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内科学肾系病证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964353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内科学肾系病证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内科学肾系病证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内科学肾系病证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内科学肾系病证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内科学肾系病证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内科学肾系病证Word下载.docx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内科学肾系病证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内科学肾系病证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内科学肾系病证Word下载.docx

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

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严重时出现腹水,腹部膨隆,面色

白,但无腹壁青筋暴露。

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聚于腹中。

水肿乃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

  2.水肿阳水和阴水

  阳水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湿。

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热等表证,属表、属实,一般病程较短。

阴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

发病缓慢,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

  水肿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首辨阳水、阴水,次辨病变脏腑。

  阳水,一般起病较快,病程较短,病因多为风邪、湿毒、水气、湿热。

肿多从头面开始,由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证见表、实、热证,病人一般情况较好,无正气大亏之象。

阴水,一般起病较慢,病程较长,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

  肿多由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证见里、虚、寒证,病人一般情况较差,脏腑功能明显受损。

阳水、阴水亦可相互转化。

  次辨病变脏腑,在肺、脾、肾、心、肝之差异。

  肺水多并见咳逆;

脾水多并见脘腹满闷而食少;

肾水多并见腰膝酸软,或见肢冷,或见烦热;

心水多并见心悸、怔忡;

肝水多并见胸胁胀满。

  对于虚实夹杂,多脏共病者,应仔细辨清本虚标实之主次。

  水肿的辨证论治——治疗原则

  三条基本原则——发汗、利尿、泻下逐水。

  《内经》“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

  具体应用视阴阳虚实不同而异。

  阳水——祛邪为主,发汗、利水或攻逐,同时配合清热解毒、理气化湿等法。

  阴水——扶正为主,健脾温肾,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

  虚实夹杂,则当兼顾,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水肿的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阳水     阴水

  1.风水相搏  5.脾阳虚衰

  2.湿毒浸淫  6.肾阳衰微

  3.水湿浸渍  7.瘀水互结

  4.湿热壅盛

  风水相搏

  证候主症:

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

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

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证机概要:

风邪袭表,肺气闭塞,通调失职,风遏水阻。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代表方:

越婢加术汤加减。

  (麻黄、石膏、生姜、甘草、大枣、白术)。

  加减:

1.若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祛风散寒。

2.若风热偏盛,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芦根,以清热利咽,解毒散结。

3.若咳喘较甚,加杏仁、前胡,以降气定喘。

4.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房基荒凄,住草房,将遭荒—防己、黄芪、白术、炙甘草、生姜、大枣),以益气行水。

5.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证论治。

  湿毒浸淫

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疮毒内归脾肺,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皮、杏仁、生姜、大枣、甘草。

1.脓毒甚者,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

2.湿盛糜烂者,加苦参、土茯苓。

3.风盛瘙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

4.血热而红肿,加丹皮、赤芍。

5.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

6.症见尿痛、尿血,乃湿热之邪下注膀胱,伤及血络,酌加凉血止血之品,如石韦、大蓟、荠菜花等。

  水湿浸渍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

水湿内侵,脾气受困,脾阳不振。

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1.外感风邪,肿甚而喘者,加麻黄、杏仁宣肺平喘。

2.面肿,胸满,不得卧,加苏子、葶苈子降气行水。

3.若湿困中焦,脘腹胀满,可加川椒目、大腹皮、干姜温脾化湿。

  湿热壅盛

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气滞水停。

分利湿热。

疏凿饮子加减。

  鞋匠上路吃槟榔,嚼姜皮,拎木桶泽泻、羌活、商陆、赤小豆、槟榔、秦艽、生姜、大腹皮、茯苓皮、椒目、木通。

1.腹满不减,大便不通者,可合己椒苈黄丸,以助攻泻之力,使水从大便而泄。

2.肿势严重,兼见喘促不得平卧者,加葶苈子、桑白皮泻肺利水。

3.湿热久羁,亦可化燥伤阴,症见口燥咽干,加白茅根、芦根,不宜过用苦温燥湿、攻逐伤阴之品。

  攻下逐水法是治疗阳水的一种方法,即《内经》“去菀陈莝”之意。

只宜用于病初体实肿甚,正气尚旺,用发汗、利水法无效,症见全身高度浮肿,气喘,心悸,腹水,小便不利,脉沉而有力者。

使用该法,宜抓住时机,以逐水为急,使水邪从大小便而去,可用十枣汤治疗,但应中病即止,以免过用伤正。

俟水退后,即行调补脾胃,以善其后。

病至后期,脾肾两亏而水肿甚者,逐水峻药应慎用。

  脾阳虚衰

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土不制水。

健脾温阳利水。

实脾饮加减。

(十匹白绫搭厚幅,瓜枣果柑浆浆香)

  白术、茯苓、大腹皮、厚朴、炮附子、木瓜、大枣、草果仁、炙甘草、炮姜、生姜、木香。

1.气虚甚,症见气短声弱者,可加人参、黄芪以健脾益气。

2.若小便短少,加桂枝、泽泻,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

  肾阳衰微

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

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脾肾阳虚,水寒内聚。

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金匮肾气丸+川牛膝、车前子)

1.小便清长量多,去泽泻、车前子,加菟丝子、补骨脂以温固下元。

2.面部浮肿为主,表情淡漠,动作迟缓,形寒肢冷,以温补肾阳为主,用右归丸(狗兔鹿归富山中,要熟鱼肉吃——枸菟鹿归附仲,药熟萸肉)。

3.病至后期,因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可导致肾阴亏虚,出现肾阴虚为主的病证,表现为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渴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弱等,治当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但养阴不宜过于滋腻,以防伤害阳气,反助水邪。

方用左归丸加泽泻、茯苓、冬葵子。

  4.肾虚肝旺,头昏头痛,心慌腿软,肢颤者,加鳖甲、牡蛎、杜仲、桑寄生、野菊花、夏枯草。

  5.病程缠绵,反复不愈,正气日衰。

复感外邪,证见发热恶寒,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治当急则治标,先从风水论治,但应顾及正气虚衰一面,不可过用解表药,以越婢汤为主,酌加党参、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扶正与祛邪并用。

  瘀水互结

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肿,以下肢为主,皮肤瘀斑,腰部刺痛,或伴血尿,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

水停湿阻,气滞血瘀,三焦气化不利。

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1.全身肿甚,气喘烦闷,小便不利,此为血瘀水盛,肺气上逆,可加葶苈子、川椒目、泽兰以逐瘀泻肺。

2.见腰膝酸软,神疲乏力,为脾肾亏虚,合用济生肾气丸以温补脾肾,利水肿。

3.对气阳虚者,配黄芪、附子益气温阳以助化瘀行水之功。

4.久病水肿者,虽无明显瘀阻之象,临床上亦常合用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等药,以加强利尿消肿的效果。

  水肿的转归预后

  阳水易消,阴水难治。

阳水患者如属初发年少,体质尚好,脏气未损,治疗及时,则病可向愈。

  因生活饥馑、饮食不足所致水肿,在饮食条件改善后,水肿也可望治愈。

  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它病久病,或得病之后拖延失治,导致正气大亏,肺、脾、肾三脏功能严重受损,后期还可影响到心、肝,则难向愈。

  若水邪壅盛或阴水日久,脾肾衰微,水气上犯,则可出现水邪凌心犯肺之重证。

若病变后期,肾阳衰败,气化不行,浊毒内闭,则由水肿发展为关格。

若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阖,致膀胱气化无权,可见小便点滴或闭塞不通,则是水肿转为癃闭。

若阳损及阴,造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则可兼见眩晕之证。

  水肿的预防调护

  避免风邪外袭,应注意保暖;

感冒流行季节,外出戴口罩,避免去公共场所;

居室宜通风;

平时应避免冒雨涉水,以免湿邪外侵。

  注意调摄饮食。

肿势重者应予无盐饮食,轻者予低盐饮食(每日食盐量3~4克)。

若因营养障碍而致水肿者,不必过于忌盐,饮食应富含蛋白质,清淡易消化。

  劳逸结合,调畅情志。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长服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者,皮肤容易生痤疮,应避免抓搔肌肤,以免皮肤感染。

  对长期卧床者,皮肤外涂滑石粉,经常保持干燥,并定时翻身,以免褥疮发生,加重水肿的病情。

  每日记录水液的出入量。

若每日尿量少于500毫升时,要警惕癃闭的发生。

此外,患者应坚持治疗,定期随访。

  

  淋证

  淋证的概念

  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主症的病证。

  淋证的病因病机

  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

  基本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病位——膀胱与肾。

  病理因素——湿热之邪。

  病理性质——病初多邪实,久病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

  淋证有六淋之分,各淋证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1.首先是虚实之间的转化。

  

(1)实证热淋、血淋、气淋→虚证的劳淋。

  虚证的劳淋→兼夹实证的热淋、血淋、气淋。

  当湿热未尽,正气已伤,处于实证向虚证的移行阶段,则表现为虚实夹杂的证候。

  

(2)在气淋、血淋、膏淋等淋证本身,这种虚实互相转化的情况也同样存在。

(下张)

  (3)石淋由实转虚时,由于砂石未去,则表现为正虚邪实之证。

  2.某些淋证间相互转换或同时并见热淋→血淋。

热淋→石淋。

石淋基础上再发生→热淋、血淋。

膏淋→并发热淋、血淋。

虚证淋证→各种证型之间,可表现为彼此参差互见,损及多脏的现象。

  淋证病因病机示意图

  淋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

  1.小便频数,淋沥涩痛,小腹拘急引痛,为各种淋证的主症,是诊断淋证的主要依据。

但还需根据各种淋证的不同临床特征,确定不同的淋证类型。

  2.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

  3.多见于已婚女性,每因疲劳、情志变化、不洁房事而诱发。

  淋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

  1.淋证与癃闭;

2.血淋与尿血;

3.膏淋与尿浊;

4.六种淋证。

  1.淋证与癃闭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

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

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

但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

  2.血淋与尿血血淋与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等症状。

鉴别的要点是有无尿痛。

尿血多无疼痛之感,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3.膏淋与尿浊膏淋与尿浊在小便浑浊症状上相似,但后者在排尿时无疼痛滞涩感,可资鉴别。

  4.六种淋证六种淋证均有小便频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

此外各种淋证又有不同的特殊表现。

  (见辨证要点)

  淋证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首辨六淋的类别;

次辨证候之虚实;

再辨各淋证的转化与兼夹。

  热淋——起病多急,或伴发热,小便赤热,尿时灼痛。

  石淋——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腰腹绞痛难忍,尿出砂石而痛止。

  气淋——实证:

小腹胀满,小便涩滞疼痛,淋沥不宣。

  虚证:

少腹坠胀,尿有余沥。

  血淋——尿色鲜红或淡红或夹血块而痛(溺血而痛)。

  膏淋——小便涩痛,尿液浑浊滑腻如脂膏或米泔水。

  劳淋——久淋,遇劳倦、房事即加重或诱发,时作时止,小便涩痛不显著,余沥不尽,腰痛缠绵。

  淋沥不宣:

尿频而涩,不畅快,未完而又排不出来了。

  尿有余沥≈余沥不尽:

没有不痛快涩滞感,但一会儿又排出些,一会儿又一点点,无完结之意思。

  次辨证候之虚实

  一看病程

  新病或急性发作多实——湿热、砂石、气滞。

  久病多虚——脾虚、肾虚、气阴两虚。

  二看疼痛程度,病急痛甚者多实,病缓痛轻者多虚。

  三看尿液,浑浊黄赤多为湿热邪气盛,清白色淡为正虚或邪退。

  再辨各淋证的转化与兼夹

  虚实转化——实证转虚;

虚证急性发作转实(以实为主)。

  虚实并见——实证经治,邪气未尽,正气已伤;

  虚证急性发作虚实并见。

  虚实夹杂,须分清标本虚实之主次,证情之缓急。

  淋证的辨证论治——治疗原则

  基本治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膀胱湿热——清热利湿

  热灼血络——凉血止血

  砂石结聚——通淋排石

  气滞不利——利气疏导

  脾虚——健脾益气

  肾虚——补虚益肾

  虚实夹杂——通补兼施(审其主次缓急,兼顾治疗)

  淋证的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1.热淋

  2.石淋

  3.血淋

  4.气淋

  5.膏淋

  6.劳淋

  热淋

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苦,呕恶,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

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

八正散加减。

(把正木杆取花灯,只许车晃)

1.若伴寒热、口苦、呕恶者,可加黄芩、柴胡以和解少阳。

2.若大便秘结、腹胀者,可重用生大黄、枳实以通腑泄热。

3.若阳明热证,加知母、石膏清气分之热。

4.若热毒弥漫三焦,用黄连解毒汤(芩连栀柏)合五味消毒饮以清热泻火解毒。

5.若气滞者,加青皮、乌药。

6.若湿热伤阴者去大黄,加生地黄、知母、白茅根以养阴清热。

  《金匮要略》“淋家不可发汗”——治淋忌汗

  《丹溪心法》“最不可用补气之药……”——治淋忌补

  1.淋证往往有畏寒发热,其病机是湿热熏蒸,邪正相搏,或湿热郁于少阳所致,故不宜用辛温解表药物。

因淋证多属膀胱有热,阴液常感不足,而辛散发表之品,用之不当不仅不能退热,反劫伤营阴之弊。

  2.若淋证确由外感诱发,或淋家新感外邪,症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者,仍可适当配合运用辛凉解表之剂。

因淋家膀胱有热,阴液不足,即使感受寒邪,亦容易化热,宜避免辛温之品。

  3.热淋属实热之证,不宜用补益之药,以免恋邪。

  石淋

尿中夹砂石,排尿涩痛,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往往突发,一侧腰腹绞痛难忍,甚则牵及外阴,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

湿热蕴结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气化失司。

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石韦散加减。

(韦哥冬瞿滑冰车)

1.腰腹绞痛者,加芍药、甘草以缓急止痛。

2.尿中带血,可加小蓟草、生地黄、藕节以凉血止血,去王不留行。

3.小腹胀痛加木香、乌药行气通淋。

4.结石过大,阻塞尿路,肾盂严重积水者,不宜服用中药,宜手术治疗。

  5.石淋日久,证见神疲乏力,少腹坠胀者,为虚实夹杂,当标本兼顾,补中益气汤加金钱草、海金沙、冬葵子益气通淋。

6.腰膝酸软,腰部隐痛者,加杜仲、续断、补骨脂补肾益气。

7.伴有湿热见症,参照热淋治疗。

8.绞痛缓解,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可常用金钱草煎汤代茶。

9.伴有瘀滞,舌质紫者,加桃仁、红花、皂角刺,加强破气活血,化瘀散结作用。

  血淋

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或见心烦,舌尖红,苔黄,脉滑数。

湿热下注膀胱,热甚灼络,迫血妄行。

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小蓟饮子加减。

  拾草节侄子归竹地扑通捉小鸡滑石、甘草、藕节、栀子、当归、竹叶、生地、蒲黄、木通、小蓟。

1.有瘀血征象,加三七、牛膝、桃仁以化瘀止血。

2.若出血不止,可加仙鹤草、琥珀粉以收敛止血。

3.若久病肾阴不足,虚火扰动阴血,症见尿色淡红,尿痛涩滞不显著,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者,宜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4.若久病脾虚气不摄血,症见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者,用归脾汤加仙鹤草、泽泻、滑石益气养血通淋。

  气淋

郁怒之后,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胀满疼痛,苔薄白,脉弦。

气机郁结,膀胱气化不利。

理气疏导,通淋利尿。

沉香散加减。

1.少腹胀满,上及于胁者,加川楝子、小茴香、广郁金以疏肝理气。

2.症见少腹坠胀,尿频涩滞,余沥难尽,不耐劳累,面色

白,少气懒言,舌淡,脉细无力,证属中气下陷,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膏淋

小便浑浊,乳白或如米泔水,上有浮油,置之沉淀,或伴有絮状凝块物,或混有血液、血块,尿道热涩疼痛,尿时阻塞不畅,口干,苔黄腻,舌质红,脉濡数。

湿热下注,阻滞络脉,脂汁外溢。

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

1.伴有血尿,加小蓟、藕节、白茅根凉血止血。

2.小便黄赤,热痛明显,加甘草梢、竹叶、通草清心导火。

3.病久湿热伤阴,加生地、麦冬、知母滋养肾阴。

4.膏淋病久不已,反复发作,淋出如脂,涩痛不甚,形体日见消瘦,头昏无力,腰膝酸软,舌淡,苔腻,脉细无力,此为脾肾两虚,气不固摄,用膏淋汤补脾益肾固涩。

  劳淋

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病程缠绵,舌质淡,脉细弱。

湿热留恋,脾肾两虚,膀胱气化无权。

补脾益肾。

无比山药丸

  五只兔熟,朱泽山服牛肉肚急。

  五味子、赤石脂、菟丝子、熟地、山茱萸、泽泻、山药、茯苓、怀牛膝、肉苁蓉、杜仲、巴戟天。

1.若肾阴虚,舌红苔少,加生熟地黄、龟板滋养肾阴。

2.阴虚火旺,面红烦热,尿黄赤伴有灼热不适者,可用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

3.肾阳虚,加附子、肉桂、鹿角片、巴戟天等温补肾阳。

  淋证的转归预后

  淋证的预后往往与其类型及病情轻重有关。

  1.初起者,病情尚轻,治疗得当,多易治愈。

2.热淋、血淋有时可发生热毒入血,出现高热神昏等重笃证候。

3.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不仅可转为劳淋,甚则转变成水肿、癃闭、关格等证,或肾虚肝旺,成为头痛、眩晕。

4.石淋因结石过大,阻塞水道亦可成水肿、癃闭、关格。

5.膏淋日久,精微外泄,致消瘦乏力,气血大亏,终成虚劳。

  淋证的预防调护

  1.注意外阴清洁,不憋尿,多饮水,每2~3小时排尿一次。

房事后即行排尿,防止秽浊之邪从下阴上犯膀胱。

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产后更应注意外阴卫生,以免虚体受邪。

  2.养成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饮食宜清淡,忌肥腻辛辣醇酒之品。

  3.避免纵欲过劳,保持心情舒畅,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癃闭

  癃闭的概念

  癃闭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其中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

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

癃与闭都是指排尿困难,二者只是在程度上有差别,因此多合称为癃闭。

  癃闭的病因病机

  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瘀浊内停、体虚久病。

  基本病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

  病位——膀胱与肾,与三焦、肺、脾、肝密切相关。

  病理因素——湿热、热毒、气滞、痰瘀。

  由于癃闭的病因不同,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实证—膀胱湿热,肺热气壅,肝郁气滞,尿路阻塞→膀胱气化不利。

  虚证—脾气不升,肾阳衰惫→膀胱气化无权。

  各种原因引起的癃闭,常互相关联,或彼此兼夹,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

  1.肝郁气滞→化火伤阴,

  2.湿热久恋→灼伤肾阴,

  3.肺热壅盛→损津耗液严重,水液无以下注膀胱,

  4.脾肾虚损日久→气虚无力运化而兼夹气滞血瘀。

  癃闭的诊断——诊断依据

  1.起病急骤或逐渐加重,主症为小便不利,点滴不畅,甚或小便闭塞,点滴全无,每日尿量明显减少。

  2.触叩小腹部可发现膀胱明显膨隆等水蓄膀胱证候,或查膀胱内无尿液,甚或伴有水肿、头晕、喘促等肾元衰竭证候。

  3.多见于老年男性或产后妇女及腹部手术后患者,或患有水肿、淋证、消渴等病,迁延日久不愈之病人。

  癃闭的病证鉴别

  1.癃闭与淋证癃闭与淋证均属膀胱气化不利,故皆有排尿困难,点滴不畅的证候。

  但癃闭无尿道刺痛,每日尿量少于正常,甚或无尿排出。

而淋证则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而每日排尿量正常。

  但淋证日久不愈,可发展成癃闭,而癃闭感受外邪,常可并发淋证。

  2.癃闭与水肿癃闭与水肿临床都表现为小便不利,小便量少。

  但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