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说课稿c.docx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说课稿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说课稿c.docx(1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说课稿c
人教版《轴对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图形变换P3、P4页《轴对称》。
该单元包括轴对称、旋转、欣赏设计三个内容。
本课计划1个课时。
2、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许多事物也为学生的认知奠定了感性基础。
为此,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创造美。
3.教学目的:
[认知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这样的目标设计,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美学价值。
4、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5、教学难点:
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手段。
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教具: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实物投影器、学生自备直尺、笔、剪刀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玩”对称,激趣引入(计划6分钟)
1、(老师导入):
“同学们,今天上课前,老师想先给大家玩个小游戏,大家想看吗?
”一个“玩”字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剪纸)老师慢慢把纸对折,然后快速动作剪纸。
展示作品,师:
好看吗?
大家也想动和做做吗?
好,请大家从学具袋中拿出一张白纸来,自己动手玩吧:
要求,先把纸对折,然后你想怎么剪就怎么剪!
”
2、(师生共同活动):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白纸,按教师的方法自由创作。
教师也拿出一张纸:
“我跟大家一起比比剪纸,看谁的剪纸又快又漂亮”教师剪蝴蝶。
学生开始了折纸和剪纸。
灵巧的小手把一张张白纸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图形,教师让同学们举起自己的作品,相互欣赏,课堂气氛高涨。
(师生展示自己作品)教师展示自己的剪纸,贴在黑板上,选几幅较优秀的学生作品,张贴在黑板下沿边上。
[本环节设计,抓住了孩子们好动爱玩的年龄特点,让学生目之所及,手之所触,脑之所想,都是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
(二)“识”对称,体悟特征(计划7分钟)
1.学生观察自己的作品,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引导语):
“大家看看自己手上的图形,仔细观察一下,中间折线把图变成了两半,这两半图形有什么特点?
我们剪纸或撕纸时,为什么要对折一下?
”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这些图形左右两边形状相同,对折后会完全重合。
让学生自己说出左右“一样”、“相同”、“重合”等词语,在此基础上我巧妙地引入“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接着从“轴”字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板书课题,并引入“轴对称”和“对称轴”概念。
(出示课件)动画演示,蝴蝶剪纸对折过程,并板书轴对称图形概念。
2.我会能找:
让学生自由说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师导语:
)“在我们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平面图形的或立体实物,它们也有我们刚才剪纸一样有对称特点,擦亮眼睛找找看,看谁找得最多!
”
(学生口述一些轴对称图形或实物)组织学生相互分析评价,教师作简单小结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本环节设计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在实践操作中升华概念,得到知识,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美学价值。
]
(三)、“验”对称,强化训练(计划9分钟)
1.(出示课件)火眼睛睛:
教师出示一组平面几何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星形、不规则图形等。
让学生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学生首先观察讨论,接着把学具袋中的纸片图形折折试试,然后学生小组内交流并相互评价,教师演示多媒体引导。
并对学习活动进行小结。
2、出示一组脸谱、商标、交通标志等图形。
让学生辨别真假轴对称图形,提示学生从脑里给图形适当位置画一直线,想出来对折后会不会完全重合,学生观察后在组里交流,同学之间相互评价。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引导。
最后对本学习活动给出简单小结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本环节有2个不同类题目,这样的设计,目的是强化学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直观印象,继续强化什么是轴对称,什么是对称轴,增强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练习的层次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
(四)“画”对称,学会创新(计划10分钟)
1、让学生画课本第4页房屋图(5分钟)
教师让学生在学具袋中找出画有一半房屋的方格纸,提醒学生先想想,怎么画出对称图形出来,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准备怎么画,然后全班统一几种方法,学生自由绘画。
(画房子:
怎样画得又对又快?
有的学生会说:
“先找出各个点的对应点,再连线。
”但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没有更快捷的方法呢?
”有的学生思考后说:
“只需画几个关键的对应点,再连线就可以了。
”我及时点评:
“对,做任何事情,只要抓住了关键,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里老师要强调的是“对称点”的确定)
教师跟据学生口述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画图。
教师小结进入下一环节。
2、我会创作(5分钟)
让学生利用手中所能利用的一切实物(包括眼镜、钮扣、三角板、瓶盖、橡皮擦、小玩具等等),在白纸上画对称图形,大胆想象,放手创作。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的作品五花八门,有画的,有小印章印的,有手撕的,有剪的,有拓的……选几幅有创意的作品利用实物投影台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作图,教师巡视,选取几幅有创意的作品通过实物投影台展示给全班同欣赏,同时选几幅有代表性出错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同学生指出错在哪里为什么,学生完成作品后,小组内交流,并相互评价。
教师小结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巩固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突出重点,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增强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理念。
]
(五)、我真行,小设计师(计划3分钟)
(出示课件:
红双喜)回家问问父母,红双喜字是怎么剪出来的,自己剪一个。
[本环节是课堂知识的拓展延伸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运美化生活,创造生活,在生活中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美,提高审美情趣,增加运用知识的能力。
]
(六)、我来说,看我本事(计划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今天学了什么?
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怎样判断轴对称图形?
什么叫对称轴?
怎样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本环节是教学总结,教师用疑诱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并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进行归纳,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六、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学中玩、玩中学”,遵循“数学从生活中来,为生活服务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强烈的兴趣、课堂氛始终很活跃,从而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p5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图形的旋转》,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等方面来具体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内容
“图形的旋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的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图形的旋转”这部分教材是在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能够较为准确的判断出某一物体的运动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并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知识点,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一个渗透,是后续学习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图形变换的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旋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利用旋转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觉得应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发展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为此,我觉得本节课应关注学生对旋转的特征和性质的探索过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推理、归纳能力,真正理解性质的来源、本质和应用。
由此,根据以上分析和课程标准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于如下:
1.知识目标: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技能目标: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
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
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是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明确旋转的含义,说清“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成为本节课的重点。
对于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是本节课的难点,只有认识到“图形旋转后形状大小都没变,只是位置变了”,那么旋转方法的研究和提炼才能成为一种自主活动,同时也为画出旋转后的图形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说教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互动式讨论、研究式探索、反馈式练习等方法进行教学。
从而使学生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的方法。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归纳出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在引导探索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我将详细来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并在阐述过程中说明采用的教法和学法。
)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引入新课
第一环节是新知引入的过程,我首先创设和学生一起玩“俄罗斯方块”游戏的情境。
出示:
“俄罗斯方块”游戏画面一
让学生通过观察画面中的情境,引导学生将游戏操作用语言表达出来,
把黄色的图形顺时针旋转90。
,放在右边的角落(出示动画:
黄色图形顺时针旋转90。
后下落)
从而发现图形的变换——旋转。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顺时针”,用手示范一下怎样就是顺时针旋转。
然后出示:
“俄罗斯方块”游戏画面二
继续引导学生通过空间想象并用语言来简单的表达旋转,把紫色的图形逆时针旋转90。
,放在左边角落里。
(出示动画:
紫色图形逆时针旋转90。
后下落)引导学生理解“逆时针”,用手示范一下怎样就是逆时针旋转。
接着出示:
“俄罗斯方块”游戏画面三:
综合运用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来描述旋转,把蓝色的图形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
。
(出示动画:
蓝色图形逆时针旋转90。
后下落)
顺势揭示课题:
刚才,我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大家反复地提到一个词“旋转”。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旋转”。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情境教学法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探究之中。
并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空间想象判断能力。
]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为了突出这些重点和分散化解这些难点,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主要从三大块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习,即:
⑴认识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的含义⑵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究旋转的特征和性质⑶绘制图形,体验图形旋转的过程。
1.认识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的含义
首先通过联系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出示动画:
几种旋转现象(车轮、地球自转、秋千、钟表、齿轮……)引出钟表指针的研究。
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出示:
钟表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出示动画:
指针从12指向1)
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指针的旋转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完整:
指针从“12”绕点O 顺时针旋转30。
到“1”。
板书:
指针 从“12” 绕点O 顺时针旋转30。
到“1”
(出示动画:
指针从1指向3)巩固叙述指针的旋转过程:
指针从“1”绕点O 顺时针旋转60。
到“3”。
(出示动画:
指针从3指向6)
接着通过知识迁移类推要求学生同桌互相独立描述指针的旋转过程
进而深化知识,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
会指向几?
生:
12
(出示动画:
指针从6指向12)
小结,明确旋转的要素
旋转物体、起止位置、绕哪一点、旋转方向、旋转的度数
板书:
点 方向 角度
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旋转含义的理解,降低理解上的难度。
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实例“钟表指针的旋转”的直接观察,师生互动式交流,进行归纳推理,得出结论。
突出旋转的三要素让学生及时巩固并理解旋转的含义,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
2.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究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首先我让学生来具体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直观感受旋转。
(出示动画:
呈现由线段→三角形→风车图案的全过程)
(出示动画:
风车从图1绕点O逆时针旋转90。
到图2)
接着我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报告单上提出的问题。
(1)从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___度。
(2)你是怎样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的?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并进行汇报:
(实物投影展示)
(1)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
;
(2)预设组1,根据三角形变换的位置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组2,根据对应
线段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组3,根据对应的点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进而教师根据学生的结论进行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
(闪烁),而且,每条线段(闪烁),每个顶点(闪烁),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
。
(教师边做小结边演示)
最后揭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而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点O的位置没有变;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对于旋转的性质学生已初步建构知识,但还不成熟,因此乘热打铁我设计了将风车在图2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
(出示动画:
风车从图2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
到图3),提出黄色的三角形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这条线段(师用鼠标指明)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进一步巩固这一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
[设计意图:
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应让学生自主探索,归纳经验,在这里,我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交流的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活动,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自主研究式探索,师生、生生交流,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归纳图形旋转的性质。
]
3.绘制图形,体验图形旋转的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图形旋转的性质,这一难点的解决能使学生完整的理解图形的旋转,为下面的作图打下了基础。
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画图这一环节。
自主画图
第一步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上自主完成,然后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首先要确定它围绕的点,然后找到这个图形各个点的对应点,最后连线。
(出示动画:
线段OA顺时针旋转90。
至OA′→线段OB顺时针旋转90。
至OB′→连接A′B)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自主画图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作品展示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交流画法体现了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反馈和整理小结。
]
(三)欣赏设计,学以致用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感受旋转创造出的数学美。
1.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旋转而来的。
出示:
2.出示:
利用旋转画一朵小花
[设计意图:
通过一个问题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欣赏美丽的图案,让学生设计图案,是对旋转的性质和作图的一个综合运用。
在画图这一环节我大胆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
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
]
(四)全课小结,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这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最后,我设计了一题拓展题:
练习一第6题,让学生了解“绕中心旋转一定的角度还与原来图形重合的图形叫做旋转对称图形。
《欣赏设计》教学设计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欣赏设计》
《欣赏设计》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单元的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以下教学指导思想、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具准备、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学指导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将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
一、教材分析
《欣赏设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教材第7页)。
本节课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对称、平移或旋转的方法设计图案并进行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这节课的设计是让学生观察从主题图中抽取出来的两幅美丽图案,感受图形变换创造的美,体会平移,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对称、平移、旋转创造的美。
。
2.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剪刀、方格纸。
教学时间:
1课时
三、教法分析
1.学生在欣赏图案时,可能部分学生能看出图案的变换但不能正确熟练描述,原因是部分学生可能对图形变换的对称、平移、旋转定义不能理解掌握,要克服这一困难,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对称、平移、旋转定义。
2.学生在设计图案时也可能会出现障碍,原因是学生的空间观念不强,设计能力差。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件或挂图及自制教具演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学法分析
为了加强学生对通过对图案的欣赏进行图案的设计,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本节课在教师准备教具(挂图或课件)和学生准备学具(剪刀、方格纸)的基础上,还可充分利用实物进行演示,使学生能够直观的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五、教学程序
(一)教学基本流程图复习引入、图案欣赏、设计图案、小结
(二)教学情景
1、复习引入
问题1:
在本单元里,我们学习了那些有关图形变换的知识?
(对称、平移、旋转)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的目标是加强学生对本单元里所学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知识回顾。
2、学习新知
(1)、导入课题
教师:
同学们,你们想成为一名小小设计师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欣赏设计》,只要你好好学习,我想你就一定能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板书课题:
欣赏设计
(2)、图案欣赏
出示课件或挂图(教材第7页主题图),学生欣赏图案
问题2:
我们欣赏了这两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师生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图案,使学生感受图形的美。
(3)说一说:
问题3:
上面这两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师生活动:
教师提问,先让学生观察后小组讨论,再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利用平移或旋转可以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图案的美学价值。
]
(4)想一想
出示下图(教材第7页页脚)
问题4:
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师生活动:
教师提问,同桌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使学生发现可以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增强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3、设计图案
(1)、利用对称、平移或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
说一说好在哪里?
师生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互评。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动脑、动手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突出重点,突破了难点。
增强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理念。
]
4、目标检测
(1)练习一的第3题:
说一说下面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一第5题)
题中出现了几个剪好的图案,让学生判断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
学生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重合”,再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而且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以题目的设计,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