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关于母草及泥花草的生药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98308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下载关于母草及泥花草的生药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推荐下载关于母草及泥花草的生药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推荐下载关于母草及泥花草的生药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推荐下载关于母草及泥花草的生药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推荐下载关于母草及泥花草的生药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下载关于母草及泥花草的生药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推荐下载关于母草及泥花草的生药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下载关于母草及泥花草的生药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下载关于母草及泥花草的生药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母草属植物主要分布在亚洲热带和亚热带,美欧两洲有少数种分布,我国有约26

种,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及海南等省。

母草属多

种植物均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抗菌消炎等作用,广东省民间常用于煲凉

茶或煲汤。

目前国内外对该属植物的研究极少,故本文选择该属植物中的母草

Linderniacrustacea(Linn.)F.Muell和泥花草Linderniaantipoda(Linn)Alston[1,2]进行

生药学研究,以期为该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鉴定依据。

 1材料与仪器

2

 1.1材料植物样品采于广州大学城,经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姬生国副教授鉴定为玄

参科母草属植物母草Linderniacrustacea(Linn.)F.Muell、泥花草Linderniaantipoda

(Linn)Alston的全草。

 1.2仪器NikonYS100生物显微镜(日本尼康公司)、数码摄像(MoticBA200)、电热

鼓风恒温干燥器(上海迅能电热设备有限公司)、WD?

9403C型紫外分析仪(北京六一仪

器厂)、HK3300H超声波清洗器(上海科导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实验所用试剂均为分析

纯。

 2性状鉴别

 2.1母草

 常皱缩成团,无毛或嫩枝被毛。

茎四棱形,扭曲,多分枝,下部茎节上有时具须

根,断面有时中空。

叶对生,多皱缩,具短柄,叶片展平后呈阔卵形或三角卵形,长

8~15mm,顶端钝或短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疏有浅齿。

有时带花,花淡紫色、

浅蓝色,二唇形,上唇直立,常浅2裂,下唇略较长。

蒴果椭圆形或倒卵形。

气微,

味淡。

3

 2.2泥花草

 多皱缩,全株无毛。

茎圆柱状,有纵纹,下部茎节间有时具须根,断面实心。

叶对

生,多皱缩,叶片展平后呈长圆形、狭椭圆形或线状倒针形,长0.8~4.5cm,宽0.6~

1.2mm,顶端圆或有时急尖,基部楔形,下延成柄,边缘具细锯齿或有时近全缘,两

面无毛。

花紫色、淡紫蓝色或白色,略呈2唇形,上唇2浅裂,下唇3裂,与上唇

近等长。

蒴果柱形,长约2mm,顶端渐尖。

气微,味淡。

 广东药学院学报第26卷第1期林微微,等.母草及泥花草的生药学研究

 3显微鉴别

 3.1母草茎横切面

 切面呈四方形。

表皮细胞类方形,排列紧密,外被角质层。

皮层较宽,中间有通气

组织围成大型气腔多数,四角有明显棱脊,内各有1个纤维束,细胞壁较厚。

维管束

四角处发达,韧皮部较窄,形成层环类方形,木质部于四角处较发达,由导管、木薄

壁细胞、纤维构成,髓部由薄壁细胞组成。

见图1、图2。

4

 3.2母草叶横切面

 叶上下表皮呈长方形,排列紧密,外被角质层,有气孔。

栅栏组织通常为1列细

胞。

海绵组织为4~5列细胞。

主脉上下表皮内方有厚角组织及薄壁组织。

主脉维管束

外韧形,半月形,木质部导管2~7个排列成行,韧皮部细胞较小。

见图3。

 3.3母草粉末

 粉未黄棕色。

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弯曲,气孔不等式;

腺鳞多数,腺头4个细胞,内

含黄棕色分泌物,柄单细胞;

花粉粒类球形,外壁有细密短刺,具3个萌发孔;

纤维平

直,长梭形,壁较薄,常数个聚集在一起。

厚角细胞多角形,多见螺纹导管;

偶见石细

胞,长方形或椭圆形。

少见草酸钙方晶。

见图4。

 3.4泥花草茎横切面

 tips:

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5

 浅谈痤疮模型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痤疮;

模型;

致病因素;

细胞因子

Asthepathogenesisofacnevulgarisiscomplex,theexperimentalmodelsofacne

vulgarisfordifferentpathogenesesarenotthesame.Sofar,theexperimentalmodelsforacne

mainlyincludeinvivoanimalmodelsandinvitromodels.Invivoanimalmodelsmainly

includerabbitearmodel,goldenhamstermodel,rhinomousemodel,Mexicanhairlessdog

model,andsoon.Invivomodelsmainlyincludekeratinocytescultureandsebocyteculture.

Theexperimentalmethodsintherecentyearsaresummarizedinthisreviewinordertoselect

properanimalmodelsinexperimentandprovideexperimentalplatformforthescreeningof

antiacneagnetsforpreventionandcontrolofacnevulgarisinthefuture.

acnevulgaris;

model;

etiologicalfactor;

cytokines

6

 痤疮为常见的皮脂腺疾病,其发病率高,约90%以上青春期男女可有程度不等的痤疮发

生。

该病主要发生在面部,使皮肤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人们建立了痤疮的病理模型来

探讨痤疮的发病机制,以模型为实验对象进行痤疮的诱导生成、药物对痤疮的抑制等

方面的研究。

尽管各种痤疮模型有其局限性,但是对于痤疮发病机制的探讨和开发临

床应用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近几年的实验研究方法进行归纳,以利于在

实际应用中选择适合的模型。

 1痤疮产生的原因

 痤疮是侵犯毛囊皮脂腺单元的一种疾病,在正常的代谢过程中,毛囊皮脂腺导管上

皮细胞脱屑,皮脂腺分泌皮脂,皮脂腺携带脱屑从毛囊口排除,其中毛囊可以寄生大

量的皮肤正常菌群,例如痤疮丙酸杆菌、需氧葡萄球菌等。

不正常的因素导致的性激

素紊乱和皮脂腺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acnes)的大量繁殖、皮脂腺导管的异常

角化、皮脂的大量分泌导致了痤疮的产生。

 1.1激素

 雄激素支配了皮脂腺的发育和皮脂的分泌。

皮肤中睾酮在5?

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变为

更具效力的二氢睾酮(DHT),DHT是激发皮脂增生的主要原因,其可与皮脂腺细胞内

受体结合,刺激皮脂腺细胞的增生和分泌[1]。

对犀鼠耳朵使用DHT,能通过上调反应固

7

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通路促进皮质细胞增生、分化、促进皮脂生成[2]。

皮脂

腺受雄性激素刺激后使皮脂腺增生,合成分泌的皮脂增多且浓稠。

同时,毛囊皮脂腺

角化过度而使排泄皮脂的通道变窄,皮脂增多但排泄不畅,厌氧环境促进了痤疮丙酸

杆菌(P.acnes)繁殖,形成了皮脂增生-排脂受阻-细菌感染为轴心的痤疮发病机制。

青春

期雄激素水平增高,同时皮脂腺对雄激素的敏感性增高,导致了青春期好发痤疮。

疮与毛囊皮脂腺单位雄激素受体(AR)对雄激素的敏感性有关。

下丘脑的促皮质素释放

激素(CRH)系统也能诱导脂质和类固醇的生成,该系统的异常也易导致痤疮的发生。

 1.2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一类由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相关细胞(成纤维细胞、内

皮细胞)产生的调节细胞功能的高活性多功能低分子蛋白质。

各种细胞因子在痤疮发病

过程的多个环节,如皮脂腺导管的角化过度、粉刺形成、炎症反应中起了重要的作

用。

研究发现多种细胞因子都和痤疮有关,包括(sIL?

2R、TNF?

、IL?

1、IL?

6、IL?

8

等[3])。

体外培养皮质细胞研究中发现P.acnes和脂多糖(LPS)能明显上调促炎症因子的

表达,脂多糖能刺激皮质细胞基质细胞源性因子(CXCL8)、TNF?

和IL?

1的释

放,P.acnes能刺激CXCL8和TNF?

的释放[4],而CRH可通过一个IL?

1依赖的信号

通路增强IL?

6和IL?

8的释放[5]。

在前阿片黑素细胞皮质激素(POMC)系统中,?

促黑

激素(?

MSH)肽能抑制IL?

1?

诱导的IL?

8的释放,在痤疮的炎症机制中,?

MSH被认

为是一个中枢促炎症介质[6]。

在皮质细胞表面发现能表达活性血小板活性因子受体

(PAF?

R),PAF?

R和调节炎性介质表达有关,包括环氧合酶?

2、前列腺素E和IL?

8。

对比痤疮女性患者和正常女性血清sIL?

2R的水平,发现患者的sIL?

2的水平明显大于

正常组(P0.01),推测淋巴介导的迟发超敏反应可能参与痤疮致炎[7]。

 1.3痤疮丙酸杆菌(P.acnes)

 P.acnes是革兰阳性无芽孢厌氧杆菌,主要定居在人类皮肤毛囊皮脂腺滤泡。

P.acnes

能产生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和一些趋化因子,诱导产生抗体及激活补体,引起毛囊的

炎症,并导致毛囊漏斗部的过度角化形成粉刺;

皮脂的异常大量分泌,皮脂排泄不畅,

又能为P.acnes提供良好的厌氧环境,从而引起炎症性丘疹。

P.acnes可以刺激角质形

成细胞产生大量的IL?

1、TNF?

和GM?

csf,而这些因子可以趋化炎症细胞到毛囊周

围,引起炎症损伤。

P.acnes引起局部炎症的机制有:

①细胞壁成分肽聚糖通过毛囊上

皮扩散至周围组织,刺激巨噬细胞产生IL?

8和TNF?

并上调黏附分子的表达[8];

②多

种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趋化因子,以及IL?

8和TNF诱导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聚集

到毛囊皮脂腺上皮;

③P.acnes与特异性抗体集合,经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对

中性粒细胞有强大趋化作用的补体片段C5a;

④P.acnes分泌多种蛋白酶和脂酶,破坏了

毛囊壁的完整性;

⑤细胞壁成分肽聚糖、多糖刺激皮脂腺周围组织产生肉芽肿反应[9];

P.acnes在直接免疫应答中诱导角质形成细胞表达TLR?

2和TLR?

4,Toll样受体能促进

IL?

1的功能和促炎症因子的产生[10];

⑦P.acnes通过刺激成纤维细胞(hDF)产生

TNF?

,TNF?

能介导金属蛋白酶?

2(MMP?

2)的释放,MMP被认为和痤疮的炎症有关

[11];

⑧P.acnes刺激皮质细胞产生抗菌肽和?

防卫素?

2(hBD?

2),不同P.acnes菌簇能分

泌不同的蛋白,而且他们诱导角蛋白细胞和皮质细胞炎症反应的能力也不同,主要是

通过诱导抗菌肽和hBD?

2产生协同抗菌作用[12]。

 1.4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

9

 痤疮患者的角质细胞过度增生,引起皮脂腺导管上皮细胞层不断增厚、管径变小、

通畅度减弱,最终导致毛囊皮脂腺导管急性闭塞,毛囊隆起而形成粉刺。

皮脂的分泌

抑制为P.acnes提供了良好的厌氧环境,导致了继发性的炎症痤疮。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

察,角化部位可以见到透明角质颗粒数量和体积变大,脂质小滴积累。

细胞因子IL?

能诱导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角化[13],漏斗部角蛋白细胞角化过度和增生过度伴随着角

蛋白细胞keratin(K)6和K16的增生过度,IL?

1能通过自分泌产物诱导K16表达激活

基底的角蛋白形成细胞。

在闭合粉刺中终端分化的异常对漏斗部的过度角化起了重要

作用,雄激素依赖性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

2信号系统也被认为和漏斗部

的过度角化有关[14],Ser252Trp?

FGFR2mutation通过增加IL?

1的表达来增加FGFR2

的信号系统。

免疫组化学研究证实,基底层的角质形成细胞和毛囊角质细胞异常分

化,这些异常能导致皮脂中的亚油酸降低,而亚油酸是毛囊上皮细胞生长的必需脂肪

酸。

若亚油酸缺乏可使角质形成细胞变致密,形成粉刺[15]。

皮脂腺的角化可能与5?

还原酶、局部维生素A缺乏有关。

 1.5其他因素

 调节神经肽P物质在痤疮炎性病变早期可能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除此之外,还与

表皮脯氨酸过多症、遗传、心理、妇科月经失调、缺锌、饮食、吸烟等因素有关。

 2痤疮模型

10

 2.1在体动物模型

 2.1.1兔耳模型(rabbitearmodel)

 兔耳模型是最常用的痤疮药物抗角化实验模型。

自1941年,Adams等首次使用兔耳

内表面为模型寻找导致痤疮的物质以来,兔耳痤疮动物模型的应用已经超过了半个世

纪。

美国皮肤病学会在1989年制定了兔耳模型的使用规范,证明兔耳痤疮模型是进行

寻常痤疮研究的合适动物模型,该模型具有可靠性高、重复性好的特点。

制备兔耳模

型时,通常于家兔内侧面耳管开口处2cm2cm范围,每日涂煤焦油1次,每次0.25

mL,连续14d。

采用涂抹油酸,连续14d造模,也取得了相同结果。

兔耳模型与人不

同,刺激物作用延长不能产生激发粉刺,相反,刺激时间过长可导致角化细胞的溶

解,拮抗了粉刺的形成。

用煤焦油连续涂2周形成的粉刺模型效果最好[16]。

在实验中

也有选用雄性家兔,使其体内的雄性激素对皮脂腺具有一定得刺激作用,同时在其皮

脂腺分泌旺盛的情况下,其表面涂油酸使其毛囊孔堵塞,并皮内注射表皮葡萄球菌使

其感染,最终使毛囊腔扩大,形成微痤疮[17]。

造模成功的兔耳涂药处可见局部组织明

显增厚、变硬、粗糙,毛囊口有黑色角栓,呈黑头粉刺状,毛囊口隆起呈丘疹状,整

个兔耳表面粗糙。

通过电镜下观察可见角化的细胞出现许多脂滴;

毛囊上皮细胞中张力

微丝、桥粒增多;

细胞中透明角质颗粒增多并变大;

线粒体肿胀,嵴间隙增大、断裂,部

分形成髓鞘样结构,粗面内质网扩张。

11

 兔耳痤疮模型往往侧重于该模型角化异常的特点,多用于角质溶解药物的筛选。

疮发病与性激素水平的紊乱、皮脂功能亢进有重要关系。

肾上腺产生弱雄激素作用的

硫酸脱氢异雄酮在进入皮脂腺细胞后,在酶的作用下生成雄烯二酮,然后形成睾酮,

5?

还原酶再将睾酮转化为活性更强的二氢睾酮,睾酮和二氢睾酮与雄激素受体结合进

入细胞核,与DNA上特定基因结合,影响靶基因读取速度,从而导致皮脂分泌增多。

通过测定兔血清中睾酮水平,发现加味枇杷清肺颗粒能通过降低血清睾酮水平改善兔

耳角化程度,并呈量效关系[18]。

在痤疮患者面部皮脂腺周围可见较多与P物质相关的

神经纤维呈强免疫反应性,而正常志愿者确很少观察到。

P物质通过单核细胞能促进

1和IL?

6等前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增强中性粒细胞和皮肤血管内皮细胞产

生IL?

8,并借此积极影响和调节皮肤免疫和炎症反应,陈德宇等[19]发现治疗前模型

兔局部皮损呈P强阳性,进一步说明痤疮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感染或皮脂分解物或

其他刺激物进入皮肤,引起皮肤组织细胞、肥大细胞、免疫细胞等产生P,P又通过单

核细胞诱导IL?

6等前炎症因子的释放和表达,加剧痤疮的炎症反应,加重角质

形成细胞过度增生角化,导致粉刺形成。

痤疮患者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高于正常对

照组,表明痤疮患者血液存在高黏的特性。

使用药物对兔耳痤疮模型进行治疗,发

现可以通过降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压积[20]改善血液的微循环而达

到治疗痤疮的目的,这说明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是导致痤疮的重要原因之一。

 2.1.2犀鼠(rhinomouse)

 犀鼠是具有RH基因的突变无毛小鼠,RH基因是一对无毛等位基因。

犀鼠模型一般

用于检测药物的局部抗角化、溶解粉刺的治疗作用。

在4个月大的时候,由于毛发退

行期存在的缺陷,导致第一次退行期不可逆的永久脱毛。

这些皮肤伪黑头粉刺来源于

12

原来的毛囊单位,这些毛囊充满角质细胞残骸和皮脂。

7~8周以后,这些毛囊皮脂腺

逐渐被皮脂和过多积累的角化细胞残骸挤胀,形成类似人类黑头粉刺的生理结构。

犀鼠模型上使用维甲酸能产生类似在人皮肤上的粉刺溶解作用,犀鼠被认为是一个合

适的研究药物粉刺溶解作用的模型。

VitaminD3类似物马沙骨化醇以往用于银屑病的

治疗,具有影响角蛋白细胞终末分化的功能。

Hayashi等[21]使用马沙骨化醇和维甲

酸、阿达帕林在犀鼠模型上使用并比较其疗效,发现马沙骨化醇在降低椭圆囊直径和

大小方面和维甲酸具有相同的作用,而且能增强皮肤屏障功能。

但马沙骨化醇的作用

机制不同于维甲酸,对其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利于马沙骨化醇在临床上的使用。

Salvador[22]在研究中采用荧光激发光谱对犀鼠皮肤进行实时监测,发现粉刺小囊内容

物在紫外光的照射下激发出荧光,通过建立荧光和犀鼠皮肤组织相关联的图谱,显示

出小囊中的内容物具有特征荧光。

使用维甲酸后,在295nm和370nm处荧光具有明

显的改变,而且和维甲酸的使用量成正比。

共焦显微镜检查[23](RCM)目前也被用来对

犀鼠皮肤进行实时检测,在使用维甲酸后,可以观察到椭圆囊中的毛囊角质栓被消

除,椭圆囊逐渐转变为正常的滤泡结构。

建立痤疮中相关物质的特征荧光光谱谱图,

或许可以成为一种的重要非破坏性的痤疮检测手段。

 2.1.3墨西哥无毛犬(mexicanhairlessdog)

切面呈类圆形。

表皮细胞外

被角质层,可见非腺毛及气孔。

皮层较宽,其间散在有多个纤维束,细胞排列紧密,

壁较厚。

维管束通常有6个,与皮层纤维束相对应,韧皮部较窄,形成层环类圆形,

13

木质部由导管、木薄壁细胞、纤维构成,髓部由薄壁细胞组成。

见图5、图6。

 3.5泥花草叶横切面

 叶上下表皮呈长方形,排列紧密,外被角质层,有气孔,偶见非腺毛。

栅栏组织通

常为1列细胞。

海绵组织为5~6列细胞。

主脉维管束外韧形,半月形,木质部导管2~6个排列成行,韧皮部细胞较小。

见图

7。

 3.6泥花草粉末

 粉末黄绿色。

表皮细胞垂周壁弯曲;

气孔不等式;

非腺毛多为单细胞,顶端尖,基部钝

圆,平直或弯曲;

纤维细长;

多见螺蚊导管。

见图8。

 4理化鉴别[1,3]

 4.1还原性糖及糖苷成分的鉴别

14

 取样品粗粉各1g,各加入蒸馏水10mL,加热提取10min,滤过,分别取滤液1

mL置2支试管中,1支加5%的?

萘酚乙醇溶液,摇匀,沿试管壁缓缓加入浓硫酸,

可见试管液面有紫色环产生。

另1支加入Fehling试剂,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4.2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鉴别

 取新鲜药材1g,切碎,置试管中,加入1%盐酸5mL,浸渍5h,取上清液1mL,

加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由微黄色变成亮黄色。

 4.3氨基酸类成分的鉴别

 取样品粗粉0.4g,置小烧杯中,冷水浸提12h,滤过,取滤液2mL,置试管中,加

入5滴茚三酮试液[3],沸水浴10min,溶液颜色无变化。

 5讨论

 5.1显微鉴定中在母草茎的横切面中皮层有明显的通气组织,并形成大型气腔,而泥

花草的皮层中则没有通气组织,这可能与母草多生长在离水较近的地方,而泥花草多

为旱生有一定关系。

母草在4个棱脊处均有纤维束存在,而泥花草则有6个纤维束存

15

在,提示可作为其鉴别依据。

 5.2《广东植物志》中对母草和泥花草的性状描述为:

整个植株均无毛[2]。

但本

实验发现泥花草的茎和叶的表皮均有非腺毛,组成非腺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