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方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99469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方法.docx

《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方法.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方法.docx

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方法

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方法

行为主义是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对西方心理学有着巨大的影响,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行为主义研究早在20世纪初弗洛伊德进行心理分析研究时就已开始,但直接植根于行为主义的行为治疗(behaviortherapy)却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这一期间发展起来的。

由于行为治疗本身具有独特的理论见解和特殊的治疗方法,所以它在较短时间内就成为可供临床应用的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第一节 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

  从理论基础来看,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源于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主要以经典条件作用原理、操作条件作用原理和模仿学习原理为基点。

  一、经典条件作用原理

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conditioning)学说的建立最早可追溯到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I.M.Sechenov)。

他在1863年出版了《脑的反射》一书,认为一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活动就其发生机制来说都是反射。

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关于心理活动性质的旧观念。

巴甫洛夫(I.P.Pavlov)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他在实验室中研究狗的消化过程时,无意中发现狗不仅仅是在食物出现时才分泌唾液,当与食物出现相关的其他刺激物单独出现时狗也会有相同的反应。

巴甫洛夫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他在给狗喂食的同时,对狗进行一个节拍器的声音刺激(中性刺激,也称无关刺激)。

这样结合多次以后,狗只要听到节拍器的声音(但没有食物),就会有唾液流出(反射行为)。

巴甫洛夫将这种后天习得的对一个中性刺激的反射行为就称为条件反射,这个中性刺激就是条件刺激。

巴甫洛夫进一步又发现,几乎任何的先天性反应(如眨眼等)都可以与任何刺激(如颜色、声音等)建立起一种条件反射(conditioningreflex,简称CR);反过来讲,条件反射的建立必须依赖于一种无条件反射(unconditioningreflex,简称UR),否则无法形成。

如没有食物结合的单纯的节拍器声音是绝对不会使狗产生唾液分泌反应的。

若条件刺激多次出现,但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这个条件反射就会削弱或消退。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J.B.Watson),则明确的将条件反射的研究纳入了心理学范畴。

华生行为主义又称为“刺激—反应心理学”,即S—R心理学。

华生认为,行为是有机体应付环境的全部活动,刺激是指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外部和内部的变化,而反应则是指构成行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

华生从严格的决定论出发,认为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一定的反应,而一定的反应也必然来自一定的刺激。

如完全知道刺激,就可推知会有什么反应;如完全知道反应,也可推出曾有什么刺激。

因此,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确定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规律,以便预测行为和控制行为[1]。

从S—R这个立场出发,华生(1924)认为人的行为除少数简单的反射外,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塑造的。

他甚至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我可用以培养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证随机选出任何一个,不问他的才能、倾向、本领和他的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或甚至乞丐、小偷。

”[2]

  华生还用条件反射来研究情绪的发展变化,并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理论。

他遵循条件反射的程序,使一个叫阿尔伯特的11个月男孩产生了恐惧反应。

小阿尔伯特起初并不害怕实验白鼠,看到白鼠时毫无惧色。

对他来说,这只小白鼠只是一个中性刺激。

华生把白鼠给阿尔伯特看,同时马上在他脑后用锤子敲击一根金属条,发出出其不意的响声,也就是引起阿尔伯特惊恐反应(UR)的非条件刺激。

华生将白鼠和锤敲金属声在一周内共同演示了七次以后,小白鼠就成了条件刺激,阿尔伯特只要一看到白鼠就会惊哭不止,这种恐惧还不断泛化,以至于后来见到小猫、兔子及其他带毛的东西都会大哭不已。

华生将这种通过条件反射产生的某些情绪上的条件反应就称为条件情绪反应(conditionedemotionalresponses)。

他认为,不良的条件情绪反应,可以通过条件反射方法如重行条件作用或解除条件作用加以消除。

  华生还针对精神分析理论戏谑地说:

“如果20年后,这小家伙长大成人,假如他还因恐惧裘皮大衣而苦恼,又假如他因为这个毛病去求助于精神分析专家,那么精神分析学家该做何反应呢?

”他继续说道:

“如果弗洛伊德主义者们那时仍然坚持他们的理论假设的话,他们在分析这位恐惧裘皮大衣的患者时,一定会引诱他讲述一个梦,并根据这个梦分析出这位患者很可能在3岁时,因为试图抚弄他母亲的阴毛而招致过分严厉的责骂。

”[3]华生这段“恶作剧”般的话语,除了令人忍俊不禁之外,似乎不无发人深省之处。

  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已成为行为治疗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该学说中有关条件反射的形成、泛化和消退等的原理,可以解释人的某些行为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一种刺激物或情境亦可以泛化到另一种刺激物或情境中去。

条件反射建立或消退的规律已成为消除不良行为、塑造健康行为的重要方法。

  二、操作条件作用原理

  操作条件作用(operantconditioning)是由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斯金纳(B.F.Skinner)提出的,但有关这一原理的最早论证则是由桑代克在1911年作出的。

桑代克将一只饥饿的猫关在迷箱中,在箱外猫可见范围内摆上食物,箱上有一机关,只要猫用爪子击打一根杠杆,箱门就会打开。

关在迷箱里的猫一开始做出很多行为,如挤栅门、把爪子从缝隙中伸出等。

最后,它偶然碰到了杠杆,笼门打开了,猫于是走出迷箱吃到了食物。

以后每次桑代克将猫放进迷箱,猫都能用更短的时间击打杠杆打开笼门,错误行为渐渐减少,只有成功的反应保存了下来。

就这样通过“尝试错误以及偶然的成功”,猫学会了如何逃出迷箱。

桑代克将这种现象称为效果律,即一种行为过程的发生次数受该行为的后果的影响而改变:

一种行为之后出现了好的效果,这种行为就趋向于被保持下来;如效果不好,则该行为趋向于被消除,这也就是斯金纳所说的一种“强化”。

  斯金纳坚持华生的S—R公式,但他更着重于研究反应,而不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他把行为分为两种:

一种是应答性行为(respondentbehavior),即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指某种特定刺激诱发的行为,如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另一种是操作性行为(operantbehavior),即个体操作其环境的行为,如人走路、老鼠压杠杆等。

其特征是,构成行为的反应是自发的,无法确定反应的出现是由何种刺激引起的。

斯金纳把几乎所有人类的条件作用都看作一种操作,认为这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斯金纳设计了著名的“斯金纳箱”(SkinnerBox)作为研究动物操作行为的实验仪器。

饥饿的老鼠被关在箱子里,可以自由探索。

它在探索中或迟或早的偶然压到箱内的一根杠杆,从而牵动了食物库,一颗食物小丸落入箱壁下的小盘里,老鼠就得到了食物。

由于这个压杠杆的行为每次发生时,都立即跟随着一块食物的出现,因此,这一行为就得到了加强。

这样,每次老鼠被放在箱子里时,就更可能去压下杠杆,相对于老鼠在箱中所展示出的其他行为,这个行为的可能性增加了。

这就是操作条件反射。

  “斯金纳箱”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行为强化的原理:

当一个行为造成了有利的结果(如对生存或安宁有好处的结果)时,这个行为更有可能在将来的相似环境中被重复。

因此,塑造行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斯金纳把学习的公式概括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4]。

这里所谓的“强度增加”,是指使这些反应发生的一般倾向;这个增强了操作行为的结果就称作强化刺激。

强化刺激物可以是作为奖赏的任何东西,如食物、金钱、赞扬,甚至只是避免某种惩罚。

  斯金纳根据实验中所得的观点,提出了一套行为矫正术(behaviormodification),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会机构,特别是学校、精神病院、弱智儿童教养所、工业管理等方面的心理矫治,卓有成效。

他认为包括心理疾病在内的大多数行为都是习得的,因此,心理治疗和咨询就是要以改变对来访者起作用的强化物的方式来改变其行为,有目的奖赏那些需要保留、巩固的有益行为,忽视或惩罚那些需要弃除的不良行为,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行为模式。

  三、模仿学习原理

  行为治疗中的许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在获得习得行为的过程中并未直接得到过强化,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模仿过程而获得的。

心理学的研究亦已证明,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会的。

在有关模仿学习的理论中,班杜拉(A.Bandura)的工作最为突出。

  班杜拉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模仿学习可以在既没有模型也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发生,个体仅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反应就可达到模仿学习的目的,但要使个体运用这些行为,就必须运用强化手段。

也就是说,班杜拉仍坚持S—R的接近性原理和强化原理,认为在社会学习的过程中,有决定性影响的仍是环境,如社会关系和榜样等客观条件。

人们只要能够控制这种条件,就可促使儿童的社会行为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亦具有一些不同于以往行为主义的特点[4]:

(1)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过程和外部影响交互作用的产物;

(2)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与以往的行为主义者不同,班杜拉认为认知因素在人的活动的组织与调节中起着核心作用。

社会学习是信息加工理论和强化理论的综合过程;(3)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许多行为模式都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学来的,他尤其强调模仿对象及其特征对激发特定行为的重要性;(4)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

他认为某个特定行为既会产生外在的后果,也会产生自我评价的反应,所以行为的强化来源于外界反应与自我评价。

因此,班杜拉除注意到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因观察别人的某种行为而强化自己的该种行为)对学习的影响外,特别重视利用自我强化或自我惩罚的方式来加强行为的自我控制。

总之,在提倡模仿学习观点的社会学习论者看来,人们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模仿而习得的。

人的一些不良行为就常常是通过这一渠道而形成的,如疑病症的儿童多来自对疾病过于关注的家庭等。

模仿也有助于人们学会许多重要的技能,并能有效的对一些不良行为加以矫正,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第二节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和治疗过程  

一、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

  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是:

(1)人的行为,不管是适应性或非适应性的,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并由于强化而得以巩固。

一般说来,当某一行为的结果不再具有社会适应性时,该行为就会减弱、消退,而某些行为则不同,它们在丧失了适应性后仍不消退,这就需要借助治疗者的帮助来加以改变。

(2)通过奖赏或惩罚的强化方式,可以控制行为增减或改变的方向。

也就是说,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消除那些习得的非适应性行为,也可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性行为。

概括地说,行为治疗就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按照一定的治疗程序,来消除人们的非适应性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二、行为治疗的基本特点

  1.行为治疗的对象是个体的非适应性行为

  行为治疗旨在对个体的非适应性行为进行矫正,通常把要被矫正的行为称作问题行为或靶行为。

  2.行为治疗强调环境事件的重要性

  行为治疗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由其所处环境中的各种事件所控制的,行为治疗的目的就是识别这些事件,对与非适应性行为有关联的环境事件进行评估,改变非适应性行为和环境中的控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对非适应性行为加以矫正。

行为治疗在重视当前环境事件影响作用的同时,还认为过去的经验也可能提供一些和非适应性行为有关联的环境事件的有用信息,这可能有助于分析当前的某些行为以及选择合适的技术与方法。

  3.行为治疗不对行为的潜在动因进行假设

  有些心理治疗方法,如精神分析疗法,着眼于假设行为的潜在动因(如俄狄浦斯情结),但行为治疗拒绝这种假设,认为这种解释及其与之试图解释的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其真伪永远也无法证实。

  4.行为治疗是一种系统的、可操作性很强的方法

  行为治疗强调对治疗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精确的描述,这样可便于治疗者正确实施这些程序和方法。

除此之外,行为治疗还重视在进行治疗干预的前后对目标行为(靶行为)的评价,从而可以及时把握治疗干预的效果。

  三、行为治疗的基本过程

  行为治疗的具体方法虽然有很多,但其治疗过程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大都包括以下方面:

  1.了解来访者非适应性行为或疾病产生的原因

  来访者的非适应性行为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种因素(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只有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奠定有效咨询的基础。

  2.确定需要矫治的目标行为(或称靶行为)

  来访者的非适应性行为往往十分复杂,其中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有“原发性的”,还有“继发性”的。

因此,需要把来访者非适应性行为的主要表现确定下来,即把需要矫治的靶行为确定下来,作为治疗的目标。

然后通过观察、检查,记录下来访者非适应性行为的严重程度与出现的频度,并列出治疗前症状表现的基线,作为治疗时的对照指标。

例如对焦虑,就可按照所规定的轻、中、重的等级标准,确定其表现的严重程度与出现的频度。

这项工作的完成为下一步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打下了基础。

3.向来访者说明行为治疗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行为治疗的实施方案和程序虽然是由治疗者制定的,但实施过程必须取得来访者的主动配合才能成功。

行为治疗从表面上看,治疗者是主动的,来访者是被动的,但实际上,必须要求双方密切配合,特别是来访者的主动配合行动是行为治疗能否取得理想疗效的关键。

因此,在治疗开始之前要向来访者说明行为治疗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使其消除由于无知而产生的不必要的疑虑和心理阻抗,从而主动配合治疗。

  4.采用专门的行为治疗技术或配合必要的药物或治疗器具进行治疗

  行为治疗技术种类繁多,但每种方法都有其一定的适应症范围。

在开始进行行为治疗时必须根据靶行为的临床特点、治疗的目的,选取一种或两种最为恰当、最可能取得可靠疗效的行为治疗技术。

有时,为了提高疗效,还需配合一定的药物或治疗器械,作为综合性的治疗措施。

  5.根据行为治疗技术的性质及来访者行为的改变情况给予正负强化

  治疗过程中,治疗者根据选用的治疗技术本身特点和靶行为的性质、特点、形成原因以及治疗目的(例如,是对靶行为进行消退、改造,还是进行重塑,或是形成新的行为以取代旧有的行为),给予相应的正强化(如表扬、鼓励或物质奖励等)或负强化(如批评、疼痛刺激或撤消奖励等),并且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针对行为改变的具体情况而变换方式,以达到最佳疗效。

  6.根据治疗的转变情况,调整治疗方法

  由于来访者的非适应性行为大多数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逐渐形成起来的,而且形成的原因也很复杂,所以不经过一定的疗程难以治愈。

因此,在治疗开始以后就需要根据治疗情况的变化,对治疗方法与措施作适当的调整。

  7.将治疗效果迁移到非治疗情境中

  行为治疗一般都是在专门的治疗情境中(如治疗室)进行,来访者有可能在特殊的治疗情境中是有效的,能否将疗效迁移到到日常生活情景中,这是行为治疗经常碰到的一个难题。

可能的解决方法之一,是根据归因理论,特别是“归因—维持模型”,通过改变归因,强化来访者的行为自由感和“自我引导感”(SenseofSelfinitiation),训练他们的抗干扰的能力。

有关内容我们已在第十章第二节中做过介绍。

第三节 行为治疗的常用方法

  行为治疗家在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之上,经实验与临床实践,创立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治疗方法,甚至许多非行为治疗学派的咨询者亦采用了个别的行为治疗技术。

本节将选择其中几种常用的治疗方法进行介绍,从中可领会到行为治疗的治疗要领与方法。

  

一、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relaxationresponse),又称松弛疗法,是通过一定的程式训练学会精神上及躯体上(骨骼肌)放松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

其核心的理论认为放松所导致的生理改变对应激所引起的生理改变是一种对抗方量。

放松可阻断焦虑,副交感支配可以阻断交感支配。

因此,各种放松技术的共同目标都是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减低骨骼肌的紧张及减轻焦虑与紧张的主观状态。

  

(一)放松训练的主要类型

  

(1)渐进性肌肉放松;

  

(2)自生训练;

  (3)自我催眠;

  (4)静默;

  (5)生物反馈辅助下的放松。

  

(二)实施放松训练的基本条件

  

(1)精神专一:

要求自己集中注意于身体感觉、思想或想象。

默默地或出声地重复一个音、词、句子或想象,以促进逻辑的继发性过程性思维转变为较少现实依据的原发性过程性思维;

  

(2)被动态度:

当思维或想象发生分心时,教导自己不理睬无关刺激而重新集中注意力于精神专一;

  (3)减低肌肉能力:

处于一种舒适的姿势,减低肌肉紧张;

  (4)安静的环境:

闭目以减少外来的分心,宁静的环境可以减少外来刺激的传入;

  (5)有规律地进行训练。

  (三)渐进性肌肉放松的技术

  1.环境要求

  治疗室要求安静整洁,陈设简单,光线柔和,周围没有噪音和干扰。

  2.声音要求

治疗者在训练时,说话声音要低沉、轻柔、安详、愉快、坚定,吐字要清楚,发音要准确。

可以低声播放轻松、缓慢、柔和的音乐,音乐节拍以每分钟约60拍为宜。

3.准备工作

  患者在治疗前可少量进食,排空大、小便,宽松衣袋、鞋带和颈部衣扣,坐在舒适的沙发或椅子上,头向后靠,双手自然下垂置于腿上,整个身体保持舒适、自然的姿势。

4.具体实施的步骤

(1)握紧拳头(停5秒左右)——放松;伸展五指(停5秒左右)——放松。

  

(2)收紧二头肌(停5秒左右)——放松;收紧三头肌(停5秒左右)——放松。

  (3)耸肩向后(停5秒左右)——放松;提肩向前(停5秒左右)——放松。

  (4)保持肩部平直转头向右(停5秒左右)——放松;保持肩部平直转头向左(停5秒左右)——放松。

  (5)屈颈使下颌触到胸部(停5秒左右)——放松。

(6)尽力张大嘴巴(停5秒左右)——放松;闭口咬紧牙关(停5秒左右)——放松。

  (7)尽可能地伸长舌头(停5秒左右)——放松;尽可能地卷起舌头(停5秒左右)——放松。

  (8)舌头用力抵住上腭(停5秒左右)——放松;舌头用力抵住下腭(停5秒左右)——放松。

  (9)尽力张大眼睛(停5秒左右)——放松;紧闭双眼(停5秒左右)——放松。

  (10)尽可能地深吸一口气(停5秒左右)——放松。

  (11)肩胛抵住椅子,拱背(停5秒左右)——放松。

  (12)收紧臀部肌肉(停5秒左右)——放松;臀部肌肉用力抵住椅垫(停5秒左右)——放松。

  (13)伸腿并抬高15~20厘米(停5秒左右)——放松。

  (14)尽可能地收紧腹部(停5秒左右)——放松;绷紧并挺腹(停5秒左右)——放松。

(15)伸直双腿,足趾上翘背屈(停5秒左右)——放松;足趾伸直趾屈(停5秒左右)——放松。

  (16)屈趾(停5秒左右)——放松;翘趾(停5秒左右)——放松。

  5.注意事项

  

(1)第一次进行放松训练时,治疗者与患者同时做,这样可减轻患者的焦虑程度,并能提供模仿的信息。

  

(2)放松的引导语,有录音和口头两种。

在训练开始时使用口头语,更便于患者接受和掌握。

(3)在放松过程中,要帮助患者体验身体放松后的感受。

(4)患者除了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放松训练之外,还可以听录音自己在家练习,每天1~2次。

待掌握要领后可逐渐脱离录音带,独立练习,每次10~15分钟。

  二、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desensitization),也称交互抑制法或缓慢暴露法,是行为治疗中的第一个规范化了且至今仍然盛行的一项基本技术,由南非的精神病学家沃尔普(J.Wolpe)于1958年创立的。

这一疗法主要运用交互抑制(reciprocalinhibition)原理或“对抗条件作用”(counterconditioning)的原理,在系统的程序下,从轻而重的,逐渐消除在某一特定的情景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张的焦虑或恐怖状态。

该法主要用于治疗恐怖症,除此之外,也适用于其他以焦虑为主导症状的行为障碍,如口吃、性功能障碍、强迫症等。

  

(一)系统脱敏法的治疗原理

  系统脱敏法的问世源于对动物的实验性神经症的治疗。

1958年,沃尔普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了交互抑制理论。

他的典型实验是:

将一只饿猫放在笼中,当食物出现猫去取食物时,给予强烈电击。

反复数次后,即使食物出现时不再有电击,猫仍惧怕去取食物。

同时,猫还对整个实验环境也产生了恐惧反应:

在铁笼旁边,甚至是实验室隔壁的房间,猫的进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形成了猫的实验室神经症。

为了消除这种恐怖性神经症,沃尔普先在离实验室较远的地方给猫以食物,这时猫虽然也有较轻恐惧,但终因进食动机强烈而出现进食的正常反应,也就是正常反应抑制了异常反应。

之后,沃尔普逐步将食物分阶段的移到原先的实验环境,猫每一次的轻微恐惧都逐渐消除,最后,这只猫回到铁笼中也能正常进食了。

  沃尔普认为,这是交互抑制的作用。

“交互抑制”的原理认为,个体不可能有相对不同的情绪同时发生,譬如高兴和不快;如有相反性质的情绪反应,这两种情绪就会交互作用而产生抵制和抵消。

也就是说,要消除不安或恐惧的负性情绪反应,就要有相反的正性情绪反应来进行抑制,从而抵消负性情绪。

饥饿的猫进食后,得到一种满足和快感,就可以抑制焦虑紧张反应。

不过,沃尔普又指出,这种抑制力量是很有限的,通常只能对付比较轻微的焦虑。

所以对恐惧刺激情景的暴露要由远及近、由轻到重、循序渐进,焦虑程度每次只增加一点,逐步达到最严重的程度。

这种通过渐进性暴露于日益恐惧的刺激情景以逐步消除恐惧反应的治疗方法,就是系统脱敏疗法。

对于人类,沃尔普采用了全身肌肉放松来代替食物作用作为抑制焦虑或恐惧的反应,即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或恐惧的刺激在来访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来访者以全身肌肉放松来进行对抗,从而使该刺激逐渐失去引起焦虑或恐惧的作用。

  1963年,经严格控制条件的对照研究证实,系统脱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用于临床治疗。

系统脱敏法是人类医学史上第一个规范化了的行为疗法。

  

(二)系统脱敏法的治疗程序

  系统脱敏法包括三个程序:

放松训练、建立焦虑(或恐怖)等级表、系统脱敏。

  1.放松训练

  让来访者坐在舒适的椅子上,深呼吸后闭眼,并想象可令人轻松的情境,如躺在海边听轻松的音乐等,而后让来访者依次练习放松前臂、头面部、颈、肩、背、胸、腹及下肢,亦可借助肌电反馈仪来增强训练效果。

反复这样的训练,直至来访者达到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随意放松的娴熟程度。

2.建立焦虑(或恐怖)等级表

这一步十分关键。

首先要根据来访者的病史及会谈资料找出所有使来访者感到焦虑(或恐怖)的事件。

将这些事件进行相互比较,根据致病作用的大小分成若干等级。

通常可将刺激因素按其可引发来访者的主观焦虑程度,分为五等或采用百分制(0~100),如引起1分主观焦虑或恐怖的刺激为一等,引起2分的为二等,以此类推,而后将这些不同的刺激因素按其等级依次排列成表,即为“焦虑(恐怖)等级表”。

  需要注意的是,被视为一等刺激因素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即主观的焦虑或恐怖评定为1分者)应小到足以被全身松弛所抵消的程度。

这是治疗成败的一个关键。

此外,理想的等级设计应是各等级之间的级差均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列层次。

这一点需要启发来访者共同完成。

  3.系统脱敏

  首先让来访者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脱敏学习,而后按照设计的焦虑(或恐怖)等级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