不该

成为一个参照、一个榜样吗?

就在那时,一曲《二泉映月》刚刚奏毕,袅袅乐音,苍凉如月幽婉如水,依然在那间不大的屋

子里轻漾,演奏者的脸上却因将才演奏时的全情投入而红晕斑斓,连呼吸亦有些急促。

友人这时又问她,那天在湖边,你拉的也是这首曲子吗?

我就住在友人提到的那个湖边,早晚都会绕湖而行。

湖边,经常会有以一把二胡或一把吉

他在那里卖艺或行乞的人。

原来,红那天恰好路过,见湖边有个拉二胡的残疾人,琴技显见不

济,以致听者寥寥。

红已悠然行过,却又似有牵挂。

当她再次回头一望时,竟突生一念,也未多

思索,便转身走了回去,操起残疾人的那把二胡,拉了起来,

诗人聂鲁达曾经写道:

我们有时候有灵魂。

没有谁能让它不间断地

存在。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可能没有灵魂地度过。

忆及此,便想那时,她是有灵魂的。

而她与那个残疾人的相遇,恰如波兰诗人维斯拉瓦·辛

波斯卡《一见钟情》里的诗句所言:

他们两个都深信/一股突然的激情令他们交会。

/如此确定固然美好,/而不确定仍更

加美丽。

/由于他们过去从不曾相识,他们认定/他们之间毫无瓜葛。

/然而,街头,楼梯,走

廊里是怎么说的——/或许,他们已彼此经过一百万次?

可那是怎样一把二胡啊,放在往常,她的学生也会嫌弃,但以其功力,再破的琴,经她调校,

也能拉出一首好曲子来。

悠扬的琴声回荡在那个湖边,吸引了众多路人,也装点着那个寂寥的

黄昏。

最终到底拉了几曲,她自己已然说不清。

直到那位残疾人面前的纸盒盛满了纸币,她才

起身匆匆离去……

想象着——是的,我想象着,红那时是坐在湖边的一个小马扎上,把自己放低,再放低,和一

个不知名姓,几乎是趴在地上的残疾人紧挨在一起,俯身演奏着。

赞许、疑惑、惊异的目光,如同

透进森林的斑驳秋光,洒在她身上——那情景,没法不让我想起在原始森林里见过的,那些匍匐

于地,或贴身于大树根部的苔藓地衣、无名花草,想起那样的宁静与斑斓;只是,她的四周不是耸

入云端的大树,而是高高低低层层围观的路人,是都市中疯长傻狂的高楼大厦,是从高处投下来

的诧异目光……而那时,那个曾与国内一流的二胡演奏家共赴辉煌,在舞台上赢得过万千掌声

与鲜花的艺术家,正跟那个几乎是趴在地上的残疾人坐在一起。

但她整个的人,她的琴声,琴声

中深情流溢的爱.与她跟著名艺术家站在一起时一样,依然斑斓。

与她曾经获奖的无数次演奏

不一样,那天的湖边几无掌声——户外演奏,市声嚣杂,乐器简陋,座位低矮,却很难说那不是她

此生最优雅最悠扬的琴声。

《娑罗馆清言》有谓:

“春衣杜陵,急管平乐,真称名士风流;雨中山果,灯下草虫,想见高人胸

次。

”谢过约聚的友人,我一路寻思:

昂首于云天之外是美丽的,匍匐于大地山间,亦同样美丽。

红以她的“匍匐”,教我懂得了“匍匐”的真义。

是了,你甚至可以忽略她的名字,只须晓得那个

“红”字,记住匍匐依然斑斓,就已足够。

(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说这次相聚该是一次“雅聚”,是因为这次相聚是志趣相投的朋友之间的聚会,而且

聚会中可以听二胡演奏家“红”的精彩演奏。

B

.作者回忆重返深山旧地所见,那里天然、和谐、多元,每种生物互依共存于同一婆娑世界,

表明作者否定昂首向天的奋进,流露出归隐的志趣。

C.作者引用诗人聂鲁达的诗歌,意在批评人们对他人缺少爱心,没有灵魂,行尸走肉般地度

过人生。

D.作者认为“红”在湖边演奏的“很难说那不是她此生最优雅最悠扬的琴声”,是因为“红”的

演奏吸引了众多路人,让残疾人面前的纸盒盛满了纸币。

E.“袅袅乐音,苍凉如月幽婉如水,依然在那间不大的屋子里轻漾”,用比喻的手法,化抽象

为具体,形象地写出乐音雅致、纯净、哀婉动人、袅袅不绝的特点。

(2)本文的叙

述有什么突出特点?

请指出来,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6

分)

(3)文中的“红”有哪些典型特征?

请加以概括。

(6分)

(4)这篇散文的标题“斑斓的匍匐”有什么特殊含义?

并请结合文章的主旨谈谈作者以“斑斓的

匍匐”为标题的用意。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青年冯友兰的重大选择

王仁宇

1923年,冯友兰学成归国,应聘到中州大学。

除担任哲学系教授外,他还兼任系主任、文科

主任等职位。

初出茅庐的冯友兰发现中州大学文科存在弊病,于是就大刀阔斧进行整顿。

首先,要各系

按最低需要拟具职员名额,减少非教员编制。

其次,不

惜重金延请名师。

师资阵容大为改观。

复次,下大力气整顿校风和学风,调动教师研究学术、撰写著作的积极性,指导学生组织各种社

团,从事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此后,中州大学人文学科风气焕然一新。

冯友兰是教育家,不是教书匠,他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法。

1925年,他在《现代评

论》上发表《怎样办现在的中国大学》一文。

在该文中,冯友兰强调学术发展对于中国的重要意

义,认为要发展学术,必须办好大学。

要办好大学,应先设像样的本科,要“以请中国人做教员为

原则”,且所请教员“要有继续研究他所学之学问之兴趣与能力”,“大学要给他继续研究他所学

之学问之机会”,因此,要设研究部,使教员既教学又研究;设编辑部,使教员既教学又编译西洋

学术著作。

冯友兰认为,如能使本科、研究部、编辑部三位一体,“如此则此大学亦可常有像样的

教员,而因之亦可有像样的本科矣。

再假以时日,中国亦可有像样的学者,而中国学术亦可独立

矣”。

冯友兰的这种办学理念与当时中州大学的主导思想并不一致。

中州大学是以河南留学欧

美预备学校的教师为班底建立的,他们主张把中州大学建成工业学校,培养实用人才。

冯友兰

等刚从外国留学回来的人则主张把中州大学建成综合大学,以研究学术为主。

冯友兰“当时认为,在学校教课是一种苦事,好像是替人家当奶妈,放着自己的孩子不能喂,

去喂别人的孩子”。

他在给胡适的信中说,“近来学生浮惰,教书之事味同嚼蜡,且终日舍己耘

人,亦恐耽误自己学问。

”一般的授课不是自己强项,而研究学术的长处又不能发挥。

这对于一

个真正的学者来讲是十分难堪的事情。

中州大学所在的河南虽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渊薮,近代却以闭塞落后而著称。

冯友兰到

州大学后,曾经恢复《心声》杂志,可最终没有结果。

1925年暑假,冯友兰离开了中州大学。

1926年2月,冯友兰受聘到燕京大学担任哲学系教授兼燕京研究所导师。

燕京大学弥漫

着信仰自由、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空气。

聘请教授时,只看真才实学,不问政治倾向、宗教信仰

和学术派别。

在燕京大学工作虽然很顺利,但冯友兰并不安心。

主要原因是冯友兰不愿在外国

教会办的大学里工作。

冯友兰生于不信鬼神、没有宗教氛围的家庭。

冯友兰从事哲学研究,对

灵魂不死

、鬼神存在等均持否定态度。

更为重要的是,燕京大学是美国人办的大学,虽然各方面

条件都很优越,但对于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冯友兰并没有吸引力。

1928年夏天,清华校长罗家伦上任伊始,就聘请冯友兰为教授。

当时,清华面临两大任务,

一是由清华学校升级为清华大学,二是摆脱由美国驻华大使掌控的董事会的控制。

冯友兰代表

学校,在教育部和清华董事会之间奔走,呼吁清华改制,争取清华独立。

后来,一所由中国人自

己办的现代大学在清华园里诞生了。

改制后的清华大学成为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

从此以后,直到1952年院校调整时被迫调

离,他就没有离开这片热土。

1931年,河南省聘请他出任中州大学校长,他坚辞不就;1932年,

教育部部长蒋梦麟请他担任高教司司长,他婉言谢绝。

1930年夏天罗家伦辞职,1948年年底梅

贻琦离校,清华大学两度陷入群龙无首的危机之中,冯友兰代理校长、主持校务,使清华大学正

常运作、完好保留。

同时,在清华大学,冯友兰在学问方面也取得了辉煌成就。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

1918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哲学系,后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②冯友兰分别于1931年和1934年出版《中国哲学史》上、下卷;抗战期间,写下了《新理学》《新

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和《新知言》等著作,建立新理学体系。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青年冯友兰的办学观念虽没能在中州大学全校贯彻,但他对中

州大学人文学科的全方位

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B.冯友兰在《怎样办现在的中国大学》一文中强调学术发展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认为大

应以培养研究人才为主,对大学仅仅培养实用人才颇有微词。

C.燕京大学弥漫的信仰自由、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空气,聘请教授时,只看真才实学,不问

政治倾向、宗教信仰和学术派别,这是冯友兰所不认同的。

D.“冯友兰生于不信鬼神、没有宗教氛围的家庭。

冯友兰从事哲学研究,对灵魂不死、鬼神

存在等均持否定态度”,这说明冯友兰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E.冯友兰为清华大学升格和独立做出了重大贡献,帮助清华渡过两次危机,是清华大学的

难得干才和杰出元勋。

(2)作为教育家的冯友兰有哪些特点?

请加以概括。

(6分)

(3)文章3、4自然段引用了冯友兰的语言、书信或著作,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4)青年冯友兰在中州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的人生轨迹中,充满选择。

促使他做出

选择的重要原因有哪些?

你如何看待冯友兰的“选择”?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渐渐地,他开始,在访谈节目中或者在大讲堂里,讲他因为自己的病而感到的心

神不宁。

(2)战前讨论时,针对如何快速摧毁敌人的防线,战士们,建议层出不穷。

(3)我没有可以依赖的人,没有朋友,除了我的老保姆以外,没有一个可以的人。

A.畅所欲言推心置腹各抒己见B.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推心置腹

C.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推心置腹D.推心置腹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到了清朝覆灭之时,各地的八旗将士,不管自己武器多么精良,大炮多么厉害,一听说革

命党到了,有气节的白杀,没气节的投降。

B.-千多年前,刻漏等传统司时工具没有广泛进入寻常百姓家,因此报时便成了政府或社

会团体向市民提供的一项公共服务是必不可少的。

C.俄国的艺术影响欧洲,但许多方面吸取了欧洲的传统,俄国人在寻找之中所形成的美学

精神,多难的民族有了新生的可能。

D.人是科技创新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因素,许多实践证明,一个优秀的人才能够引领一项

科技创新,可以催生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影响乃至改变世界。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上林湖横卧于群山怀抱中。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山上还有一

处奇特的景观——石屋,它由一块天然巨石制成,旁有能容~人的狭道,辗转入室,室内竟能

容纳数十人之多。

此外还有湖东的杜湖、白洋湖、五磊寺、金仙寺等名胜古迹,增添了无限的

情趣和遐思。

①山中极其幽静,小径蜿蜒,溪流淙淙,鸟声啁啾

②缓步前行,溪边兀立着两块巨石,一左一右分列道旁

③湖岸曲折多姿,湖的四周山势峻峭、果木丰盛

④湖南面的栲栳山,又名仙居山,相传曾有仙人居住

⑤相传这两块巨石重十万八千斤,当地人称为“松杠石”

⑥丰水时节,瀑布飞泻,犹如白练腾舞

A.①④⑥②⑤③B.③④①⑥②⑤

C.①⑥④②⑤③D.③①④②⑤⑥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

自我价值和尊严对人的生活具有特别的意义。

当外在的劝导或影响威胁到人们的自我

价值的时候,

(1),对外在的影响起对抗的反应。

父母站在权威的立场上批评或否定子

女,不留面子,子女由于自我价值保护的需要,

(2),以显示自己的尊严和力量。

因此,

(3),就必须给别人留面子,维护他们的价值和尊严。

17.下面是为增强节水意识,鼓励节约用水而设计的“节水标志”。

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

寓意。

要求:

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记忆是我们的大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

我们认识的人、经历的事、思考过的问

题、体验过的情感以及做过的动作,都可以保留在我们的头脑中。

请以“记忆”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可以讲述你记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